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管理制度(共6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三伏贴管理制度(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伏贴管理制度(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白云区中医医院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技术管理制度近年来,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以下简称“三伏贴”)日益推广普及,成为中医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体现中医药“治未病”的理念。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精神及区卫生局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院“三伏贴”技术管理,规范临床应用,保障医疗安全,提高临床疗效,特制订本管理制度,现通知如下:一、应用范围“三伏贴”技术主要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他疾病。(一)、适宜人群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的稳定期符合虚寒症候者,肺间
2、质纤维化、肺心病的稳定期符合虚寒症候者,以及体质较弱、反复感冒的人群属于虚寒体质者均适宜。(二)、禁忌人群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3、瘢痕体质者;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三)慎用人群1、孕妇;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5、2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二、应用管理(一)处方管理“三伏贴”处方用药及穴位选择应由本科室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治医师以上专
3、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拟定,明确其禁忌症及相关注意事项,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议后报医务科备案。(二)操作人员要求对患者实施“三伏贴”操作的人员,应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接受过穴位贴敷技术专业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医务科将定期对从事“三伏贴”操作的人员予以明确并进行培训、考核。 (三)操作场所本院“三伏贴”服务场所统一设立在康复科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室。三、 操作规范(一)药物组成以麝香、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汁作为基本处方。(二)药材炮制麝香、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三)药物制备1、药物
4、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2、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3、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4、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四)贴敷方法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五)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伏贴 管理制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