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燕歌行【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及风格。2深入理解诗作丰富的思想内涵。3赏析对比手法的作用。【教学重难点】1深入理解本诗思想内涵。2赏析对比手法的作用。【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自学,完成学案相关习题。2了解作者生平及所学作品,常用手法及诗风特点。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教材分析】燕歌行不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2、。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诗。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教学设计】1抓重点,析对比。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因此本诗教学
3、拟以“赏析对比手法”为重要突破口,引导学生查找诗中对比的内容,分析探讨对比的作用,那么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2多诵读,重感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诗要反复的吟,词要低回的诵,吟诵是开启诗歌大门的钥匙。”学诗歌一定要多读,读不仅可以博闻强记,还能在反复吟咏中受到诗歌的熏陶与感染,所以诵读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初读,整体感知;再读,读出情感;三读,品出技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诗文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意境雄浑深远,
4、耐人寻味。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穿越历史,走进那“大漠穷秋塞草腓”的盛唐边塞,去聆听那“战士军前半死生”的战争悲歌燕歌行。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背景高适,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高岑”,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开元十五年(727)、二十年,高适曾先后北上蓟门、幽燕,对边塞甚为关注。二十四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命时为平卢讨击使的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
5、之功”。这两次战争,将帅不恤士卒,指挥无能,欺君邀赏,高适对此感慨颇深,因写此篇。三、交流展示(展示使人自信)1朗读诗文,划分诗节,整体感知。明确: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场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2诗中有哪几组对比?请说说对比的好处。(见板书)四、合作探究(合作使人快乐,探究使人聪明):要求:积极参与,努力思考,踊跃回答。(多媒体展示相关问题,同桌互相讨论后分组交流。)(一)出师1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明确: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