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师说学案并附参考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师说学案并附参考答案.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师说学案参考答案高一语文组任鹏教师寄语: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孔明【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道、惑”,虚词“乎、而、也、之、于、其、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以及词类活用等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学习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虚词以及词类活用等。【学习难点】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学法导学】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背诵。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背景材料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
2、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 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1、解题“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2、作家作品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着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
3、“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课前预习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8 页 - - - - - - - - - - 一、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二、注音:愚()
4、句读()谀()经传()郯()苌()聃()蟠()巫()各种文言现象一、虚词1. 乎(1)生 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 乎( 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 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 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 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 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 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
5、表转折)(7)则群聚 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 之( 25)(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 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 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 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8 页 - - - - - - - - - - (5)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 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
6、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 之所以为圣(助词,之所以构成固定句式)(8)彼童子 之师,授 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 之不知,惑 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 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 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7)(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 其可怪也
7、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 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 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 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 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 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8、 - - -第 3 页,共 8 页 - - - - - - - - - - 二、实词1.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2. 古今异义( 1)古之 学者 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 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 不必 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 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 从而 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 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 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
9、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4 页,共 8 页 - - - - - - - - - - 3. 一词多义( 1)师古之学者必有 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 师 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 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 传 皆通习之( zhu n,名词,解释经文的着作)( 3)道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道
10、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 词类活用( 1)吾 师 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 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 耻 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 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 下 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 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 圣益圣, 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1
11、0)授之书而 习 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三、文言句式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5 页,共 8 页 - - - - - - - - - - 1. 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2)吾从(之)而师之3. 变式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四
12、、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 :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 :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 :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译文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13、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6 页,共 8 页 - - - - - - - - - - 译文 :文句不理解, 疑惑不能解决, 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文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闻知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走进文本根据下列步骤阅读文章。一.诵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人为什么要从师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作者认为从师的标
14、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 “ 必有师 ” ,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句中的 “ 道” ,包含 “ 仁” 、“ 义” 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 业” 就是下文的 “ 六艺经传 ” ;“ 惑” 就是上述 “ 道” 和“ 业” 中的疑难问题。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
15、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二.诵读第二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1)说说这一段与第1 段是怎样联系的第 1 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 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 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
16、面对比,剖析“ 不从师 ” 的症结。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第三层以 “ 为子择师 ” 与“ 其身则耻师 ” 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与“ 士大夫 ” 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7 页,共 8 页 - - - - - - - - - -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三.分析第 3
17、 段:第 3 段与第 1 段关系怎样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 段中的论点。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 三 ” ,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3“ 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 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 的结论 . 四.分析第 4 段: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 不从师 ” 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 不拘于时 ” 、“ 能行古道 ” 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 不拘于时 ” 照应第 2 段, “ 能行古道 ” 照应第 3 段。师生共同积累写作素材: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8 页,共 8 页 - - - - - - - - - -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