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大二下))修改(共6页).doc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大二下))修改(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大二下))修改(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十五节几种修辞表达方式 1 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种用法的好处是含蓄,增强表现力。缺点是时间过久,后人难于理解;有时随意割裂拼凑,以至形成一种生造的畸形词语。 2 、委婉:不把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这就是委婉。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有:(1 )使用谦敬语。如对己表谦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谦称来代替第一人称。对人(特别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来代替第二人称。(2 )避讳
2、语。就是对要说的事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3 )迂回语。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有话。这就是迂回语。在外交辞令上多使用。 3 、分承: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如“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句中“耳目聪明”形式上是一个主谓结构,其实是“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分承而来。这种方式可以使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4 、共用:在行文中
3、,两个相连接的词或词组共用某一个或必个词语,换言之,同一个或几个词语在组合搭配的关系上是兼管着两个相连的词或词组。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共用。如:“今君有区区之辞,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中“拊爱”和“子”这两个动词共用“民”这个宾语。 5 、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睛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是复合偏义。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只有“异”义,“同”不表义。 6 、互文见义: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或三个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词
4、交错有致的语句,使用权这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见义,(简称互文、互言互备互体参互)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凉的江水和沙滩。 第十六节古书的注解 1 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大致类型有:(1 )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 )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3 ) 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 、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
5、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 、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 )解释词义(2 )串讲文意(3 )分析句读(4 )提示语法(5 )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 )诠释典故成语(7 )校勘文字。 4 、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 5 、古注的常用术语: (1 )“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用法是“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 )“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偶尔有用“谓”辨析相
6、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 )“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如“同犹俱也。”用远引申义来解释。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以今语释古语。“谁为,犹为谁也。”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如“直犹但也。” (4 )“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如“莞尔,小笑貌”。 (5 )“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毛传:“思,辞也。”意思指“思”是虚词。 (6 )“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
7、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如礼记:“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之言借也。”古注中也有用“之言”来解释用字通假现象的。如诗经:“既敬既戒,惠此南国。”郑笺:“敬之言警也。” (7 )“言”:是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即含意,包括用来串讲正文。如诗经:“黽勉同心,不宜有怒。”毛传:“言黽勉者,思与君子同心也。” (8 )“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说明通假,即用本字来说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如:“信,读为伸”,“巨,读曰讵。”,“倍读曰背”。 (9 )“读若读如”:主要用于注音,起标明音
8、读的作用。如“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10)“如字”: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读音来读。如:礼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意思是“前面的恶字反切音是乌路,(即取乌的声母路的韵母,读。)。后面的恶,读它通常的音。前面的好,读呼报反切出来的音,后面的好读它通常的音。” (11)“当为当作”:用来改正古书中的误字。如周礼:“诵四方之传道”。郑玄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傅当作传“。 (12)“衍脱”:“衍”是用来说明古书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脱”是用来说明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6 、怎样
9、利用古注:(1 )批判吸收,(2 )正确取舍,(3 )联系正文,(4 )融会贯通。 第十七节古书的标点 1 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用“。”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间停顿的标记,叫做“句读()”。 刻书附有句读,是从宋代开始的。 2 、古书标点的注意事项:(1 )注意正确地点断句子。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各自成立。句句可以讲通。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2 )注意引语的有无和起迄,注意使用引号。(3 )注意句子的结构层次。 3 、古书标点致误原因:(1 )词汇方面,(2 )语法方面(3 )音韵方面(4 )古代文化常识方面。 第十八节古文今译 1 近代学者严复概括归纳了三项翻译原则:“信达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复习资料 大二 修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