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共26页).doc





《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共2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共26页).doc(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育学A复习资料 绪 论1、教育学: p3.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3、教育情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简答题:1、情境教育学的主要构成纬度:是由情境线索、理论线索和技术操作线索三个纬度构成2、教育情境的介入对教育学研究产生的影响:(1)深化理论学习(2)典型示范引导(3)逼真模拟练习(4)知识转化技能(5)理论联系实际3、情境化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1)加强了教材的教学法功能(2)帮助任课教师克服缺少
2、中学教育经验的局限(3)引起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型的变化(4)引导教学内容的更新第一章 教育的属性第一部分:教育的定义、要素与发展一、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要素:(一)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教育影响(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和教育环境)(二)教育要素的关系: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三)教育的发展:1、远古教育: 非独立性;贫乏性;无阶级性;
3、2、古代教育:教育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教育有了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3、现代教育:包括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教育,商品经济的普遍发展和社会大机器生产是其产生的条件。第二部分: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定义与结构(一)教育目的的定义: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p26(二)教育目的的结构:第一部分是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第二部分是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二、我国教育目的的性质(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二)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三)主张人的全面发
4、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三、教育的目标层次:(一)教育目的: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或称终极的教育目标。(二)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三)课程目标:依据教育目标制定的各种教学、教育活动的课程标准,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德、智、体等教育大纲中。(四)单元目标:即一个教学单元或一项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这是依据学校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由教师制定,并可进一步分解,具体编制为课时目标或某一次教育活动的目标。四、教育目标的分类认知领域、能力领域和情意领域五、全面发展教育(一)体育: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二)智育:授予学生系统
5、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三)德育: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四)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五)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第三部分:教育的功能一、教育的个体功能(一)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物质前提)、环境(外部客观条件)、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力)(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1、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
6、个别差异性(三)教育个体功能的概念与内容1、促进个体的社会化(1)个体社会化的定义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2)个体社会化得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2、促进个体的个性化二、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同人口的关系:1、教育同人口数量的关系:(1)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2)教育同人口质量的关系: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教育能够对青少年进行培养;教育还具有调整社会人才构成与流动的功能。(二)教育同物质生产的关系:1、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
7、的作用:(1)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2)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三)教育同社会政治的关系:1、政治对教育的作用:(1)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现控制;(2)政治通过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实现对教育的影响;(3)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三个手段是法律;(4)政治还可以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施加影响2、教育对政治的作用:(1)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
8、、路线、造成舆论;(2)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阶级或阶层的选拔;(4)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四)教育同社会文化的关系:1、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1)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2)促进了学校与社会联系;(3)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身心各方面发展;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作用:(1)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必不可少的手段;(2)对文化的普及;(3)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五)教育同科学技术的关系: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1)可能影响;(2)可能影响转化为现实影响;2、教育对科技的作用:(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9、(2)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向科学提出在教育应用上技术化的要求。第四部分:教育效应一、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一)片面追求升学率;(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二、现代教育的特点:P60-61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三、传统教育的特点:P61第二章 教师第一部分: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一、理解学生:心胸豁达、敏感性、移情作用、客观性二、与学生和谐相处:真诚、非权势、积极相待、交往技能三、积极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其举动变得敏感而有节制四、教育的期待:教师的期望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学习潜力的推测;二是对品德发展的推测第二部分:教师的智
10、能结构一、教师的知识结构(一)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二)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三)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二、教师的能力结构(一)预见能力(二)传导能力(三)控制能力1、对自己的控制2、对学生的控制3、对情境的控制第三部分:教师的角色一、教师的教员角色(最基本的角色)二、教师的领导者角色三、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解决学生的人生方向问题和思想道德问题)四、教师的心理医生的角色五、教师的青少年朋友的角色六、教师的父母角色七、教师的榜样角色八、教师作为“被攻击对象”的角色九、教师的研究者角色十、学校管理者角色第四部分:教师劳动的特点一、特殊的复杂性;(一)劳动对象具有复杂性(二)
11、劳动任务具有复杂性:教书和育人(三)劳动方式具有复杂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二、强烈的示范性;三、独特的创造性;(一)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二)对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三)对教材内容的加工处理(四)教师的教育机智四、显著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五、空间的广泛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六、劳动量的隐含性;七、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八、劳动的协作性第三章 学生和师生关系第一部分: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人:(一)学生是一个能动体;(二)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三)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二)学生具有
12、发展的潜在可能;(三)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二)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三)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五、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六、学生的社会地位:(一)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二)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生存权、受教育权、受教育权、安全的权力)第二部分:青春期学生的特点与教育一、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初中阶段是指1215岁,又称学龄中期,少年期和青春发育期(一)生理上的激变期(二)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前者仍起重要作用(三)情绪激
13、动易变二、初中学生气质差异与教育(一)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二)教师对不同气质类型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四)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点和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三、性格差异与教育(一)性格有好坏之分(二)不良性格是可以矫正的 洛克曼 性格矫正(三)良好性格 可以自我塑造的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一)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二)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三)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四)自我探索中的迷惑;(五)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第三部分:师生关
14、系一、师生关系的表现(一)工作关系(为完成一定教育任务而产生)(二)人际关系(指向满足人的交往需要)(三)组织关系(四)心理关系1、认知关系2、情感关系(五)非正式关系二、师生关系的构建(一)师生关系的类型:对立型、依赖型、放任型、民主型(二)民主型师生关系的构建:1、师生相互态度方面: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2、师生感情关系方面: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3、师生在课堂合作状态方面: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4、效果方面:教学效果良好。三、教师的人格特征理论
15、加拿大学者 柏恩 PAC理论 P父母态 A成人态 C儿童态P态人格结构:往往有明显的权威感和优越感,通常行为表现为统治人、训斥人以及权威式的色彩。A态人格结构:具有客观和理智的特征,体现健康成熟的成人人格。C态人格结构:服从和任人摆第四章 教育环境学校、家庭和社会第一部分:学校教育环境一、校园文化(一)亚当斯最早运用 现代实验方法研究教室内沟通(二)校风:一个学校社会气氛,也是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势力二、课堂内环境三、微观环境(一)同伴影响(二)花盆效应:是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条件上有明显的人为性,是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的教育生态系统。(三)教师的期待效应第二部分
16、:家庭教育环境首席教师一、家庭教育的功能(一)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二)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重要作用;(三)家庭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方面起重要作用;(四)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也具独特作用;(五)家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也有着它不可替代的影响。二、家庭教育的特点(一)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二)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三)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四)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五)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三、良好家庭教育的条件(一)父母的表率作用;(二)民主和睦的家庭气
17、氛;(三)父母的文化修养;(四)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第三部分:社区教育环境一、社区教育的功能(一)服务功能;(二)教育功能;(三)宣传功能;(四)经济功能;(五)协调功能;第四部分: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意义与方式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一)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二)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三)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二、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互相访问;通讯联系;召开家长会;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其中,家长会是目前我国学校与家长保持联系的重要手段三、学校与社会教育
18、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一)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期间形成稳定的联系;(二)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一些对学生有益的活动;(三)学校与社会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四)学校与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五)学校有选择的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第五章 课程第一部分:课程要素、结构与类型一、课程的定义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二、课程要素(一)课程要素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要素(二)我国中
19、小学的课程要素: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和健身经验要素三、课程的结构(一)工具类学科:语文、数学、外语(二)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选修课: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四、课程的类型(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1)学科课程的定义:称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她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年限。(2)学科课程的发展:世界最早的分科课程是孔子的“六艺”,西方最早的提出分科课程的是亚里士多德2、
20、活动课程(1)活动课程的定义: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2)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杜威和克伯屈(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1、显性课程: (1)显性课程的定义:也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2、隐性课程:(1)隐性课程的定义: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的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2)隐性课程的功能:(1)陶冶;(2)育美;(3)益智、(4)健体3、显性课程和
21、隐性课程的关系(1)递进关系;(2)转换关系(3)互补关系三、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一)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和综合化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4、重视个别差异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与交流。p235(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A类p236 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设计和编制结构变化;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第二部分:课程表现形
22、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一、教学计划(一)教学计划的定义: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教学大纲的结构的组成部分分为:说明部分,文本部分,其他。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1. 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2.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教学编排采取直线式和圆周式。3.编排的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第三部分:课程与教学之间-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单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资格证 复习资料 2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