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魄力与保护延续_阳建强 (1).docx
《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魄力与保护延续_阳建强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魄力与保护延续_阳建强 (1).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城市文化与历史保护 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魄力与保护延续 * 阳 建 强 【摘要】南京古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设计的杰出代表,其空间格局具有十分独特的魄力。论文简述 了南京古城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沿革,从其地形地貌、布局形态、规划形制、空间组织与结构变迁等方面剖析 了南京古城格局的形态特征与突出价值。并置于南京快速发展的现状背景,探讨了目前出现的城市急剧扩展、 中心高度集聚、高层巨型化及成片危房改造等趋向给古城带来的严重威胁。在此基础上,论文最后从世界文 化遗产保护高度和城市整体发展角度,围绕如何进行古城格局整体保护,提出选择适宜空间生长模式,加强 古城内部更新改造,建立建筑
2、、城市与自然景观遗产保护区,进行精心城市设计与引导等战略性规划建议。 【关键词】南京;古城;空间格局;历史文化保护;城市更新 1古城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沿革 南京是一座具有 2400多年的建城史、 800多 年的建都史(包括陪都时期)的历史文化名城 ,先 后有十个朝代在南京建都,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 在世界范围的古都中具有重要地位。 春秋战国时代,南京地区是吴、越、楚三国的 接壤地带。最早属于吴 国,吴王夫差曾在秦淮河人 江口附近创建 “ 冶城 ” 。后来越灭吴筑 “ 越城 ” 作 为攻打楚国的基地,此城一直遗留到明清时期,是 有明确记载的今南京市区内最早的古城。之后楚 国大败越国,取得江东的吴国
3、故地设置了金陵邑, 并筑有城,南京古名 “ 金陵 ” 由此得来。东汉末年, 孙权将东吴的政治中心从京口(今镇江市)迁来秣 陵,并改秣陵县为建业县,在楚金陵邑城的基础上 筑石头城。 公元 229年,东吴自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 还都置业,使南京首次作为封建王朝的首都。东吴 对今南京的贡献,主要是奠定了一座全国性城市 的雏形,以及四通八 达的水道系统。公元 280年西 晋灭吴时,建业都城并未遭到破坏,仅改建业县为 建邺县,至西晋末,又改建邺县为建康县。公元 317 年建立的东晋主朝,再次以建康为首都,都城的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50125821 )和国家人事部 留学因国人员科研基金资
4、助项 S。 围与东吴时相同,只是在布局上依照魏晋洛阳城 的规制略有变动。公元 420年至 589年相继建都于 建康的南朝宋、齐、梁、陈四代,沿用了东晋的都 城、宫殿、外围城堡和各种制度和设施。东晋时仅 宫城(台城 ) 用砖砌筑,南齐时用砖加固了都城的 城门。到梁武帝时,建康都城的范围发展到东西南 北各四十里,人口达到 28万户,成为当时全国的 第一大城。 隋唐时期是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低潮时期, 公元 589年隋灭陈时,平毁了建康都城和宫殿,废 丹阳郡和陈代设置的建兴郡。唐代前、中期更将金 陵降为一般县治,称江宁县或上元县,唐后期才恢 复为州治。在五代十国时期,金陵逐渐恢复元气, 成为杨吴国的重
5、镇和西都,杨吴末期还兴筑了金 陵城。其后的南唐更以金陵为首都,改称江宁府。 杨吴和南唐修筑的金陵城将秦淮河的河口地带包 人城内。南唐金陵城为宋元时期所沿用,也是明代 南 京城东南部分的基础,在宋元时期,金陵仍是东 南重镇。 明代是南京首次以全国统一时代的首都地位 出现在历史上。明代初期的 54年(公元 1368-1420 年)称南京或京师,明代初年建造的南京城是当时 全国以至全世界最大的一座城池,由外郭城、京城 (应天府城)、皇城和宫城四道城垣均成,京城周长 33.676公里。清代仍以南京为东南重镇,清代后期 太平天国曾定都南京,称为天京。这一期间,明代 331 阳建强: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魄力
6、与保护延续 年至 1949年间为中华民国首都 ,在 1927年至 1937 年间曾制定 “ 首都计划 对南京老城区进行部分 改建,并建成了北起下关江边中山码头,东抵中山 陵的中山大道,作为新的中轴线。在此线的两侧建 造了若干公共建筑和颐和路一带的 “ 公馆区 ” 等, 这批民国建筑均由当时著名建筑师设计 f是近代 中国的优秀建筑。 2古城格局的形态特征与价值 2,1古城的自然特性 “ 山川形胜 ” 是南京古城格局的重要组成部 分。整个南京是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 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为宁、 镇、扬山地的一部分,由黨个脊斜组成,地貌上形 成宁镇山脉两端的 S个分支。北支沿
7、长江南岸向 西延续,包括栖霞山一乌龙山一幕府山一狮子山, 海拔 130-286米。中支至南京城墙脉延伸人市 _区, 包括钟山一富贵山一九华山一北极阁一鼓楼岗一 五台山一清凉山,海拔 32-486米。南支绕城东南 部,包括青龙山一方山一牛首山一三山一云台山, 海拔 95-382米。长江南京段达长度约 95公里,江 心有八卦洲、江心洲为主的十多个大小江心洲,江 北有滁河,江南有秦淮河,为境内两条主要的长江 支流。整个古城位于长江下游的秦淮河河口地区 和宁镇山脉两端的一个小盆地中,周围的群山对 古城起着屏障和军事防守的作用,而且便于登临, 建设各种人文景观。南京城中部的小山群不仅是 城内的制高点与历
8、代名胜古迹聚集之处,而且是 城内的南北水系的一条分水岭,此线以南的水属 秦淮河流域,此城以北的水属金川河流域。 三国诸葛亮曾将南京的地理形势描述为 “ 钟 阜龙蟠,石头虎踞 ” ,比喻了一种内在的含意,使 山川组成了一种气势:虎踞龙蟠,钟山高,气势磅 礴,作龙蟠,石头山矮,雄峙屹立,作虎踞,封比 非常强烈(图 1 )。这种山川的形势和山川与古城 浑然一体的意境赋予了南京古城一种独特的空间 魄力,这在中国四大古都以 至六大古都都是独一 无二的,而且在世界著名都城中也是极为少见的, 的城垣未改,太平天国失败后,南京城内的建筑大 只有象巴黎、凡尔赛、布拉格和佛罗伦萨等都城可 部分被毁。 与之相媲美(
9、图 2,图 3 )。 W12年,南京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首都, I927 2.2古城的布局形态 332 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城市文化与历史保护 南京是典型的不规则形都城,其古城格局在 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方面可谓独具匠心。作为今南 京老城的明南京城,城中有较 多的水面和山丘,又 包罗了南唐时沿用下来的旧城。当时朱元璋在选 择宫城位置时,避开了整个旧城,而在它的东侧富 贵山以南的一片空旷地建造新宫,又把旧城西北 广大地区围人城内,供 20万军队建营驻扎之用,这 样就自然形成南京城内三大区域的功能划分:城 东是皇城区,城南是居民和商业区,城西北是军事 区。整个古城的外廓沿着这三大区的周边,同时
10、还 按照山丘、湖泊、河流等地理形势,从防御需要修 建 _而成,因_而古城平面成为西北角伸出而南部突 出的不规则形状,南北约二十里,东西长约十一里 多。东北靠近钟山西南麓,北面紧靠玄 武湖,把鸡 笼山、覆舟山包人城中,西北角直伸到长江边的狮 子山,东南包括秦淮河,将南唐金陵和六朝的建康 及东府城尽包在内,成为南京历史上规模最大而 建筑最坚固的城。这一屈曲多变颇不规整的形态 和格局一直延续至今,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管 子所倡导的 “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 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 的规划思想。(图 4) 2.3古城的规划形制 “ 四重城廓 ” 亦是南京古城空间格局的主要特 征,而且其形成的
11、一些规划形制为其他都城所仿 效。整个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内为宫 城,外为皇城,再外为京城,而后更环以广阔的外 廓。南京的皇城在应天府城的东部,即今逸仙挢以 东,光华门以北地区。宫城居于皇城中部而略偏 东,是填平燕雀湖而建筑的,因而地势南高北低。 宫城的布局以富贵山作为中轴线的基准点向南展 开,宫城东西宽约 800米,南北深约 700米,前列 太庙和社稷坛,是标准的 “ 左祖右社 ” 格局。宫城 之外环以皇城,皇城南面御街两侧是文武官署,一 直延伸到洪武门。正阳门外还设有祭祀天地的大 祀殿,山川坛和先农坛等礼制建筑,形成了明清两 代都城布局的范式,不仅中都临濠(今安徽凤阳 ) 的设计规
12、划,大体上沿袭这种体制,后来明城祖迁 都北京,整个北京的重新建设,也还是 “ 规制悉如 南京 再外的京城(应天府城)就是现在的南京 老城,京城外围的城墙十分坚固,平均高度在二十 米以上,宽度在十米以上,城墙外层用特制城砖砌 成,并用花岗石作基础,在砖缝内灌人桐油、糯米 浆和石灰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用砖砌的都城。 整个都城共设十兰座城门,其中通济、聚宝、三山 三门是南部突出部分的城门,建筑尤其坚固,各有 :这重到四重门洞 p在应天府城外围,洪武二十三年 又建了外廓城,周围约一百二十里 :。外廓城更是从 防御需要出发,利用天然的山坡形势,用土筑城, 东北包括钟山,东南包容神机营和大教场,南面超
13、越聚宝山 ( 雨花台),北面包容石灰山和玄武湖,西 面靠近长江边。现在外廓城的遗迹已不存在,但人 们仍沿用这些城门名作为地名,应天府城的城墙 大部分仍保存完好,皇城与宫城尽管建筑已毁,但 其空间格局还基本保存下来。(图 5 ) 333 阳建强: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魄力与保护延续 2.4 古城的空间组织 南京古城规划宽阔,地形复杂,虽城的形制不 规整,蜿蜒曲折而富于变化,但从全局看,仍然结 构严谨,整体性很强,体现出一种刚柔相济的氛 围。整个明南京城的布局总体上仍秉承传统,皇城 偏处城东,使 城的规划重心势在城东,以皇城为核 心的政治活动综合区呈向西北展延之势,北迄外 城北垣太平门一带,西至鼓楼。
14、城中南部,以秦淮 河两岸地带为核心的经济活动综合区,实处于政 治活动综合区的半环抱之中。而城西北的城防区, 亦是依附之势,于是从各综合区的配置关系看,主 次分明,颇有严谨的礼制规划秩序,以宫为中心的 规划格局至为明确。宫即为全城规划构图的中心, 故即以宫城的南北中轴线充作全城规划的主轴线, 虽宫偏居城东,但宫的中轴线实际上与旧城中轴 线基本平行。从规划概念上讲,这条与宫中轴线基 本平行的旧城中轴线,仍起 规划轴线的辅助作用。 宫城的另一轴线,即东华门至西华门的东西轴线。 这是全城规划结构的辅轴线所在,此轴线向东延 伸至大城朝阳门,西则过青溪展延至西城门。其在 旧城的延伸线段,对综合区的配置也是
15、有影响的。 明南京在大城外,还经营了规模庞大的外廓城,就 外廓而言,皇城位置已转变为全廓中部稍偏南处, 而非偏居城东。这样不仅有利宫廷保卫,也突出了 宫的中心地位。这种运用多条主次轴线和动态平 衡的空间组织,即使在今天,其城市设计手法也显 得高明和巧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5 古城的结构变迁 近代南京城市化促使南京古城结构形态发生 较大的变迁,这种城市近代转型不仅完成城市功 能的转化,其城市空间格局也由传统的因势自由 布局转化为以中山路为城市骨架,以鼓楼为城市 中心的 “ 中西合璧轴线 ” 布局形式 。这种布局形 式既不同于传统中国城市中轴线对称式格局,又 有别于传统西方城市中心放射式格
16、局,体现出 “ 西 体中用 ” 的规划思想。具体体现在南京城的道路网 规划上,自 1929年按首都计划建成中山大道 后,西方路网的形式在山西路、鼓楼、新街口,大 行宫等处相继出现,大大改变了原有城内路网布 局。 1930年的首 都干道定名图规划的城北道 路网基本参照了美国棋盘式道路网模式,以中山 大道、中央路、中正路(今中山南路)、汉中路作 为城市干路基线,进行平行式垂直布置。在城市空 间布局上,近代西方城市 “ 公共空间 ” 也有所体现, 开辟了广场和市民公园,如 1928年修建的新街口 广场,1931年修建的鼓楼广场等。此外,近代理 性城市功能分区的思想在近代南京的历次规划中 也有不同层面
17、的体现,划分出居住区、工商业区、 公园区和军事区等。 “ 中用 ” 的规划思想则主要体 现在对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选择上。首都计 划中第一次将建筑形式纳 人规划控制的范畴,其 中 “ 建筑形式之选择 ” 一项认为首都的建筑,尤其 是行政公署及图书馆、博物馆、演讲堂等公共建筑 宜采用 “ 中国固有之形式 ” ,对规划政治区内的建 筑乃至新兴的商业建筑亦均有不同程度的规定。 这样一种中西方规划思想共同作用产生的城市基 本格局为近代南京所固有,而且在世界上也是极 为杰出的。 3城市发展对古城形成的威胁 3.1 威胁一:城市的急剧扩展 南京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缓慢在老城内 (明城墙以内 ) 填充到向老
18、城外急剧外溢的过程。 1949年解放时,主要集中在老城内发展, 1949年 至 1957年利用解放前留下的薄弱基础就近扩大工 业生产,市区土地扩大 28.6%,并在老城外布置了 一些工厂和大专院校, 1958年到 1965年经历 “ 大 跃进 ” ,大炼钢铁、大办化工、大搞小土群,在古 城墙外围占用了不少土地,市区面积扩大 51.9 %。 1966年至 1978年,不少中央、省的大、中型建设 项目拥入南京,由于定点脱离实际,不讲配套,打 乱了布局,这一时期大幅度扩展了市区规模,到 1978年底市区面积到达 116.18平方公里,扩大了 41.3%。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发展进人了急剧扩展 阶段,尤
19、其在 1990年后表现 得更为明显。据统计 资料, 1978-1999年,城市用地增长了 60.6%,同 时人口增长 82.3%。这一时期发展的特征主要是老 城内部功能向四周外溢,居住、工业和大型的批发 市场较为均匀地分布在老城的四周,但是外围四 个片区都缺乏独立的综合服务功能,外溢的部分 主要还是依赖老城内的设施,这种发展状况不仅 334 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城市文化与历史保护 没有减弱古城压力,反而随着 1990年代以后出现 的高速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古城保护与城市发展 的矛盾。交通压力就是其中主要问题,由于大规模 新老区联系形成的钟摆式交通,严重地冲击古城 边界空间与明城墙的保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京 古城 格局 独特 魄力 保护 延续 阳建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