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引(共10页).doc
《心理学导引(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导引(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心理学概观心理学: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目标:描述:客观的陈述事实、解释:揭示事实的原因,分析现象的前因后果、预测:根据已有知识和信息去顾及某种事物或现象在将来发生的可能性、控制:采取措施,使事物朝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避免消极事件的发生或将其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四个方面密切联系,描述和理解是预测和控制的依据,预测和控制又能改进描述和加深理解。科学方法: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对有关事物之间关系的命题进行证实或证伪。假设:关于事物之间关系的命题在获得证实或证伪之前。科学方法基本步骤:观察、多问题进行定义、提出假设、收集证据和检验假设、发表研究成果、建构理论。被试:心
2、理学的研究对象。样本:真正成为被试的部分研究对象。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相关法、调查法、个案法观察者效应:被观察者觉察到自己在被观察而引起的行为改变。观察者偏差:就是观察者只看他们希望看见的东西,而对一些与研究者的期望不一致的现象视而不见。拟人化错误:是指将人类的思维、情感或动机加到动物身上去解释动物的行为。变量:可以量化的因素、特征和情景。 自变量:由实验者操纵的变量。 因变量;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无关变量:是指除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可能影响因变量的条件。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进行)和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现场实验减少了实验室的人为性,但是无关变量的控制更为困难。安慰剂效应:指被
3、试以外自己接受了自变量的影响而实际上所受的只是自己期望的影响。单盲实验:是指被试不知道自己是否接受实验处理但研究者知道。双盲实验:研究者和被试都不知道谁在接受实验处理。实验者效应:是指实验者的期望或无意识的影响对实验结果的作用。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前者的好处是可以用邮寄、互联网等方式发放问卷,获得大样本数据;后者是能面对面进行,但是可以了解更深入。社会称许性:接受调查者在对题目做出回答时倾向于表现自己积极一面的程度。个案法又称为临床法,适合研究少见的且不能人为引起的现象,可全面深入的了解个案。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冯特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结构主义(冯特、铁钦纳
4、):1、心理学的对象为意识经验,2、心理学的目的是揭示意识经验的结构,3、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去分析各种经验,4、一切复杂的经验都可以被分析为感觉、简单的意象和简单的情感,5、主张将科学与科学的应用分开功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心理学是关于意识或心理生活的科学,2、心理学目的是揭示有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或意识的功能,3、也主张内省和实验法,但还主张运用多种方法,4、“意识流”学说,主张意识是流动的、变化的,5、实用主义,强调心理学的应用行为主义(华生):1、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2、心理学的目的是揭示刺激和反应(SR)的确定关系,3、主张客观方法,4、行为是环境作用的结果,环境的差异导致行为的
5、差异,反对用遗传去解释,5、了解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确定关系,就可以应用于预测和控制人和动物的行为。完形心理学(即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1、心理学既研究意识也研究行为,2、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而是大于部分之和,3、内省法、客观观察法、“经验的观察”,4、通过实验研究揭示了知觉的心理组织。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1、研究对象是人的潜意识,2、目的是了解个人当前的观念和行为的潜意识根源,3、自由联想法,4、潜意识经验通常是被压抑的,5、精神反洗不仅是一种精神医学,而且使潜意识、性压力、压抑与焦虑、恋母情结等概念被广泛使用于揭示人性和人的行为。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主张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2
6、、人本主义的目的不仅在于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治疗心理疾病,更在于促进人潜力和价值的实现,3、人本心理学的方法服务于其所关心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现象学的的方法”-主观经验的观察和报告, 4、反对决定论,人有自由意志,人有选择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能力。大脑皮层机能活动的特点和规律:1、优势法则,2、动力定型,3、镶嵌式活动,4、始动调节,5、保护性抑制动机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该活动并使该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动机的功能:始动功能、导引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需要:是主体对维持其身心存在、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条件反映。驱力:是指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所引起的内在促动力量。缺乏-需要-紧张-驱
7、力-行为诱因:凡是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正诱因、负诱因)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简单的工作情景下,较高的动机强度会导致较佳的成绩;在难度适中的工作情景下,中等强度的动机会导致最佳的成绩;而在难度较大的工作情景下,较低的动机强度会导致较佳的成绩。动机分类:1、按动机的性质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2、按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作用可分为原发性动机和继发性动机,3、根据大家来源可分为外源性动机和内源性动机。饥饿动机:胰岛素的变化是饥饿感产生的原因,下丘脑底部抑制胰岛素分泌-“饱中枢”,下丘脑外侧部刺激胰岛素分泌-“饥中枢”。性驱力、母性动机、刺激寻求的动机等交往动机: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
8、亲近、交流、往来以获得他人的关心、理解和合作的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在从事某种重要的活动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成就行为取决于希望成功和害怕失败这两种力量的相对强度和彼此作用。习得性无助:是指因一系列失败经验而造成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破罐子效应”动机理论一、本能论:生来就有的倾向。 力比多(性本能的能量) 习性学:某种动物所特有的天生的固定动作模式。二、认知失调论:在心理场中寻求平衡的倾向。归因论(海德):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给予解释的心理过程。外向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为环境因素) 内向归因(归结为个人内部因素)韦纳提出一个人归因时通常从六个方面着手:对自己能力高低的评估,对自己努力程
9、度的反省,对工作难度的评价,对运气好坏的感受,对身心状况的认知,他人对于事情成败所起的作用。三、社会学习论(班杜拉): 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某种事物有过一些成败经验后,对自己相应的能力所形成的一种评估。自我效能的高低和正确与否来自四个方面的学习: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体能训练。1986年班杜拉进一步提出,个体已经习得的行为,在以后的生活情境中是否表现出来,或者是否有表现已习得的行为的动机,取决于情境中是否存在积极的诱因(直接诱因、替代诱因、自我生成的诱因)。四、需要层次与自我实现论(马斯洛)需要的层次性是以力量的强弱和出现的先后为根据的。越是低层次的需要,力量越强,越力求得到优先满足。
10、还有处于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之间的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马斯洛还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缺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人的基本需要具有“似本能”的性质,一方面是与生俱来的,另一方面也与动物的本能不同,它们的满足有赖于社会和文化条件的帮助,越高级,越具有易变性和可塑性。学习学习:是基于经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的分类:一、加涅的学习分类:依据学习情境或学习材料的复杂程度,按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原则。这种分类的出发点是,学习应该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高层次学习的发生必须以充分的低层次学习为基础。连锁学习(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语言联合学习)、多重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
11、理学习、问题解决学习。二、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他从两个维度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根据学习材料及其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经典条件作用;条件反射:巴普洛夫把这种通过联结作用而形成的对一些刺激做出反应的现象称为条件反射。任何能够自然引起有机体反射性行为的刺激,叫无条件刺激。 由无条件刺激引发的反应则称为无条件反应。其他一些刺激如灯光、铃声等,原本并不具备引发无条件反应的能力,这种刺激就叫中性刺激。通过学习,中性刺激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后,他就成为了条件刺激。这意味着刺激不能先天的引起特定反应,而要以
12、学习为必要条件。消退:若多次呈现条件刺激,却始终没有无条件刺激与之相伴出现,有机体的条件反应就会逐渐减弱,甚至不再反应的现象。自发恢复:已经消退的条件反应,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通常能够再次被条件刺激激发而出现的现象。当条件作用建立以后,一些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虽然它们从来没有和无条件刺激匹配过,但也能引起有机体不同程度的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刺激泛化。刺激辨别:是指有机体通过学习,能够在一些维度上将条件刺激和其他刺激区别开来,选择性地对条件刺激做出反应的现象。经典条件作用建立以后,让一个新的中性刺激与条件刺激反复相伴出现,结果该中性刺激也变成了条件刺激,也能引起相应的条件反应。以这种程序建立起的
13、新的条件作用,成为高级条件作用。在行为疗法中的应用:对抗性条件作用(用一种产生好感的条件对抗不好的条件)、满灌疗法(在来访者的同意的情况下,让其直接接触令其恐惧的刺激,直至对该刺激不再产生恐惧为止)、系统脱敏法(在来访者完全放松的情境下,让他慢慢面对带来恐惧的刺激,最后以一系列逐步接近的程序令其对该刺激不再产生恐惧)。操作条件作用:桑代克的效果律:在一种刺激情境下,伴随满意结果的反应,其重复出现的概率将会增加;而伴随不满意结果的反应,其重复出现的概率将会降低。操作行为:是指有机体自发的作用与环境的行为反应。强化:是指伴随行为出现的任何能够增加该行为在将来出现概率的事件。与行为相伴的任何能够增加
14、行为出现概率的刺激,都是强化物。惩罚:是指伴随行为出现的任何能够降低该行为在将来出现概率的事件。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和惩罚是增强或减弱反应概率的手段。由于行为结果的作用,导致有机体行为出现的概率发生改变的学习形式,就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经典条件作用与操作条件作用的比较: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反应的性质早先就有反应(流口水)新的有效行为(踩机关)反应的主动性反射性的自主性的强化的顺序在反应之前(铃声-食物-口水在反应之后(踩机关-食物)强化的作用建立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之间的联系(铃声-食物)奖励有效行为学习的内容刺激物之间的信号关系(铃声是食物出现的信号)特定的反应适合
15、于解释信号学习、情绪学习动作技能学习行为塑造:是通过对接近目标行为的多个具体反应逐步予以强化(连续性逼近),使有机体最终习得该行为的过程。正强化:是在行为发生后,呈现或增加某种刺激从而使行为在将来出现的概率增加。负强化:是在行为发生后,撤销或减弱某种刺激从而使行为在将来出现的概率增加。初级强化物:是指任何直接指向与有机体生物学因素的强化物。(水、食物、嗅味)次级强化物:是需要与已经存在的强化物建立联结才能起到强化效果的强化物。(钱)正惩罚:是在行为发生之后呈现某种刺激从而使行为出现的概率减少。负惩罚:是在行为发生后撤销某种刺激从而使行为出现的概率减少。强化与惩罚的区别:强化都是奖励,而惩罚都是
16、惩罚。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的共同之处:都认为学习是有机体行为受环境影响而被动改变的过程,都认为学习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学习的认知观点:顿悟学习(苛勒):只要人和一些高级动物运用他们先天具备的能力,就能认识到环境中事物间的关系,产生顿悟解决问题。潜在学习(托尔曼):没有强化,学习也能发生。这种已经发生却没有从行为中展示出来的学习。“认知地图”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非通过直接经验产生的学习。像这种因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地受到强化的情况叫做替代强化。认知过程感觉感觉:是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并将信息传输到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完成信息属性分辨的过程。
17、感觉产生的前提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对象的存在。不同感觉器官只对某种特定形式且具有一定物理能量的刺激发生反应。感觉剥夺实验说明感觉的作用在于搜集信息,对维持人的正常心理活动不可或缺。绝对阈限: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刺激的类型、刺激持续的时间、背景噪音、个体动机等因素都会影响阈限值的大小。差别阈限:刚刚能够辨别出的两个刺激强度的最小差异量,即最小可觉差。1934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提出韦伯定律:差别刺激虽因刺激类别与感觉类别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是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存在着一种定比关系。(K=I/I)韦伯分数:不同刺激强度下能够觉察到的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异量与标准刺激量的比值。后像:刺激
18、停止后的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即感觉有一种残留现象。感觉适应:因刺激作用持久或缺乏而使感觉器官的敏锐度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不同的刺激作用某一感觉器官,使感觉体验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连续对比)视觉系统中对刺激最敏感的地方是视网膜中央部分的中央窝。杆体细胞对光刺激比锥体细胞更敏感,锥体细胞主要感受亮光和颜色刺激,视网膜上最不敏感的地方是盲点。引起视觉的刺激的波长介于400纳米至700纳米内的电磁波。色调由光波的波长决定,明度由物体表面反射光波的强度决定,饱和度由物体发射或反射光波的纯度决定。引起听觉的刺激是频率大约介于20赫兹到20000赫兹的声波。音高指声音的高低,有声波
19、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就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强(人耳能接受的响度大约在16分贝到160分贝);音色也叫音质,由声音的振动成分决定。嗅觉:是对气体状化学物质的感觉,感受器是鼻腔内的嗅觉细胞,嗅觉具有情绪性特点。味觉:是对液体状的化学物质的感觉,感受器是舌和口腔内的味蕾,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对酸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前部对咸味最敏感,舌的根部对苦味最敏感。肤觉(触觉、冷觉、温觉、痛觉)是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在全身皮肤表面呈点状分布。 触觉是物体触及皮肤表面并未引起皮肤变形而产生的一种感觉。人类触觉存在性别差异。 温觉和冷觉合称温度觉,由皮肤表面的温度变化引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导引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