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泛平原_水域古城_类型与特色研究_许继清.doc
《黄泛平原_水域古城_类型与特色研究_许继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泛平原_水域古城_类型与特色研究_许继清.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黄泛平原 “水域古城 ”类型与特色研究 许继清 曹坤梓 摘要 :以历史上黄河下游遭受黄河泛滥影响最严重的黄泛平原为研究背景, 以该地域内具有内在联系与相 似形态特征的历史古城为研究对象,通过构成城市空间格局的城墙(遗址)、环城湖(坑塘)和城堤(遗址) 三种要素相互关系分析,首次提出了黄泛平原 “水域古城 ”的城市类型,丰富和拓展了我国的 城市历史理论 研究内容;通过对古城三要素的历史成 因、演进过程和当代价值分析,探究 了古城演变过程中潜藏的内在 规律,揭示了黄泛平原水域古城在黄河洪水与泥沙作用下的生成机制与演进 规律;按水体与古城的空间关 系将古城分为 “内坑塘型 ”、 “环城湖型 ”和 “
2、旧城湖型 ”等三种城市类型,突出了水域古城 “外圆内方 三位 一体 ”, “外高内地 城市盆地 ”的空间特色。研究认为水域古城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理条件下黄河泛 滥引起生态环境改变与古代城市营建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为进一步探讨该 类城市构建了学术研究框架。 在当今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古城正面临着空间格局备受破坏,水体 不断被蚕 食的尴尬境地。希望通过对水 域古城的历史成因、演进过程、空间格局、类型特色等方面的研究,能引起 社会各界对该类城市的关注, 重新发现并正确认识水域古城具有的历史遗产价值、文化景观价值和防洪减 灾价值,妥善处理古城保护与 当代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化浪潮中为 水域古城
3、留出一片 “蓝天白云 ”,使人类这一宝 贵的历史文化 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并传承后世! 关键词 :黄泛平原;水域古城;黄河变迁;城墙;城堤;环城湖 引 言 在中国广袤的黄淮平原大地,存在着一 种由大片圆形水体包围着方形城市遗存的城市景 观现象。这种城市景观呈现出与周边自然地貌明显不同的斑块特征(图 1),边界整齐,平 面形态规则,人工痕迹明显,这种奇特的城市景观是如何形成的?有着怎样的演进机制? 经过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实地考察后发现,这种城市景观现象的形成与千百年来黄河的 发育演变密切相关,是黄河下游黄泛平原地区特有的人文景观,笔者对黄泛平原这一特殊城 市景观现象取名为 “水域古城 ”,即水体与
4、古城相互嵌套构成的城市空间格局形态。 1 “水域古城 ”的 区位与分布 1.1 黄泛平原自然环境 黄泛平原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种人文现象,是指黄河下游地区因黄河频繁决口、改 道及泥沙淤积形成的位于海河与淮河之间的黄河冲积平原。其地域范围包括今河南省东部的 开封、商丘、周口地区(简称豫东)及山东省西北部的菏泽、聊城地区(简称鲁西),以及 江苏、安徽西北局部区域。该地域历史上受黄河决溢泛滥影响最大,形成了水文特征相似, 地形地貌相近的黄泛冲积平原地貌,地理学上称之为黄泛平原。 黄泛平原洪涝灾害的根源在于黄河的行水特性和黄河的泥沙特性,其灾害特点主要有 7957 虞城古城 聊城古城 淮阳古城 睢县
5、古城 商丘古城 图 1 典型 “水域古城 ”卫星图片 夏邑古城 三:其一黄河泥沙含量高,造成河道淤积严重;其二黄河下游河道的悬河摆动特征,造成历 7958 史上黄河改道频繁;其三黄河携带大量泥沙,造成对泛滥流经区域古代城镇的毁坏与掩埋。 “黄河变迁影响城市兴衰,而受影响最大的地区,是今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黄淮平原上的 城市 ”。邹逸麟先生在其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中明确道出了黄河变迁对该区域城市的 影响,也从历 史地理学的角度划分出了黄泛平原的地域范围。 翻开黄泛平原城镇地方史志书籍,每座城镇的建设史,都是一部应对黄河洪涝灾害的城 镇变迁史,每座城镇都有被黄河洪水冲决、淹没或被迫迁移的历史记录,当
6、地先民为应对这 种特殊的灾害环境,积累了一系列保护城镇防御黄河洪涝灾害的方法与措施,由此也形成了 古城独特的空间格局。 1.2“水域古城 ”的地域分布 通过实地调查和卫星地图搜索,在黄泛平原地区存在着二十多座水域特征明显的古代城 镇,其地 域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其位置大致分布在元、明两代黄河下游的决溢、改道频 繁的黄泛平原地区,尤以黄河故道为轴心两岸地域最为密集,即今黄河故道以南的河南东部 (豫东)和故道以北的山东西部(鲁西)以及安徽北部少数地区,在地图上呈 “ ”字形走势 (图 2)。主要包括河南省的开封、商丘、淮阳、睢县、夏邑、虞城、封丘、杞县,陈留、 太康、宁陵、鹿邑,山东省的聊城、菏
7、泽、曹县、成武、单县、高唐等,以及江苏、安徽西 北部局部地区的徐州、砀山、亳州等。这些城市虽位于不同省份跨越不同行政区划,但该地 域拥有相似的自然环境,曾 遭受黄河决溢泛滥影响较大,形成的地形地貌特征相似,具有一 定的类比性,因而将其列为同种城市类型加以比较研究(表 1)。 表 1 水域古城地域分布表 “水域古城 ”是指在黄河下游黄泛平原地区受黄河洪水淤积长期演变而 形成的特殊城市 类型,由古城的城墙(或遗址)、城湖(或坑塘)和护城提(或遗址)三种实体要素按照一 定规律组成的城市空间格局;在历史上曾作为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并在这一地 区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历史城市(镇)。通过
8、对古城空间构成要素、构成方式与 构成规律的探讨,使我们能从防御洪水抵御自然灾害的角度对黄泛平原地区古代城市的空间 格局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与判断。 2 “水域古城 ”的形成与演进 2.1“水域古城 ”的构成要素 “水域古城 ”是在特定地域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和制约下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 带有极强的地域特色。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 ,黄泛平原古城独特的 “水城 ”风貌是与黄河 洪泛、城市内涝等自然灾害过程长期作用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景观,是古人的生存艺术 。 因而,水域古城特指这一地域中的历史城市现象,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意义。仅有城市和水 体的历史城市并不能称之为水域古城,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形
9、成机制贯穿于古城的形成与演进 之中。古城的外表特征须与城 市特定的内在演变机制相结合,才能称之为具有地域特色和传 7959 区 域 豫东地区 鲁西南地区 皖西地区 苏北地区 典型城市 开封、陈留、商丘、夏邑、虞 城、太康、宁陵、鹿邑、淮阳、 杞县,柘城、睢县、封丘 聊城、菏泽、曹县、 定陶、成武、单县、 高唐县 砀山 徐州 1 2 统文化的水域古城。 2.2“水域古城 ”的形成机制 城墙(或遗址)、城湖(或坑塘)和护城提(或遗址)三种要素在水域古城空间格局中 承担着不同作用,但又相互关联存在着内在统一的演进机制。 2.2.1 城墙(遗址)的作用 城墙作为作为城市军事防御设施和城市 实体象征统治
10、中心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城市乃至 世界各地古城的共同特征和普遍意义。本文中的城墙是指古城空间外围的城墙或遗址,是黄 泛平原水域古城空间形态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则方形城市实体空间的外围边界,也是 界分城市与城外环形城湖水体的界限。对于黄泛平原这一特殊的地理单元,城墙还承载着另 一种重要功能 抵御黄河洪水侵袭的作用,正所谓 “邻黄河,所虞者不独寇也 ” 。早期发 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国古城,其城墙都具有明显防洪功能 。针对黄泛平原多洪水的地理特性, 许多城墙在城墙形制、构造措施及修筑技术上均有着独特 的防洪对策。 2.2.2 环城湖(坑塘)的形成 城湖是城墙外围护城河逐年扩大后形成环绕城墙四周大面积
11、的水体,主要是作为城市的 防洪功能存在,是城市排涝、蓄水、御洪功能的组成部分, “有城需有水,有水必成湖 ”,城 湖现象是黄泛平原地区古代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其形成原因可概括为黄河泥沙的 “淤 ”,人 工取土时的 “挖 ”,建房筑城时的 “垫 ”三种行为共同作用而成 。 淤 泥沙围淤。由于黄河洪水带来的泥沙常年淤积在城堤以外,沙随水入,水退沙 留,造成护城堤内地势逐渐低洼,使位于城墙之内的古城成为洼地中的 “孤岛 ”,为减缓古城 内涝的发生,需不断从护城河周边取土垫高城池,便于城内洪水和积涝排出城外,于是在城 墙和城堤之间形成内低外高的低洼地貌,后来逐渐演变为围绕古城四周的环城湖,由环城湖 取
12、代护城河是黄泛平原地区古城的普遍特征。 挖 筑城取土。在修筑城墙的同时开挖护城河是古代城市筑城的普遍做法,如夏邑、 聊城、商丘等古城皆有护城河因取土筑城而为的记载。此外,由于护城河和环堤河不断受到 黄河洪水泥沙淤积的影响需要经常疏浚、清淤,通常会结合城墙和护城堤的修缮同时进行, 为排泻城内积涝,需不断拓展环城河,再加上城内居 民建房围院常常就近取土,使最初的护 城河逐年扩大,最后在城外堤内形成连绵一体的环城湖。典型实例有聊城、商丘、淮阳、虞 城等多个古城挖土成湖的记录。 垫 垫高古城地势。择高而居是古代先人为避洪涝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生存之道,这 一原则在黄泛平原地区则显的尤为重要。因为,黄河洪水
13、泥沙沉积常造成黄河泛流经过的地 域地势淤高,而洪水未经之地则地势相对低洼,黄河年复一年不断改道泛滥,形成了黄泛平 原土地的叠压关系,古人为保护家园免受黄河洪水的灭顶之灾,常取土垫高城内地势,以 “择 高筑城 ”的方式避免水灾。由此造成城内 地势越 “长 ”越高,城外护城提随淤积情况也不断加 高,而二者之间的护城河则相对低洼形成环城湖。 上述三种方式共同作用是形成黄泛平原古城环城湖的主要原因,城内坑塘的形成原因也 与此相似,只不过位置不同,所承担的作用有些差别而已。有些城市因遭受黄河洪水冲淤受 灾程度不同,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也会有所差别,但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与黄河长期泛滥 “斗 争 ”的结果。 2
14、.2.3 护城堤(或遗址)的形成 护城堤是平原地区城市为应对洪水侵袭形成特有的防洪措施,是为抵御黄河漫流的洪 水,在城市护城河的外围一定距离用黄土围筑圆 形闭合的土墙,历史上黄泛平原古城几乎都 有城墙,有城墙必有护城堤,这是 “适于地域情况的淮河和黄河下游许多城市的地物特征 ”。 7960 3 4 5 6 城墙和城堤共同构成了古城的防御体系。 具有抵御洪水作用。黄泛平原护城堤主要是抵挡洪水的冲击,延缓和减少城墙的受水 时间。有了护城堤之后,在水位不及堤顶的时候,城堤以内的区域便相对安全。如曹县志 记载,明正德四年 (1509 年 ), 黄河决口,曹县城被水围,仅露数尺。六年,知县帅众人筑堤 护
15、城。 是年七至九月,黄河涨水四五次,均至堤而止。水沙离城渐远,使城内渐爽垲, 可定居也 。由此可见,护城堤的修筑有效缓解了城区的对外防洪问题。 具有阻挡泥沙作用。黄泛区黄河洪水泥沙含量高,在流速减缓后会造成大量泥沙沉积, 护城堤在抵御黄河洪水的同时还可将大量淤积泥沙阻挡在大堤之外,长此以往,堤外地势逐 渐淤高,会在城墙与护城堤之间形成低洼的缓冲区域。睢州志 记载, “大抵州城卑下, 堤外之地高于城内,不下数丈。堤溃则城必随之。此一城生灵 所关,不止庐舍盖藏而已 ”。 从方志中的记载中,护城堤在三重防洪基础设施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有城无堤何以御之 ”、 “非堤不为功 ”、 “堤溃则城必随之
16、”,可见护城堤地位之重要。 具有临时避难作用。黄泛平原环形护城堤由黄土堆积夯筑而成,为求得坚固耐久, 常常修的堤高坝宽,其上可行车马。一旦出现洪水灌城时,可以成为灾民逃生避洪的临时避 难所。如开封、考城、东明、郓城等历史上均有类似的记载。 “乾隆四十三年( 1778 年)之 后,考城县治屡被黄水淹没,郊塌城坠,官民俱在堤上居住。堤内居民屡被灾侵,各易高处 居住 ”。从上述有据可查的资料中可以看出护城堤的临时避难作用。 3“水域古城 ”的类型与特色 3.1“水域古城 ”的城市类型 按古城与水体的空间结构关系划分,水域古城可分为内坑塘型、环城湖型和旧城湖型三 种类型(表 2)。 表 2 水域古城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平原 水域 古城 类型 特色 研究 许继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