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小学数学六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小学数学六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小学数学六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高兰琴在实施新课程标准 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 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特别是对6 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兴趣, 已逐步成为数学教师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随着新课标的实施, 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实施过程中需老师要有效的调控好数学课堂, 与学生融洽配合。这就需要我们数学老师有效的设计教学环节和组织学生去学习领悟数学课的精髓 , 下面就有效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案例分析案例介绍:小学六年级数学课
2、上册六(3)班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量的除法比较关系1、谈话导入今年杨老师 35 岁,黄文祈 12 岁,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我们的年龄关系?六(1)班有男生 4 人,女生 4 人,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年龄关系?(根据回答板书)2、旧知导入马拉松选手跑 40 千米,大约需 2 时,骑车 3 时可以行 45 千米,谁的速度快?A:3 千克 15 元。B、9 元 2 千克。C、12 元 3 千克。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3、小结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表示两种数量它们的关系,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常常要对两种数量进行比较, 今
3、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叫做比,研究生活中的比。二、生活中比的意义,让学生探究、理解比的意义。1、介绍比的表示方法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5 页 - - - - - - - - - - 刚才的例子中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3512,现在我们就可以说成老师与同学年龄的比是35:12.其他两个量的关系如何用比的形成来表示在小组内说一说。2、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比,总结比的意义。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列出除法算式,再改成比的形式。老师举反例:小明有10
4、元钱,花了 2 元钱,还剩几元钱?这道题怎样列式,10-2=8(元)可以写成 10:2 吗?(不能,因为两个量是相减的关系,不是相除的关系。)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比,比的意义是什么?三、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学生自学,总结,同学们想想怎样求比值?进行求比值练习。强调:72可以说成什么? 27 可以说成什么?它们一样吗?四、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讨论: 1、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填表格)2、比与除法、分数又有什么不同?五、应用知识做练习。(1)求比值。105:35 1.2 :2 (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17:8 4 :1 102:113 (3)选择题买 4 支钢笔用 12 元,
5、钢笔总价和总量的比是()A、4:12 B、12:4 C、(4)判断小明今年 10 岁,他的爸爸今年 37 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的比是10:3()一项工程,甲独做 7 天完成,乙独做 9 天完成,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7: 9. ()大圆半径是 4 厘米,小圆半径是1 厘米,大圆半径和小圆半径的比4 . ()七、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5 页 - - - - - - - - - - 小学数学教学体会高兰琴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
6、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 从身边找数学问题, 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 男女生人数, 来说说比的知识, 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 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认识比 2022 小学 数学 上册 认识 教学 案例 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