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共1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共18页).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比,百分数,圆,位置与方向,扇形统计图,数学广角,综合与实践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比、百分数4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在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比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除法、分数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比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同时是后面学习圆
2、周率、百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在图形与几何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并学会用距离和方向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
3、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结合分数的乘法和除法、比、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教材除了结合分数的乘法和除法、比、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让学生体会、理解和掌握归纳法、类比法、演绎推理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统计思想等思想方法外,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理解和掌握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法、演绎推理思想、极限思想,体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优越性,发展学生的四能。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
4、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1. 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2.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3. 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4. 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5. 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
5、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6.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7.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8. 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2
6、.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二、单元分析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一、教学内容1.分数乘法的意义。2.分数乘法的计算。3.利用分数乘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是整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分数乘整数、分数、小数;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2.使学生经历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经历应用分数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类推的能力,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三、具体编排 本单元首先要理清
7、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是整数乘法意义的扩展,二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只是在表述方式上有所区别。例如,如果脱离情境,在抽象的层面上讨论“53”,它既可以表示5个3相加,用“倍”的语言来描述就是“3的5倍”;也可以表示3个5相加,同样可以说成“5的3倍”。类似地,如果以这样的方式来讨论“3”,它既可以表示3个相加,即“的3倍”;也可以表示“3的”。从表面上看,“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一种全新的表述,但实际上,它只是省略了“3的倍”中的“倍”字,把“一个数的几倍”扩展到“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从另一个角度看,“3的”和“个3” 表示的意思完全相同,例如,一根绳子长3 m,“它的长多少米”和“根绳子
8、长多少米”说的是一个意思。因此,不管是整数乘法还是分数乘法,其意义都可以归结为“几个几”,只不过,这里的两个“几”都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1.例1。直接利用整数乘法的意义来引入分数乘法,使学生理解几个相同分数相加和几个相同整数相加都可以用乘法计算。并通过将分数乘法转化为分数加法来探究分数乘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从吃蛋糕的实际问题引入,借助圆形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探究计算方法。这一直观图延续了三年级学习简单的分数加法时所用的直观图,有助于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自主探索。此例中的分数带单位,是一个“量”,学生对于求几个相同量之和的数量关系非常熟悉。先呈现加法计算,然后直接根据整数乘法的意义
9、列出两个乘法算式,说明在这种情况下整数乘法的意义同样适用。计算时,先将分数乘法转化为几个相同分数相加,使学生明白分母不变、分子相乘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指出有时可以先约分再相乘的简便算法。2.例2。让学生利用已学的整数乘法的数量关系进行类推,列出分数乘法算式,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几分之几可以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这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这个数乘几分之几”的列式依据。教材呈现了三幅图,都是已知1桶水的体积,分别要求3桶水、桶水、桶水的体积。在这里,列式所依据的数量关系都是“每桶水的体积桶数=水的体积”,只是桶数可以由整数扩展到分数。在这一过程中,把
10、“桶水”变成“1桶水的”,实现了从“量”到“率”的有效转换。接下来,结合情境,说明求桶水、桶水的体积就是求12 L的和12 L的分别是多少。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可以表示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有了例2的基础,例3中求“公顷的”,算式列成就“有据可依”了。3.例3。本例是在学生会利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之后,学习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教材利用两个小题,由简单到复杂,结合直观操作,使学生在探索和理解分数乘分数算理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总结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要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其根本在于分数意义的理解。
11、在这里,有些分数是带单位的“量”,有些分数是不带单位的“率”,事实上,“量”与“率”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例如,公顷,实际上就是1公顷的;公顷的,就是1公顷的,即公顷。4.例4。本例是学习分数乘法的简便方法。学生在前面对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算理有了深刻的理解后,教学重点转入寻求便捷的算法。在设计情境时,教材特意把两个小题设计成需要运用分数乘法意义的两种不同形式进行列式的情形,旨在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其中,第(1)小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第(2)小题既可以根据“速度时间=路程”列式,也可以根据“几个相同分数相加”列式。在数据处理上,本例中既包含分数与分数相乘,又包含分数与整数相乘。学生可
12、以通过此例,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的一般性算法。5.例5。本例是教学分数与小数相乘的计算问题。分、小数混合运算是在日常生活中以及未来的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形,分数和小数相乘,可把分数化成小数相乘(如果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也可把小数化成分数相乘。不管哪种方法,都是学生已学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而当小数与分数的分母存在某种倍数关系时,可以直接“约分”。这种约分虽然与以前学过的约分形式不同,但实质都是除以一个相同的数。6.例6。从“做一个长方形画框需要多长的木条”的实际问题引入,利用长方形画框的周长计算引出分数混合运算。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除了教材上的两种方法,还有可能用四条
13、边相加的)计算,很自然地呈现各种形式的算式,有两级运算的,有带小括号的。教材直接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让学生自主解决。教材特意用两道有关联的算式教学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为接下来正式教学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作了很好的铺垫。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观察、计算,归纳得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适用”的结论。7.例7。教材结合具体计算,说明应用乘法运算定律可以使分数混合运算更加简便。8.例8。本例是让学生在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基础上,解决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这里,由于研究的是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在描述其中某两个量的
14、数量关系时,单位“1”是在动态变化的。教材按“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和“回顾与反思”呈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到了高年级,随着问题复杂度提高,对于信息的搜集、题意的理解以及整个问题解答过程以及结果合理性的回顾与讨论,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分析与解答”环节,一方面,通过折纸或画图等操作活动,借助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体会画图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另一方面,倡导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既可以先求出萝卜地的面积,再求出红萝卜地的面积;也可以先求出红萝卜地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再求出红萝卜地的面积。不同解题思路的呈现,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回顾与反思”让学生自己完成
15、。检验的角度很多,比如,看看直观图画得是否符合题意,看看列式是否符合图意,看看计算是否正确。检验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例如,可以看到萝卜地的面积是红萝卜地的4倍,而大棚面积是萝卜地的2倍。用红萝卜地的60 m2乘4,得到萝卜地是240 m2,再乘2,是480 m2,与题中的信息相符。也可以看看红萝卜地的面积是否占整块萝卜地的。9.例9。本例是让学生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虽然还是研究两个量间的关系,但由于没有直接给出“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需要先求出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或少)的具体数量或者先求出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教材通过线段图直观地表示出“婴儿每分钟心
16、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的意思,对于学生理解题意、选择解决方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教材体现了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可以先计算婴儿每分钟心跳比青少年多多少次,这就需要先解决“75次的是多少次”的问题。还可以先求出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是青少年的几分之几,这就需要先解决“比一个数多的数是这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回顾与反思”部分,使学生通过回顾解题的过程,充分认识到画线段图这一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作用。同时,列举了一种检验结果的方法,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加以检验。四、教学建议1.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2.通过操作和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3.紧密联系分数乘法
17、的意义,引导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列式,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一、教学内容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上两个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根据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说出它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会根据一个点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这个点的具体位置;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2通过让学生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空间观念。3.使学生通过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平面上的位置,初步感受坐标法的思想。4使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三、具体编排例题的编排注重体现层次性。教材选择台风移动这一
18、学生相对熟悉的现实素材作为一个大背景,用“情境串”的形式引出3个例题。1例1。教材以电视播报台风警报作为情境引入,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充分感受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教材直接给出标出台风中心和A市的方位图,让学生利用图示理解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 km”所表示的含义。确定一个位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教材先通过小精灵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东偏南30表示什么意思,这也是本例的重点。使学生看到东偏南30表示的是一条射线上的所有点,如果只有这一条件,还无法判断台风中心的确切位置,由此引出距离。 “东偏南30”与“南偏东60”含义完全相同,只是生活中更习惯于选择小于4
19、5的角度来描述。图示中用一条线段表示100 km,由于学生还没学习比例尺,只要能说出这样的6条线段表示600 km就可以了,不必涉及比例尺。最后小精灵问“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主要目的是为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与例2进行很自然的情境连接。2例2。本例在学生通过例1了解了方向与距离的含义之后,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某个点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在方位图上找到该点的位置。延续了例1的情境,情节连贯,随着现实情境的发展,自然地引出数学问题。教材给出了两类定位的情形,一类是非正东、正南、正北、正西的,一方面需要确定角度,另一方面需要确定距离;另一类的正东、正南、正北、正西的,只需要确定距离即可
20、。教材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提示学生应该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和先确定距离再确定方向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但学生通过尝试,一般会主动选择先确定方向,然后在该方向所在射线上根据相应的距离找到该位置。3例3。教材呈现了台风从生成地出发、经过四次方向改变的大致路径,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简单的路线图。路线图中包括了例1和例2中台风的移动路线,体现了情境的整体性和知识的综合性。路线图描述的不仅仅是两个点的静态关系,而是物体在多个点之间的运动关系。除了整条路线的起点和终点之外,其他点都既是某一段路线的终点,也是下一段路线的起点。教材通过学生对话的方式,给出了分段描述的示范,使学生
21、明白方向与距离的描述是具有相对性的,并掌握在描述每一段路线时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起点在哪儿?沿着什么方向?移动了多少距离?终点在哪儿?四、教学建议1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发展空间观念。2以问题为载体,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克服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坐标观念。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一、教学内容1倒数的认识。2分数除法的计算。3问题解决。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2使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3使学生会解决一些和分数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4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并掌
22、握模型、方程、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三、具体编排1倒数的认识(1)例1。教材编排了几组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使学生通过计算、观察、讨论等活动,归纳出它们的共同规律,引出倒数的定义,并用实例突出“互为倒数”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如果两个数都是分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如果一个是整数,那么另一个分数的分子是1,分母就是该整数,为例1的学习打下基础。例1教学求倒数的方法。教材先安排找倒数的活动,初步体验找倒数的方法: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在总结求倒数的方法时,要分三种情况:求分数的倒数;求整数的倒数;1和0的倒数的问题。对于1和0的倒数问题,因为11=1,所以
23、1的倒数是1;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可能是1,所以0没有倒数。 (练习六 4、5题)2.分数除法(1)例1。例1以折纸活动为载体,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先解决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的特殊情况;再引出分子不能被整数整除的情况。第一个问题是分子能被整数整除的情况,有两种思考方法,方法一是利用整数除法的意义,将分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理解并计算;方法二是利用分数的意义,将问题转化为求的来理解和计算。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个问题,凸显方法一的局限性和方法二的一般适用性。教材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进而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其中的1份,就是
24、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2)例2。例2研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包括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两种情况。在解决“谁走得快些”这一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列出两个算式,列式的依据是“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和以前所不同的是路程、时间由整数换成了分数。由于学生对这一数量关系比较熟悉,所以列出分数除法算式不会感到困难,有利于把教学重点集中于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理解“2”的算理是本例的重点。教材采用画线段图的直观方式呈现推算的思路:由于1小时里有3个小时,所以可以先求出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即先求出小时走的2km的一半(即)。由于有了直观图的支持,降低了学生对23中每一部分含义
25、的理解难度,顺利完成从“除以一个分数”到“乘上这个分数的倒数”的转化。通过求小红平均每小时走多少路程引出分数除以分数的算式。由于有了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的铺垫,教材在这儿没有呈现线段图,而是通过提问“为什么写成”,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类推,自行阐述算理。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分数除法的一般算法,使学生看到,不管被除数是整数还是分数,不管除数是整数还是分数,只要除数不为0,都可以转化成乘上除数的倒数来计算。并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这一算法。(3)例3。本例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素材引出分数混合运算。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问题已在“分数乘数”单元解决了,学生在此学习分数混合运算,既是分数四则运算的综合
26、应用,也为后面学习利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体现了不同的分析思路。先分步列式,再列综合算式解答。对于不带括号的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既可以从左至右按步骤计算,也可以直接转化为分数连乘后同时约分计算。(4)例4。本例是让学生解决简单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这类问题是分数乘法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逆向问题。教材通过问题解决的三大步骤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其中,“阅读与理解”让学生自行分析题意,弄清楚条件和问题,选取有效信息。在这里,成人体内水分与体重的关系是一个多余条件,需要学生加以辨别。这类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
27、,较难理解,学生往往难以判断谁是单位“1”,数量关系也较复杂。因此,教材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利用已有知识画线段图,找到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出方程。这样思考问题的思路与相应的分数乘法问题完全一致,只是参与列式的是未知数而已。“回顾与反思”部分中检验结果的合理性是相应乘法数量关系的二次应用。同时,对有效信息的选取的反思,以及对列方程方法价值的体会,也是反思的重点。(5)例5。本例是“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逆向问题,是以例4为基础,把条件稍作改变,形成稍复杂的问题。用算术方法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不仅需要逆向思考,还要把“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转化为“是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8、,比较抽象,思维难度大。用方程方法解决,可以列出形如的方程,也可以列出形如的方程,前者仍然要经历从“多(少)几分之几”到“是几分之几”的转化,后者只要根据一个数加(减)增加部分等于增加(减少)后的数,就能列出方程。这样的等量关系,学生容易理解。因此,教材选择符合学生顺向思维的思路,给出多样化的解题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思考,教材提示“先画线段图看看”,并给出了完整的图示,为学生分析、理解等量关系提供直观支柱。然后得出不同的等量关系,并据此列方程解答。回顾与反思的目的在于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否合理,检验解答是否正确,方法可以多样化。(6)例6。本例中包括两个未知量,题中给出了这两个未知量之间的两种关
29、系,要求学生根据这样的关系列方程解答。由于这两种关系中,一种是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另一种是两个量之间的和或差的关系,因此,这样的问题过去被称为“和倍问题”“差倍问题”。教材以篮球比赛上、下场得分为素材,引出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这样的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决,需要逆向思考,比较抽象,思维难度大,容易出错,列方程来解决更符合顺向思维。教材给出了两种解法,区别在于先设哪个量为未知数,然后利用两个量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另一个量。除了教材上的示例以外,还有其他的列方程方法。(7) 例7。可用抽象的“1”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教材利用修路这一“工程问题”来引入,使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答
30、问题的过程。例如,学生会认为题中缺少解题的信息,此时,教师追问:缺少什么信息呢?学生会回答:不知道公路长多少千米。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假设公路总长为某个具体的长度,把新问题转化为旧问题,加以解决。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发现虽然假设的公路具体长度不同,得到的结果却是相同的,使学生产生探究原因的欲望。通过分析,发现不管公路总长是多少,两队每天修的长度分别占总长度的和是不变的,这也是能得到相同结果的内在原因。此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可用“1”来表示公路总长。不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等数量关系,只要会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就可以,如“公路的总长每天修的长度=需要修的天数”。四、教
31、学建议1加强直观教学,结合实际操作和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方法。2加强分数乘、除法的沟通与联系,促进知识正迁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单元 比一、教学内容1比的意义;2比的基本性质;3比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4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三
32、、具体编排1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教材精心选取了“神舟”五号这一现实素材作为载体,既富有教育意义,又能比较自然地引出比的两种情形。例1的素材也是从中选取的,凸显情境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教材先给出两面长方形小旗的数据,引导学生讨论长与宽的关系。除了可以用减法表示出它们之间的相差关系,还可以用除法表示它们的倍数关系。在此基础上直接指出:可以用比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出同类量的比。如果仅从形式上看,比是除法关系的另一种表示方式,这为学生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接下来,教材介绍飞船的运行路程与时间,用除法表示出飞船进入轨道后的速度。在此基础上,直接指出还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33、,引出非同类量的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以及比和除法的关系。教材在教学了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同类量或不同类量相除的关系的基础上,直接抽象出比的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一意义是后面求比值、推导比的基本性质的直接保证。接下来,给出比的写法、各部分名称以及比值的概念,并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给出比的分数形式的写法。并根据小精灵的问题,进一步沟通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2比的基本性质教材在前面“做一做”第3题对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根据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思考:“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首先通过比较比值,直接看出6:8和12:16这两个比相等,同时也能看出
34、这两个比和3:4也是相等的。接下来,让学生探究两个比相等的内在原因。教材给出了根据比和除法的关系类推的过程,再让学生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3例1本例教学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第(1)题仍采用“神舟”五号的题材,给出两面旗的长和宽,要求这两面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其中1510的化简给出了完整的过程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化简;180120的化简则让学生自己完成。化简的过程便于学生感悟化简的必要性,即能使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更加简明、清晰。两个最简整数比相等,也渗透了图形按比例缩放的相似变换思想。第(2)题的两个比中的前、后项分别出现了分数和小数。教材同样提出了
35、启发学生思考比的化简方法的问题,把前、后项不是整数的情况首先转化为前、后项都是整数的情况,再利用第(1)题的方法自行完成。4例2本例让学生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这一类问题与“和倍问题”实质相同。教材创设了一个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配制清洁剂稀释液的问题情境,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按问题解决的三个步骤编排,旨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完整过程,尤其是养成审题和反思的习惯。在问题情境图中和解答过程中都采用直观图帮助学生清楚地看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理解稀释瓶上标明的比表示的含义。教材介绍了两种解法。一种是把比看成份数之比,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即把此问题转化为整数的“归一问题”来解决。另一种是根
36、据直观图和比的意义,算出浓缩液和水分别占总体的几分之几,把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分数乘法来解决。“回顾与反思”阶段,重新借助比的意义,看浓缩液与水的体积之比化简后是否与题目中所给信息相符。四、教学建议1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比的意义。2加强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第五单元 圆一、教学内容1圆的认识;2圆的周长;3圆的面积;4扇形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学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2使学生会利用直尺和圆规,在教师指导下设计一些与圆有关的图案。3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7、4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5使学生认识扇形,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6使学生经历尝试、探究、分析、反思等过程,培养数学活动经验,在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7使学生在推导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过程中体会和掌握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8通过生活实例、数学史料,感受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文化,提高学习兴趣。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1.圆的认识(1)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性质教材首先呈现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圆”,其中包括许多同心圆。丰富的圆形图案,使学生感受到圆很美,同时,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起良好的学习情绪。接下来,请学生
38、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学生可以调动以前的经验,用茶杯盖、三角尺上的圆洞等圆形物体进行描摹,也可以用圆规画圆。用实物画圆也是很有意义的动手实践机会,但画出的圆的大小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变化。而用圆规画圆却可以在两脚叉开的范围内画出任意大小的圆来。在画圆环节出现用圆规画圆,也是尊重学情的一种体现。学生在课外应该都尝试过用圆规画圆,但是如何画得标准,画得轻松,还需教师进一步指导。利用圆规画圆,引出圆的各部分名称。一方面,与前面的活动自然衔接;另一方面,画圆的过程非常切合“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这一几何学的定义。通过这一过程引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概念引出融为
39、一体,自然流畅。对圆特征的认识,分四个层次编排:首先,让学生将画好的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发现沿着任意一条直径对折,两边可以重合,说明了圆是轴对称图形。第二,通过对折痕的观察和想象,让学生理解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第三,通过测量与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并且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第四,结合画圆的经验,理解圆心可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可决定圆的大小。(2)利用圆设计图案尺规作图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充满魅力的数学技能。教材在认识圆之后,安排了这样一个实践性内容,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圆规画圆的技能,促进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进一步认识,又能让学生在用尺规画出漂
40、亮图案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的美,培养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教材先以分解的步骤,展示了如何利用圆的特征,一步一步画出四个花瓣式的漂亮图案。这中间,涉及到充分利用圆的对称性,需要学生学会确定某个圆或半圆的圆心和半径,这也是圆心和半径分别确定圆的位置与大小的最直接应用。此外,还需要学生添加一些辅助线。因此,这样的活动体现了很强的综合性。之后,教材呈现了两个更复杂的图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这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观察、思考、动手等多方面的技能。教材给出了一些辅助线加以提示,需要学生对已经成形的图案进行“分解”,知道每一部分是怎么来的。用直尺画出基本的图形后,再进行涂色,涂不同的颜色,也会形
41、成不同的作品。2.圆的周长(1)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教材从“要在圆桌和菜板的边缘箍上一圈铁皮,求铁皮的长度”这一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境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一般图形(物体)周长的技能,因此,面对“分别需要多长的铁皮”的问题,他们完全能想到解决的办法:拿卷尺直接绕一圈量,或者把圆形物体在直尺上滚一圈再量出长度,或者拿线在圆形物体上绕一圈,量出线的长度。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了方法多样性和“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更重要的是,圆周长概念的内涵,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清晰化、直观化。方法需要优化,思维需要提升。教材在此基础上
42、提出“除了上面的方法,还可以怎样求圆的周长呢?”要求学生跳出绕、滚、围等策略的测量方法,找到一种更为一般化的方法。通过“圆的周长和圆的大小有关系,圆的大小取决于”,启发学生将问题解决的方向放在从圆本身的特征去想办法突破。第63页上方的表格,是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几组圆的直径和周长,自主发现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从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并总结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在这个内容中,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教材通过直接介绍的方式说明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用字母“”来表示。为了方便学生计
43、算,教材规定“”这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常常只取它的近似数,即两位小数3.14。根据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可以得出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Cd或C2r。(2)例1本例是一个与圆的周长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通过学生经常看到或使用的自行车引出问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自行车的后轮半径是33cm,它滚一圈能走多远,那就是求它的周长。这样的问题,是“化曲为直”思想的应用用曲的车轮周长计量自行车前进的距离。第二个问题带有更强的现实性,“小明从家到学校1km,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学生必须通过计算,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得出的相关结果,也能加强学生的生活经验。3圆的面积(1)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材
44、首先通过计算圆形草坪占地面积的实际情境提出圆面积的概念,一方面使学生在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圆的面积就是它所占平面的大小”,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圆面积的必要性。学生以前所学的图形都是多边形(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像圆这样的曲线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后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方法,学生很难自主发现,因此,教材直接给出明确的提示,让学生把圆分成若干等份,拼一拼。接下来的过程,则主要交给学生自主探索。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到拼出的是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随着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拼出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体会“无限逼近”
45、的极限思想。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有着紧密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利用圆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自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2)例1本例是在学生推导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以后,用此公式解决本节开头的实际问题。求的是铺满草皮需要多少钱,这一问题比“求草皮面积是多少”更有现实意义、更自然。要求铺满草皮需要多少钱,首先要求圆形草皮的面积。(3)例2本例是求圆环的面积,教材通过插图帮助学生了解什么叫圆环,理解求圆环的面积是用外圆面积减去内圆面积。教材给出了两种算法:3.14623.1422和3.14(6222)。教材也有意引导学生根据乘法分配律,采用相对简便的算法,这样,可以大大
46、减少计算的繁杂程度,减少计算出错的可能性。(4)例3本例通过让学生解决圆的内接正方形、外切正方形与圆之间部分的面积这一实际问题,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并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发现更为一般的数学规律,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题以中国古建筑中“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两种经典设计为情境,直观清晰地提出了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求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那部分面积。两个图中的圆大小相同,但正方形位置与大小都不同。很自然地引出一个问题:中间部分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例3是给出一个特殊的圆半径,先解决特殊问题,在“反思”部分再讨论一般性的规律。“分析与解答”引导学生根
47、据图示寻找正方形与圆之间的关系。第一个图,很容易看出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第二个图,正方形的边长不知道,不能用边长的平方直接计算面积。此时,就需要转换思路,将正方形看成两个底是圆的直径、高是圆的半径的三角形(或四个小三角形)。在前面的解题环节,学生发现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是有关的,那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因此,在“回顾与反思”这一环节,需要继续延伸讨论,进一步探讨一般化的结论。圆的半径是r与半径是1 m的解题思路完全相同,因为半径1 m只是其中的一种特例。让学生利用刚才的方法,得到一个代数式的结果。把r=1 m代入,与前面的结果相符,以此检验这个代数式的正确性。4.扇形的认识教材呈现了三个名称中含有“扇”的物体,引出问题:什么是扇形?这样的引入方式,把扇形这个数学名词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教材结合图示,以直接介绍的方式,揭示了“弧”“扇形”“圆心角”等术语的含义。事实上,扇形就是弧和圆心角所组成的图形。中这样定义扇形:由在的角的两边和这两边所截一段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紧密相关,也与所在圆的半径大小有关。到第七单元学习扇形统计图时,还用到了各部分扇形的大小占整个圆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