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 数学猜想.doc
《第12讲 数学猜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讲 数学猜想.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2讲数学猜想数学发展到今天,可谓枝叶繁硕,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的基本问题。但就整个数学而言,最最根本的没过于“数”。回答数是什么的问题,应该说是数学家们最为根本的目的。美籍德国数学家柯朗(Richard Courant, 1888.1.8 -1972.1.27)曾说过:“数是近代数学的基础。虽然希腊人曾把点和线等几何概念作为他们的数学基础,但是,所有的数学命题最终都应归结为关于自然数1,2,3,的命题。这一点已变成了现代数学的指导原则。”关于数,人们曾提出过许许多多的问题,有的业已获得解决,有的至今依旧是谜,我们习惯上称其为“猜想”(conjecture)。著名的如费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等。
2、为了将其变为定理,一代代、一批批数学家们,通过自己的工作,极大地革新并丰富了数学的内容与方法。对于数学猜想之于数学发展的作用,高斯有言:“若无某种大胆果敢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进展的。”由于受能力与时间限制,我们本讲只能通过费马大定理的来龙去脉,体味一下数学猜想的魅力所在。关于这个故事的开始和结局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很久以前(1637年左右),一位名叫费马的法国人说xn+ yn = zn 在n 2时无整数解,三个半世纪之后(1994年),一位名叫怀尔斯的英国人证明了他所讲为真。据怀尔斯称:“它看上去如此简单,但历史上所有的大数学家都未能解决它。这里正摆着一个连我这样只有十岁的孩子都能理解的
3、问题,从那个时刻起,我知道我永远不会放弃它。我必须解决它。”怀尔斯道出了费马问题的魅力所在。这个问题看似如此简易,就连10岁的学童都能理解。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它与人们在很小时就已记住的一段数学术语毕达哥拉斯定理极其亲密。1. 历史性背景1.1 万物皆数毕氏定理称: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之和。写成公式既是x2 + y2 = z2。毕达哥拉斯是数学史上最具影响但又是最神秘的人物之一。由于缺少相关资料,他的一生显得颇为神秘。但可以肯定的是毕达哥拉斯发展了关于数的逻辑的思想,并且在确立数学证明思想方面功不可没。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十分热衷于哲学研究,尤其是从哲学的
4、角度思考他在多年游历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法则。他的志趣是要理解数,而不仅仅是使用它们。由他创建的兄弟会崇拜的偶像之一就是数,他们相信,通过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就能够提示宇宙的神圣和秘密,从而使自己更接近神。兄弟会曾致力于“计数数”和分数的研究。他们很乐于寻找那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数,如所谓的“完全数”。除了是它们的各因数之和外,所有的完全数还显示出另外几个美妙的性质,如它们总等于一系列相邻的计数数之和。6和28就是这样的数。除了数间的关系,数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引起了毕达哥拉斯的兴趣。毕达哥拉斯将自己称为哲学家,以揭示自然奥秘为己任。毕达哥拉斯意识到从音乐的和声到行星的轨道,一切事物中皆藏有数。这导致
5、他宣布“万物皆数”。通过探究数学的内涵,毕达哥拉斯发展着使他和其他人能描述宇宙性质的这种语言。事实上,数学上在此后的每一次突破都会给科学家们带来解释周围现象而需要的词汇。可以讲,数学的进展往往会唤起科学的革命。在毕达哥拉斯兄弟会研究的数与自然之间的所有关系之中,最为重要的当推毕氏定理。该定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程,它对一切直角三角形都成立,因而它也定义了直角三角形本身。接着,直角定义垂直,即竖直与水平的关系;最后定义我们熟悉的宇宙中的三维关系。数学就这样利用直角定义了我们生活着的空间的结构。毕达哥拉斯完全相信该定理的正确性与普遍性。使他有这种信念的理由是数学证明了这种关系。毕达哥拉斯定理的意义在
6、于:它发展了证明的思想。一个被证明的数学结果具有比任何别的真理更可靠的真实性,因为它是一步接一步的逻辑结果。其次,该定理将抽象的数学方法与有形的实体结合起来。毕氏向人们展示了数学的真理可以应用于科学世界并为其提供逻辑基础。寻找一个数学证明就是寻找一种认识,这种认识比任何别的训练所积累的认识都更不容置疑。约二千五百多年以来,驱使数学家们的正是这种以证明的方法发现最终真理的欲望。费马大定理的故事以寻找遗失的证明为中心。经典的数学证明是从一系列公理、陈述出发,这些陈述有些可以是假定为真的,有些则是显然真的;然后通过逻辑论证,一步接一步,最后就可能得到某个结论。如果公理是正确的,逻辑也无缺陷,那么得到
7、的结论将是不可否定的。这个结论就是一个定理。数学证明依靠这个逻辑过程,而且一经证明就永远是对的。需要经过确实无疑地证明才能承认某个结论,对这一点数学家是以其一丝不苟而著称的。1.2 反证法数学证明的思想在文明世界中迅速传播着,在毕达哥拉斯学派被毁2个世纪后,数学研究的中心移至亚历山大城。位于亚历山大城的图书馆因其藏书丰富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学家。其中的头号人物就是我们熟知的欧几里得。一提起欧几里得,人们也许很快就会联想到他的几何原本,似乎这完全是一本几何著作,其实不然,该书还包含了许多数论思想,和其他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影响至今仍在。欧几里得生于公元前330年,与毕达哥拉斯一样,欧几
8、里得只是为数学本身而探求数学真理,在他的著作中并不寻求应用。自毕达哥拉斯之后,数学家们已经发明了许多可以应用于不同场合的逻辑推理方法,欧几里得娴熟地在原本中使用了这些方法。特别是,他用到了一种称之为“反证法”的逻辑武器,这种方法围绕这样一个有点不合情理的想法展开:企图证明某个定理是真的,但首先假定它是假的;然后数学家去探讨由于定理不真而产生的逻辑矛盾,而数学不能容忍矛盾,于是原来的定理不可能是假的。欧几里得曾使用这种方法证明了素数的个数有无穷多个。所谓素数是指没有因数的数,也就是除了1和该数本身以外没有其他数能够整除它。数学家们认为素数是最重要的数,因为它们是数学中的原子。素数是数的建筑材料,
9、所有别的数都可以表示为若干个素数的乘积,而且这种表示是唯一的,也就是说任何数的本质和特征都可以通过其素数构成得以反映。欧几里得使用反证法的另一个典型实例是对所谓“无理数”存在性的证明。无理数的确定,第一次使数具有了一种崭新的、更为抽象的性质。历史上在这之前,一切数都只能表示成自然数或正分数。无疑,无理数的概念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从原本的内容来看,欧几里得对于数的研究也很感兴趣,但这不是他对数学的最大贡献。他的真正爱好是几何学。在数论方面,编纂了有同样价值的数学书籍的是丢番图。1.3 不定方程亚历山大的丢番图,可谓是希腊数学的最后一位卫士。丢番图在亚历山大的生涯以收集问题并对其整理创新为主。他将这
10、些问题及其解法汇集成一部名为算术的论著。组成算术的13卷书中,只有6卷逃过了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的骚乱幸存下来,继续激励着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家们,包括费马在内。其余的7卷则在一系列悲剧性事件中被遗失。丢番图算术特别以求解不定方程的整数解而著称。所谓不定方程,是指末知数个数多于方程个数的代数方程或代数方程组。这类问题在丢番图之前已有人接触过,但丢番图是第一个对不定方程问题作出广泛深入研究的数学家,以致于我们今天已习惯于将不定方程问题称为丢番图问题。其求解过程也被称为丢番图分析,由求解这类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当代两大先进手段也被称为丢番图逼近和丢番图几何。算术第2卷问题8是一个与毕达哥拉斯定理类似的问题
11、:将一个已知的平方数分为两个平方数。即已知Z2,求x, y,使x2 + y2 = Z2。丢番图以实例给出了这一问题的求解办法。以Z2=16为例,求数x和y。可先设一个平方数是x2,则另一个平方数是16 x2. 所以问题变为要求16 x2是平方数y2。设y =mx 4,其中m是某一整数,例如m = 2,于是就有16x2 = 4x216x+16, 容易解出x = 16/5 或12/5。显然还有其他解的存在,也就是说,应该存在无穷多组三元组,使得不定方程x2 + y2 = z2成立。我们只所以在此独独提到丢番图的这一个问题,是因为,大约16个世纪之后,正是在这一问题的启发下,费马在其旁白处写下了一段
12、边注,从而诞生了一个让整个数学界为之若思冥想了三百多年的问题。2. 猜想与证明2.1 谜面的诞生图9-1 费马(1601-1665)1601年的8月20日,费马出生在法国西南部的博蒙-德罗马涅镇。他的父亲是位富有的皮革商,所以费马有幸接受良好地教育并最终当上了图卢兹的大法官。为了避免社会动荡时期政治风波的影响,除了小心履行职责之外,费马将业余时间全都用以闭门读书。他是一位真正的业余数学家,一个被称为“业余数学家之王”的人。他孤居于数学家的圈子之外,只在家中思考数学。费马认为公开发研究成果和被人们承认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他只对能够创造未被他人触及的定理所带来的那种愉悦而感到满足。解析几何、微积
13、分、概率论,不管是哪一方面的工作都可以使费马在数学家的荣誉殿堂占有一席之地,但他最大的成就还是在另一个数学分支中,那就是他一直钟情的,一门大体上无用的学科:数论。象毕达哥拉斯一样,费马也被那种强烈的意念驱使着:想要了解数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最纯粹和最古老也是最为根本的数学形式。费马的研究是建立在从毕大哥拉斯一直传到他的大量知识的基础上的。指导他的就是丢番图的那本算术书。丢番图的每个问题都有详细解答。费马的做法却与之不同,他只想通过解出问题而获得自我满足。在研究丢番图的问题和解答时,他常因某种触动而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相关问题,并偶尔写下部分心得体会,但却很少给出详细证明。在算术第2卷问题
14、8的旁边,就是这样一条结论:不可能将一个立方数写成两个立方数之和;或者将一个四次幂与成两个四次幂之和;或者,一般地,不可能将一个高于2次的幂写成两个同样次幂的和。按照费马的说法,似乎根本不存在这样的3个数,它们完全适合方程xn+yn=zn,这里n代表3,4,5,。这是一个异乎寻常的结论,但费马却自信自己已经找到了一种证明方法。在这个结论的后面,他又草草写下一个注记:对于该命题,我确信已发现一种奇妙的证明,可惜这里的空白太小,写不下。费马的话暗示人们,他由于发现这个美妙的证明而特别愉快,但却不想劳神写出证明的细节,更无心去发表它。算术中的注记大约写于1637年前后,在费马于1665年1月11日因
15、病去世后,他的各种发现处于被永远遗失的危险之中。幸运的是,1670年,费马的长子塞缪尔在图卢兹出版附有费马评注的丢番图的算术,与的原版希腊文和拉丁译文一起的还有费马所做的48条评注。不幸的是,费马对这些评注或者根本没有任何解释,或者仅仅只给出对相关证明的一点点提示。其中略微透露出的带有挑逗性的逻辑推理,足以使数学家们毫不怀疑费马已经有了证明的方法,而补全所有的细节就作为一种挑战留给了他们。数学家们习惯于将已经证明的定理作为通向其他成果的阶梯,定理是数学的基础,因为一旦它们的正确性被证明,就可以放心地在它们上面建立别的定理。未经证实的想法是很难评价的,因此被称之为猜想。任何依靠猜想而进行的逻辑推
16、理,其本身也是一个猜想。费马所写下的每一条定理,实际上应该称为猜想,都应该加以证明,这是至关重要的。不能仅因为费马说过他对某一定理已有一个证明就信以为真。每一个定理在能被使用之前,必须经过极其严格的证明,否则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随着几个世纪的时光流逝,费马的众多评注一个接一个地获得证明。然而,我们刚才提到的那个,却固执地拒绝被如此轻易地征服。事实上,它之所以被称为“最后”定理(Fermats Last Theory),是因为它是需要被证明的评注中的最后一个。费马说过他对他的每一个评注都有证明,因而在他看来它们都是定理。然而,在数学界能重新发现这一个个的证明之前,每个评注只能被当作猜想。事实上
17、,近350年来,费马大定理应该更准确地被称为费马大猜想。2.2 解谜的方法图9-2 欧拉(1707-1783)费马去世一个世纪以后,对于费马大定理仅发现两种特殊情况的证明。1753年欧拉写信给哥德巴赫称自己证明了n = 3时的费马大猜想。其证明方法正式发表在1770年的代数学一书中。欧拉之所以首先给出了n = 3时费马大猜想的证明,其中可能存在两个原因。其一,这是他一贯的作风,即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这也是大多数数学家思考问题的方法。欧拉的策略是,对于涉及到无穷多对象的事件,他只需证明某结论对于最基本的情形成立,而任何使这种情形复杂起来的操作都将继续保持这一结论的
18、正确性。那么,这一结论就可获得最终证明。其次,隐藏在费马其他注记中的一条线索, 为他的上述计划提供了良好开端。尽管费马的那条注记依然缺少细节,但却清楚地展示了一种特殊形式的反证法,即无穷递降法:假设某结论对于某正整数成立,则可得出某更小的正整数使之成立。如此可得到一个无穷正整数列。而正整数是有下限的,故假设不成立。 借助于无穷递降法,欧拉找到了n=4时的证明。随之便开始实始自己的计划,对一切n构造一种证明方法。除了要向上构造至无穷外,他还必须向下构造n=3的情形。为了将费马的证明延伸到n=3的情形,欧拉引入了一类特殊的复整数概念。通过修改费马的证明,即引入复整数a + b3后,无穷递降法也可证
19、明n=3时的费马大猜想。欧拉的策略曾使他从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很快发展出一般的网络理论。然而,面对费马大猜想,欧拉的这一方法却在走出第一步之后就显得举步维艰。他引进复整数的方法在其他情形下并不凑效。截止欧拉的时代,数学家们对于费马大猜想所取得的进展慢得让人发窘,但情况还不像初看时感到的那么糟糕。这是因为,反证法可以使数学家们认识到如下事实,即如果证明了n=k的情形,数学家们便在实质上也证明了n为k的倍数时的情形。所以欧拉的工作实质上也证明了n= 6,9,12,15,等多种情形。这使得我们想起,既然任何正整数都可以表成某些素数的乘积,那么,只要证明n取奇素数时费马大猜想成立,也就等于证明了费马
20、大猜想对于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在0和100之间有25个素数,除去2和3,只剩下23个。而且越往后素数的个数会越来越稀少。合数的个数似乎远远多于素数的个数,因此从表面上看来,费马大猜想的证明似乎也已经解决了一大半。然而,我们不要忘了欧几里得证明的那个结论,即素数的个数是无穷的。也就是说,我们仍然有无穷多个命题需要证明。转而考虑n为奇素数时的费马大猜想,并没有在实质上给我们带来任何解决问题的希望。但这一思想却为下一次关于证明费马大猜想的突破指明了方向。就在欧拉声称他证明了n=3情形下的费马大猜想之后半个世纪,关于费马大猜想的证明又迎来了第二次突破性成果。取得此次突破的是一位年轻的法国女性,她叫索菲
21、热尔曼。据传热尔曼在13岁时便被阿基米德之死的故事所震憾:如果一个人会如此痴迷于一个数学问题而不顾生死,那么数学必定是世界上最迷人的学科了。从此他便开始迷恋于数学。为了寻求数学知识,热尔曼冒名一位退学的男生,进入巴黎综合工科学校学习。不久,她的才华便得到了拉格朗日的赏识。在拉格朗日的鼓励下,热尔曼开始与高斯通信。正是在与高斯的通信过程中,她提出了自己关于费马大猜想的若干想法。图9-3 热尔曼(1776-1831)热尔曼采用了一种新的策略:她直接的目标并不是去证明一种特殊情形下的费马大猜想,而是一次就得出适合许多情形的解答。即当p和2p+1皆为素数时,xp + yp、= zp大概无整数解。今天我
22、们已习惯于将使得(2p+1)也为素数的那类素数p称为热尔曼素数,以纪念这位女性。而这里的“大概”意指,对于n为热尔曼素数时,费马方程有解存在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如果有解存在,那么x, y中的一个或z 将是n的倍数,而这就将对解加上非常严格的限制。热尔曼的工作,使得费马大猜想的证明被划分为两种情形。即在p为奇素数时,方程xp + yp、= zp无其积不能被p整除的整数解,和方程xp + yp、= zp也无其积可以被p整除的整数解。热尔曼自己验证了在p100时,第一种情形成立。在热尔曼的工作基础上,1825年,狄利克雷(1805-1859)和勒让德(1752-1833)独立证明了n=5的情形。当时狄
23、利克雷刚刚20出头。即1839年,拉梅对热尔曼的方法作了进一步的巧妙补充,并证明了n=7的情形。热尔曼的思想使得数学家看到了解决费尔马问题的一线曙光。于是法国科学院设立了一系列鼓励措施,以奖励能最终揭开费马大猜想神秘面纱的数学家。图9-4 拉梅(1795-1870)1847年3月1日,巴黎科学院开会,拉梅宣称他证明了费马大定理,而且报告了他的证明梗概。拉梅的策略是想把自己对n=7时的证明方法推广到一般情形。为了把费马方程的左端分解成一次因子,拉梅借用了1的n次复根,从而引入了分圆整数的概念。事实上,欧拉对n=3就是这么做的,而且拉格朗日曾指出,在研究费马大定理时,可以引入n次单位根把xn+yn
24、分解成n个一次因子的乘积。拉梅在引入分圆整数后,不加证明地把通常的素数理论推广到分圆整数上,从而埋下了失败的伏笔。这个表面上没有问题的证明当时就遭到刘维尔的反对,因为他看出了拉梅证明中的薄弱环节:在分圆整数域中,素因子唯一分解定理并不成立。不过拉梅的证明过程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却导致了一个全新的数学领域的诞生:(1)在分圆整数域Z(e)之中,两个整数的最大公因数是什么?(2)分圆整数ab是一个分圆整数的p次幂,且a和b没有公因数或说互素时,是否可以推出a和b也是分圆整数的p次幂?(3)对Z(e),素因子唯一分解定理是否成立?(4)假设素因子唯一分解定理成立,如何定义单位元?所有这些问题不久就变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2讲 数学猜想 12 数学 猜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