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uckhohn-与-Strodtbeck的价值观取向(共4页).doc
《Kluckhohn-与-Strodtbeck的价值观取向(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luckhohn-与-Strodtbeck的价值观取向(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Kluckhohn 与 Strodtbeck的价值观取向Florence Kluckhohn (佛萝伦丝克拉克洪)与Fred Strodtbeck(弗雷德斯多特贝克)是较早提出文化理论的美国人类学家。已故的美国哈佛大学女学者佛萝伦丝克拉克洪曾在太平洋战争时参与了一个由美国战争情报处(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组建的一个约30人的专家队伍,研究不同文化的价值、民心和士气。这个研究组通过对日本民族的心理和价值的分析,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不要打击和废除日本天皇的建议,并依此建议修改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言。二战后不久,哈佛大学加强了对文化价值维度研究的
2、支持力度,并与洛克菲勒基金会一起资助克拉克洪等人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一片方圆40英里的土地上针对五个不同的文化社区展开一项大规模的研究。这项研究的一个主要成果就是克拉克洪斯多特贝克(Kluckhohn & Strodtbeck, 1961)的五种价值取向模式,该成果发表于价值取向的变奏(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 1961)一书中。在该书中佛萝伦丝克拉克洪沿用了她的丈夫Clyde Kluckhohn(克莱德克拉克洪)提出的有关价值取向的定义。所谓价值取向指的是“复杂但确定的模式化原则,与解决普通的人类问题相联系,对人类行为和思想起着指示与导向作用”(Kluc
3、khohn & Strodtbeck, 1961:4)。这一模式包括了五个价值取向:人性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时间取向、活动取向和关系取向。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的价值取向理论基于以下三个基本的假设:(1)任何时代的任何民族都必须为某些人类的共同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法;(2)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是无限的或任意的,而是在一系列的选择或价值取向中的变化。(3)每种价值取向都存在于所有的社会和个体中,但每个社会和个体对价值取向的偏好不同。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提出某一社会所青睐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反映的就是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因此,他们提出了五个任何社会都要解决的基本问题。(1)人性取向-人性本善(Goo
4、d),人性本恶(Evil)或善恶兼而有之(Mixed);(2) 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征服(Mastery)、服从(Submissive)或和谐(Harmonious);(3)时间取向-过去(Past),现在(Present)或将来(Future);(4)人类活动取向存在(being)、成为(being-in-becoming)或做(doing);(5)关系取向个体主义的(Individualistic)、附属的(Collateral)或等级的(Hierarchical)。3.5.1 人性取向人性取向涉及人类本质的内在特征。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Kluckhohn & Strodtbeck, 19
5、61)认为在回答人性取向的问题时要考虑两个方面,首先是人性是善,是恶或是善恶的混合体;其次还要考虑到人性是否可变。此外,他们进一步提出“混合”既可以指善恶兼而有之,也可指无恶无善。因此,在回答人类的本性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有八种解决问题的方法:(1)人性本恶但可变;(2)人性本恶但不可变;(3)人性善恶兼而有之但可变(或变好或变坏);(4)人性善恶兼而有之但不可变;(5)人性无恶无善但可变;(6)人性无恶无善并且不可变(7)人性本善但可变;(8)人性本善但不可变。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对人性的看法差别很大,西方人受基督教影响崇尚“原罪说”,认为“人性本恶”,而中国人受儒家学说影响,认为“人性本善”。
6、美国文化对人性的看法比较复杂,不单纯地认为人生来善良或生性险恶,而认为人性可善可恶,是善恶混合体。他们同时认为人性的善恶有可能在出生以后发生变化。基督教的原罪说反映的是人性恶的理念,通过忏悔和行善可以洗脱罪孽、升上天堂,反映的则是人性可变的信念。相反,有的社会对人性采取较单一的看法,比如,在中国,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而儒家思想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就是“性善论”。孟子认为人与其它动物的根本差别,就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也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只因为后天生活习惯和
7、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背离“善”的现象。因此,尽管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之争,但当今的中国主流文化还是持人性本善的观点的。在分析具体的文化时,不能武断地将某种取向强加于该文化中的每一个人。3.5.2 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根据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的价值取向理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三种潜在的关系,即征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及服从自然。儒家人性观从天人一体的角度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既是人性的必然,也是人应该追求的目的,显示出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孟子将天与人的心性联系起来,认为尽心即能知性,知性就能知天。孟子离娄上主张“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Kluckhohn Strodtbeck 价值观 取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