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有效途径的探索与思考优秀获奖科研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有效途径的探索与思考优秀获奖科研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有效途径的探索与思考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有效途径 1G6411A 2095-3089102-0076-02 近年来,“教学改革”无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领域内的一个热词,在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在各高校及思政课教师的努力下,思政课教学取得了很大进展:“填鸭式”的教学状况获得改观,教学方法更趋多样化,讨论式、演讲式、辩论式等教学法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受到尊重和重视,学生对思政课热情有了较大提升;多媒体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到思政课教学中,汇集文字、图片、音视频为一体的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
2、了思政课教学的抬头率;网络技术平台的迅捷性、开放性、交互性优势扩大了覆盖面,增强了思政课的影响力;社会实践环节得到强化,学生有了更多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亲身实践中提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承认,改革的确已见成效,但仍未达到理想的状态。回顾近年“教学改革”的主要做法,以下问题和建议值得关注: 1.相较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新建构学习流程更为重要。 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长期使用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早已饱受诟病,师生多称该教学法“灌输有余,启发不足”,致使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如何让学生真
3、正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探索者就成了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为此,一线教师积极探索启发式、参与式、合作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大大改变了思政课堂的面貌。但于此同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的结果,很有可能是上课由“听老师讲”变成了“听同学讲”,而学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把握。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主导或指导作用被忽视或削弱,而且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1 问题的深层在于,许多教师过于注重课堂内的学生表现,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内课外的重新建构学习流程的重要性,反映出长期以来,我们在研究“如何教”的同时
4、,较少研究学生“如何学” 的问题。2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然而思政课的教学恰恰不能默守传统学习过程的陈规。由于思政课并非单纯的“信息传递”类课程,它更多地表现为价值确立和精神体验,因此,“信息传递”的优先级应该向后推移,甚至大量“信息传递”的功课可以放到课外由学生自己去做。反倒是“吸收内化”阶段更应该有教师的参与。过去,由于缺少主观的动力和教师的支持,思政课课后的“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被忽略,从而让学生感到这课上和不上没啥区别,丧失了学习的成就感。启
5、发式、研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的深层意义就在于,通过教师的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研究的积极性,令学生“有备而来”;在课堂教学,特别是在组织讨论中,教师用教学知识点去触碰、“搅动”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回归到正确的认知和合理的情感情绪状态中来,实现“澄清”3。通过“激活”、“搅动”、“澄清”完成一次“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建构学习流程的主导者。 2.网络教学可以作移动化、社群化的尝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已经成为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信息化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可谓十分惹眼。通过在
6、校园网上建立互动教学平台,将授课教案、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课程录像、思考题、参考书目等资料上网,由学生自主点击进入,阅读内容、完成作业、在论坛上提出问题和讨论问题。这些方法,使课堂教学和网络互动相结合,构建了师生间平等的对话渠道,弥补了传统课堂在时间、空间上的不足,给受教育者更多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学习相统一的需要。 然而,如果说,十年前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被称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的话,那么今天,这项举措几乎可以被称为教学的标配,不再具备“改革”的突破性意义。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要向纵深发展,除了内涵建设以外,还必须进行手段上的“进化”。在教育和技
7、术早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远不及我们的生活对技术的依赖”。42014年央视市场研究(CTR)所作的指尖上的网民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分析报告显示,手机成为人体器官的延伸,成为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手机端上网时长增加的用户比例为46%,而PC端上网时长增加的用户仅为21%,在线社交人群中,85.3%使用的是手机。当大多数人习惯于低头看手机时,网络教学平台的移动化应是大势所趋。 与移动化相伴而来的是社群化的趋势。虚拟社群是一种互动沟通的电子网络,聚集的人们以共享的价值和利益为中心5。相较于网络教学平台,虚拟社群如微博公众号、QQ群、微信订阅号、百度贴吧等具有鲜明的
8、自由性、服务性、动态性的特点。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兼具教学管理的职能,学生按照教学要求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做习题、提交作业,目的都是完成教学的“规定动作”,而非兴趣使然。对于网页内容的提供方也是一样,教学方案、大纲、PPT、教学视频,凡是精品课程需要的内容一律上线,学生喜不喜欢并不十分重要,因而事实上迎合的是教学管理部门的需要而并非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致使许多开设在教学平台上的课程网站展示性、示范性极强,但更新度、服务性明显不足。虚拟社群则不同,学生进入社群的起因是基于选择而不是强制。不同于课程网站,一个社群的人气是它的拥趸用手指投票的结果。社群是动态的,各种类型的社群往往都具有
9、推送功能,能够配合教学进度、学校活动等动态变化适时地提供相应信息和服务,且校园内的虚拟社群并不“虚拟”,它拥有更强的O2O(即线上打通线下)能力,因而网络社群相较于网络教学平台而言是一种更具活力的教学载体。 3.实施分类考核,激励研究型学习。 考核,是任何课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的“指挥棒”。近年来,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一线思政教师早已突破了以期末考试成绩定“终身”的传统考核方式,转而将更大比例的分数用在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上。最为常见的考核方式一般将期末总评成绩分成三部分(以下简称为三分考核法):第一,平时成绩,用于考查学生日常出勤和课堂表现,约束学生到
10、课,提高出勤率。第二,实践成绩,用于考查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通常以社会实践报告或课程论文的形式体现。第三,期末考试,用于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识记和运用。三分考核法经多年使用,已渐成定式,似乎已极为科学,难以再有改革空间。实际上,抛开该考核法给一线任课教师带来的巨大的工作量不谈,其科学性却仍是值得商榷的。 实践环节能否鼓励学生积极分析、研究具体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保障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视度,通常情况下,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比例不会低于50%。剩下的50%中,平时考勤成绩一般会占去20%左右,也就是说,真正为实践成果留下的考核比例仅为20%-30%。一个理性的学生,面对这样的
11、考核比例,只需做个简单的算术,就知道全力以赴完成一项社会实践调查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一份90分的实践报告和一份80分的实践报告在总评成绩里的差距仅为2-3分,而我们的任课教师对高分也许很吝啬,但对80分这样的中等分数的态度则慷慨得多,如此,又会有多少学生为了得到这2-3分的优势而花费巨大的时间精力来积极分析、研究具体问题呢?说到底,实践成绩成了考核方式中的摆设,它的存在仅仅是用来向外界证明我们的教师没有偷懒,我们要阅读大量的实践报告;我们的考核方式是科学的,因为我们没有一考定成绩。 实践成绩占总评比重低,无法给学生足够的激励做出深入的调查研究;期末考试又很难在一张考卷上测试出学生实际对于理论、素质、行为的综合能力。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使学生为真知而研究,不单纯为考试而学习,就需要我们的思政教育者突破长久以来整齐划一的考核方式。必须看到,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个性的差异,有的学生热爱思考,喜欢研究问题,却被实践成绩的比重低浇灭了激情,对此,我们的思政教师应拿出改革的气魄,对理论功底较好,在实践环节表现突出,实践报告精彩的学生给予期末免考的奖励,并将这一做法制度化,给后来的同学一种明确预期,从而激励研究型学习。同时,这种考核方式也给没有能力、精力做出优秀实践成果的同学留下了依靠期末考试争取好成绩的通道,适应了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