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比较研究.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比较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比较研究.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比较研究雷红霞(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作者简介 雷红霞 (1953-),女 ,湖北武汉人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哲学的教学与研究。摘要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有着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哲学思想,但他们在价值取向、 方法原则和文化精神等方面却是不同的。然而两种道德哲学在历史使命、人生追求、生存方式,以及它们的深远影响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因此,就具有实现中西文化的交融和互补及吸取西方哲学的科学精神理性法则的基点。这对于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科学技术进步、构建当代中国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 礼仪 ;灵异 ;仁;善;中庸 ;接生术 ;人文
2、精神 ;科学精神中图分类号 B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5374(2000)03-0329-04孔子与苏格拉底堪称中西两大圣哲,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两位圣哲都在伦理道德领域中探索,有着丰富的道德哲学思想,通过对两人的道德哲学作出比较性的研究 ,揭示中西不同的价值取向、方法原则和文化精神,说明实现中西文化的交融、互补、批判吸取西方哲学的科学精神理性法则,对于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科学技术进步、构建当代中国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一 )共同的历史使命稳定社会秩序;不同的安邦之道外在传统礼仪与内在灵异之声两位圣哲 (孔子前551479、苏格拉底约前46
3、9399)在时间的序列历史的长河中相距并不遥远 ,但却处于中西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国与希腊,孔子处于我国的春秋末年,正值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期,而苏格拉底则处于希腊城邦奴隶制发展至衰落时期,两人虽处于不同的时代与国家,但却肩负着相似的历史使命。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子弑其父 ,臣弑其君” ,社会混乱 ;苏格拉底所处的希腊雅典,奴隶主民主制陷入深刻危机,社会动荡 ,人心不稳。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两人都极力想挽救社会危机实现国家安定,都苦心探求着救国安邦的济世良方。 尽管两位圣哲担负着共同的历史使命,稳定社会秩序 ,救国安邦 ,而如何救国安邦?两人则走着不同的道路,体现着不同
4、的安邦之道。孔子肯定传统,眼光向后 ,自称“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在的传统礼仪,主张“克己复礼” 。孔子的礼是教人恭、顺、敬、从,其核心是“正名”,即确立社会等级名分,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 颜渊 ),君要有为君之道,臣要有为臣之道,父要有为父之道,子要有为子之道,这样才能与“礼”相符。孔子极力推崇三代(尤其是周代 )的传统礼制 ,以“礼”规范人们的行为,强调“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1( 颜渊 ),力图通过传统礼制来调整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实现国家安定 ,建立稳定有序的社会
5、局面。苏格拉底否定传统,眼光向前 ,自称“一无所知”,认为“只有神才是真正智慧的,人的智慧没有多少价值” 2( 第 68 页)。他反对城邦信奉的传统神,宣扬一种新神 (非传统宗教的神是思想理性的神 ),求助内在的灵异之声,苏格拉底的新神可以说是灵异1,其实质是教人照顾自己的心灵, “认识自己” ,注重心灵最大程度的改善,通过心灵去倾听神之声,去认识理性神的目的“善”,去按照善的目的行事,从而达到人心纯洁,道德高尚 ,社会安定 ,建立稳定和谐的国家秩序。稳定社会秩序探求救国良方的共同使命,必然使两位圣哲都关注社会人生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道德哲学,都将崇高的道德理想“仁”与“善”作为人生不懈追求的
6、目标。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4 页 - - - - - - - - - - (二 )共同的人生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不同的价值取向“仁”的道德实践与“善”的理论认识两位圣哲都共同追求人生崇高的道德理想。孔子的“仁”与苏格拉底的“善”,各自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两人都未对其下明确的定义,应该说 ,“仁”与“善”是对诸种善德的最高概括及其伦理总纲。“仁”是孔子追求的道德理想,也是他全部道德哲学的精核,以“仁”为核心 ,构成一整套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它包括孝、恕、恭、义、宽、信、
7、敏、惠等丰富的内容。“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 颜渊 )。而如何“爱人”?孔子认为 ,人伦关系是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没有人伦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延续,而人伦的核心是血缘,因此为仁应当从“孝”做起,“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欤”1( 学而 )!“孝”是“仁”的本源和基础。“弟子 ,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 1(学而 )。孔子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骨肉亲情出发,推及到宗族 ,并由尊敬长辈、厚待亲友的宗族关系推及到“泛爱众”,从而形成“家国”的仁学推演逻辑。孔子维系传统,恢复旧的礼制,必然尊祖孝亲,推崇孝道 ,将孝悌的道德品行修养放在第一位,以便为调整人伦关系,为以血缘关系为
8、纽带的宗法社会奠定道德理论基础。“善”是苏格拉底追求的道德理想,也是他全部哲学的最高范畴,以善为目的构成道德哲学体系。人们对善的追求和实现也就是美德,善包括正义、勇敢、节制、智慧、友爱、虔诚等诸种美德。苏格拉底说:“正义和一切其他美德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而好的 ;凡认识这些事的人决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凡不认识这些事的人也决不可能把它们付诸实践” ;“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3( 第 117 页 ),在此 ,苏格拉底以智慧作为行善的来源和基础,诸种美德来自于智慧与理性的认知力,智慧知识就是美德 ,“美德即知识”,善即真 ,知识即善 ,无
9、知即恶。苏格拉底反对传统求助理性神即灵异,必然教人照顾自己的理性灵魂,强调认识灵魂中的善,认识灵魂中普遍的道德观念,即了解各种善德的共同本性,而当获得了对事物对善德的真知之后,自然会行善 ,做道德高尚的人。孔子以孝道为基础的“仁”具有重仁轻智的倾向,崇尚宽容、 忠厚 ,而贬抑智慧机巧,强调“巧言令色 ,鲜矣仁”。这种“仁”恰好为宗法式的人际关系注入稳定和谐的因素,它是直接规范人际行为的道德准则,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具有道德实践的价值意义。苏格拉底以知识为基础的“善” 则具有重智轻仁的倾向,崇尚智慧知识 ,贬抑仁厚老实,认为有意为恶 (即具有善恶知识的人为恶)较之无意为恶(即没有善恶
10、知识的人为恶)更为道德 ,这种重智的“善”强调对人(认识自己 )对事对善德的真知,为希腊人冲破旧观念求取新知识,为古代科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理论认识的价值意义。两位圣哲对崇高道德理想的追求,必将其理论付诸于实践中。(三 )共同的生存方式道德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统一;不同的方法原则指导现世的“中庸”与启发灵魂的“接生术”两位圣哲生都不懈地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都尽力想实现其理想,因而都将自己的道德理论付诸于现实的生活实践中,力图成为“仁人” 、 “善人” ,尽管孔子将“仁”的标杆定得极高,从不以仁人自居,但孔子与苏格拉底一样,是永垂青史的圣人,有着高尚的人格,是道德的楷模,“智慧、谦逊、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孔子 苏格拉底 道德哲学 比较 研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