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疾病康复学重点(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疾病康复学重点(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脑卒中【一】脑卒中:指起病迅速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h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二】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一、身体结构和功能水平的评定:1、意识状态的评定 2、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定 3、运动功能的评定:(1)联合反应:指偏瘫时,即使患侧完全不能产生随意收缩,但当健侧肌肉用力收缩时,其兴奋可波及患侧引起患侧肌肉的收缩。 下肢(对称性, Raimiste现象): 健肢外展、 患肢外展; 健肢内收、患肢内收; (相反性):健肢屈曲 、 患肢伸展; 健肢伸展、 患肢屈曲;同侧性联合反应:患侧上肢屈曲、 下肢屈曲; 患侧上肢伸展、 下肢伸展;(2)共同运动
2、:指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活动时引发的一组合活动。共同运动是偏瘫常见的一种肢体异常活动表现。当让病人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相邻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活动,并形成特有的运动模式,并在用力时特别明显上肢屈曲共同运动: 肩胛骨上提、后缩肩外展,外旋(内旋) 肘屈曲 前臂旋后(旋前) 腕屈 指屈,内收 拇指屈,内收上肢伸展协同运动:肩胛骨前伸,向下 肩内旋,内收 肘伸展,旋前 腕微伸;指屈曲,内收 拇指屈曲,内收下肢伸展共同运动:髋伸,内收,内旋 膝伸 踝跖屈,内翻 趾屈曲,内收(3)姿势反射:指由体位变化导致四肢屈肌、伸肌张力按一定模式的一种运动 运动功能的评定方法有:B
3、runnstrom评定法、Fugl-meyer评定法、Bobath评定法、上田敏评定法。4.其他功能评定二、活动水平的评定 三、参与水平的评定脑卒中评定可以做肌力测定么?why?(可能是问答题)答案:可以,但要做肌张力和异常运动模式的评定,不是单纯的肌力问题。脑卒中偏瘫时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运动功能评定,主要考虑上运动神经元的调控功能的评定(如有无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痉挛、异常姿势反射等及其程度),而不是单纯的肌肉力量的大小。但软瘫期或在已克服痉挛等调控功能障碍而恢复了随意运动时,也可以使用MMT肌力评定(具体自己添加)在发病后的不同时期,肌张力不断发生变化,有4种情况肌张力增加,以致出现肌痉
4、挛,后肌张力逐渐恢复正常肌张力降低后很快恢复到正常肌张力一直处于低肌张力状态 肌张力降低,后逐渐增加导致肌痉挛【三】康复治疗流程:(具体的自行补充,病例题有用)1、急性期:(1)积极预防和处理临床并发症。 (2)心理支持 (3)床上正确体位摆放:采用对抗肌肉痉挛的体位 (4)被动运动 (5)床上运动:1)双手十指交叉握的自我辅助运动 2)桥式运动 2、恢复期治疗:步行训练的三要素:1)患侧能负重2/3 2)主动屈膝屈髋 3)平衡达到三级3、后遗症期:一年以后为后遗症期康复治疗包括:(1)继续强化患侧的康复训练:适应症(简答题):主要用于慢性期中风患者的上肢治疗。患肢至少具备主动伸腕10度,其余
5、四指中任意两指的掌指和指间关节可以伸10度。患者没有明显的平衡障碍,能自己穿戴吊带,无严重的认知障碍、痉挛、疼痛、并发症。主要干预方法:在持续10-15天内对患侧上肢保持每天至少6h的训练量,同时对健侧上肢进行2-3周的限制性使用。4、并发症的治疗:并发症主要是肩部并发症(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及语言、认知、吞咽障碍肩部并发症:肩部问题是脑血管意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有肩痛、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等 肩痛:早期预防和正确的治疗可以防治肩痛等肩部问题,为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促进其独立功能活动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1.)正确的肢位摆放2).肩关节早期活动3).患肢负重与肩
6、托4).物理因子和药物等治疗 按摩疗法、静息位夹板、压力手套,以及手指和腕关节适度的被动活动有助于改善手和腕关节的肿痛,防止和关节挛缩畸形 :肩关节早期活动:早期活动可以防止因制动引起的关节粘连变,但不适当的活动可以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和肩痛。在软瘫期,应以被动活动为主,并配合主动助力活动。 .患肢负重与肩托:患肢负重是指患者在坐位下,重心稍向患侧移,患侧肩关节外旋并稍外展伸肘,手掌支撑,手指伸直并拇指外展。这是一种增加本体刺激和抑制异常肌张力的有效方法,对防治和肩痛有效。在软瘫期,肩托的应用对防治肩关节半脱位有积极的作用,但长期和不适当的使用,可增强异常肌张力,从而影响上肢的功能活动,因此
7、,合理使用肩托有助于偏瘫上肢的康复。 :物理因子和药物等治疗:局部物理因子(如低中频电疗、超声治疗)的应用,某些镇痛和抗痉挛药物使用,局部注射类固醇制剂或交感神经阻滞,以及必要时松解肩内旋肌等治疗措施有益于缓解肩痛。按摩疗法、静息位夹板、压力手套,以及手指和腕关节适度的被动活动有助于改善手和腕关节的肿痛,防止和关节挛缩畸形。肩关节半脱位即指盂肱关节半脱位,是偏瘫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早期康复预防是防止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的主要手段。应注意尽量使上肢处于抗痉挛体位;多向患侧翻身;坐起时让患侧上肢在抗痉挛模式中负重和将上肢伸向前、伸肘、对掌、十指交叉握手放在一适当高度的桌子上。一旦发生肩关节半脱位,治
8、疗原则主要是通过修正肩关节和肱盂窝的位置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固锁机制;刺激和激活肩周围的稳定肌;在不损伤肩关节及其周围的结构的情况下保持充分的无痛的关节范围内的活动。治疗方法可采用按摩、拍打、挤压、快速或早期负重等增加肩周肌肉的肌力,以进一步改善肩关节的正常固锁机制,恢复肩胛骨的正常位置。在转移和活动其他部位时也可通过佩肩吊带保护肩手综合征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多在发病后13月内发生。坚持良姿位摆放,做患侧上肢负重训练时注意训练的强度与时间,尽量不在患手背进行静脉输液,防止患手遭受外伤,可以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一旦发生肩手综合征后,治疗目的在于首先尽快减轻水肿,然后是疼痛和强直。向心性缠绕压
9、迫手指的方法也可以减轻水肿。用直径约12mm的绳子从远端向近端缠绕患手每一手指及手掌至腕关节然后再一一解开绳子,可每天重复进行。此外冰水浸泡法、冷水温水交替浸泡法也可用。与此同时还应鼓励患者做患手的主动运动,如不能完成可用健手协助完成主动运动;禁止做患侧上肢体重负重训练。被动运动法要在无痛的情况下进行颅脑损伤1.颅脑损伤是由于暴力作用,使颅脑组织结构遭受破坏或功能发生障碍。颅脑损伤是最常见的机械性损伤之一,也是青年人因创伤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2.颅脑损伤方式:1)直接损伤:加速性损伤,减速性损伤,挤压性损伤;2)间接损伤。3. Glasgow 昏迷计分法 轻型:14-15分,伤后昏迷在30分钟内
10、;中型:9-13分,伤后昏迷在30分钟至6小时; 重型:8分以下 (表2-3-1)4.颅脑损伤临床表现(一)脑损伤(1)脑震荡:一过性的脑功能障碍。逆行性遗忘(2)脑挫裂伤:1,意识障碍。2,局灶性症状与体征3,头痛与恶心呕吐4,颅内压增高与脑疝(3)弥漫性轴索损伤:长时间的昏迷(4)原发性脑干损伤:昏迷 瞳孔改变 锥体束征 去大脑强直 呼吸循环功能紊乱(5)丘脑下部损伤: 早期的意识障碍 高热或低温 尿崩征 水和电解质紊乱 消化道出血 急性脑水肿(二)颅内血肿:1)硬膜外血肿:主要来源于脑膜中动脉;2)硬膜下血肿:出血主要来源于脑皮质血管;3)脑内血肿:浅部血肿来源于脑皮质血管破裂,深部血肿
11、来源于深部血管破裂。5.颅脑损伤后常用的评定量表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症状继续进展的患者,可延迟开始康复或暂停康复治疗。 8.急性期康复原则:1)姿势控制,增加肌力、控制肌张力、维持正常姿势控制2)维持和增加关节活动范围,防止关节挛缩3)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呼吸道感染,增强呼吸功能4)发挥身体残留能力,提高日常生活独立能力5)改善可能存在的言语、认知、心理障碍问题6)目的为有恢复意识潜力的患者排除恢复意识的障碍9.催醒治疗:药物、手术之外,可考虑以下信息刺激的方法,以助催醒。1)针灸和按摩治疗2)亲人谈话3)肢体运动和皮肤刺激4)音乐疗法5)高压氧治疗10.有关认知方面的物理治疗
12、1.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2.肌牵张技术3.改善肌力的训练 4.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 5.平衡训练6.步态训练7.物理因子疗法(选择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超短波、中频电疗、超声波血管治疗仪)11.有关认知的作业训练:1)失认症的训练 单侧忽略(1)不断提醒病人集中注意其忽略的一侧。(2)站在忽略侧与病人谈话和训练。(3)对忽略侧提供触摸、拍打、挤压、擦刷、冰刺激等感觉刺激(4)将病人所需物品放置在忽略侧,要求其用健手越过中线去拿取。(5)鼓励患侧上下肢主动参与翻身,必要时可用健手帮助患手向健侧翻身。(6)在忽略侧放置色彩鲜艳的物品或灯光提醒其对患侧的注意。(7)阅读文章时,在忽略侧一端放
13、上色彩鲜艳的规尺,或使其用手摸着书的边缘,从边缘处开始阅读,避免漏读2)失用症的训练 运动失用 如训练病人完成刷牙动作,可把刷牙动作分解,示范给病人看,然后提示病人一步一步完成或手把手地教病人。也可以将牙刷放在病人手中,通过触觉提示完成一系列刷牙动作。反复训练,改善后可减少暗示、提醒等,并加入复杂的动作。3)记忆训练:原则: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方法: PQRST法:P是先预习要记住的内容;Q是向自己提问与内容有关的问题;R是为了回答问题而仔细阅读资料;S是反复陈述阅读过的资料;T是用回答问题的方式来检验自己的记忆注意力和集中力训练:猜测游戏和删除作业。记忆训练:视觉记忆,地图作业,彩色积木块
14、排列小儿脑瘫【一】脑瘫: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脑瘫概念核心内容三要素:脑损伤在发育时期、运动障碍是非进行性、姿势异常的永久性两个条件:运动发育迟缓、异常姿势反射及异常运动模式【二】诊断要点:一、诊断条件:1)引起脑瘫的脑损失为非进行性 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4)有时并发智力障碍、癫痫、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 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二、临床分型:1.按临床特点可分为以下类型:1)痉挛型:以锥体系受损为主,最常见;2)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不随意欲动增
15、多,表现为手足徐动(其次常见)、舞蹈样动作、肌张力不全及震颤等;3)共济失调型:以小脑受损为主4)肌张力低下型:往往是其他类型的过渡形式;5)混合型2、按瘫痪部位分: 1)单瘫 2)双瘫 3)三肢瘫 4)偏瘫 5)四肢瘫【三】粗大动作与精细动作完成的评定1、小儿脑瘫的主要障碍是运动发育落后,随意运动障碍,所以粗大动作与精细动作的评价在小儿脑瘫康复评定中可视为评价的核心内容2、脑瘫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分五个功能区,A区:卧位与翻身;B区:坐位;C区:爬与跪;D区:站立位;E区:行走与跑跳3、小儿的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跟耳角度大于表中数值时,提示肌张力偏低;小于表中数值时,提示肌张
16、力偏高。足背屈角则相反,大于60-70度为肌张力提高,小于60-70度为肌张力减低。4、脑瘫治疗的总目标:1)防治畸形 2)使肌张力正常化 3)鼓励对称性的和双手的活动4)促进接近正常和正常的运动和技能 5)早期要限制较轻较侧的代偿 6)力图改善较重的一侧【三】康复治疗方法:1、运动疗法:(1)头部控制训练:俯卧位抬头时小儿发育过程中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动作(2)翻身训练 (3)独坐训练:正常小儿7-8个月可以坐,不会坐是指坐位发育停滞在扶腰坐以前的阶段或出现跪坐、坐位后倾等异常姿势。 (4)爬行训练:爬行在婴幼儿动作发育中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促进全省动作的协调发展,为直立行走打下基础,而且可以
17、较早地面对世界,增加空间的搜寻,主动接受和认识事物,促进婴幼儿认识能力的发育四爬位的实现:四爬位是指以手和膝盖为负重点的跪位姿势,因此,需要有良好的双肩、髋关节负重能力及控制能力,四爬位平衡反应出现的保证。 (5)膝立位训练. (6)从坐位到站位的换位训练:由坐位到站位的转换,标志着大关节控制力、负重能力的完善,是步行的重要条件 (7)独站训练:静态平衡是独站的前提,动态平衡是独行的前提 动态的站立姿势:指站立时头、躯干、四肢各部位可随意进行适当的活动而仍能保持平衡。站位平衡反应:是人体在站立状态下重心移动时防治跌倒的反应。2、作业治疗:目标:使脑瘫患儿随意地有目的地、有效地使用上肢和手,最大
18、程度地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恢复其感、认知操作能力、培养其学习与社会交往能力,使其生活满意3、传统康复治疗:1)小儿脑瘫中医辨证属中医“五迟”“五软”的范畴,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导致患儿肝肾两虚、脾气亏虚2)头针治疗注意事项:手足徐动型患儿不宜采用强刺激。头针留针期间,应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小于6个月婴儿忌用,患儿癫痫发作期慎用3)体针疗法注意事项:对于体质虚弱的患儿,每次针刺穴位不宜过多,根据病情可不留针;痉挛型患儿不宜采用强刺激手法,手足徐动型患儿不宜留针。对于小儿脑瘫一定要遵循“三早”的原则,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脑瘫的食疗重在调理肝、肾、脾三脏功能脊髓损伤的康复1、 定义 指由于各种
19、致病因素(外伤、炎症、肿瘤等)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平面以下脊髓神经功能(运动、感觉、括约肌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2、 按损伤严重程度分类 1)完全性损伤:是指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的最低骶段(S45)的感觉、运动功能完全消失,可有部分保留区(会阴部的组织边缘),但不超过3个节段。骶部的感觉功能包括肛门皮肤粘膜交界处的感觉、肛门深感觉,骶部运动功能是通过肛门指检时肛门外括约肌有无自主收缩来确认。 2)不完全性损伤:指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包括最低位的骶段保留部分感觉和运动功能。因脊髓损伤平面未发生完全性的横贯性损害,临床上有不同程度恢复的可能。 3、评定损伤水平时应注意四点要求:脊髓损伤水
20、平主要以运动损伤平面为依据,但T2L1节段,运动损伤平面难以确定,故主要以感觉损伤平面来确定。用关键肌和关键点的方式使运动和感觉平面的评测标准化。确定损伤平面时,该平面关键性肌肉的肌力必须3级,该平面以上关键性肌肉的肌力必须4级。损伤平面的记录:若感觉水平和运动水平两者不一致,则以两者中节段高的水平为准4、损伤程度的评定 ASIA脊髓损伤分级损伤程度 临床表现 A 完全性损伤 B 不完全性损伤 C 不完全性损伤 D 不完全性损伤 E 正常S45无感觉和运动功能保留损伤水平以下,包括S45,有感觉功能保留但无运动功能保留损伤水平以下,运动功能存在,大多数关键肌肌力3级损伤水平以下,运动功能存在,
21、大多数关键肌肌力3级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5、脊髓休克是指脊髓受到外力作用后短时间内脊髓功能完全消失。持续的时间一般为数小时至数周,偶有数月之久,包括躯体感觉、内脏感觉、运动功能的障碍。肌张力和损伤平面以下的一切神经反射均暂完全消失,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性损伤。脊髓休克应被视为是一种病理生理过程,而不是提示预后的征象。球(海绵体)肛门反射是判断脊髓休克是否结束的指征之一,此反射的消失为休克期,反射的再出现提示脊髓休克结束.6、感觉平面的确定C2枕骨粗隆 C3锁骨上窝 C4肩锁关节顶部 C5肘前窝桡侧 C6拇指 C7中指 C8小指 T1肘前窝尺侧 T2腋窝顶部 T3第三肋间锁骨中线 T4第四肋间锁骨中线
22、 T5第五肋间锁骨中线 T6剑突水平 T7第七肋间锁骨中线 T8第八肋间锁骨中线 T9第九肋间锁骨中线 T10脐 T11第11肋间(在T10-T12之间)锁骨中线 T12腹股沟韧带中点 L1在股前中点上 L2大腿前中部 L3股骨内上髁 L4内踝足背 L5第3跖趾关节 S1外踝 S2腘窝中点 S3-5坐骨结节 S4-5肛周区7、运动评分法(ASIA)(选择)右侧评分 平面代表性肌肉左侧评分5555555555C5C6C7C8T1L2L3L4L5S1肱二头肌桡侧腕伸肌肱三头肌中指指深屈肌小指外展肌髂腰肌股四头肌胫前肌足母 长伸肌腓肠肌55555555558、恢复期的治疗:(1)肌力训练 (2)垫上
23、训练翻身训练牵伸训练垫上移动训练。手膝位负重及移行训练(3)坐位训练(4)转移训练(5)步行训练治疗性步行家庭功能性行走社区功能性行走(6)轮椅训练: 伤后23个月患者脊柱稳定性良好,坐位训练已完成,可独立坐15min以上时,开始进行轮椅训练。上肢力量及耐力是良好轮椅操纵的前提。轮椅训练包括向前驱动、向后驱动,左右转训练,前轮跷起行走及旋转训练,上斜坡训练和跨越障碍训练,上楼梯训练以及下楼梯训练,越过马路镶边石的训练,过狭窄门廊的训练及安全跌倒和重新坐直的训练。注意每坐30min,必须用上肢撑起躯干,或侧倾躯干,使臀部离开椅面减轻压力,以免坐骨结节发生压疮。(7)矫形器的使用(8)日常生活活动
24、能力的训练 (9)功能性电刺激(10)心理治疗(11)其他 SCI患者根据条件和恢复情况,可进行文体训练及职业康复训练9、功能性步行标准:安全,独立行走时稳定,无需监护,不会跌倒;姿势基本正常;无需笨重的助行器;站立时双手可以游离作其他活动;有一定的步行速度和效力,即5min能步行550m左右,而且步行效力(步行速度/步行3min后的心率)30。 脊髓损伤的康复病案讨论P133(一定要多看)可以看损伤层面更高点的周围神经损伤1.概念是由于周围神经丛、神经干或其分支受外力作用而发生的损伤,如挤压伤、挫伤、医源性损伤等。损伤后的典型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2.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
25、:分开放性损伤、牵拉伤及骨折脱位造成的损伤;(表现)1943年Seddon将神经损伤分为三种类型:1)神经失用;2)轴突断裂;3)神经断裂;1968年Sunderland根据神经损伤的不同程度分为五度:1度:神经失用,传导阻滞。 2度:轴突中断 3度:神经束内神经纤维损伤 4 度:神经束损伤断裂 5度:神经干损伤断裂3.临床表现:1)运动障碍2)感觉障碍3)反射障碍4)自主神经功能障碍4.肌力评定:目前临床上仍多采用LOVETT的六级评定标准5.特殊检查:1)神经干叩击实验:在神经损伤和神经再生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随神经走索向远端生长,Tinel征可向前推移,可了解神经再生速度2)诱发实验
26、:慢性神经卡压损伤时,可通过加重神经受压的方式来诱发疼痛、麻木、无力等,如屈腕实验诱发腕管综合症6.康复目标(短期)主要是及早消除炎症、水肿、促进神经再生、防止肢体发生挛缩畸形7、被动运动时应注意:1)只在无痛范围内进行;2)在关节正常活动范围内进行,不能过度牵拉麻痹肌肉;3)运动速度要慢;4)周围神经和肌腱缝合术后,要在充分固定后进行。8、.臂丛神经损伤:臂丛神经上不损伤表现为肌肉麻痹,感觉障碍,以上肢近端为主,手和手指的功能保存;臂丛神经下不损伤表现为肌肉麻痹,感觉障碍,以上肢远端为主,9、.桡神经损伤(C58T2)垂腕,屈指 正中神经损伤(C68T8)猿手 尺神经损伤 (C8T1)爪形手
27、 腓神经损伤(L45S12)跨栏步 胫神经损伤( L45S13)高弓仰趾10、周围神经损伤并发症的治疗: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类型11、三大并发症:肿胀、关节挛缩和僵硬、继发性外伤(1)肿胀:1)抬高患肢;2)向心性按摩和被动运动;3)顺序充气四肢血液循环治疗4)热疗;5)高频率透热疗法;6)低中频电疗7)其他:可用弹力绷带压迫,但压力不能太高,以往用悬吊带并不是一个号的消肿方法(2)关节挛缩和僵硬:一旦发生挛缩,所花的时间很长,因此重点在于预防。挛缩发生后,可采用下述方法治疗:1)被动运动和牵伸手法,对增加关节活动度最好;2)器械锻炼和牵引;3)主动运动,是预防关节挛缩最好的手段
28、 ;4)矫形器,;5)关节松动术,对关节粘连和挛缩最有效;6)物理治疗骨科康复1、运动损伤的评估HOPS Evalution:1)HISTORY 病史2)Observation观察3)Palpation触诊4)Special Tests 特殊检查2、运动损伤的急救处理“RICE ”原则:R,Rest(休息)要求运动员停止受伤部位的运动、制动I,Ice(冰敷)受伤后48小时内,每隔2-3小时冰敷20-30分钟C,Compression(压迫)应维持用弹性绷带包扎18-24小时E,Elevation(抬高)伤处应高于心脏,且尽可能在伤后24小时内抬高伤部3、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29、,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骨性关节炎属中医学“骨痹”、“膝痹”范畴4、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保护技术有:为防止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注意髋关节屈曲90,内收不超过中线,避免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位。避免不良姿势有:(1)避免低座起立;(2)避免翘二郎腿或两腿交叉;(3)不侧身弯腰或过度向前屈曲,3个月内防止髋关节屈曲90;(4)术后6个月内避免术侧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位,使患侧髋关节处于轻度外展或中立位。避免跑、跳等剧烈活动;(5)关于髋关节活动范围的限制该保持多长时间,一般认为要保持3个月,术后12周禁止患侧下肢负重,术后第3周可部分负重(触地式负重),3个
30、月内过渡到完全负重。5、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程序: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练习、负重与行走、ADL训练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保护技术6、术后康复训练术后第1周:康复的重点是减轻患者症状,促进创口愈合,防止,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术后第2周:康复重点是加强患侧下肢不负重下的主动运动,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进一步提高肌力,增加床上自主活动能力。术后第3周:康复的重点是继续巩固以往的训练效果,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患腿逐渐恢复负重能力,加强步态训练。术后4周3个月:康复的重点是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第3周的治疗效果,逐渐改善患髋的活动范围,增加患髋的负重能力,使人工置换的髋关节功能逐渐接近正常水平,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慢
31、性疼痛的康复1. 疼痛:伴随着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并由这种损伤一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而慢性疼痛是超过正常组织愈合时间的疼痛。慢性疼痛一般超过3个月2. 疼痛的诊断要点:1)疼痛的部位与放散的方向2)疼痛的性质和程度3)疼痛发作特点4)诱发和缓解疼痛的因素5)伴随症状。3. 疼痛的评定方法:1)文字描述法 2)数字评分法 3)口头评分法 4)视觉模拟评分法5) 疼痛图 6)ongBake面部表情评分法 7)改良面部表情评分法4. 疼痛的治疗方法:1)物理因子治疗(冷疗、热疗、TENS)2)运动疗法3)针刺镇痛4)行为疗法5)常用的药物治疗6)神经阻滞和局部封闭7)神经破坏术8)外
32、科手术镇痛9)结缔组织按摩10)神经调控治疗5. 病案题大家自己看书。内科疾病的康复失健:是指器官对于环境对其功能对其功能上的需要减少的一种适应或者指对正常状况的生理适应的减弱,失健往往源于体力运动的减少、卧床休息、顾客外固定、瘫痪和衰老,常导致外周骨骼肌和心肌结果和功能上的减退,表现为肌力的减弱和运动耐力的下降。1、 康复评定的内容包括疾病病情、疾病所引起的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受限制的程度的评定。2、 考虑COPD的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和(或)呼吸困难及危险因数接触史;肺功能测定指标是诊断COPD的金标准3、 康复治疗流程1)、呼吸训练 2)、排痰训练(体位引流、胸部叩击震颤、咳嗽训练
33、)3)、运动训练 4)、日常生活指导5、冠心病的康复国际上将康复治疗程序分为三期:期康复:指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期康复。或术后早期康复也属于此列。发达国家此期已经缩短到天。期康复:指患者出院开始,至病情稳定性完全建立为止,时间周。由于急性阶段缩短,该期的时间也趋向于逐渐缩短。期康复:指病情处于较长时间稳定状态,或过度期过程结束的冠心病患者,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及隐性冠心病。PTCA或CABG后的康复也属于。康复程序一般为23个月,自我锻炼应该持续终生。4、 期康复 1)呼吸训练主要是腹式呼吸2)要特别注意避免上肢高于心脏水平的活动,如患者自己手举输液瓶上厕所,此类活动的
34、心脏负荷增加很大,常是意外诱发的原因3)尽早让患者坐位大便,但是禁忌蹲位大便或在大便时过分用力4)保持非常缓慢的上楼梯5)如果确认患者可连续步行200米无症状和无心电图异常,可以安排出院6)所有上肢超过心脏平面的活动均为高强度活动,应该避免或减少7)如果患者在训练过程中没有不良反应,运动或活动时心率增加小于十次每分钟,次日训练可以进入下一阶段。如运动中心率增加在20次分钟左右,则需要继续同一级别的运动。5、 期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1)个体化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持之于恒原则)兴趣性的原则 5)全面性的原则。、 运动方式:有氧运动。合适运动量的标志:运动时稍出汗,轻度呼吸加快但不影响对话,早晨起
35、床时感舒适,无持续的疲劳感和其他不适感。、 训练实施:每次训练都必须包括准备活动,训练活动和结束活动。充分的准备活动与结束活动是防止训练意外的重要环节,训练时的心血管意外均发生在这两个时期。、 糖尿病治疗的方法包括五个:)、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4).糖尿病教育。5)、血糖监测。、 通常糖尿病患者应避免空腹运动,而以餐后运动为宜。靶心率=170年龄每次运动后应做好放松活动,汗较多,不宜马上洗冷水浴,或热水浴。在运动后心率恢复正常,汗已擦干在进行温水浴。运动时间一般以餐后30分钟至1小时为宜。在运动后心率恢复正常,汗已擦干,再进行温水淋浴截肢后的康复一、安装假肢前的康复治疗1、术前
36、康复训练2、术后康复治疗3、残肢护理与保健1、术前康复训练。 对于非急性外伤引起截肢的患者,建议在截肢手术前实施物理治疗、关节活动训练和肌力增强运动训练。术前康复训练可以在术后改善全身功能,降低关节活动受限,提高控制假肢的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2、术后康复治疗1)截肢者的心理康复。 截肢对截肢者精神上的打击胜过身体的打击,因此,心理上的康复尤为重要。帮助截肢者结识一些穿假肢的残疾朋友,树立康复信心,患者之间的现身说法效果更好。帮助截肢者面对现实,积极配合康复训练2)术后残肢锻炼主要目的是:增强残肢血液循环,促进残肢康复和定型降低残端敏感度,增强残肢力量和承重能力防止关节挛缩畸形,纠正已经产生的挛
37、缩,保持和增加关节活动度增强肢体和躯干的肌力和协调性,为以后使用辅助器具做准备 防止卧床并发症,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促进早日全面康复,回归社会。术后13天的锻炼 。被动活动训练术后310天的锻炼。残肢的主动性训练。 身体其它部位的锻炼: 例如肩部、躯干、对侧下肢等。 转移或行走训练(根据身体状况)术后1014天的锻炼。 当伤口开始愈合时,残肢做轻微的等张训练,强调下列训练:臀伸展、内收、外展、内旋,膝(膝下截肢)伸展,身体其它部位的锻炼,转移和行走训练:术后23周的康复训练 。术后23周伤口愈合:残肢表面锻炼:降低敏感度,增强末端承重能力,残肢的肌力及活动范围训练,全身肌力、平衡协调能力等
38、活动能力训练,转移训练,残肢消肿:弹性残肢套或弹性绷带,临时假肢穿戴后的平衡及行走训练3)截肢术后2周至装配假肢前:约2个月,上述残肢训练仍然适用,这一阶段重点:1)残肢消肿定型:按摩,弹力绷带绑扎,弹性残肢套2)防止残肢畸形3)临时假肢训练4)截肢术后至安装假肢前的的康复目的:防止关节畸形,促进残肢定型,防止卧床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 5)截肢术后的康复方法1、保持正确的关节位置2、常见的不理想的残肢条件3、术后即装假肢4、术后临时性假肢6)临时性假肢装配时间与目的ll装配时间:伤口愈合,拆线后即可 。目的:早期康复训练,增强肌力,锻炼身体,保持行走感觉记忆,促进残肢定型,减少卧床并发症7)残
39、肢的正确体位:术后至装配假肢前:防止残肢畸形,下肢残肢畸形:髋关节-屈曲,外展,膝关节-屈曲8)残肢护理与保健1)弹力绷带的包扎:2)残肢的清洁9)正式假肢装配时间:截肢术后残肢形状、体积不再继续变化,为残肢定型,残肢定型后可装配正式假肢,残肢自然定型需要半年以上,使用弹力绷带、临时性假肢后要-个月二、截肢:截肢不是治疗的结束,而是截肢者康复的开始,截肢者康复最好以康复组的形式工, 康复工作必须早期介入,尽量保留和创造理想的残肢1、理想的残肢)适当的长度,以保证有足够的杠杆力控制假肢)良好的承重功能和控制假肢的功能)骨与关节无畸形,具有良好的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4)有利于假肢的悬吊5)残肢形状呈
40、圆柱状6)残肢末端有适当的软组织,软组织有一定的硬度7)皮肤耐压耐磨8)切口瘢痕呈线状,与骨骼无粘连9)皮肤感觉正常10)局部无压痛2、截肢平面选择的原则:根据临床病变的位置,根据安装假肢后可能恢复的肢体功能3、截肢的目的与截肢平面选择的前提条件:要将全部病变、异常和无生机的组织切除,这是截肢的目的,也是截肢平面选择的前提条件。1)赛姆截肢残肢末端有良好的承重功能;膨大的残肢末端呈锤状,具有良好的悬吊、固定功能,有利于假肢悬吊悬吊与固定。赛姆假肢的外观和功能都比足半脚好。2)膝下截肢:下1/3软-长残肢:组织明显减少,血运不好中1/3:有足够的软组织和足够的残肢长度,是为理想部位的截肢,适合装
41、配各种小腿假肢上1/3-短残肢:控制假肢的能力较差3)膝部截肢(膝关节离断)膝离断截肢优点:良好的末端承重能力,良好的假肢控制能力,良好的悬吊功能近膝部截肢:膝上8cm内股骨髁截肢:承重不如膝离断截肢,残肢太长,只能用膝离断关节,建议:截肢平面尽量不要选在此处。 膝下5cm内:小腿残肢太短,无法控制假,按膝离断处理,承重能力强4)膝上截肢:大腿截肢:会阴下5CM以上,膝关节间隙之上8CM以上。5)髋部截肢:髋部离断:半骨盆切除、髋关节离断和大腿极短残肢(会阴下5CM以内)。6)肩部截肢:包括肩胛带截肢,失去肩、肘、腕三个关节。应尽可能保留肱骨头,这样既可以保持肩关节的正常外形,又有助于假肢接受
42、腔的适配、悬吊和稳定7)上臂截肢:尽可能保留肱骨的长度,上臂假肢的活动功能取决于残肢的杠杆力臂、肌力和肩关节活动范围。8)肘关节离断:肘关节的离断,上臂和肩部动作基本保持正常,其末端肱骨髁隆起,有利于接受腔的悬吊。肘关节离断是理想的截肢部位。9)前臂截肢:要尽量保留长度,残肢越长,杠杆力臂越大,其旋转功能保留也越多,越有利于假手旋转功能的发挥;同时,肌肉保留的越多就越容易获取良好的肌电信号,这对装配肌电假手是非常有益的。10)腕关节离断:残肢保留了前臂良好的旋前、旋后功能,悬吊性能很强,使残肢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儿童截肢部位选择的原则:尽量保留残肢长度,尽量做关节离断,保留远端骨骨骺,
43、可以做肌肉成形术,不适合做肌肉固定术,不适合做胫腓骨融合三、上肢假肢1、上肢假肢的结构:腕手机构手头、手皮,接受腔,控制部分,连接件2、肌电手前臂截肢者好的选择,适应症:双侧前臂截肢 / 前臂上臂 / 双侧上臂不适合装肌电手的情况1)残肢过短:无电极安放位置、接受腔固定不好2)疤痕过多:例如烧伤3)神经损伤:例如电击伤体外力源假手:单通道:只有手掌张、合,双通道:手掌张、合,旋腕缺点:代偿功能有限,价格高,重量大3前臂索控手:适应症:肌电信号差,经济条件差,自身力源假手,手头可以开闭,重量轻,价格低,缺点:不能实现旋腕,手头开闭不如肌电手自如4、上肢假肢接受腔上肢假肢接受腔与下肢假肢接受腔的区
44、别:承重要求不高,更重视定位和悬吊悬吊:前臂髁上包容悬吊 腕离断尺骨、桡骨茎突5上肢假肢的控制部分:装饰假手的控制部分:没有或很简单,肌电手控制部分:电极,放大和开关电路,驱动电机,电池。对假手功能起关键作用,锁控手控制部分:背带控制绳索,对假手功能起关键作用6、上臂假肢与前臂假肢的不同:上臂假肢增加肘关节,上臂假肢接受腔悬吊:肩部和背带7、截肢平面选择的原则:尽可能保留残肢长度,但是同时要考虑截肢部位软组织情况,腕关节离断截肢,保留尺骨茎突和桡骨茎突,保留前臂的内外旋转功能8、腕离断截肢腕离断假手:与普通前臂手的区别:假手头比键手小一号,软性内接受腔,悬吊:腕部悬吊优点:腕离断不用肘关节悬吊
45、,活动更灵活缺点:腕离断腕部偏粗,装饰效果较差9、普通上臂手和肘离断假手的不同:肘离断手:壳体式,肱骨内、外髁悬吊(无需肩部悬吊和肩带)四、下肢假肢:人体下肢的主要功能:是站立、行走、跑、跳 。1、使用下肢假肢的目的:是使截肢者尽可能地恢复失去的正常外形、重建已失去的站立、行走等功能。2、一具功能良好的下肢假肢具备条件:合适的长度;穿戴舒适;正确的假肢承重力线;步态近于正常;重量适中;外观近似健肢3、膝下(BK)假肢的结构:主要由足踝机构、接受腔和连接件等几部分,接受腔人体与假肢的接口,踝足机构决定小腿假肢的功能4AK假肢膝关节功能:屈曲与稳定:行走屈曲,站立稳定,助伸:模仿股四头肌,摆动期控制:小腿摆动速度和频率5截肢者与假肢配合的两大问题:1)假肢设计和制作:假肢功能组件选择不当:足踝机构选择不当、 膝关节选择不当,接受腔设计问题,假肢对线不正确(2)截肢者本身的问题:残肢畸形,残肢耐磨、耐压能力差,肌力、体力偏弱,协调、平衡能力差6、假肢对线:精确的对线是一具理想假肢的必备的条件,定义:确定接受腔与假肢各组件的三维空间位置关系。分类:工作台对线、静态对线、动态对线7、安装下肢假肢后的基本训练:穿戴假肢训练,站立训练:站立,平衡,残肢承重,平行杆内行走训练,平行杆外行走训练8、安装下肢假肢后的临床适配检查临床适配检查的目的:评估假肢、假肢和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