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解题思路与技巧总结归纳大全.doc
《高考数学解题思路与技巧总结归纳大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数学解题思路与技巧总结归纳大全.doc(10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数学解题思路与技巧总结归纳大全一、高中数学解题思维策略第一讲 数学思维的变通性一、概念数学问题千变万化,要想既快又准的解题,总用一套固定的方案是行不通的,必须具有思维的变通性善于根据题设的相关知识,提出灵活的设想和解题方案。根据数学思维变通性的主要体现,本讲将着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善于观察 心理学告诉我们:感觉和知觉是认识事物的最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是认识事物最基本的途径,它是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任何一道数学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题目的具体特征,对题目进行深入的、细致的、
2、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思考,透过表面现象看其本质,这样才能确定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例如,求和.这些分数相加,通分很困难,但每项都是两相邻自然数的积的倒数,且,因此,原式等于问题很快就解决了。(2)善于联想 联想是问题转化的桥梁。稍具难度的问题和基础知识的联系,都是不明显的、间接的、复杂的。因此,解题的方法怎样、速度如何,取决于能否由观察到的特征,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做出相应的联想,将问题打开缺口,不断深入。例如,解方程组.这个方程指明两个数的和为,这两个数的积为。由此联想到韦达定理,、是一元二次方程 的两个根,所以或.可见,联想可使问题变得简单。(3)善于将问题进行转化数学家G . 波利亚在怎
3、样解题中说过:数学解题是命题的连续变换。可见,解题过程是通过问题的转化才能完成的。转化是解数学题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方法。那么怎样转化呢?概括地讲,就是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把抽象问题转化成具体问题,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在解题时,观察具体特征,联想有关问题之后,就要寻求转化关系。例如,已知,求证、三数中必有两个互为相反数。恰当的转化使问题变得熟悉、简单。要证的结论,可以转化为:思维变通性的对立面是思维的保守性,即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指一个人用同一种思维方法解决若干问题以后,往往会用同样的思维方法解决以后的问题。它表现就是记类型、记方法、套公式,使思维受到限制,它是提高思维变通性的极大
4、的障碍,必须加以克服。综上所述,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善于进行问题转化,是数学思维变通性的具体体现。要想提高思维变通性,必须作相应的思维训练。 二、思维训练实例(1) 观察能力的训练 虽然观察看起来是一种表面现象,但它是认识事物内部规律的基础。所以,必须重视观察能力的训练,使学生不但能用常规方法解题,而且能根据题目的具体特征,采用特殊方法来解题。例1 已知都是实数,求证 思路分析 从题目的外表形式观察到,要证的结论的右端与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很相似,而xyO图121左端可看作是点到原点的距离公式。根据其特点,可采用下面巧妙而简捷的证法,这正是思维变通的体现。证明 不妨设如图121所示,则 在中
5、,由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知: 当且仅当O在AB上时,等号成立。 因此, 思维障碍 很多学生看到这个不等式证明题,马上想到采用分析法、综合法等,而此题利用这些方法证明很繁。学生没能从外表形式上观察到它与平面上两点间距离公式相似的原因,是对这个公式不熟,进一步讲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因此,平时应多注意数学公式、定理的运用练习。例2 已知,试求的最大值。解 由 得又当时,有最大值,最大值为思路分析 要求的最大值,由已知条件很快将变为一元二次函数然后求极值点的值,联系到,这一条件,既快又准地求出最大值。上述解法观察到了隐蔽条件,体现了思维的变通性。思维障碍 大部分学生的作法如下:由 得 当时,取最
6、大值,最大值为这种解法由于忽略了这一条件,致使计算结果出现错误。因此,要注意审题,不仅能从表面形式上发现特点,而且还能从已知条件中发现其隐蔽条件,既要注意主要的已知条件,又要注意次要条件,这样,才能正确地解题,提高思维的变通性。有些问题的观察要从相应的图像着手。例3 已知二次函数满足关系,试比较与的大小。xyO2图122思路分析 由已知条件可知,在与左右等距离的点的函数值相等,说明该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对称,又由已知条件知它的开口向上,所以,可根据该函数的大致图像简捷地解出此题。解 (如图122)由,知是以直线为对称轴,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它与距离越近的点,函数值越小。思维障碍 有些同学对比较与的大
7、小,只想到求出它们的值。而此题函数的表达式不确定无法代值,所以无法比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没有充分挖掘已知条件的含义,因而思维受到阻碍,做题时要全面看问题,对每一个已知条件都要仔细推敲,找出它的真正含义,这样才能顺利解题。提高思维的变通性。(2) 联想能力的训练例4 在中,若为钝角,则的值(A) 等于1 (B)小于1 (C) 大于1 (D) 不能确定思路分析 此题是在中确定三角函数的值。因此,联想到三角函数正切的两角和公式可得下面解法。解 为钝角,.在中且故应选择(B)思维障碍 有的学生可能觉得此题条件太少,难以下手,原因是对三角函数的基本公式掌握得不牢固,不能准确把握公式的特征,因而不能
8、很快联想到运用基本公式。例5 若思路分析 此题一般是通过因式分解来证。但是,如果注意观察已知条件的特点,不难发现它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相似。于是,我们联想到借助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来证题。证明 当时,等式 可看作是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有等根的条件,在进一步观察这个方程,它的两个相等实根是1 ,根据韦达定理就有: 即 若,由已知条件易得 即,显然也有.例6 已知均为正实数,满足关系式,又为不小于的自然数,求证:思路分析 由条件联想到勾股定理,可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进一步联想到三角函数的定义可得如下证法。证明 设所对的角分别为、则是直角,为锐角,于是 且当时,有于是有即 从而就有 思维阻碍 由于这
9、是一个关于自然数的命题,一些学生都会想到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难以进行数与形的联想,原因是平时不注意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联系,单纯学代数,学几何,因而不能将题目条件的数字或式子特征与直观图形联想起来。(3) 问题转化的训练我们所遇见的数学题大都是生疏的、复杂的。在解题时,不仅要先观察具体特征,联想有关知识,而且要将其转化成我们比较熟悉的,简单的问题来解。恰当的转化,往往使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所以,进行问题转化的训练是很必要的。 转化成容易解决的明显题目 例11 已知求证、中至少有一个等于1。思路分析 结论没有用数学式子表示,很难直接证明。首先将结论用数学式子表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形式。、中至少有一个为
10、1,也就是说中至少有一个为零,这样,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证明 于是 中至少有一个为零,即、中至少有一个为1。思维障碍 很多学生只在已知条件上下功夫,左变右变,还是不知如何证明三者中至少有一个为1,其原因是不能把要证的结论“翻译”成数学式子,把陌生问题变为熟悉问题。因此,多练习这种“翻译”,是提高转化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例12 直线的方程为,其中;椭圆的中心为,焦点在轴上,长半轴为2,短半轴为1,它的一个顶点为,问在什么范围内取值时,椭圆上有四个不同的点,它们中的每一点到点的距离等于该点到直线的距离。思路分析 从题目的要求及解析几何的知识可知,四个不同的点应在抛物线 (1)是,又从已知条件可得椭圆
11、的方程为 (2)因此,问题转化为当方程组(1)、(2)有四个不同的实数解时,求的取值范围。将(2)代入(1)得: (3)确定的范围,实际上就是求(3)有两个不等正根的充要条件,解不等式组: 在的条件下,得 本题在解题过程中,不断地把问题化归为标准问题:解方程组和不等式组的问题。 逆向思维的训练逆向思维不是按习惯思维方向进行思考,而是从其反方向进行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当问题的正面考虑有阻碍时,应考虑问题的反面,从反面入手,使问题得到解决。例13 已知函数,求证、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思路分析 反证法被誉为“数学家最精良的武器之一”,它也是中学数学常用的解题方法。当要证结论中有“至少”等字样,或以
12、否定形式给出时,一般可考虑采用反证法。证明 (反证法)假设原命题不成立,即、都小于1。则 得 ,与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即、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 一题多解训练 由于每个学生在观察时抓住问题的特点不同、运用的知识不同,因而,同一问题可能得到几种不同的解法,这就是“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可使学生认真观察、多方联想、恰当转化,提高数学思维的变通性。例14 已知复数的模为2,求的最大值。解法一(代数法)设解法二(三角法)设yxOi-2i图123Z则 解法三(几何法)如图123 所示,可知当时,解法四(运用模的性质)而当时,解法五(运用模的性质) 又第二讲 数学思维的反思性一、概述数学思维的反
13、思性表现在思维活动中善于提出独立见解,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不盲从、不轻信。在解决问题时能不断地验证所拟定的假设,获得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和创造性思维存在着高度相关。本讲重点加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二、思维训练实例(1) 检查思路是否正确,注意发现其中的错误。 例1 已知,若求的范围。错误解法 由条件得 2得 2得 +得 错误分析 采用这种解法,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作为满足条件的函数,其值是同时受制约的。当取最大(小)值时,不一定取最大(小)值,因而整个解题思路是错误的。正确解法 由题意有解得:把和的范围代入得 在本题中能够检查出解题思路错误,并给出正确解法,就体现
14、了思维具有反思性。只有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反思性地看问题。例2 证明勾股定理:已知在中,求证错误证法 在中,而,即错误分析 在现行的中学体系中,这个公式本身是从勾股定理推出来的。这种利用所要证明的结论,作为推理的前提条件,叫循环论证。循环论证的错误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而且不易发觉。因此,在学习中对所学的每个公式、法则、定理,既要熟悉它们的内容,又要熟悉它们的证明方法和所依据的论据。这样才能避免循环论证的错误。发现本题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正是思维具有反思性的体现。(2) 验算的训练验算是解题后对结果进行检验的过程。通过验算,可以检查解题过程的正确性,增强思维的反思性。例3 已知数列的前项和
15、,求错误解法 错误分析 显然,当时,错误原因,没有注意公式成立的条件是因此在运用时,必须检验时的情形。即:例4 实数为何值时,圆与抛物线有两个公共点。错误解法 将圆与抛物线 联立,消去,得 因为有两个公共点,所以方程有两个相等正根,得 解之,得错误分析 (如图221;222)显然,当时,圆与抛物线有两个公共点。xyO图222xyO图221要使圆与抛物线有两个交点的充要条件是方程有一正根、一负根;或有两个相等正根。当方程有一正根、一负根时,得解之,得因此,当或时,圆与抛物线有两个公共点。思考题:实数为何值时,圆与抛物线,(1) 有一个公共点;(2) 有三个公共点;(3) 有四个公共点;(4) 没
16、有公共点。养成验算的习惯,可以有效地增强思维反思性。如:在解无理方程、无理不等式;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时,由于变形后方程或不等式两端代数式的定义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样就有可能产生增根或失根,因此必须进行检验,舍弃增根,找回失根。(3) 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受思维定势或别人提示的影响,解题时盲目附和,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不利于增强思维的反思性。因此,在解决问题时,应积极地独立思考,敢于对题目解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增强思维的反思性,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例5 30支足球队进行淘汰赛,决出一个冠军,问需要安排多少场比赛?解 因为每场要淘汰1个队,30个队要淘汰29个队才能决出一个冠军。因
17、此应安排29场比赛。思 路 分 析 传统的思维方法是:30支队比赛,每次出两支队,应有15742129场比赛。而上面这个解法没有盲目附和,考虑到每场比赛淘汰1个队,要淘汰29支队,那么必有29场比赛。例6 解方程考察方程两端相应的函数,它们的图象无交点。所以此方程无解。例7 设是方程的两个实根,则的最小值是( )思路分析 本例只有一个答案正确,设了3个陷阱,很容易上当。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易得:有的学生一看到,常受选择答案(A)的诱惑,盲从附和。这正是思维缺乏反思性的体现。如果能以反思性的态度考察各个选择答案的来源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就能从中选出正确答案。原方程有两个实根,当时,的最小
18、值是8;当时,的最小值是18;这时就可以作出正确选择,只有(B)正确。第三讲 数学思维的严密性二、概述在中学数学中,思维的严密性表现为思维过程服从于严格的逻辑规则,考察问题时严格、准确,进行运算和推理时精确无误。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精密逻辑性的科学,论证的严密性是数学的根本特点之一。但是,由于认知水平和心里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常常出现不严密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概念模糊 概念是数学理论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构成判断、推理的要素。因此必须弄清概念,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判断和推理奠定基础。概念不清就容易陷入思维混乱,产生错误。判断错误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的性质
19、、关系、状态、存在等情况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数学中的判断通常称为命题。在数学中,如果概念不清,很容易导致判断错误。例如,“函数是一个减函数”就是一个错误判断。推理错误 推理是运用已知判断推导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是判断和判断的联合。任何一个论证都是由推理来实现的,推理出错,说明思维不严密。例如,解不等式解 或 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在由推导时,没有讨论的正、负,理由不充分,所以出错。二、思维训练实例思维的严密性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之一。训练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查错。(1) 有关概念的训练概念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数学推理离不开概念。“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20、)例1、 不等式 错误解法 错误分析 当时,真数且在所求的范围内(因 ),说明解法错误。原因是没有弄清对数定义。此题忽视了“对数的真数大于零”这一条件造成解法错误,表现出思维的不严密性。正确解法 例2、 求过点的直线,使它与抛物线仅有一个交点。错误解法 设所求的过点的直线为,则它与抛物线的交点为,消去得:整理得 直线与抛物线仅有一个交点,解得所求直线为错误分析 此处解法共有三处错误:第一,设所求直线为时,没有考虑与斜率不存在的情形,实际上就是承认了该直线的斜率是存在的,且不为零,这是不严密的。第二,题中要求直线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它包含相交和相切两种情况,而上述解法没有考虑相切的情况,只考虑
21、相交的情况。原因是对于直线与抛物线“相切”和“只有一个交点”的关系理解不透。第三,将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后得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要考虑它的判别式,所以它的二次项系数不能为零,即而上述解法没作考虑,表现出思维不严密。正确解法 当所求直线斜率不存在时,即直线垂直轴,因为过点,所以即轴,它正好与抛物线相切。当所求直线斜率为零时,直线为平行轴,它正好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设所求的过点的直线为则, 令解得所求直线为综上,满足条件的直线为:(2) 判断的训练造成判断错误的原因很多,我们在学习中,应重视如下几个方面。注意定理、公式成立的条件数学上的定理和公式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如果忽视了成立的条件,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数学 解题 思路 技巧 总结 归纳 大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