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报告(共7页).doc
《2009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报告(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报告(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09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报告信息来源:中国中小城市网更新时间:2010-8-22 10:44:32根据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考核办法(鄂办发 200945号)的要求和分工,省经信委会同省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对全省 80个县 (市、区 )2009年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考核评价。具体报告如下: 一、考核评价范围与指标体系 (一)考核范围。 2009 年纳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范围的单位有 80个,增加了随县和汉南区,神农架林区不参加考核。 (二)考核指标。 2009 年度采用新的指标体系进行考评 ,包括总量、人均、速度、结构、后劲和环境等 6大类 27项指标。新
2、的考核体系增加了 4项指标,调整了 3项指标,取消了 2项指标。具体是: 增加 4项指标。即,“城镇化率”、“万元 GDP能耗降低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 GDP比重”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例”。 调整 3项指标。即,将“实际利用外资”调整为“招商引资”、“环境保护投资指数”指标调整为“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各类安全事故损失额占 GDP比重”调整为“亿元 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幅”。 取消了 2项指标。即,“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和“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三)考核指标权重。 本次考核指标体系权重分值为 100分。其中,总量指标 4项占
3、 21%,人均指标 3项占 14%,结构指标 5项占 21%,速度指标 7项占 21%,后劲指标 3项占 10%,社会与环境指标 6项占 13%。 本次考核指标体系权重的设置,吸取了 2005年以来考核工作的成功经验,充分考虑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在注重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突出规模、结构、质量和社会发展。主要是适当下调了速度类指标权重,相应上调总量、后劲、人均和结构指标权重 ,即速度类指标权重由 29%下调至 21%,总量指标权重由 19%上调至 21%,后劲指标权重由 8%上调至 10%;结构指标(新增两项)权重由 16%上调至 21%;人均指标权重由 12%上调至 14
4、%。 (四)数据来源。 考核评价中有关统计数据由省统计局审核把关与提供,其它有关数据分别由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环保厅、省安监局、省信用专项治理办公室等单位分别审核把关。省县域经济联席会议办公室会同相关省直部门按照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要求组织考核。 二、 2009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全省 80个县 (市、区 )行政区域总面积 17.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95.2%;常住人口 4608.7万人,占全省的 80.7%; 2009年完成生产总值 7208.6亿元,占全省的 56.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239.5亿元,占全省的 29.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31
5、53.04亿元,占全省的 5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4426.6亿元,占全省的 53.9%。 县(市、区)平均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 2009年,被考核的 80个县(市、区)平均生产总值 90.1亿元,同比增长 15%;平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2.99亿元,增长 27%;人均生产总值 14424元,增长 15%;农民人均纯收入 4997.6元,增长 8.1%;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 519.04元,增长 27%。 生产总值过 50亿元的县(市、区) 54个,比上年增加 4个;过 100亿元的 29个,比上年增加 8个;过 200亿元的 4个,比上年增加 1个; 30亿元以下的 11个,比上
6、年减少 3个。其中最高的是仙桃市,达 261.93亿元,最低的是鹤峰县,为 21.54亿元。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过 2亿元的县(市、区) 50个,比上年增加 10个;过 5亿元的 9个,比上年增加 3个;不足 1亿元的 8个,比上年减少 1个。其中最高的是武汉市江夏区,达 12.87亿元,最低的是随县,为 4386万元。三、考核评价综合排名情况 (一)综合排名变化情况。 80 个被考核单位中,有 30个县(市、区)进位, 38个退位, 10个不变。具体情况见附件 2。 (二)前 20名县(市、区)情况。 前 20名县(市、区)依次是:江夏区、宜都市、黄陂区、夷陵区、仙桃市、新洲区、当阳市、蔡甸区
7、、东宝区、枝江市、大冶市、鄂城区、京山县、荆州区、赤壁市、曾都区、钟祥市、潜江市、襄阳区、汉川市。新进的是大冶市、荆州区、襄阳区和汉川市。退出的是黄州区、远安县、天门市和武穴市。 (三)进位和退位幅度较大的县(市、区)。 进位幅度前 10位的县 (市、区 ):恩施市(进 30位)、红安县(进 25位)、郧县(进 22位)、兴山县(进 19位)、宜城市、崇阳县(二县市并列,进 14位)、丹江口市、洪湖市、秭归县(三县市并列,进 12位)、汉川市、黄梅县、沙洋县(三县市并列,进 11位)。 退位幅度前 10位的县(市、区):巴东县(退 29位)、石首市(退 21位)、团风县(退 18位)、黄州区(
8、退 16位)、麻城市(退 15位)、孝昌县(退 15位)、英山县(退 15位)、通山县(退 14位)、大悟县(退 14位);竹溪县(退 14位)。 四、分类经济发展水平 按照考核评价结果,将全省 80个县(市、区)分为三类:一是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居前 20名的县 (市、区 )(以下简称为类县市区);二是第 21名至 60名的 40个县(市、区)(以下简称为类县市区);三是第 61名至 80名的 20个县(市、区)(以下简称为类县市区,名单详见附件 2)。 3 类县(市、区)在区域分布、经济规模、发展速度、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 (一)地域分布 类 20个县(市、区)大多聚集在我省
9、经济最为活跃的武汉城市圈 ,以及宜昌、荆门、襄樊、随州等城市的周边,分布在汉宜、汉十、襄荆、随岳等高速和铁路沿线,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经济较为发达,国土面积占全省县域的 22%,常住人口不到全省县域的 30%, 2009年创造了全省县域经济 44.8%的生产总值和 45.6%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类 40个县(市、区)分布在全省 13个市州和直管市,半数以上的县(市、区)是我省粮棉和水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国土面积占全省县域的 47.8%,常住人口占全省县域的 52.7%, 2009年创造了全省县域经济 45.2%的生产总值和 43.1%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类 20个县(市、区)主要分布在
10、鄂西、鄂西北山区,国土面积占全省县域的 30%,常住人口仅占全省县域的 17.5%, 2009年创造的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占全省县域的十分之一。 表:三类县(市、区)分布情况 单位:个 市州 下辖县市区数 其中: 市州 下辖县市区数 其中: 类县 (市区 )数 类县 (市区 )数 类县(市区)数 类县 (市区 )数 类县 (市区 )数 类县(市区)数 武汉市 5 4 1 鄂州市 3 1 1 1 黄石市 2 1 1 荆门市 4 3 1 襄樊市 7 1 6 黄冈市 10 8 2 荆州市 7 1 5 1 咸宁市 6 1 4 1 宜昌市 9 4 3 2 随州市 3 1 1 1 十堰市 6 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09 湖北省 经济发展 考核 评价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