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十)(共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十)(共17页).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十) 学校:_ 班级:_ 姓名:_ 学号:_ 一、单选题(共16小题) 专心-专注-专业1.在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B发声的音叉放到水面上溅起水花,说明发声体在振动C人说话主要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D关上教室窗户就能减弱室外的噪声,这是将噪声在声源处减弱 2.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B声音能被反射形成回声,所以我们一定能听到回声C声音传播需要时间D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传声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
2、传播C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D音调越高,说明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大 4.以下几个实验现象中,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B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C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吹出不同的声音D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里,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5.3月8日凌晨,飞往北京的马航MH370航班起飞后与地面失去联系,“飞机去哪儿了”这是我们很疑惑的问题。如果飞机坠入海底,你觉得下列哪种方法最有可能可以找到沉入海底的残骸?()A肉眼直接观察B通过电话联系已失去电力的黑匣子C声呐探测仪D通
3、过GPS定位 6.下列发声体发出的声音,人们能听到的是()A迎风飘扬的旗帜(约50Hz)B医院的B超C蝴蝶飞行时扑翅(约23Hz)D地震产生的声波(10Hz)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随着科技进步,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B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响度以及传播速度都不变C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D考试期间,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8.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引吭高歌”指唱歌的响度大B“B超”探查人体内部疾病,利用了声可传递能量C摇动自行车车铃,铃声只通过车架穿入人耳D月球上两名宇航员可以面对面交谈 9.下列属于
4、骨传导引起听觉的是()A医生用听诊器听取病人的心音B某同学听到身边其他同学的悄悄话C在门窗紧闭的室外听到室内的音乐声D堵住耳朵,把振动的音叉抵在前额上听到声音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超声波是电磁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闻其声,知其人”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C声音在所有物质中的传播速度均为340m/sD某些路段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11.能源、信息和材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关于它们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来进行定位和导航的B核能是可再生能源C光导纤维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D光电池和VCD光碟都应用了磁性材料 12.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5、A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也能传声B噪声就是音调高的声音C声纳利用超声波来探测物体D声源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1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均无关 14.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吉他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和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用手指在同一根琴弦的不同位置按压,可以弹奏出音调不同的声音C超声波可以粉碎结石,说明声音具有能量D噪声对人体有危害,但可以利用噪声除草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宇航员能在太空中对话,说
6、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鼓手在击鼓时,时而重敲,时而轻敲,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音调C道路两旁设置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B超检查身体是应用了声能传递信息 16.下列有关声现象知识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超声波可以将人体内的结石击成细小的粉末,这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B发生地震时,声学仪器能接收到地震产生的超声波从而确定地震的方位和强度C音乐家贝多芬失去听觉后是利用骨传导的方式继续创作的D演奏同一乐曲时,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二、多选题(共4小题) 17.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频率是80Hz的声音一定比频率是160Hz的音调高B振幅是3cm的振动
7、物体产生的声音一定比振幅是5cm响度的大C城市多植树,设立显示噪声等级的装置都可以有效的防止噪声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18.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体发声一定是因为物体在振动B我们听不到声音一定是因为物体不振动C物体振动频率越高,我们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大D物体振动的振幅足够大时,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19.关于双耳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判断声音的大小B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判断声音的远近C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准确判定声音传来的方向D声音从人的正前方或正后方传来时,人耳不易分辨清楚 20.声音的特性是指()A音调B响度C振幅D音色 三、解答题(共7小题) 21.如图所
8、示,将塑料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1)若减小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塑料尺,小华看到塑料尺的振动(填“变快”、“不变”或“变慢”),塑料尺发出声音的音调(填“变高”、“不变”或“变低”)。(2)当塑料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塑料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22.阅读下列三篇短文,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A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B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再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和水量有关。如
9、果调节适当,可演奏出简单的曲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原理。C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波,频率低于20Hz,当声波的频率在210Hz时,人会产生恐惧、恶心、头晕等症状,其中5Hz的声波对人危害最大,这是因为此时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的频率极为相似,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使人丧生。(1)请你将上面短文A、B 中和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 。(2)短文C中的“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3)从短文C 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在左右。(4)综合上面的短文,请你写出声
10、波的一个利用:。 23.日本广岛一家工厂研制出一种电动保险柜。保险柜的门扉上安有“电子耳”,能听声音,还能把这种声音送给电脑进行识别,保险柜的主人买下它以后,事先对着“电子耳”讲一句暗语,让电脑对主人的声音进行分析,存储到存储器里。比方,主人对它说:“芝麻,芝麻!开门!”电脑便记住了这个暗语,等主人再来时,只要对着电子耳重复这句话,保险柜便能自动打开了。有人担心,如果小偷知道了暗语怎么办?有趣的是,除了主人以外,谁对电子耳讲暗语,保险柜的大门都不会开。请回答:(1)为什么保险柜听到主人的暗语能自动开门,而听到小偷同样的暗语不会开门?(2)由这个故事你联想到有哪些类似的应用。 24.阅读短文,将
11、文中描述声音特征的词语分类填写在表格里。(每空只需选一个词语)小号声嘹亮挺拔,小提琴声柔和纤细,大提琴声稳重舒展,双黄管声甜美圆润,箫声低沉飘逸 它们有强有弱,有高有低,有的浑厚,有的清脆 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描述声音特征的词语 25.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人设计了以下五个实验。(1)把响着铃声的闹钟放在密封的钟形罩内,将钟形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2)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3)吹笛子时,手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4)让同一球从不同高度落到同一桌面上听到不同的响声。(5)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
12、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波折线。你认为,能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其他实验和现象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6.小明同学在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中,进行了以下活动,请你帮他完成实验记录或归纳实验结论:(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l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传播的。(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3)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则AOB是该光路的(入射角/反射角)此时耳朵又能清
13、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填“能”或“不能”)像光一样反射。(4)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小明发现声减弱,最后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这说明了。(5)把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同,拨动钢尺,发现钢尺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音调也不同,这说明了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有关。 27.请你利用下列实验器材:细线、乒乓球、小锤、音叉、铁架台等设计实验“响度跟振幅有关”,书写出实验步骤。 四、填空题(共1小题) 28.如图所示,从物理学角度看,(a)图是的波形图,(b)图是的波形图(选填“乐音”或“噪声”)。 五、计算题(共1小题) 29.某校八年级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噪声的控制进行了探究。他们从发现比提出问题,做出猜想
14、和假设,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走访等途径来收集数据,发现控制噪声污染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市区的主要干道设立噪声监测及分贝数显示装置,以加强每个公民控制噪声的环保意识,控制噪声方面已经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将噪声严重的工厂迁出市区;未装消音设备的机车不得驶入市区;在市区内不安装高音喇叭,车辆尽量少鸣喇叭; 积极搞好城市绿化; 采用多孔建筑材料加强隔音;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的人们带上耳罩、耳塞等。某校八年级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噪声的控制进行了探究。他们从发现比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走访等途径来收集数据,发现控制噪声污染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市区的
15、主要干道设立噪声监测及分贝数显示装置,以加强每个公民控制噪声的环保意识,控制噪声方面已经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将噪声严重的工厂迁出市区;未装消音设备的机车不得驶入市区;在市区内不安装高音喇叭,车辆尽量少鸣喇叭; 积极搞好城市绿化; 采用多孔建筑材料加强隔音;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的人们带上耳罩、耳塞等。(1)由上述兴趣小组提供的材料分析论证,可以得出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其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填序号)(2)如图所示,它是一种什么装置?(3)这种装备反映声音的什么特征?显示数字的单位是什么?(4)在教室里上课,室外常有噪声干扰,请你向学校提出两种减少学校
16、噪声干扰的合理化建议:;。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十)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16小题) 1.【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且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播声音,且一般情况下,固体传声最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真空不能传声。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A、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A错误;B、发声的音叉放到水面上溅起水花,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故B正确;C、人说话的声音是靠声带的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D、关上教室窗户就能减弱室外的噪声,这是将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故D错误。故选:B
17、。【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产生 2.【分析】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其它物质中的传播速度就不一定是340m/s;声音只有被反射才能够形成回声;声音的传播是有速度的,因此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解答】解:A、声音只有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故A错误;B、声音只有被反射才能够形成回声,如果在传播过程中没有障碍物,就没有回声,故B错误;C、声音的传播是有速度的,因此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故C正确;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充当声音传播的介质,比如光是物质,它就不能够传播声音。但是真空是一
18、种状态,它不能传播声音,不是“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传声”的原因。故D不正确。故选:C。【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回声、声速 3.【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真空不能传声;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与振幅有关; 【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故A叙述正确;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叙述正确;C、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C叙述正确;D、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故D叙述错误。故选:D。【知识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声音
19、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产生 4.【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音调是由物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解答】解: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B、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发声是由音叉振动产生的,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故B符合题意;C、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说明声音的音调和空气柱振动的频率有关,故C不符合题意;D、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里,人们仍能听到
20、收音机发出的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5.【分析】回声定位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相关的信息,从而确定所要寻找的残骸的位置。 【解答】解:A、残骸坠入深海,用肉眼是无法观察到的,故说法错误;B、电话联系需要相关的设备与人的操作,故不可能通过电话联系已失去电力的黑匣子,故说法错误;C、利用超声波的声呐探测仪可以通过回声定位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相关的信息,从而确定所要寻找的残骸的位置,故说法正确;D、GPS定位是借助卫星与电磁波,而黑匣子不能发出电磁波,无法进行GPS定位,故D错误。故选:C。【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6.【分析】人耳听觉频率范围是20H
21、z20000Hz,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低于20Hz的声叫次声,人耳都无法听到。 【解答】解:A、旗帜在风中振动声音50Hz,在人耳听频范围内,能听到声音。符合题意。B、B超使用的是超声波,超声波高于20000Hz,人耳听不到。不合题意。CD、蝴蝶飞行时声音和地震发出的声音都低于20Hz,是次声波。不合题意。故选:A。【知识点】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7.【分析】(1)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的振动发出声音;(2)决定音调大小的因素是频率、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是振幅;(3)声音能传递能量;(4)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解答】解:A、物体的振动
22、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停止。故A错误;B、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传播的过程中,频率不变,音调不变,速度改变,故B错误;C、超声波能击碎人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故C正确;D、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故D错误。故选:C。【知识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产生、声与能量、防治噪声的途径 8.【分析】(1)响度指声音的强弱;(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例如声呐、B超、回声定位等;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超声波清洗眼睛等。(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而真空不传声, 【解答】解:A、“引吭高歌”指唱歌的响度大,故A正确;B、“B超”探查人体内部疾病,利用
23、了声可传递信息的原理,故B错误;C、摇动自行车车铃,铃声还可以通过空气穿入人耳,故C错误;D、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没有空气,因此两名宇航员不可以面对面交谈,故D错误。故选:A。【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信息 9.【分析】声音是通过头骨、颌骨等骨骼也能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助听器就是利用了骨传导的原理。 【解答】解:A、医生用听诊器听取病人的心音,是通过空气和固体传声,不符合题意;B、某同学听到身边其他同学的悄悄话,是通过空气传声,不符合题意;C、在门窗紧闭的室外听到室内的音乐声,是通过固体传声,不符合题意;D、堵
24、住耳朵,把振动的音叉抵在前额上听到声音,是通过额骨传给听觉神经的,属于骨传导,符合题意。故选:D。【知识点】骨传声及骨传导的原理 10.【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1)超声波不是电磁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3)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4)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声源处、传播过程、人耳处。 【解答】解:A、超声波不是电磁波,是声波中的一种,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B、“闻其声,知其人
25、”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C、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C错误;D、某些路段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D正确。故选:D。【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条件 11.【分析】A、雷达就是利用电磁波来工作的。B、核能不能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是不可再生能源;C、光导纤维是利用频率比较高的激光来传递信息的;D、录音带、录像带都是利用磁性材料来工作的,光电池和VCD光盘不是。 【解答】解:A、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来进行定位和导航的,所以A是正确的。B、核能是不可再生能源,所以B是错误的;
26、C、光导纤维是利用激光来传递信息的,所以C是错误的;D、光电池利用的是光电效应,没有用到磁性材料;VCD光碟用激光在盘上烧刻出一道道的凹痕,凹进去的地方对光的反射和凸的地方对光的反射是不一样的,利用的也是光电效应,没有用到磁性材料,所以D是错误的;故选:A。【知识点】能源的分类、电磁波的传播、光纤通信 12.【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从环保角度说,凡是影响人们工作、生活、休息及对需要听到的声音造成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解答】解:A、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
27、播,人在岸上的说话声先通过空气传播到水里,然后再由水传给鱼,鱼听到声音被吓跑。故A正确;B、噪声是引起人们产生不良情绪的声音,与音调高低没有关系。故B错误;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所以声呐利用超声波来探测物体。故C正确;D、声源振动越快,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故D正确。故选:B。【知识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噪声及来源、声音的传播条件 13.【分析】(1)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2)发声体由于材料和结构的不同,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音色是辨别声音的最重要的特征;(3)在不同的介质或温度下,声速一般不同。 【解答】解:A、正确,发声体的振
28、动能产生声音;B、错误,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错误,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D、错误,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都有关;故选:A。【知识点】音色、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的大小跟介质温度的关系、声音的产生 14.【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非常接近3108m/s;(2)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3)音能够传递信息,声音具有能量;(4)合理利用噪声,就可以变害为利。 【解答】解:A、声
29、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故A错误;B、用手指在同一根琴弦的不同位置按压,琴弦的振动频率发生变化,所以音调发生变化,可以弹奏出音调不同的声音。故B正确;C、超声波可以粉碎结石,说明声音具有能量。故C正确;D、合理利用噪声可以控制植物提前或推迟发芽,以此来除掉杂草,是变害为利。故D正确。故选:A。【知识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声与能量、声音的综合利用、声音的产生 15.【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点,与发声体
30、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解: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宇航员能在太空中对话是通过电磁波传递声音的,故A错误;B、手在击鼓时,时而重敲,时而轻敲,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响度的大小,故B错误;C、道路两旁建隔音墙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D、B超检查身体是应用了声能传递信息,故D正确。故选:D。【知识点】声与信息、防治噪声的途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音的传播条件 16.【分析】(1)声音即可用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2)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递声音;(3)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
31、物体振幅有关。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物体振动频率有关。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解:A、超声波可以将人体内的结石击成细小的粉末,这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A错误;B、发生地震时,声学仪器能接收到地震产生的“次声波”从而确定地震的方位和强度,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故B错误;C、固体是可以传递声音的,故音乐家贝多芬失去听觉后是利用骨传导的方式继续创作的,故C正确;D、不同乐器的音色是不同的,所以演奏同一乐曲时,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故选:C。【知识点】骨传声及骨传导的原理、音色、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二、多选题(共4小题) 17
32、.【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3)减弱噪声的措施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A、音调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是80Hz的声音一定比频率是160Hz的音调低,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振幅是3cm的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一定比振幅是5cm的响度小,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城市多植树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设立显示噪声等级的装置只能起到监测作用,不能减弱噪声,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声音是
33、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BC。【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声音的产生、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8.【分析】解决此类问题要知道:(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肯定能发出声音,但由于人的听觉范围的限制,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得见;(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和物体振动频率有关。物体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慢,音调越低;(3)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响度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发声一定是在振动。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物体振动时一定会发声,由于人的听觉范围的限制,发出的
34、声音不一定能听得见。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C、物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不一定大。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D、人能听到声音,既与响度有关,还与频率有关。物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但如果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人不能听到声音。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CD。【知识点】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声音的产生、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9.【分析】解答此题要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声音到达两只耳的时刻、强弱和其他特征的不同,使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源的方向,这是双耳效应。 【解答】解:根据对双耳效应的理解,利用双耳效应可以辨别声音的远近、声源的方向,又因为声音从正前或正后方传来
35、时,声音到达两只耳朵的特征差别几乎没有,所以不易判断清楚。故A错、BCD正确。故选:BCD。【知识点】双耳效应 20.【分析】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色能分辨物体。 【解答】解:声音的特性是指响度、音调和音色三个要素。故选:ABD。【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三、解答题(共7小题) 21.【分析】(1)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2)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解答】解:增加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部分体积增大,质量增大,越来越难振动,频率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若减小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塑料尺,小华看
36、到塑料尺的振动变快,塑料尺发出声音的音调变高。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很难振动,频率小于20Hz,人耳感觉不到。故答案为:(1)变快;变高;(2)振动频率太低,低于人耳听觉范围【知识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22.【分析】(1)人耳能够听到声音的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3)人们在次声波的环境中,人体内脏和环境产生共振,声具有能量,内脏受损;(4)蝙蝠靠声波的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和距离,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 【解答】解:
37、(1)蝙蝠可以发出并接收超声,用来对障碍物进行定位;杯子里水的质量不同,振动频率也就有所不同,导致音调发生变化;(2)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所以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次声波;(3)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当人体固有频率和次声频率相同时,会引起内脏的共振;(4)蝙蝠靠声波的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和距离,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故答案为:(1)超声;音调;(2)次声波;(3)20Hz;(4)蝙蝠靠声波的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和距离,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23.【分析】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和不同人的声音。 【
38、解答】解:(1)电脑对主人的声音进行分析,存储到存储器里。电子耳如同人耳一样,能根据小偷和保险柜主人的音色不同来区分小偷和主人。(2)类似的应用有:银行的储蓄卡;智能门等。【知识点】音色 24.【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描述响度的词语有:嘹亮、柔和等;描述音调的词语有:低沉、纤细、清脆等;描述音色的词语有:甜美圆润、飘逸等。(其它合理答案同样给分)故答案为: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描述声音特征的词语嘹亮低沉甜美圆润【
39、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25.【分析】本题所述的五个实验现象,分别涉及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及音调、响度等知识,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答:(1)实验现象A显示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罩内闹钟的铃声变小。可以设想,若将罩内抽成真空,就听不到铃声了,实验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3)吹笛子发声,是由于笛子腔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越长,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空气柱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手指按住不同的孔,发出不同音调的笛声,说明音调与频率的关系。(4)同一球从不同的高度落下,位置高的落到底端的速度就大
40、,动能大,敲击桌面时振幅大,响度大,故能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5)笔尖振动才会在接触笔尖的被拖过的纸上画出来回弯曲的细线。这个实验现象表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综上分析,能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是(4);(2)(5)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1)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识点】响度、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6.【分析】(1、4)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空气中传播。(2、3)根据人耳的位置,发现声音和光一样,可以通过反射传入人耳。(5)音调和振动物体的频率有关,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解答】解:(1)玻璃筒中有空气,所以可以在空气中传播。(2
41、、3)当人耳移动位置后,恰好在光的传播路径上听到声音,说明声音和光一样可以反射。入射角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表上的反射光线通过平面镜反射入人眼,所以AOB是该光路的入射角。(4)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抽气过程中声音在变弱。(5)音调和物体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故答案为:空气、入射角、能、声音传播需要介质、频率。【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产生、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27.【分析】(1)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另外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2)用小球被弹开的角度表示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方法是转换法。 【解答】解:1、用细线拴住乒乓球,将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
42、架台上;2、用小锤轻敲音叉,将音叉贴近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摆动幅度;3、用小锤重敲音叉,将音叉贴近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摆动幅度;通过实验发现,当小球弹起的角度小,说明音叉振幅小,响度小,听到的声音小;小球弹起的角度大说明音叉振幅大,响度大,听到的声音大。因此当声源的振动幅度比较大的时候,响度越大,反之,响度越小。【知识点】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四、填空题(共1小题) 28.【分析】乐音是指好听的、悦耳的声音,一般都有规律。噪声是指难听的、刺耳的、妨碍人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声音,一般都杂乱无章。 【解答】解:根据波形图可得,a图波形有规律,属于乐音。b图波形十分杂乱,没有规律,属于噪声。故答案为:乐音,
43、噪声。【知识点】噪声及来源 五、计算题(共1小题) 29.【分析】(1)防治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2)噪声检测装置可以检测噪声的大小,噪声的单位是分贝;(3)声音的强弱,即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用分贝来表示,噪声越大,分贝数越大(4)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想出三种减弱噪声的具体方法。 【解答】解:(1):将噪声严重的工厂迁出市区;未装消音设备的机车不得驶入市区;在市区内不安装高音喇叭,车辆尽量少鸣喇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积极搞好城市绿化; 采用多孔建筑材料加强隔音;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的人们带上耳罩、耳塞等;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2)如图所示,它是一种噪声监测设备;(3)这种装备反映声音的强弱;因为声音的强弱用分贝来表示,所以噪声监测设备上的数据的单位是分贝;当几辆重型汽车并排通过时,噪声增强,所显示屏上的数据将变大;(4)校外如果有噪声源,找到它,阻止或设法减弱其发声;可在校园内、外广泛植树等;关闭门窗,拉上窗帘。故答案为:(1);(2)噪声监测设备;(3)这种装备反映声音的强弱;显示数字的单位是分贝;(4)关闭门窗,拉上窗帘;可在校园内、外广泛植树。【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