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规划.pdf
《2022年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规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规划.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它担负着引导青少年从古典文学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古代文明的重任,初中文言文教学还承担着培养初中学生文言语感,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任务。关于文言文的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在“总目标”的第7 条中明确提出: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与之相关的还有“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 “总目标”第2 条) ,在“阶段目标”中还提出了几条较为具体的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
2、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 篇” 。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从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来看,“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是基本的及核心的能力要求,那么,首先,关于“浅易文言文”的概念, 需要我们搞清楚,什么样的文言文属于“浅易文言文”?有参与制订课程标准的专家这样解释:“ 浅易不是一个科学概念,一般地说,指思想内容不太深奥,凭借学生的人生经验和思维水平还可以理解,表达方法也比较合乎常规、不太怪癖, 语言文字比较合乎规范,是古代典范语言, 其中的名物、 典故比较常见, 故阅读难度不大的文言文。”(见于方智范 语文
3、教育与文学素养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概述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已近7 年,课程改革后的语文学科教育教学总体来说不论是从内容还是从教学模式,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以往教学中的问题得到了较大的改观。 但是就阅读教学相对而言,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变化更大,效果也更显著,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教学中, 存在着几种做法。教学中的问题大致有大部分教师还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积累字词、串讲翻译全文上,文意仅仅是浅层次的理解。字词的积累还是机械记忆,甚至连文言文的译文也背诵。文学常识与文本的学习脱节,作品的背景资料也很少用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盲目地拓展, 忽略了对教材文本的深入领悟。对
4、文意的理解有偏差。 初三后,用相当多的时间对三年所学的几十篇文言文进行反复的复习,到最后阶段再对十几篇重点的备考篇目进行冲刺式的复习,复习的重点仍然是字词的梳理、文意的疏通,文学常识的背诵,复习方法还是重复的机械记忆为主。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13 页 - - - - - - - - - - 2 到了初三后, 学生用相当多的时间对三年所学的几十篇文言文进行反复的复习,到最后阶段再对十几篇重点的备考篇目进行冲刺式的复习,有的学校教师仍然把时间、精力花在字词的梳理、 文意
5、的疏通, 文学常识的背诵上,而这种复习还是重复的机械记忆为主。从中考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测试结果来看,学生的疏通文意、理解文意的能力也并不尽如人意。下表为 2005 年我区中考文言文的得分情况,20 题为翻译题, 21 题为文意理解题,从难度看前为中档题,后为难题。从中考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测试结果来看,学生的疏通文意、 理解文意的能力不尽如人意。上述教学及复习方法,文言文学习应突出的内容及规律没有突出,教师对于学习的策略研究不够,学生独立地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三、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由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既有联系,又有差异,所以文言文,尽管是“浅易的”,在今天的初中生读来
6、,仍然是有难度的,会遇到词义、 句意、 文意理解上的障碍,除了借助注释,学生还需要有独立地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张中行先生认为:“学文言,想提高,就必须培养自己的眼光。 这虽然不容易, 但既然非此不可, 我们就只好勉为其难了。”( 张中行作品集 文言津逮)从中可以看出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关于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内容及策略,许多专家都有所论述,张中行在文言津逮中谈到“怎样读”时说: “初学要懂 ,要熟” ; “ 精与博要配合适当”; “要学习使用工具书”; “要以理性知识为辅” 。朱小健教授认为读懂文章,要了解古今差异语言、文化、典故、时代等;理解文章要有语境意识;理解单篇选文,要有全书的意识;要
7、注意文章中关联交融传承的特点及不同的学习层次。(见于 关联交融传承实现中学文言文教学目标的三个层面一文)刘永康主编的语文教育学提出文言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究文言文的思想内容,探究时可以采用紧扣问题和拓展延伸的方法来进行;要引导学生探究文言文的语言,探究时要探究词句的含义及作用,探究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如何进行文章的语境推断、归纳整理、温故知新、利用工具书、排查生字词要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还要加强诵读指导:要读顺、上口,理清思路、层次,把诵读与会意结合,疏通文意。( 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8 月第 1 版)在今天的学校教学环境中,在今天的能力培养要求下,在文言文阅读中,笔者认为推
8、断能力是阅读理解文言文的核心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在教学中, 从教学设计和具体的词义、句意、文意的理解上可以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13 页 - - - - - - - - - - 3 首先应明确初中生阅读文言文所需要的能力:1 借助注解、语言环境能理解词义的能力。2 根据词义能够理解句意、文意的能力。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4 借助背景、作家有关知识等理解内容的能力。5 理解和赏析内容与写法的能力。6 迁移能力、推断能力。
9、鉴于教材的特点,文言文学习的重点知识淹没于各单元中,需要授课教师随文而定,逐渐构成知识与能力的网络和目标序列。老师们首先要明确定的依据、范围。教材所提到的文言常用实词及虚词(每篇文章作业都有) 常见的特殊句式影响理解的活用的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文学、文化常识等一些文言文所有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写作特点。文章内容、文化精髓等。(一)目标要具体建构文言文知识积累与能力训练目标序列。文言文不单独组单元, 淹没在各个单元中, 文言文自身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不清楚。所以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要重新确定。既完成从属单元应承担的教学重点任务,又要从文言文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的线索上构建出知识与能力的序
10、列目标。三年要使得学生的文学文化的素养加强, 要不断地编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文化的网络。我们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明确各课教学目标,是进行有效教学的第一步:以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四篇文言文为例:寓言二则1 实词:度坐 ( 通“座” ) 操 已 反( 返) 遂 遽 契 惑 市:集市罢:结束2 虚词:其 (自己的 ) 之( 到去 ) 而 是 不行3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无自信 ) 状语后置省略句定语后置4 固定格式:“不亦乎”5 寓义的理解幼时记趣1实词:明察秋毫:明:眼力私拟: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11、- - - - - -第 3 页,共 13 页 - - - - - - - - - - 4 强:通“僵”徐:慢慢邱:通丘余:我2虚词:故其( 代自己 ) 之1 特殊句式:省略句复习:使与台齐状语后置的复习:喷以烟2 固定句式:为所3 联想、想像的作用产生物外之趣三峡1 实词:至于 ( 古今异义 ) 襄 沿 溯漱属引疾绝2 通假字:阙通“缺”3 虚词:以良 ( 多) 虽4 互文、并提句式的翻译5 文意的理解与赏析。6 抓特征写景及写作顺序的安排。梦溪笔谈二则1 实词:岁穰 患 贻2 虚词:之其 以 悉3 句式略4 活用的词语5 说明与描写结合手法的表达作用简洁生动,详略得当。(以上为初一第一学期
12、的文言文)( 二) 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注释,课下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要有选择地借助注释有些不必借助注释,依语感推断,做到能断句正确、大体理解、能翻译。具体操作:开始先看注释,看文翻译,老师点拨。逐渐,先看文章,不看注释,实在有问题再看。整句都有翻译的,老师可给学生难懂的词意,让学生自己翻。让学生练句读。初二第一学期共5 篇文言文。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4 页,共 13 页 - - - - - - - - - - 5 1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战国非儒 近于墨子后人写春秋人物故事2 人琴俱亡
13、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小说3 小石潭记柳宗元唐写景4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5 治水必躬亲钱泳清人物海瑞晏子使楚1通假字:熙嬉曷何2虚词:以为之3实词:习辞者坐固徒病4固定结构:得无耶5特殊句式:判断句肯定否定被动句:缚者曷为者也6 文化现象: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7 古今异义:所以其实8 类比论证 (推理 ):晏子反驳的技巧1.要让学生能够欣赏晏子反驳的逻辑之美。2.要让学生了解这种方式的思维特征,从而渗透这种思维方式。十三人琴俱亡1 实词:笃索舆径素卒等。2 虚词:而了既俱等。3 兄弟情谊世说新语笔记小说。南朝刘义庆训练学生自主推断词意、句义的能力。针对词、句义的准确理解。推断理解十六小石潭记
14、1 实词:坻屿嵁邃清等2 虚词:以其等3 写作特点:抓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对柳宗元的较全面的了解。重点:文意的理解:1 写景的赏析2 景与作者思想感情的联系,对柳宗元有初步的了解与理解。与作者对话记承天寺夜游实词:念寝步寻等虚词:但耳遂文意:作者特殊的心境语言:含蓄凝炼,饶有兴趣研究:写景与心境治水必躬亲治水必躬亲的道理正反对比论证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5 页,共 13 页 - - - - - - - - - - 6 交错使用整散句子研究:三点的结合 ( 三 ) 课堂上学生要
15、有充分朗读涵咏的时间,课堂上争取熟读成诵。现在的问题是:学生张嘴的时间不多,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也不多,老师不放心,句句串译,体现不出学生独立的学习过程,能力的训练,方法的点拨。可采用如下的设计程序作为具体操作的策略:设计一 ( 短小精悍的文章) 背诵讨论默写教师在这过程中要点拨难点,提问针对难点,要简略,目的只是帮助学生边理解,边熟悉,边记忆,边巩固。设计二注释很详细的,学生预习了或不预习也可读、译质疑解疑读、理解、欣赏总结知识省略了词语学习的环节,直接进入课文的学习,词语的学习、积累,在中间环节强调,最后环节落实。设计三难度不大的文章,可用点评式诵读法读、评、背、当堂完成,当堂检查,其他教学
16、环节简化。可留一些点评的作业。设计四引入链接材料,丰富内容,加深感悟,比较阅读。迁移训练,猜读,训练学生的推断能力。设计五教师范读、激疑、讨论、学生感受、朗读。诵读是行之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不要在处理上简单化,可以有所突破。 可以参看附件四中的邱小云老师设计的与朱元思书一课的教案。(四)引导学生联系现代汉语中的义项,来理解文意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人琴俱亡 一文中写道:“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已。 ”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经入坐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良久。月余亦卒。”这篇文章的大
17、意学生应该都能明白,但有几个词需要准确理解,例如“了”,在文中是“完全”的意思, “了”是个多义词, “都不哭”中的“都”是“总的意思;” “弦既不调”的“调”是“协调”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多个义项。可以让学生通过联系学生所熟悉的多个义项来积累这些词意,具体操作形式不拘一种:第一种, 给学生几个成语:一了百了(结束) ,了无惧色(完全) ,了无进展(完全) ,了如指掌(明白、懂得) ;或者让学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6 页,共 13 页 - - - - - - - - - -
18、7 生用“了”组一些词,总之,把这个词与学生熟悉的语境联系起来,让学生自己来建构新的意义,学生既容易了解句意,又扩大了词汇量。“都”字,在文中是“总”的意思。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是副词,单独用时表示的意思有总括;甚至;已经等,在文章中出现了两次,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推断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样的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弦既不调” 的“调” 是多音多义字, 学生能判断出此处应读“ti o”, 意思是 “调整”,还是“协调” ,根据全句的意思也应该能判断。(五)利用文言文中有较多整齐句式的特点来进行词义推断一些文言文,出于文体的特征或行文表达的需要,在文中出现一些
19、对句、整句、排比句等句式, 这样的句子句式大体一致,语法结构大体相同,我们也可以指导学生由看得明白的句子、理解的内容去按分析已知句子的方法分析难解的句子。例如:治水必躬亲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文中有这样的语段:“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其中“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一句是整句,前句“相度”,后句中的“穷其致”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那么可以让学生根据整句句式一致,语法结构相同的特点,从已知推断未知,从“咨询”去推测“相度”,从“得其情”去推测“穷其致”,推测结果: “相度”是动词,再根据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
20、的特点,考虑“相”有“观察”之意,“度”有“度量”之意;“度” ( du )当动词用,在古代寓言二则(苏教版七上)的郑人买履一文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先自度其足” , “度” 在此是 “量长短” 的意思。 “穷其致” 是动宾短语,“穷” 是动词。 “穷”当动词讲,学生应该不陌生,“欲穷千里目”是学生所熟知的诗句,达到极限,追究到底,联想到此处是寻根究源的意思,“致”从“情”来推测,首先可以得出结论“致”是一个名词, “情”从完整的语境来看,应为“真实情况”,由此推测“致”的意义,从完整的语境出发,可以将其理解为“事理”。再如此文第二段中有这样几句:“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
21、而水利不兴矣。 ”这其中“远嫌而避怨”单独看一句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有难度,尤其是“远嫌” ,是形容词 +动词,该如何理解,不好把握,但是这句与前两句构成了一组语法结构相同的整句, 而前两句都不难,学生能理解, 那么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已知的前两句来推测不好把握的第三句, “好逸”、 “恶劳”、 “计利”、 “忘义” 都是动宾关系, 处于相同位置上的“远嫌”也是动宾关系, “远离嫌疑” , “避怨”比较容易理解,翻为:“避免抱怨” 。 “远嫌”“远小人” “亲贤臣”都是一种用法,我们可以解决一类问题。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浅谈 新课程 理念 初中 文言文 教学 有效 教学策略 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