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doc
《滁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滁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doc(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滁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十一稿) 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省科学技术档案馆)2021年12月目 录第一章 发展回顾和形势需求11.1 发展回顾11.2 形势需求61.2.1 发展形势61.2.2 机遇挑战7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82.1指导思想82.2基本原则82.3主要目标10第三章 重点任务和关键领域123.1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123.1.1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123.1.2 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发展123.1.3 支持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发展133.2 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153.2.1 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153.2.2 推进高能级研发平台建设163.2.3 优化成果
2、转化平台体系163.2.4 完善双创孵化平台体系173.3 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183.3.1 支撑引领八大产业发展183.3.2 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183.3.3 服务保障社会民生产业193.4 促进科技园区和载体区域协调发展213.4.1 推动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213.4.2 优化创新载体区域布局223.4.3 加快创新型县市建设步伐223.5 做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223.5.1 聚焦乡村振兴加强技术集成创新223.5.2 引导科技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建设233.5.3 加强乡村振兴科技项目培育和基地建设233.6 深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243.6.1 加快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合作步伐243
3、.6.2 深度融入合肥南京两大都市圈243.6.3 开展多元化科技合作24第四章 组织实施和工作保障254.1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264.2 深化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264.3 强化创新政策的有效供给274.4 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284.5 强化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284.6 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29第一章 发展回顾和形势需求1.1 发展回顾“十三五”以来,滁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把“高质量推动五大发展”摆在全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
4、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科技实力明显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事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科技创新引领加速发展,创新实力大幅提升。“十三五”以来,主要科技指标稳中有进,较“十二五”末有大幅增长,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高新技术企业数和产业产值、增加值总量等指标均进入全省前三。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逐年攀升,由2015年的22.02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53.2亿元,全市科技公共性财政支出占一般性财政支出比重由2015年2.06%提升到2020年3.28%。2020年发明专利授权量1291件,较2015年增长67.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8件,较2015年增长4.6倍。“十
5、三五”以来,累计登记科技成果4200项,共有55项科技成果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图1-1 “十三五”时期滁州研发经费支出情况数据来源:安徽科技统计公报备注:2018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数据为“四经普”后调整数据图1-2 “十三五”时期滁州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数据来源:安徽科技统计公报图1-3 “十三五”时期滁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情况(%) 数据来源:安徽科技统计公报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时期,围绕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和健康营养等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创新要素不断向产业集聚,若干具有竞争力的高新产业集群日渐形成。
6、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行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孵化培育、成长扶持、推动壮大的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加快构建。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23%,位居全省第5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到9.5%,位居全省第3位。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600家,总数居全省第3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之比达到1.48%。天长仪器仪表特色产业基地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内燃机、硅基新材料、智能测控装置、凹凸棒新材料、化学原料制造等领域获得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表1-1 “十三五”滁州市企业研发活动情况表年 份规上工业企业数(家
7、)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比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数(家)2015150336124.018.790.774352016157838624.521.90.814962017153745129.326.40.865672018159850731.736.11.206082019171455832.644.721.546532020187068336.545.01.48767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局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构建,科技合作不断深化。“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入推进,以公共研发
8、平台为龙头、以企业研发平台为主体的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构建。打造以苏滁高新区、滁州高教科创城、滁州经开区原创科技城、来安汊河江北水岸科技城“一区三城”为创新主平台的国家级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实施滁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三年行动计划,苏滁现代产业园入选省级高新区,成功获批建设安徽滁州、安徽小岗2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天长、明光、来安、琅琊4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启动建设。围绕创新主体能力建设,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平台加快建设,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等孵化平台蓬勃发展。中科院长春光机
9、所滁州高端装备研究院、中关村协同发展创新中心等启动建设。“十三五”时期,累计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92家,总数居全省第5位;众创空间与科技孵化器实现县(市、区)全覆盖;院士工作站总数9家,居全省第2位;全市备案登记大院大所合作项目78个。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十三五”时期,聚焦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突出问题,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破除,富有效率、充满活力、更加开放的科技创新环境初步形成。启动实施科技企业创新培育工程、科技创新项目推进工程、科技人才招引培育工程、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工程等“科技创新四大工程”,累计出台科技创新配套政策30余项,构筑了覆盖创新链各个环节的“
10、1+4+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科技创新人才实现加速汇聚,累计扶持16个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打造系列“双创”名片,首获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冠军,成立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举办“智汇滁州 揭榜挂帅”活动。聚焦科技金融有机融合,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科技投入机制不断完善。“十三五”以来,滁州“天使投资基金”立项科技投资项目36个,投入金额1.6亿元。创新科技融资担保模式,在全省首创“滁科贷”等金融产品,每年安排1200万元科技经费用于科技融资担保业务,安排300万元经费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给予50%保费补贴,有效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11、1.2 形势需求1.2.1 发展形势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全球科技创新进入高度密集活跃期,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科学技术正在对全球产业体系、经济发展方式、社会治理规则等产生深刻影响。科技创新既成为大变局的“关键变量”,也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从国内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四个面向”,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加速形成。科技创新成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从省内看,安徽聚力下好创
12、新“先手棋”,加快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建设,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已成为各市赢得发展先机、抢占战略竞争制高点的主要抓手。1.2.2 机遇挑战“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滁州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科技创新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科技创新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进一步显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共建、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
13、叠加效应集中释放,与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左右逢源”“双圈互动”的区位优势明显,以“一区三城”为主体的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活力、市场潜力将进一步激发,有利于发挥滁州创新平台较多、产业基础较好、承载能力较强等优势,吸引更多国内外产业资本和创新资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与此同时,滁州科技领域改革任务依然较重,创新能力亟待增强,面临创新主体活力还需加强、创新要素保障有待强化、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创新生态环境仍需优化等诸多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滁州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深化科技改革,增强发展新动
14、能,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强大支撑引领能力。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2.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鲜明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创新在滁州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持系统理念、市场逻辑和资本力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打造沪宁合产业创新带节点城市为目标,深入参与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和成果
15、转化运用体系建设,高标准建设“三区四城一带一基地”创新主平台,通过“双招双引”提升产业基础研究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高水平打造新兴产业发展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样板区、美好安徽先行区,高标准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加快建设长三角具有影响力的创新滁州。2.2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与系统推进相融合。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贯通第一要务、第一资源、第一动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不断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坚持战略引领与聚焦重点相结合。聚焦滁州经济社
16、会发展重大需求,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系统布局基础前沿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塑造科技创新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坚持开放合作与深化协同相促进。深度融入国家和省区域创新大格局,以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为先锋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合作,不断深化与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双圈互动,持续加强与京津冀、珠三角等地区的交流合作,以更开放的视野和更高的站位谋划推动滁州科技创新。坚持人才优先与营造环境相协调。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党管人才,突出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实施人才栽树工程,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17、注重发挥企业家作用和做好沟通服务,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等“多链协同”,营造宽容创新、科研诚信的良好生态。坚持深化改革与科技为民相统一。持续推进创新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施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创新积极性的重大改革举措,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发展动力和活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3主要目标创新驱动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深度融入区域创新大格局,主要创新指标在长三角中心区稳步提升,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人才强市建设取得更大进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科创中国”试点城
18、市。到2025年,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实现“361”发展目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高新技术企业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个指标实现“倍增”;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平台建设水平、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科技园区和载体区域协调发展、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能力、深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能力等“六提升”;实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科技行动。科技创新支撑力大幅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力争达到1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达到2.0%。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力争达到1200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0件。创新资源集聚力持续增强。创建国家级研发平台和安徽省技术创新
19、中心,建成若干重大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50家。招引市级以上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50个并争取省级项目扶持。每万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75人年。产业创新引领力显著提高。在重点产业关键技术领域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形成一批在全省乃至长三角具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争创滁州国家级高新区,新建一批特色科技产业园区。创新环境吸引力不断增加。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科技创新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科研诚信监督体系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有力,科技与金融融合更加深入。全社会创新氛围更加浓厚,双创平台建设更加高效
20、,创新孵化能力持续提高。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达到50家。表2-1 滁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主要指标序号指 标2020年2025年1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1.752.22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率(%)14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1.482.04高新技术企业数(家)6001200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15左右6吸纳和输出技术合同交易总额(亿元)180.97007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18308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4达到全省平均水平9引进市级以上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个)67*新增5010每
21、万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年)59.57511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家)192新增5012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数(家)50第三章 重点任务和关键领域3.1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3.1.1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申报承担实施“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及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等科技项目,改革市级科技项目形成和实施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企业
22、在科研项目选题中的话语权与技术路线选择权,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创新战略、规划、标准和政策制定机制。3.1.2 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发展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培育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企业。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积极申报承担实施国家、省级科技项目。采取“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领军企业围绕八大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行业共性技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3.1.3 支持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发展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稳步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建立完善中小企业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再到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路线图。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计划,支持一批中小企
23、业成长为行业“小巨人”“单项冠军”和“瞪羚”企业。 专栏1 全社会研发投入倍增计划 在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完善投入机制,科学配置创新资源,全面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倍增计划,持续引导各类主体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双倍增”行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建立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引导滁州市传统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和领军型企业转型,不断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扩大高校院所有效研发投入。把研发投入、创新绩效等作为科技资源分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滁州市 十四 科技 创新 发展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