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起源及形成的不同特色.docx
《齐鲁文化起源及形成的不同特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鲁文化起源及形成的不同特色.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齐鲁文化起源及形成的不同特色山东地区的自然景观奇美壮丽,以泰山与大海为最,所以自古以来就有 “海岱”的代称,又因这一地区自周初分土建邦以后即以泰山山脉和蒙山山脉为界,分封成两个诸侯国:其北为齐,其南为鲁。所以又有“齐鲁”的雅称。久而久之,人们便以诸侯国之名代指其所在地之名,相沿成习,并延续至今。由此来看,“齐鲁”这个称谓可谓源远流长。而就“齐鲁文化”而言,广义地说,它泛指“齐鲁”这个广袤的地区从古至今的璀璨文化,狭义地说则特指先秦时期“齐”、“鲁”两国的丰厚文化成果。但这里要讲“齐鲁文化的起源”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不单单要探究齐鲁两国的文化成果,也需要探寻齐鲁地区文
2、化的起源,而一厢情愿的凭着非此即彼的定义方法来研究齐鲁文化的起源,得出的结论未免失之偏颇。齐鲁文化的起源的研究,既要跨越狭义的齐鲁两国的文化去探寻此前齐鲁先民的文化成就,又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说明“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各自确立,以及两者相互融合的问题上。一、齐鲁文化的渊源(一)齐鲁先民文化东夷文化在齐鲁大地上,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生活在距今四五十万年以前的泰沂山区、约与北京人同时的 “沂源猿人”。因发现于沂源县土门乡鲁山之阳,遂命名为“沂源猿人”。“沂源猿人”是最早的山东人,他们所创造的采集狩猎经济形态的旧石器文化至今尚存留于沂源溶洞之中。沂源猿人的发现这也说明了,齐鲁文化有着非常久
3、远的历史。时至新石器时代,齐鲁先民由于生活在华夏中原地区的东方而被称为“东夷”。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也被称为“东夷文化”。据现今考古出土发现了众多的日益完善的精制石器、骨器、玉器、彩陶、黑陶等等,证明了居于齐鲁土地上的东夷人以精制石器与新型收割工具为代表的原始农业文化已充分发达。他们不仅曾经创造出过灿烂的文化成果,更形成了完整的发展序列和特征鲜明的发展体系。即:从上起距今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中间经过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典型龙山文化时期的过渡,后至至夏及商代早期的岳石文化,前后跨越4000余年而延绵不断。也就是说,齐鲁文化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人类社会开始形成的时代。并从母系氏族社会逐步发展到
4、父系氏族社会,进而向父系氏族社会解体、阶级社会产生的历史时期迈进。大约到公元前1900年这个时段,此时中原地区原始社会解体,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建立,而东夷族群或许也正在经历着自己的发展变革时期。(二)夏商周时期的齐鲁地区的夷夏文化碰撞由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缺失以及历史事件与古史传说相杂糅。对于夏、商时期海岱地区的文明,人们到如今依然知之不详,在这近千年当中,东夷族群经历了漫长密切的与中原族群的交流、斗争与融合这件事是确定无疑的。又,处于部落时期或族团时期,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因此部落文化特色尚未明显显现,部落或族团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形成,就很大程度上就只能依靠暴力手段即战争来完
5、成。无论是征服活动还是被征服,都为后来齐鲁文化的萌发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有:“有人衣,名曰黄帝。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史记五帝本纪有“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遂禽杀蚩尤。”的记载。与中原地区各部落激烈对立的情况,我们可以从这些史料传说中窥见一斑。东夷族团虽然已经部分地融入了华夏族团之中,但是仍然有相当的一部分没有融合进去。这样,两者之间的冲突就仍然难以避免。夏朝立国之后,统治中心偏西,但是就有关历史记载看,其活动却多在东夷族所在的地域之内,也即多为夷夏之间的争斗。如左传襄
6、公四年就记下了夏初第二代君主太康即位不久,东夷人后羿(非尧时之后羿)就聚众反抗。“公曰:后羿何如?对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政权被夺取,迫使夏王朝不得不把政治斗争的重心移到泰山一带,明暗的争斗一直延续了数十年。到少康中兴之后对东夷人大动干戈,才覆灭了控制政权的东夷族有穷氏。而少康之子杼在位时,了解东夷族对夏王朝的不满,为巩固东方势力而将政治中心从原迁移到老丘。这一方面说明夏代的夷夏矛盾还是相当突出、关系还是相当紧张,民族之间较深的文化融合尚须时日,另一方面也表明,无论是采取战争还是迁都的方式,都必然从客观上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商代商夷之间的矛盾冲突依旧
7、非常激烈。到了仲丁时期,王室腐败、内讧不断,东夷人于是乘机而起,迫使仲丁从亳迁都于嚣。竹书纪年有: “即位,征夷。” 的记载。此后,商夷之间的战事从未间断,直至殷商被周人灭亡。没有太多的那内容可以写牧野之战武王灭商,中原和东方皆纳入周王朝的统治区域。周王建国后大封诸侯。左传定公四年云:“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这就是所谓的“封土建侯”的周初封建。根据“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原则分邦建国。当时,封开国功臣吕尚为齐侯,都于营丘;又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奄国旧地,建邦称鲁。从此,齐、鲁作为东方大国,成为周王朝的两大支柱,这也标志着齐鲁文化的正式诞生。而所谓“齐鲁文化”的称呼,当然也只
8、是从这时起才具有了名实相副的意义。二、齐和鲁主流文化意识的形成被封于齐的是太公望姜尚,被封于鲁的是周公旦。乍看起来,两者的地位相当、作用相同,封地也相近,似乎区别不大。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两者出身背景和邦治思想上的差异,正如吕氏春秋长见所载:“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社会,领导者实行的统治方式,往往决定了他们邦国的主流文化意识和随之形成的民风民俗。 (一)、鲁文化的形成鲁国的主流文化意识是“亲亲上恩”,从历史演变来看,鲁文化的形成与其始封国君周公旦有着直接的关系。周公旦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
9、王之叔父”,与周王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受封后,“不就封,留佐武王”,以其长子伯禽掌控封地。他自己掌握着周王室的大权,以维护周王室为己任。可以认为,这些正是他形成并确立“亲亲上恩”的鲁国主流文化意识的思想基础。“亲亲上恩”,实质上就是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国家稳定。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伯禽治鲁,按照周公旦“尊尊而亲亲”的既定方针,从一开始就采取了“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的大幅度改革措施,并且为此花了很大的气力,使鲁国逐渐转变为一个周文化与东方文化融合为一道的“礼义之邦”。鲁国即成为保存周礼最多的国家。“周礼尽在鲁”。鲁文化也因此比较保守循礼、深沉内敛。至鲁文化孕育出我国第一个、也是最大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齐鲁 文化 起源 形成 不同 特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