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化学面试真题及答案.doc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化学面试真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化学面试真题及答案.doc(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化学面试真题及答案第一批高中化学物质的量一、考题回顾题目来源:1月5日上午 湖南省岳阳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物质的量2.内容:在研究物质转化的过程中,人们除了关注物质转化方法的选择、转化条件的控制以外,还十分关注转化过程中物质间的定量关系。由于化学变化中涉及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单个粒子的质量都很小,难以直接进行称量,而实际参加反应的粒子数目往往很大,为了将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物质之间联系起来,在化学上特引入物质的量(amount of substance)。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之一,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简称为摩,符号为mol)。1 mol某
2、种微粒集合体中所含的微粒数与0.012 kg C-12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0.012 kg C-12中所含的原子数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NA近似为6.0210的23mol-1。例如:1 mol O2中约含6.0210的23个氧分子;1 mol C中约含6.0210的23个碳原子;1 mol H2SO4中约含6.0210的23个硫酸分子;1 mol NaOH中约含6.0210的23个Na+和6.0210的23个Cl-;n mol 某种微粒集合体中所含微粒数约为n6.0210的23。物质的量(n)、阿伏伽德罗常数(NA)和微粒数(N)之间存在如下关系:N=nNA3.基本要求
3、:(1)简要写出教学过程。(2)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提问环节。(3)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板书设计。(4)试讲时间十分钟。答辩题目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是什么?2.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这种说法对吗?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化学反应的本质,学生回答之后提出假设:要是可以计算反应有“多少”粒子参加反应,我们是不是可以控制反应呢?是否可定量的要求多少粒子参加反应?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教师结合学生讨论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微观粒子,跟前面例子中的大米、绿豆等,在计量本质上是一样的,不可能通过数数目,得到具体的多少。提出新问题:称量粒子质量可以吗?那我们要怎么
4、办呢?引入本节课物质的量。(二)情景设置 新课讲授1.物质的量教师讲解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概念、单位和符号。说明物质的量是国际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2.阿伏伽德罗常数提问:同样是物理量,比如质量,人们规定好一系列标准是多重,比如1 g、10 g等,那么,其他事物的质量就跟设立好的标准去对照,就可以得出属于他自己的质量。同样的物质的量也有自己的标准。教师进行讲解:使用物质的量,要设立1 mol是多少。而这个多少,就是阿伏伽德罗常数。它的符号是NA,近似为6.0210的23 mol-1。有了这个概念,任何数目的微观粒子都可以用物质的量来表示,同样,任意的粒子数目也可以用物质的量来表示。提问:1 mo
5、l O2、H2、NaCl中含有微观粒子数目为多少,n mol 某种微粒集合体中所含微粒数约为多少。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进行总结:物质的量(n)、阿伏伽德罗常数(NA)和微粒数(N)之间存在如下关系:N=nNA(三)拓展提升 小结作业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收获了哪些。作业:查找阿伏伽德罗这位科学家的简介。【板书设计】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n):单位是mol。2.阿伏伽德罗常数(NA):N=nNA【答辩题目解析】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是什么?【参考答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1)从认识发展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2)深入分析教学内容;(3)提升运用各种教学技能的能力。2
6、.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这种说法对吗?【参考答案】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它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国际上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即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的23个。高中化学蒸馏一、考题回顾题目来源:1月5日上午 四川成都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蒸馏2.内容:从混合物中分离和提纯某些物质,除了可用过滤、蒸发等方法外,对于液态混合物,还可以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用蒸馏的方法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例如,实验室通
7、过蒸馏的方法除去自来水中含有的Cl-等杂质制取蒸馏水。实验室制取蒸馏水常用的装置如图1-4所示。3.基本要求:(1)教学过程中要设置小组讨论、互动环节。(2)如果需要实验或辅助教学工具,采用语言模拟即可。(3)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板书设计。答辩题目:1.简述水的蒸馏实验中用到的仪器设备?2.教学过程中对于演示实验有什么要求?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在海边,渔民们都是怎么解决生活用水的问题的呢?如何把盐水变为淡水呢?我们今天就来帮助渔民们解决这个问题。(二)新课讲授【提出问题】饮用的自来水是纯净的水吗?【学生回答】不是,自来水中除了含有Cl-,还含有很多未除去的可溶性
8、杂质。【提出问题】怎样检验自来水中含有Cl-?【学生回答】可以向自来水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有明显的白色沉淀生成。证明自来水中确实含有氯离子。【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除去自来水中的氯离子呢?能否加入硝酸银溶液?【学生回答】不能,会引入新的杂质。【教师引导】联系在家里烧开水的时候,锅盖上常有水珠出现,这些水珠是什么?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小组讨论】锅盖上的水珠是纯净的水,为了得到纯净的水,可以先将水加热变为水蒸气,收集冷凝后的水蒸气。【提出问题】怎样确认我们得到的液体就是纯净的蒸馏水?【学生回答】向其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检验溶液中是否还存在Cl-。【视频展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蒸馏装置及
9、蒸馏过程。【提出问题】观看视频,思考蒸馏经历了哪两个过程,各部分装置的作用是什么?【师生共同总结】蒸馏是蒸发和冷凝两种操作的联合,在这里烧瓶:通过加热把水变成水蒸气;冷凝管:冷凝水蒸气重新变为液态水;牛角管、锥形瓶:把冷凝水导入锥形瓶中。【提出问题】蒸馏原理是什么?【学生回答】利用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沸点不同,用蒸馏的方法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的物质,再冷凝以分离整个组分的操作过程。【提出问题】冷却水的通入方向为什么要遵循下进上出?【学生回答】为了使蒸馏出的水蒸气与冷却水长时间充分接触,增大冷凝水与蒸气的接触面积,使冷却水带走更多热量,热交换效率比较高,方便水蒸气的冷凝。【提出问题】蒸馏过程
10、中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小组总结】烧瓶要垫上石棉网加热不能直接给烧瓶加热;烧瓶内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烧瓶容积的2/3;烧瓶中要加入沸石防止爆沸;实验开始时,先开冷凝水后加热,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关冷凝水;溶液不可蒸干。(三)巩固提高【教师引导】各实验小组根据这一装置制取蒸馏水,并检验氯离子存在与否。(学生进行蒸馏实验,并检验氯离子,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评价总结学生实验操作。(四)小结作业小结: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作业:思考混合液体中若含有多种组分,如何通过蒸馏装置分别得到各个组分,所用装置与本节课所学有何不同,并搜集淡化海水的其他方法。【板书设计】蒸馏1.装置:烧瓶冷凝管牛
11、角管锥形瓶2.原理:各物质沸点不同3.注意事项:【答辩题目解析】1.简述水的蒸馏实验中用到的仪器设备?【参考答案】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胶塞、牛角管(尾接管)、锥形瓶、胶管。2.教学过程中对于演示实验有什么要求?【参考答案】对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有以下基本要求:明确实验的目的;尽可能保证实验的成功;确保实验安全、环保、无污染;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边示范边向学生讲解;尽量提高对于学生的可见度。煤油是多种烷烃的混合物,实验表明这些烷烃分子中与碳原子相连的氢不能被金属钠置换。但乙醇分子中羟基(OH)上的氢原子能被金属钠置换。我们已经知道水分子中OH上的氢原子也
12、能被金属钠置换,水与金属钠反应比乙醇与金属钠反应要剧烈得多。 3.基本要求:(1)认识乙醇与钠的反应、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2)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板书设计。(3)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4)教学过程中实验操作进行模拟演示即可。答辩题目1.你是如何导入新课的,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2.在醇生成烯烃的消去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白酒、红酒、啤酒图片。各类酒瓶上写的度数代表的到底是什么的度数?【学生回答】酒精的度数。【引入新课】酒精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乙醇,那么乙醇都有哪些化学性质呢?环节二:讲授新课1.乙醇与钠的反应【提出探究性问题】金属
13、钠可以与乙醇反应吗?【学生实验】实验1:观察钠的保存方法,并向无水乙醇中投入一小粒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回答】钠与煤油不反应,在乙醇中缓慢放出气泡。反应结束后,向溶液中滴加少量酚酞试液,溶液变红。【教师讲解】煤油是多种烷烃的混合物,说明这些烷烃分子中与碳原子相连的氢不能被金属钠置换,但乙醇分子中羟基(OH)上的氢原子能被金属钠置换。【展示模型】水分子和乙醇分子的结构。【提出问题】结合结构模型,对比钠和乙醇的反应,与钠和水的反应,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回答】水分子中OH上的氢原子也能被金属钠置换,但是水与金属钠反应比乙醇与金属钠反应要剧烈得多。所以水中羟基上的氢更活泼。【提出问题】仿照水与钠
14、的反应,尝试写出乙醇和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环节三:巩固提升【提出问题】人们常说“酒喝多了伤肝”什么原因?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乙醇与钠的反应以及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作业:请学生调研饮酒对人体的影响并写成科研小论文。【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你是如何导入新课的,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参考答案】本节课开始,我展示了魔术实验,采用了实验导入的方式。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急于想了解本节知识的大概内容,想知道有哪些有趣的实验,喜欢观察鲜明、生动、不平常的实验。在观察过程中,他们的心理活动是好奇、好看、急于想了解实验中出现各种现象变化的原因,要求解惑的心情特别迫切。根据学生学习之始的
15、心理活动特征,在学习的开始,可由教师演示实验或者学生实验,尽量挖掘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巧布疑阵、设置悬念,就会使学生学习时明确目的、增强动机,起到“激其情、引其疑”的作用。2.在醇生成烯烃的消去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浓硫酸的作用是作催化剂和脱水剂。第二批高中化学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提出问题】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提出问题】展示短周期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及其核外电子数,让学生观察其规律。【学生回答】原子的核电荷数发生变化,核外电子的数目也在变化。【教师引导】核外电子排布有何规律,本
16、节课来进行探究。(二)新课教学【多媒体展现】原子的剖面示意图,提出问题:能看出原子的排列有何规律?【学生回答】原子是分层排列的。【提出问题】如何表示电子的这种分层排布。【学生回答】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分别用n=1,2,3,4,5,6,7或K,L,M,N,O,P,Q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提出问题】电子在各层能量高低顺序是什么?与离核远近有什么联系?【讨论交流】电子能量:K【提出问题】核外电子既然是分层排布的,在排布时,电子是如何进入各电子层的呢?【学生回答】电子总是尽可能地先从能量低的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
17、排下一层,即是按照从能量低的电子层到能量高的电子层依次排列的。【提出问题】结合前面已学过的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核外电子在每一层的排布有什么规律?【学生回答】K层不超过2个,M层不超过8个,M层作为次外层电子数目也不超过8。【教师总结】最外层电子数都不超过8个(K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提出问题】每一电子层最多填充的电子数有什么规律?【学生回答】每一电子层最多填充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电子层数)个。(三)拓展提高画出卤族元素碘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四)小结作业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作业: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
18、期性的变化,推断元素的性质有什么变化?【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电子层的排布规律比较抽象,你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的?【参考答案】首先结合课本上的模型图片和讲解给学生,按照离核的远近,电子层的能量不同,所能容纳的电子数也不同,其次继续讲解他的排布规律最多是2n2,让学生自己计算这个规律,最后结合动画图的形式,直观的播放给学生,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逐步的接受这节课的知识。2.本课是微观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本节课你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参考答案】本节课是学生走进微观世界的第一课,理解较有难度,在导入部分通过知识的前后联系提出悬疑式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对
19、于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知识可使用多媒体动画的方式进行直观呈现,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原子中的电子排布,同时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得出对应的结论。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初中已经学习过物质的分类,那么按照物质组成成分的种类,可以把物质怎样进行分类呢?【学生回答】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教师提问】可否进一步分类?【学生回答】纯净物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教师引导】之前主要学习了纯净物的进一步划分,今天来研究混合物的进一步分类。(二)新课教学【教师提问】混合物通常是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中形成的。我们把这样的体
20、系叫做分散系。阅读教材找到分散系的概念。【学生回答】把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中形成的体系叫做分散系。【提出问题】结合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说一说对于硫酸铜溶液、泥水来说什么是分散质、分散剂?【学生回答】在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为分散质,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分散剂。溶液中溶质分散质为硫酸铜固体,分散剂为水;浊液中分散质为泥,分散剂为水。【提出问题】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它们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出具体的实例。【学生回答】气气(空气);液气(云雾);固气(灰尘);气液(泡沫);液液(酒);固液(泥水);气固(海绵);液固(珍珠);固固(合
21、金)。括号外为分散质、括号内为分散剂。【提出问题】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学生回答】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提出问题】将Fe(OH)3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由此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这说明浊液分散质粒子比胶体的大。【提出问题】那么溶液和胶体的分散质粒子大小关系如何呢?想一想,腌制咸鸭蛋时,Na+、Cl-能透过蛋壳内壁的半透膜进入蛋白质内,而身为胶体粒子的蛋白质分子却不能透过半透膜,那么胶体粒子大小、溶液中粒子大小、半透膜孔径大小关系如何?【学生回答】胶体粒子要比半透膜的
22、孔径要大,溶液中粒子大小比半透膜的孔径要小。说明胶体分散质粒子大小溶液中粒子大小。【提出问题】结合刚才所做的实验和教材“科学史话”的内容,思考胶体的丁达尔效应与胶体粒子大小有什么关系,胶体能够发光吗?【学生回答】可见光的波长在400700 nm之间,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小于可见光的波长,能使光波发生散射;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的光柱是被胶体粒子散射的现象,并不是胶体粒子本身发光。【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光通过溶液和浊液时,没有光亮的“通路”出现?【学生回答】溶液也能发生光的散射,但由于溶液中粒子的直径小于1 nm,散射及其微弱。所以,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而通过溶液
23、时则观察不到这种现象。(三)拓展提高【提出问题】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质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解析: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就是与这一特征有关。(四)小结作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布置作业:胶体还有哪些性质,课下预习。【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如何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参考答案】在小烧杯中加入蒸馏水,加热至煮沸,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得到Fe(OH)3胶体。2.谈谈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参考答案】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下半年 教师资格 高中化学 面试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