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导读教案(共13页).doc
《〈四书〉导读教案(共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书〉导读教案(共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四书导读教案论语导读教学设计 姚海燕 任宏丽 周峨 曲如意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七年制本科生的一部分。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研读国学经典的能力。教学以学生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和课堂讨论为主;教师起指导学生阅读、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作用。具体教学思路和过程如下:1、 先把校勘过的论语部分原文材料提前一周发到学生手里,并且布置好思考问题。问题如下:(1)论语关于“修身”提出了哪些要求?(2)你怎样理解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 (3)论语是怎样论述“仁”的?你怎样看待这种学说? (4)论语的“仁”学与“忠恕”观念有什么关系?(5)论语的“仁”学在后代有哪些发展?试论述之。(6)论
2、语对于交友提出了哪些建议,你怎么理解?(7)对于“友”在于古代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你有哪些了解?试论述之。(8)你怎样理解和看待论语关于“君子”、“小人”以及“义”与“利”的二元划分?(9)怎样看待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观点,你觉得二者之间有无矛盾?后者和“养生”思想有无渊源关系?(10)在当时人的眼中,怎样看待孔子和他的学说?可以尝试查找其它经典著作论述这个问题。2、 要求学生结合问题,熟读原文。3、 请学生自行分成两个讨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三个题目。4、 各小组成员,利用课前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对所选题目拟列讨论提纲。5、 两个小组轮流讨论,当一小组就一个问题讨
3、论完毕,另一小组就其讨论进行评说。6、 教师视小组实际讨论情况进行启发式总结。附件一:关于论语: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
4、,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附件二:论语原文(略)大学教学设计 郭颖、袁开惠因为教学对象是七年制本科生的一部分,学生水平较高
5、,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研读国学经典的能力。所以大学的整体教学以学生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和课堂讨论为主;教师起指导学生阅读、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作用。具体教学思路和过程如下:1、 先把校勘过的大学原文材料提前一周发到学生手里,并且布置好思考问题如下:(1)朱熹说:“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朱熹为什么主张要先读大学?(2)大学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哪些方面?(3)研读大学,谈谈此“大学”和当代大学有何异同?并试加评述。(4)如何理解“止于至善”?(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6、道矣。”对于学业和人生有什么现实意义?(6)结合大学和现实,谈谈“修身”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性。(7)如何理解“内圣外王”在我们今天所倡导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价值和意义? 2、 要求学生结合问题,熟读原文。3、 请学生自行分成两个讨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三个题目。4、 各小组成员,利用课前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对所选题目拟列讨论提纲。5、 课堂伊始,先请同学们齐声诵读大学原文。6、 诵读后,两个小组轮流讨论,当一小组就一个问题讨论完毕,另一小组就其讨论进行评说。7、 教师视小组实际讨论情况进行启发式总结。附件:一、题解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
7、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朱熹把它与、合称为“四书”。(1)礼记中的大学大学原为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从此大学成为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2)大学的版本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
8、,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3)“大学”的含义“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
9、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二、大学原文(略)三、大学译文(略)中庸导读教学设计 刘庆宇 张亭立本课程以部分七年制本科生为教学对象,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研读国学经典的能力,增强人文素养。课程教学以
10、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充分开拓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思考能力,教师起指导学生阅读、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作用。课程设计拟以贯穿全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十二个问题为线索,由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研读文意,并通过小组讨论,充分交流意见,互取短长,领悟儒家经义,增强人文素养;讨论时可联系实际情况,阐发传统经典的现实意义。具体教学思路和过程如下:1、将已校勘的中庸原文(白文)提前一周发给学生,布置思考问题如下:(1)什么是“中”?什么是“和”?什么是“致中和”?(2)中庸既是以致“中和”为目的,如何才能致中和?(3)诚的含义是什么?(4)诚的修养主要有哪些过程?联系自身有何现实意义?(5)如何把“致中和”躬行于
11、实践?(问题五)(6)“躬行”的出发点是什么?(7)如何理解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你如何看待儒家的这一思想?(8)“躬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9)“学”、“知”、“行”三者的关系如何?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10)中庸的适用范围如何?(11)为何说:“中庸难行?”(12)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我们如何理解 “中庸”?有何现实意义?2、学生在课前熟读原文,并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就上述思考问题分组讨论。3、两个小组轮流讨论,当一小组就一个问题讨论完毕,另一小组就其讨论进行评说。4、教师视小组实际讨论情况进行启发式总结。附件一 中庸原文(学生使用) (略)附件二 导读设计(教师使用)解
12、题:中庸是儒家又一重要经典。程颐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中庸通篇的主旨是论中和,认为中和是性,中和是道,中和是宇宙的本来状态。人的可告,就在于能中和;政教的作用,就在于致中和。故中庸开篇便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什么是“中”?什么是“和”?什么是“致中和”? (问题一)提示: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本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解:中为本,和为道,合而言之“中和”就是道,而且是达道。“中”的本身并非
13、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性即本性,本来的状态,也就是本身固有的质和量。对喜怒哀乐能按应有状态掌握,无所偏倚,这就叫“中”,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因为效果的“和”决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颐解释中庸一词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易说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别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则的不可更易。“中和”又有分合之谓,合而言之指一种高度和谐的境界,一种十分完美的境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分而言之,“
14、中”指思想方法,而“和”则指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效果。中庸既是以致“中和”为目的,但如何才能致中和,也就是如何才能“达道”呢? (问题二)提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解:从思想上认识,需要诚。诚的含义是什么?(问题三)提示: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解:至诚无妄的心态。提示:中庸:“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
15、诚之为贵。”解:诚己。诚的修养主要有哪些过程?联系自身有何现实意义?(问题四)提示: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解: 提出了学、问、思、辨、行五字,而且分别提出学必博、问必审、思必慎、辨必明、行必笃的要求。审、慎、笃是个态度问题,只要认真、刻苦,也就不难做到。但博学和明辨不光是态度,主要是个下功夫的问题了,所以中庸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人的资质,体力是不一样的,有强有弱,但有了这种己百己千的精神,也就无不可至了。这就肯定每一个人都可以“致中和”,只要有心。提示: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解:施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书 导读 教案 1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