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项目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水电站项目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电站项目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doc(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水电站项目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1.1 以破坏土地现状黄河大河家水电站项目目前正处于项目前期预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目前尚没有由于本项目建设破坏土地现象。1.2 拟破坏土地预测1.2.1 土地破坏成因分析1.2.1.1 土地破坏成因分析在新建电站过程中将导致对土地破坏形式的不同,从总体而言电站建设对土地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挖损、压占、和占用等方面。挖损主要指建筑物基础的挖填和料场的取料等,破坏了土壤结构,彻底改变了土壤养分的初始条件,而且增加了水土流失及养分流失的机会,若不及时采取相应的回填措施,将会形成深坑,并且影响周边植物的正常生长,加快了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速度。复垦种植难度较大,自然植物难以生长
2、,由此引发了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土地减产等一系列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压占主要指征工程施工设置的材料厂、仓库、存料场、施工营地等临时施工场地及施工便道压占土地。因固体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物理化学性质复杂,从而将会对压占的土地造成严重的破坏。我国北方干旱地区风沙多,气候干燥,由此引起碴尘四处飘扬、严重地污染大气,给当地的居民带来生产生活上的影响。 占用是指原有的土地用地等利用类型变为大坝,厂方等。从土地使用用途上讲,是由原来的农业用地等改变为建设用地,虽然土地资源仍然在发挥着使用价值,但减少了农业等用地的面积,仍需复垦后补充。这部分土地的扰动不存在破坏,并且一直持续到该电站停用,故土地的挖损、压占是
3、土地破坏的主要原因。1.2.1.2 土地破坏的类型及分布 根据黄河大河家水电站工程预可研报告,本次土地复垦所涉及的土地破坏预测年限为20082015年,土地破坏面积范围包括建筑物战地、料场、弃土弃渣场、施工场地及施工便道、水库淹没等。根据建设期间的情况,电站对土地的破坏类型主要表现为压占、挖损、占用等方面。1.2.1.3 减少土地破坏的对策及减少面积(1)新建电站用地要根据国家和青海省制定的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及生产建设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避免土地的无效占用和破坏。(2)合理规划,严禁在可能造成土地重大破坏的地段取土,严禁滥采乱挖,采易弃难的不合理现象。 (3)依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
4、复垦治理”的原则。对已经破坏的土地,可从生态环境优化、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多方考虑,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边建设、边复垦恢复生态环境。1.2.2 拟破坏土地预测1.2.2.1 预测单元及预测时段 (1)预测单元划分根据电站建设特点和建设时序,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概况、社会经济概况和土地复垦方向,将项目区划分为若干预测单元。预测单元的划分,要遵循以下原则:1)地形地貌及土地利用现状相似原则;2)工程破坏、占压土地方式一致性原则;3)原始土地立地条件相似性原则;4)复垦方向一致性原则;5)便于复垦措施统筹安排,分区整体性原则。根据以上原则,将项目区分为料场预测区(土料场预测区、石料场预测区)
5、、弃土弃渣场预测区、建筑物永久占地预测区、永久道路预测区、电站管理预测区、临时施工道路及施工生产生活预测区、水库淹没预测区等7个预测分区。(2)预测时段根据电站建设破坏、占压土地资源的特点,将预测时段分为工程建设期和自然恢复期两个时段。工程建设期:工程建设期由于大量的采料、弃渣、施工建设等活动的存在,形成采坑、人工固体堆积物、非稳定的人工边坡,不可避免地会破坏、占压土地,是破坏土地的高发期。因此,工程建设期是土地破坏预测的重点时段。自然恢复期:自然恢复期不存在新的破坏和开挖,土地破坏仅是工程建设期破坏的土地通过各类水土流失形式的扩展,随着各项土地复垦措施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土地破坏将逐步得到
6、扼制,项目区的土地生态环境将得到恢复和改善,直至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根据电站工程建设期和自然恢复期土地破坏的特点,确定本方案土地破坏预测时段为工程建设期4年,自然恢复期3年。本工程土地破坏预测期共计7年。预测时段及预测区域见表3-1。表3-1 项目预测时段及预测分区表序号预测分区预测时段(a)工程建设区自然恢复期1料场预测区土料场43石料场432弃土弃渣场预测区433建筑物永久占地预测区434永久道路预测区415电站管理预测区1.516临时施工道路及施工生产生活预测区437水库淹没预测区1-1.2.2.2 预测内容及方法(1)预测内容根据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的要求,结合本项工程的具体建设内容
7、,土地破坏预测内容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各预测时段和预测分区土地破坏的方式;2)各预测时段和预测分区破坏土地的面积;3)各预测时段和预测分区破坏土地类型;4)各预测时段和预测分区土地破坏程度。(2)预测方法黄河大河家水电站项目区地形复杂,土地破坏类型多样,土地破坏预测采用定量统计和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具体叙述如下:1)土地破坏方式预测方法:根据本工程特点,土地破坏方式表现多样性,除工程建设引起的挖损和占压两种显而易见的方式外,还有由于各类不稳定边坡造成的坍塌、滑坡、泻溜,由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引起的土地破坏等,预测方法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进行。2)破坏土地的面积预测方法:通过对主体工程占
8、地的分析和统计,结合土地破坏方式采用定量统计的方法进行。3)破坏土地类型预测方法:根据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对对土地类型的分类,结合现场调查资料,确定由于电站建设造成破坏的土地类型。4)土地破坏程度预测方法:开发建设项目对土地的破坏因用地目的地不同,破坏程度不同,例如大坝、厂房等永久占地直接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向,土地破坏以后具有不可恢复性,对地面的扰动比较强烈,建筑采料开采场地一般的开采深度较深,土地复垦难度较大,土地破坏程度强烈,施工临时场地土地破坏方式主要由平整场地和地面建筑物临时占压为主,土地复垦难度较小,土地破坏程度相对比较小。所以土地破坏程度的预测要在分析统计的基础上,定性描述其破坏程度
9、。1.2.2.3 分区预测结果(1)料场预测区根据黄河大河家水电站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所需建筑材料包括土料和砂砾石料,初步选定土料场合砾石料场各一处。1)土料场拟破坏土地预测工程所选土料场位于坝址上游黄河左岸的三级阶地上,地面高程为1830m1850m,距坝址约1.0km,储量65.1万m3。土地占用类型为耕地,土地破坏方式以挖损为主,伴随有局部地段小范围的坍塌和泻溜,破坏土地面积为6.2hm2,开采平均深度10.5m,土地破坏程度较强烈,土料场破坏土地预测结果具体见表3-2。表3-2 土料场破坏土地预测结果表序号项目单位数量备注1基本特性平均开采深度m10.5储量万m365.1腐殖质土
10、剥离深度m0.85腐殖质土剥离量万m35.27腐殖土土壤类型灌淤土2腐殖质土壤物理化学特性(0-50cm)土剖面形态特征剖面质地均一,土壤紧而不实,硬而不僵机械组成重壤土物理粘性g/kg430-550有机质含量g/kg19.7-25.5土壤容重g/m31.43PH8.9土壤厚度m0.5-1.23土地破坏方式挖损,小范围坍塌、泻溜4破坏土地面积hm26.25破坏土地类型耕地6土地破坏程度严重7土地复垦方向占地类型临时占地复垦方向耕地2)砾石料场拟破坏土地预测工程所选砾石料场位于黄河右岸,地面高程为2010m2090m,地形较为平坦,距坝址约2.01.5km,储量216万m3。土地占用类型为荒坡地
11、,部分区域砂砾石裸露,覆盖层较薄,土地破坏方式以挖损为主,伴随有局部地段小范围的坍塌和泻溜,破坏土地面积为11.00hm2,开采平均深度17.0m,土地破坏程度较强烈,砾石料场破坏土地预测结果具体见表3-3。表3-3 砾石料场破坏土地预测结果表序号项目单位数量备注1基本特性平均开采深度m17.0储量万m3216腐殖质土剥离深度m0.25腐殖质土剥离量万m31.25腐殖土土壤类型裸露砾石,存在部分灰钙土2腐殖质土壤物理化学特性(0-30cm)土剖面形态特征腐殖质层积聚较弱,厚度小于30cm,钙积层不明显,紧实,块状结构,母质为黄土母质机械组成轻壤或中壤土物理粘粒g/kg300-350全碳量g/k
12、g12.4胡敏酸/富里酸C,g/kg1.1/1.6有机质含量g/kg1.2-1.4土壤容重g/m31.55PH8.4土壤厚度m0.2-0.33土地破坏方式挖损,小范围坍塌、泻溜4破坏土地面积hm211.05破坏土地类型荒坡地6土地破坏程度严重7土地复垦方向占地类型临时占地复垦方向草地(2)弃土弃渣场预测区本工程覆盖层开挖共计76.15万m3,开挖石方22.31万m3,利用方为38.63万m3,产生弃渣量为59.83万m3,通过松放系数转化,弃渣松方共计115.02万m3。根据弃土弃渣场规划,本工程布设两处弃渣场,其中有10万m3弃渣垫至左岸坝肩施工工厂区,剩余弃渣分别堆放在两处弃渣场。1号弃土
13、弃渣场是大河家小水电站长约4km的引水渠,占地面积10.76hm2,弃渣量42万m3,弃渣来源为厂房和左砂砾石坝的施工开挖弃渣;2号弃渣场布设在紧邻砂砾石料场,占地面积12.0hm2,弃渣量63万m3,弃渣来源为泄洪闸开挖弃渣、右砂砾石坝开挖弃渣和导流工程拆除后的弃渣。弃土弃渣场破坏土地方式主要为占压,占用土地类型为原有水利工程设施占地和荒坡地,拟破坏土地面积为22.76hm2,土地破坏程度为中度,拟破坏土地预测内容具体见表3-4、3-5。表3-4 1号弃土弃渣场破坏土地预测结果表序号项目单位数量备注1基本特性弃渣高度m4.0弃渣量万m342腐殖质土剥离深度m0.50腐殖质土剥离量万m35.3
14、5腐殖土土壤类型灌淤土2腐殖质土壤物理化学特性(0-30cm)土剖面形态特征剖面质地均一,土壤紧而不实,硬而不僵机械组成重壤土物理粘粒g/kg400-450有机质含量g/kg18.2-22.4土壤容重g/m31.40PH8.5土壤厚度m0.53土地破坏方式占压4破坏土地面积hm210.765破坏土地类型原有水利设施占地6土地破坏程度中等7土地复垦方向占地类型临时占地复垦方向林地(3)建筑物永久占地预测区建筑物永久占地包括大坝、厂房等永久建筑物占地,破坏土地方式主要为挖损和占用,占用土地类型为原有河滩地和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拟破坏土地面积为11.54hm2,土地破坏程度较严重,破坏
15、地类包括耕地(水浇地)4.47hm2、建设用地1.14hm2、林地0.16hm2、未利用土地5.77hm2(河滩地)。建筑物永久占地拟破坏土地预测内容具体见表3-6。建筑物占地均为永久占地,使项目所在地农田数量减少,对地区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建筑物基础的开挖处理、回填工程等施工过程降低了土壤的固结能力,使其结构松散,也将产生风蚀、水蚀,而且土壤肥力大大降低。尤其是大坝基础及坝肩等部位开挖回填以及其他施工影响,土壤受破坏程度更加严重。表3-5 2号弃土弃渣场破坏土地预测结果表序号项目单位数量备注1基本特性弃渣高度m5.5弃渣量万m363腐殖质土剥离深度m0.25腐殖质土剥离量万m31.0
16、0腐殖土土壤类型裸露砾石,存在部分灰钙土2腐殖质土壤物理化学特性(0-30cm)土剖面形态特征腐殖质层积聚较弱,厚度小于30cm,钙积层不明显,紧实,块状结构,母质为黄土母质机械组成轻壤或中壤土物理粘粒g/kg300-350全碳量g/kg12.4胡敏酸/富里酸C,g/kg1.1/1.6有机质含量g/kg1.2-1.4土壤容重g/m31.55PH8.4土壤厚度m0.2-0.33土地破坏方式占压4破坏土地面积hm212.05破坏土地类型荒坡地6土地破坏程度严重7土地复垦方向占地类型临时占地复垦方向草地(4)永久道路预测区工程所修建的永久道路主要为厂房进场公路和长坝之间的连接道路,共计260m,路基
17、宽度8.5m,路面宽度7m,为混泥土路面。土地破坏方式以占用和挖损为主,破坏土地类型为耕地,共计0.22hm2,土地破坏程度中等。永久道路为永久占地,土地破坏时段主要在施工准备期,土壤类型主要为灌淤土,腐殖土物理化学性质参考建筑物永久占地预测区,腐殖土剥离深度平均0.5m,剥离量1100m3,土地复垦方向主要以保护路基两侧裸露地表为主的林带。(5)电站管理预测区电站管理区为永久占地,为1.65hm2,占地类型均为耕地,土地破坏方式为占压和管理区内建筑物的基础挖损为主。土壤类型为灌淤土,腐殖土物理化学性质参考建筑物永久占地预测区,腐殖土剥离深度平均0.8m,剥离量2.92万m3,土地复垦方向结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电站 项目 土地 复垦 可行性 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