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形成性考核册题及答案(共5页).doc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形成性考核册题及答案(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形成性考核册题及答案(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4、简析夏、商的王权特点。 本题答案:(1)夏王朝是以夏为核心的“万国”联合体,氏族仍然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组织。夏朝在氏族公社和部落联盟传统习俗和规范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神权、宗法权和王权相结合为特征的政治制度,并建立起了一套行政体制。(2)商朝的政治制度基本沿袭夏朝。商汤的行政总的原则是“以宽治民”和“有功于民”。殷商继承了夏代的分封制度,王权得到了提升。 1、简述周朝施政的基本原则。本题答案:“敬天保民”,是周朝施政的基本原则。要做到“保民”,对统治者来说,就必须“明德”或曰“敬德”,施行德治。对此,周公和召公都多次提倡。择要而言,大致包含“无逸”、“慎罚”和先教
2、后刑三个方面的内容。“无逸”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要贪图享受安逸,加强道德修养,约束自己的行为。“慎法”,就是慎用刑法。先教而后刑,就是首先切实对民众进行教育、引导,以“民彝”即社会伦常为其基本内容。 1、简述地主封建的政治制度和宗法封建制度的重大区别。 本题答案:第一,地主封建的政治制度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不是按宗法分封而获得土地的贵族组织的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生产,而主要是由国家授予土地的农民的小农经济,以及从国家取得土地而从事农业的地主经济。第二,封建政治制度针对的主要对象已经不是庶人或完全没有人身权利的奴隶,而是享有一定权利和自由并拥有生产资料的农民。第三,组织、构成国家机关并实施政治制度的基
3、本成员,已不是由天子分封、赏赐等而可以限定的贵族,而是可以通过合法经营乃至非法手段求得政治和经济更大发展的新贵。 4、试论战国时期魏国和秦国变法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历史地位。 本题答案:(1)变法的重中之重是直接关系“富国强兵”的各种新经济法令的颁布。魏和秦的变法在这方面很突出,其中又以秦为最。(2)比较魏、秦在经济方面的变法,魏在其广度、深度和展开的层次方面,都远逊于秦。最根本的区別在于,秦的变法触及并较好地处理了在土地国有的前提下个体农户的土地问题,使国家有效地取得了稳定而可靠的税赋和兵力的来源。(3)各国的强弱、政治得失,从根本上说,也无不与是否变法以及变法的深度和广度紧密相联。1、秦始
4、皇把“五德终始”说全面引入政治生活,对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题答案:对。自此以后的历代皇朝(甚至一些农民起义)都把它当作取代旧王朝的理论依据,并千方百计使自己的政治行为披上种种神秘的外衣。 4、汉代“党锢之祸”是指宦官与外戚的权利冲突。 本题答案:对。权势渐衰的外戚与权势鼎盛的阉宦,各自联结其他的强宗豪族,最后爆发了强烈的冲突,这就是“党锢之祸”。 5、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学说,强调“德刑并用”、 “礼刑并用”。 本题答案:错。自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儒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即成为官方学说,也成为统治者制定法律的理论依据。他们由“德刑并用”而强调“重德轻刑”、“德主刑辅”;由
5、“礼刑并用”而强调“重礼轻刑”。 5、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沿用两汉的察举的选官制度。 本题答案:错。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实行九品中正制度,但两汉的察举等多种选官制度也仍被沿用。 6、士族的存在和发展对政治制度的演变有很大制约。 本题答案:对。士族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对政权的控制、运用能力有较大差异,从而影响了政治制度的走向。 3、简述“三公九卿”的职责及设置意义。 本题答案:三公九卿的中央行政制度,萌芽、形成于战国时期,到秦始皇时,始在全国确立,并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行政体制的规范。三公,指朝廷中职务最高的三位官员,即丞相、国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除皇帝外的最高行政长官。太尉原称尉或国尉,统一全国
6、后统称太尉,“金印紫授,掌武事”。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手,专掌监察,“银印青绶”。“九卿”,是朝廷高级官员的合称。九卿在三公之下,分掌中央政府各部门事务。主要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 1、简述两汉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题答案:两汉是我国君主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初步发展和强化的历史阶段。它有如下特点:(1)“汉承秦制”是对汉代政治制度和其他制度的整体看法。(2)全面法典化。从政治思想的确定到各方面的具体措施,汉代统治者、尤其是武帝之后的统治者,无不企图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3)从统治阶级内部来看,汉代政治制度建设的着重点在于协调皇权和相权、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机制
7、。(4)封建政治制度空前充实和巩固。比较系统的选官制度的建立、消除分封坚持郡县制的各种措施和法规,都极大地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5、简析“九品中正制”。 本题答案:(1)曹丕在继魏王位后不久,接受尚书陈群的建议,建立了九品中正制(亦称九品官人法),从此出现了一种取代汉以来的察举制的新的选官制度。(2)九品中正制是在地方州设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主要由在中央任公卿或郎吏、德才兼备并有识人能力而原籍在本地者担任,负责对当地士人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自上上、上中、上下至下上、下中、下下)。评定的标准有乡邑清议、家世、德才等诸方面。评定后,须就士人的言行表现、德才状况写成总评语
8、,称“状”或“行状”,连同所定“品”和家世情况一起上报上一级中正,经审核后,再报中央司徒府备案,最后付尚书省,以备选用。(3)九品中正制在实行的初期,是以行状而不是以家世为评定士人的主要标准。居于上品者基本上是品德才学兼优者。有利于招揽人才,扩大并巩固政权基础。(4)但是,这一制度也有致命的缺陷。注重门笫,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使九品中正制沦为门阀世族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的重要工具,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13、试述两汉时期的人事制度。 本题答案: 汉初官吏的选拔和管理大体仿照秦制。随着官僚体系的不断扩大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从文帝、尤其是汉武帝之后,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拔和
9、管理官吏的制度。1、选官制度。为了网罗人才,汉皇朝广开仕途,不仅沿用以往选拔官吏的办法,还拓宽和开辟了不少仕进的途径,其中最主要的是察举制、征召制和射策制度。以上选拔官吏的制度,对汉皇朝网罗人才,巩固政权,大部份都起了积极的作用。2、任用制度。在一般的情况下,皇帝只任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中央主管地方官员的机构,在武帝以前是丞相、御史二府,此后则是尚书台。两汉任用官员的方式大体可分候补、试用、拜授、兼领等类型。3、考课和奖惩制度。对官员的考课和奖惩,在两汉开始形成系统而严格的制度。“考”,就是考察;“课”,就是试验、核实。汉代考课的对象包括所有的官僚,即使位至三公也不例外。考课分常课和大课两
10、种。常课每年一次,大课三年一次。考课最后都要由主管官员举行专门会议,进行评议。如果需要,可以让受考官员到会,回答问题。最后,由丞相、御史大夫(东汉由尚书台)将考查结果上奏皇帝。皇帝则根据所奏及平时掌握的情况,决定赏罚。4、爵禄与致仕。爵是等级名称,禄是国家付给官僚的报酬。汉代官吏的等级按俸禄划分,俸禄以谷物为计算单位。汉代官吏有法定的休假和因私告假制度。致仕,就是把国君授予的职务交还给国君,即退休制度。汉代的致仕原则是,不管职务多高,凡年满七十,耳目不聪,手脚不便者,都得致仕。 1、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发展的最完备阶段。 本题答案:错。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皇
11、权有了进一步加强。举凡军国大事,皆由皇帝最后决定,以诏敕下达有关部门执行。 2、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中枢决策系统比之前朝,其体制最完备、决策程序与方式最为严密。 本题答案:对。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中枢决策系统在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其体制之完备、决策程序与方式之严密,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5、唐朝创立的知匦制度受理投状,主要是指陈皇帝之失的。 本题答案:错。这些投状有不少是指陈皇帝之失的,但更多的是针对各级官吏而来,所以这一制度实际上是御史台之外的另一条监察渠道。它不仅在有唐一代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的监察制度也产生了影响。 1、辽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一国两制”。 本题答案:对。
12、辽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一国两制”,“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3、宋朝时设谏官,其目的是规谏朝廷,限制皇帝。 本题答案:错。宋朝为对皇帝的过失进行规谏,还设置了谏官,负责规谏朝政,纠正君主的过失,同时也检举臣下的越轨行为。 1、真正从制度上保证皇帝独裁,是从明朝开始的。 本题答案:对。君主专制政治的特点,就是以一人独治天下。但是,真正从制度上保证皇帝独裁,却是从明朝开始。主要表现在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管理行政事务,实行特务政治,以确保皇权的稳固。 5、明朝的监察制度中法外制度,比法定制度的影响更大。 本题答案:对。明朝皇帝在法定的监察机构之外再搞一套由皇帝本人掌握的监察组织。东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政治制度 课程 形成 考核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