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共39页).doc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共3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共39页).doc(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微观经济学 参考书目:梁小民,微观经济学(课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上海人民。第一章 导 言一、经济学Economy,一词有节约之意。N.G.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说: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经济学无疑是关于经济的学问。而经济问题总面临着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即任何社会或个人总无法得到其想要的一切。这就引发了一个稀缺的问题。稀缺性(Scarcity)是指欲望总是超
2、过了能用于满足的资源。经济活动就是人们克服稀缺性的活动,经济学当然就是关于资源稀缺性的学问。萨缪尔森:“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并在不同集团之间分配这些产品(的学科)。”曼昆: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牛津经济学辞典:Economics:一种有关稀缺的资源如何被或应该被分配的研究。总之,经济学就是关于人们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的一门学科。经济包括经济主体和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Economic Agents)是作出最优化的选择或经济决策的一方。基本经济主体包括:居民户(Households)、厂商(Firms)、政府(Goverments)。经济主体之间的联
3、系就是市场。市场是任何一种方便于买卖的安排。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产品市场是产品和劳务买卖的市场。要素市场是各种生产要素买卖的市场。生产要素是经济中的生产性资源,分为劳动、土地、资本。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生产与消费、收入分配、就业、货币、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国际贸易等经济学表述方法分为实证的和规范的两种。以实证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为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即关于“是什么”的表达。以规范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为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即关于“应该是什么”的表述。二、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是把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生产要素转化为产品与劳务的过程。由于资源是稀缺的,也就限制了所能
4、生产的结果,即,能生产某一数量和不能生产某一数量。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F),表示了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与不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之间的界线。假设,一个社会的资源仅生产黄油(或消费品)和大炮(或生产资料品)两种产品。可能性黄油(百万磅)大炮(千门)A015B114 1(由于生产额外1单位黄油所放弃的大炮的数量1)C212 3(由于生产额外1单位黄油所放弃的大炮的数量2)D39 6(由于生产额外1单位黄油所放弃的大炮的数量3)E45 10(由于生产额外1单位黄油所放弃的大炮的数量4)F50 15(由于生产额外1单位黄油所放弃的大炮
5、的数量5)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含义:见课本p 52-53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任何一点代表了在既定状况下,资源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不同产品的组合。X生产可能性边界内的任何一点说明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之外的任何一点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是不可能的。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做出一项决策时所放弃的其它可选择的最好用途。当生产某一产品的数量增加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将递增。用生产可能性边界即能说明。机会成本递增原理说明:假定生产技术等条件不变假设以一定量的土地(如X亩)进行生产,由于土地资源的数量是既定,所以最终的总产出也是既定的(如Y)。既定量的土地所能得出的产出不可能随着可变投入(劳动)的增加而无限增加。由于
6、可变投入(劳动)可不断增加,而产出却不可能总是增加,将导致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势必出现可变投入的效率(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可变投入的生产率=这就意味着,由于效率越来越低,当不断增加可变投入时,每一份新的可变投入所能带来的新的产出会越来越小。此时,一定量无效率的可变投入(如劳动)如果用于其他生产将会得到更多的、更有效率的产出,比如去捕鱼。这就意味着,新增的可变投入所的产出是以越来越高机会成本为代价的。下表表示每多投入1单位劳动所得到的产出和总产出的关系:劳动投入11111劳动总投入=N产出100(y1)80(y2)60(y3)40(y4)0(yn)总产出100180240280Y平均产出1009
7、08070Y/NY=yi,Y为一定量。(从数学逻辑的角度看,每次增加1单位的可变投入,它所带来的收入yi不可能是不变的,也不可能是递增的,否则的话,Y=yi=。任一特定资源将带来无限的总产出是不可能的。)因为,每增加1单位投入所带来的产出的增加(yi)是递减的,而产出肯定是有成本的(劳动的投入),那么可知,每1单位产出的增加是由所投入的越来越多的成本带来的。因此,随着产出的增长,成本会出现递增的趋势。经济学上的成本,即指机会成本。投入的劳动就是得到产出所付出的成本,而每1单位劳动的投入都是有机会用于他处的。由以上论证可知:当生产某一产品的数量(产出)增加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将递增。机会成本
8、递增规律具有普遍意义。工业生产也有同样的规律。如在一定的厂房和设备条件下,可变投入(劳动)可不断增加,但产出受不变生产条件的限制不会无限增加。其原因同样是可变投入的不断增加将不可避免的最终导致效率下降。机会成本递增的更深层次原因就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同时资源资源也有着多种用途(否则就不存在就会成本了)。机会成本递增不一定在开始增加产出时立即出现,可能在一定量之后才出现。但经济理论认为机会成本递增是最终要出现的趋势。萨缪尔森经济学12版:生产可能性边缘的向外鼓出表明相对成本递增规律。萨缪尔森:经济学1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第59页。徐:当稀缺的资源(包括不可变的和可变的)用于生产某一产品时,随着
9、投入的可变资源的每一数量的增加其带来的收益将减少,或说,资源的使用效率将随着更多的资源用于某一生产而降低。由此可以得出,更多的产出的增加将以递增的成本为代价。萨缪尔森:“收益递减规律断言:在某一点以后,当我们把相当数量的可变投入(如劳动)加到不变投入(如土地)上的时候,增加的产出将会下降。这一规律其实是一个比例问题:可以和可变投入量发生作用的不变投入量越来越少。”萨缪尔森:“生产可能性边缘服从相对成本递增规律:为了得到一种物品相等的增加量,你必须牺牲的另一种物品的数量就越来越多。这一点可以由向外鼓出的生产可能性边缘所表示。”萨缪尔森:经济学1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第63页。萨缪尔森经济学对机会
10、成本递增的证明很清楚,p59四、经济增长生产可能性的扩大,即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向外移动就被称为经济增长。因其经济增长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大的程度,即经济增长的高低取决于把多少资源用于资本品生产和技术开发,把多少资源用于消费品生产。五、贸易利益个人能力的差异意味着个人在生产各种产品与劳务时机会成本的差异。例如:张三擅长捕鱼,也就是说他捕鱼的效率比较高。同时他也能够种小麦,但并不擅长,即做此事的效率比较低。如果他放弃捕鱼的机会去做他不太擅长的工作(种小麦),就会导致他种小麦的机会成本很高。而相反则比较低。这种差异就产生了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
11、tage)。克鲁索和乔伊的故事见书p63。即使克鲁索的在两种产品上的生产率都提高了一倍,从而具有两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其生产的机会成本仍不改变。乔伊仍在布料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这是专业化生产仍能提供更大的总产出,并通过贸易是两人都获利。使专业化与贸易给双方都带来利益的不是绝对优势而使用机会成本表示的相对优势。由于比较优势的存在,通过专业化分工生产和贸易使原有资源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了更大的总产出,并使贸易双方都获利。六、现实中的交换经济上的交换是通过一定的规则来实施的。最重要的规则包括:1、私有产权,2、货币制度。产权(property rights)是一种决定财产所有、使用和支配的社会制度。在
12、私有制基础上将产生对双方都有利的交换。货币交换是一种将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交换制度。第二章 需求与供给第一节 需求与供给一、需求需求(Demand)总是同时涉及两个变量:1、商品的价格。2、与该价格相对应的人们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需求与欲望(want)不同,欲望可以是无限的,但受资源稀缺性的限制,欲望总不可能得到完全满足。所以,需求受购买力的限制。影响需求的因素通常包括:1、消费者的偏好;2、消费者的收入;3、商品价格;4、其他商品的价格;5、预期的该商品及其他商品的价格。需求量与影响需求的因素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所以需求量可以表达为偏好、收入、价格等因素的函数。数学语言来表述:Q=f(P
13、ref, I, P, )假设其他因素不变,需求量仅受价格影响,上述函数可简化为:Q=fd(P) *参见课本74页需求函数公式。1) q=a-bP 其中a 表示价格为0时的需求量。需求函数为线性。2) q=aP-a 需求函数为非线性。需求规律:通常情况下,其他因素不变,需求量与价格是负相关。如汽车、照相机、房屋、电影票等商品的价格下降,通常会导致需求量的增加,相反这些商品的涨价,通常会导致需求量的下降。因此:需求函数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或直线(参见课本74页图4-1)。即,fd(P) 0,或 0,厂商才能提供产量。2) q=P 非线性由于供给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即供给量是价格的增函数,因此,供给
14、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供给量对于价格的一阶导数(即斜率)大于零。数学表述:fs(P)0 或 0供给函数的一阶导数同时表达了价格的微变量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微变量(即斜率)。沿着供给曲线的变动:如果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不变,就会引起沿着供给曲线的变动。价格的上涨或下降影响供给量呈同方向变动。见课本81页图4-4。供给曲线的变动:如商品自身价格未变,但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供给曲线发生移动。见课本85页图4-6。其他因素如生产要素的价格、未来的预期价格、相关产品的价格、技术变化等。如要素价格降低(成本降低),将导致厂商在同一价格水平上供给更多的商品,供给曲线向外移,反之
15、则相反;技术进步(导致成本下降),也会导致供给出现同样的变动;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该商品供给状况的变动,如小麦价格不变而棉花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小麦生产,增加棉花生产,这样,在小麦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小麦的供给减少了(供给曲线向内移)。三、价格商品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差异决定着价格向两个方向变动。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则相反。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就会下降,反之则相反。但自由市场会通过不断的调节使供给量与需求量最终趋于相等。(当需求过剩时,价格就会上涨,这时增加供给对厂商更有利,增加供给的结果可能导致供给超过需求,于是价格又会重新下降。经过反复的调节,最终会使供给和需求达到相
16、等的状态。)当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均衡数量就是在均衡价格时的销售量和购买量。供、需均衡的图标表达就是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见课本86页图4-7)。在这一点上决定了均衡的或市场出清(market-clearing)的价格和数量。这一均衡的实现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市场机制是指在一个自由市场上能够使价格得以变化并一直达到市场出清为止的趋势(即供求相等)。在这一点上,即不存在短缺现象,也不存在供给过剩现象,因此也就不存在使价格进一步变化的压力。*均衡价格和数量即为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联立方程的解。四、供、求变动和均衡变化的分析1)需求变动:当供给状态不变时,由于收入、偏好、
17、替代或互补品等因素的改变,导致需求状态改变(即在同一价格下,需求的数量发生增加或加少的变化),需求曲线发生相应移动。移动后的需求曲线与原有的供给曲线建立新的均衡点,从而确立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图表表述见课本90页图4-8。对于这种变动可作出如下预测:其他条件不变时,当需求增加时(即需求曲线向外移),价格上升,数量增加(在更高的价格上,需求的数量更多);当需求减少时(即需求曲线向内移),价格下降,数量减少(在更低的价格上,需求的数量更少)。在整个过程中供给曲线位置不变,即供给状况未发生改变。2)供给变动当需求状况不变时,由于技术条件、要素价格等因素的变化,将发生供给状况的改变(即在同一价格下
18、,供给的数量发生增加或加少的变化),供给曲线发生相应移动。移动后的供给曲线与原有的需求曲线建立新的均衡点,从而确立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图表表述见课本92页图4-9。对于这种变动可作出如下预测:其他条件不变时,当供给增加时(即供给曲线向外移),价格下降,数量增加(在更低的价格上,愿意供给的更多);当供给减少时(即供给曲线向内移),价格上升,数量减少(在更高的价格上,愿意供给的更少)。在整个过程中需求曲线位置不变,即需求状况未发生改变。3)需求与供给同时变动在绝大多数市场上,需求和供给曲线时刻都在变动: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随着经济增长的状况而变化(增加或减少);对一些商品的需求也会随季节或相关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观经济学 主要 知识点 总结 3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