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课件(27张PPT).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漫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课件(27张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课件(27张PPT).ppt(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漫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漫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一、金榜题名一、金榜题名读书人的梦想读书人的梦想二、秀才、举人、进士二、秀才、举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功名的功名三、科举累人还是人累科举三、科举累人还是人累科举恼人的八股文恼人的八股文一、金榜题名一、金榜题名读书人的梦想读书人的梦想 寒窗十年,金榜题名是人生大喜,科举落第则是人生最寒窗十年,金榜题名是人生大喜,科举落第则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之一。痛苦的事情之一。 得意诗得意诗: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失意诗失意诗: 寡妇携儿泣,将
2、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下第举子心。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下第举子心。 科举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息息相关的大事。科举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息息相关的大事。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闻名天下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闻名天下知得意者的喜悦得意者的喜悦 唐朝时期的进士放榜一般在二月,一般有称为唐朝时期的进士放榜一般在二月,一般有称为“春榜春榜”,放榜时间一般在,放榜时间一般在黎明时分。我们可以想象:春寒料峭的长安城,饱受十年寒窗之苦的考生,冒黎明时分。我们可以想象:春寒料峭的长安城,饱受十年寒窗之苦的考生,冒着刺骨的寒风在礼部南院的大墙外等待消息的情景。有诗为证:着刺骨的寒风在礼部南院的大墙外等待
3、消息的情景。有诗为证:“喧喧车马欲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徐夤)(徐夤)“千炬火中莺出谷,一声钟后鹤冲天千炬火中莺出谷,一声钟后鹤冲天”(韦(韦庄)庄)孟郊孟郊登科后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翁承赞(探花)翁承赞(探花)擢探花使三首擢探花使三首其一其一洪崖差遣探花来,检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洪崖差遣探花来,检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司马光:司马光:一朝云路果然登,姓名高等呼先辈。室中若未结姻亲,自有佳人求匹配。
4、一朝云路果然登,姓名高等呼先辈。室中若未结姻亲,自有佳人求匹配。 一旦金榜题名尤其是能中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是无上一旦金榜题名尤其是能中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是无上的荣耀。的荣耀。 清人清人杨静亭杨静亭都门杂咏都门杂咏传胪传胪中写道:中写道: 抡材天子重文章,金殿胪传姓字香。分道红旗来偈庙,抡材天子重文章,金殿胪传姓字香。分道红旗来偈庙,满街满街争看状元郎。争看状元郎。 一般情况下,一甲三名立即授予官职:一般情况下,一甲三名立即授予官职: 状元状元授六品翰林院修撰,授六品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授翰林院编修进入进入翰林院是每个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翰林院是每个知识分
5、子的最高理想。 其他进士经过朝考,根据结果分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六部其他进士经过朝考,根据结果分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六部主事、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以及知县等官(皆为七品)主事、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以及知县等官(皆为七品)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落第者的悲凉落第者的悲凉孟郊两次落第,上文是他第一次落第时的心情,第二次落孟郊两次落第,上文是他第一次落第时的心情,第二次落第后,他更是哀叹:第后,他更是哀叹:“一夕九起蹉,梦短不到家一夕九起蹉,梦短不到家”,第三次及,第三次及第后才有了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潇洒心情。第后才有了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潇洒心情。落第的举子连家人都不待见:落第的举子
6、连家人都不待见:范进中举范进中举中胡屠夫的前踞后恭的态度。中胡屠夫的前踞后恭的态度。举子举子杜羔杜羔多次参加科举未被录取,在他即将回家时,其妻多次参加科举未被录取,在他即将回家时,其妻寄信给他:寄信给他:良人的的有其才,何事年年被放回,良人的的有其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来。若来时近夜来。落第者中落第者中,有些人为金榜题名而矢志不虞有些人为金榜题名而矢志不虞 道光六年(年),广东举人陆云从以岁的高龄参加会道光六年(年),广东举人陆云从以岁的高龄参加会试,成为中国科举史上年龄最大的考生。虽然没考上,但皇帝特赐国子监试,成为中国科举史上年龄最大的考生。虽然
7、没考上,但皇帝特赐国子监司业官职以资鼓励。其他如乾隆年间的谢启祚以司业官职以资鼓励。其他如乾隆年间的谢启祚以98高龄考中举人,岁高龄考中举人,岁参加会试,被恩赐为国子监司业(教育部部长助理)。参加会试,被恩赐为国子监司业(教育部部长助理)。 唐人唐人公乘亿公乘亿,参加科考,参加科考三十三十次。妻子误听他在京城去世的消息,从河次。妻子误听他在京城去世的消息,从河北来奔丧,两人路上相遇,几乎不识。北来奔丧,两人路上相遇,几乎不识。 宋人宋人苏仲昌苏仲昌,16岁中举人,会试屡屡落第,考了岁中举人,会试屡屡落第,考了30年年没有结果,一直没有结果,一直流落京师,不能回家。后来他的儿子苏绅也从老家福建到
8、京师考试,父子流落京师,不能回家。后来他的儿子苏绅也从老家福建到京师考试,父子同处一室而不认识,经别人介绍才得以相认。同处一室而不认识,经别人介绍才得以相认。 南宋元丰年间,一位南宋元丰年间,一位70多岁多岁的老人在殿试卷上只写了:的老人在殿试卷上只写了:“臣老矣,不臣老矣,不能为文也,伏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能为文也,伏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看其可怜:皇帝看其可怜:“特给初品特给初品官,食俸终生。官,食俸终生。” 儒林外史儒林外史倪老爹:倪老爹: 作了作了37年秀才,一直没考上举人。只能替人年秀才,一直没考上举人。只能替人家修补乐器糊口,直至卖儿卖女。家修补乐器糊口,直至卖儿卖
9、女。 宋人宋人徐夤徐夤 “丹桂攀来丹桂攀来1717春,如今始见茜袍新春,如今始见茜袍新”。 有些人因科举未成而另走他途:有些人因科举未成而另走他途:黄巢黄巢不第后赋菊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尽带黄金甲充满了落第考生愤懑敌视的情绪。充满了落第考生愤懑敌视的情绪。黄巢黄巢咏菊咏菊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东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东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张元(宋人):张元(宋人): 因多次参加殿试被淘汰,一怒之下投奔西夏,为元昊出谋划策,多次侵略
10、因多次参加殿试被淘汰,一怒之下投奔西夏,为元昊出谋划策,多次侵略宋朝的边疆。此后,宋朝的边疆。此后,“进士殿试皆不黜落进士殿试皆不黜落”。只排等第。只排等第。洪秀全:洪秀全:岁中童生,岁科举不第,走上起义的道路。岁中童生,岁科举不第,走上起义的道路。3十年寒窗难成梦十年寒窗难成梦金榜题名是少数人的幸运金榜题名是少数人的幸运 科举考试是一种竞争激烈的选拔性考试科举考试是一种竞争激烈的选拔性考试,录取比例极少。录取比例极少。唐代唐代进士科的录取比例为进士科的录取比例为2%-3%,每年几乎只录取,每年几乎只录取30人人左右,十分难左右,十分难得。明经科稍显容易,也达得。明经科稍显容易,也达10%-2
11、0%。而这些考试已经是经过层。而这些考试已经是经过层层选拔以后获得解试资格的人数。层选拔以后获得解试资格的人数。 宋代宋代增加了殿试的录取指标,但每次录取人数只有增加了殿试的录取指标,但每次录取人数只有300人人左右。左右。各省乡试录取人数也只有各省乡试录取人数也只有1000人,在有些地区可能连人,在有些地区可能连1%-2%都不都不到。据统计,北宋共开科考试到。据统计,北宋共开科考试 81榜,总计录取了榜,总计录取了60035人。南宋人。南宋开科开科49榜,取士总计榜,取士总计49915人,合计人,合计109950人,平均每次录取人,平均每次录取300多人。而南宋乾道元年(多人。而南宋乾道元年
12、(1165年)考生人数就有年)考生人数就有17000人,人,到淳熙元年(到淳熙元年(1174年)更是达到了年)更是达到了20000人。人。 明清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更加规范,对考试名额也加了限制时期,科举制度更加规范,对考试名额也加了限制名名额的多少是根据乡试举人的录取名额来定的。康熙二十九年(额的多少是根据乡试举人的录取名额来定的。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规定江南、浙江每一名举人可以有年规定江南、浙江每一名举人可以有60名应考者,三十年增加到名应考者,三十年增加到100名。其他各省基本上都维持在名。其他各省基本上都维持在60-80人应考者的水平上。人应考者的水平上。梁启超梁启超各省举人上皇帝
13、书各省举人上皇帝书: 邑(县城)聚(聚集)千数百童生,拔(选拔)十数人为生员邑(县城)聚(聚集)千数百童生,拔(选拔)十数人为生员(秀才);省(省城)聚万数千生员,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秀才);省(省城)聚万数千生员,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拔百数十人为进士。复于百数十进士,拔十数人于翰林。数千举人,拔百数十人为进士。复于百数十进士,拔十数人于翰林。本目结语: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本目结语: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科举制度下形成了整个社会良好的科举制度下形成了整个社会良好的学习风气学习风气 神童诗神童诗: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
14、贵,尽是读书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启蒙以后,家资虽贫,必茹苦含辛,送子学成;天资虽鲁,父师必严启蒙以后,家资虽贫,必茹苦含辛,送子学成;天资虽鲁,父师必严厉挞责,谆谆告诫,俾成可造之材。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厉挞责,谆谆告诫,俾成可造之材。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以求一第。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倘肄业之以求一第。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倘肄业之时,一曝十寒,时,一曝十寒,遇大比之年,名落孙山,则不拘
15、贫富,皆垂头丧气,无面遇大比之年,名落孙山,则不拘贫富,皆垂头丧气,无面见人见人。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钻研制义。是皆科举之功,有助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是皆科举之功,有助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二、秀才、举人、进士二、秀才、举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功名(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功名(学位)位) 1科举功名的发展与完善科举功名的发展与完善 唐代科举考试只有发解试与省试两级,宋代发展成州试、省试和唐代科举考试只有发解试与省试两级,宋代发展成州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到明洪武十七年(殿试三级。到明洪武十七年(
16、1384年),礼部颁发年),礼部颁发“科举程式科举程式”,将科举规定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这成为明清科举制度将科举规定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这成为明清科举制度的固定模式,直至取消。由于童试只是取得官学的入学和参加乡试的的固定模式,直至取消。由于童试只是取得官学的入学和参加乡试的资格,并不能出仕为官,殿试只排考生名次,不予淘汰(宋代以来如资格,并不能出仕为官,殿试只排考生名次,不予淘汰(宋代以来如此)。因此,真正决定读书人命运的是乡试与会试。此)。因此,真正决定读书人命运的是乡试与会试。2科举考试的程式解读科举考试的程式解读(1)童子试)童子试童生试、童试。考中者为生员童生试
17、、童试。考中者为生员秀才。秀才。 秀才不能作官,但已有了知识分子的待遇:穿上秀才不能作官,但已有了知识分子的待遇:穿上“青衫青衫”,明朝秀才可,明朝秀才可以戴上以戴上方巾方巾(类似于当今的学士帽),地位高出一般平民百姓(类似于当今的学士帽),地位高出一般平民百姓见知县不见知县不必必下跪下跪,官府不能随便对其用刑(有辱斯文);一般人见了秀才要叫,官府不能随便对其用刑(有辱斯文);一般人见了秀才要叫老爷老爷;秀才家的房门要比一般人家高出秀才家的房门要比一般人家高出三寸三寸(光耀门楣);可(光耀门楣);可免除免除部分地丁钱粮和部分地丁钱粮和差役徭赋。如差役徭赋。如儒林外史儒林外史胡屠夫对范进中秀才后
18、的训斥。胡屠夫对范进中秀才后的训斥。 童试分县、府、院三个阶段考试。童试分县、府、院三个阶段考试。县试县试由本县县官主持,一般在农历二由本县县官主持,一般在农历二月举行,要考四月举行,要考四-五场。考试内容有写文章、诗赋、对策,还有口试(讲解五场。考试内容有写文章、诗赋、对策,还有口试(讲解儒家经典),录取后送府。儒家经典),录取后送府。 府试府试由知府主考,一般在农历四月,程序、内容与县试同,录取者就获由知府主考,一般在农历四月,程序、内容与县试同,录取者就获得童生资格,可以参加院试。得童生资格,可以参加院试。 院试院试是童试中最关键的一次考试,由是童试中最关键的一次考试,由学政学政(相当于
19、教育厅长或分管教育的(相当于教育厅长或分管教育的副省长,地位仅次于巡抚)主持一般考两场:正试考两篇文章和一首诗,复副省长,地位仅次于巡抚)主持一般考两场:正试考两篇文章和一首诗,复试写一篇文章和一首诗通过院试录取的考生被称为试写一篇文章和一首诗通过院试录取的考生被称为生员生员,也称为秀才,茂才,也称为秀才,茂才,文生,相公等,成为官学的学生。特殊情况之下,官府还会选拔一些生员直接文生,相公等,成为官学的学生。特殊情况之下,官府还会选拔一些生员直接入国子监读书称为入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贡生”、“监生监生”,可直接参加乡试。,可直接参加乡试。上述三次考试都能获得第一名(案首),也称上述三次考试都能
20、获得第一名(案首),也称“小三元小三元”,相当不易。,相当不易。(聊斋志异聊斋志异作者作者蒲松龄蒲松龄曾中小三元,但此后乡试,屡试不第)曾中小三元,但此后乡试,屡试不第)童试难度已经相当大,由于不能录取者不管年龄大小都叫童试难度已经相当大,由于不能录取者不管年龄大小都叫“童生童生”,于是,于是就出现了白发苍苍七八十岁的老童生和七八岁的小童生同场考试的情景。就出现了白发苍苍七八十岁的老童生和七八岁的小童生同场考试的情景。对联:对联:人生七十还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犹未熟,不愧书生。人生七十还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犹未熟,不愧书生。诗:诗:策试归来日已西,老妻扶杖下楼梯。牵衣附耳高声问:策试归
21、来日已西,老妻扶杖下楼梯。牵衣附耳高声问:“未冠今日出未冠今日出甚题?甚题?”(描写一位多岁的老童生。)(描写一位多岁的老童生。)清朝时期彭瑞元主持乡试,遇到一位多岁老童生,伏地不起。清朝时期彭瑞元主持乡试,遇到一位多岁老童生,伏地不起。“年在年在花甲外,文在理法外,字在红格外,进在额数外。花甲外,文在理法外,字在红格外,进在额数外。”特批录取。特批录取。()()乡试乡试乡闱乡闱,每三年一次,考试时间一般在农历八月初九、,每三年一次,考试时间一般在农历八月初九、十二和十五三天,又称十二和十五三天,又称秋闱、秋试、秋榜、桂榜秋闱、秋试、秋榜、桂榜。乡试由皇帝任命的正副主考官主持,文体一般用八股文
22、,考经文、乡试由皇帝任命的正副主考官主持,文体一般用八股文,考经文、策问、诗赋等,每一篇文章都有严格的策问、诗赋等,每一篇文章都有严格的字数字数规定,超过的不能录取。规定,超过的不能录取。乡试录取者称乡试录取者称“举人举人”,俗称,俗称“孝廉孝廉”。第一名称。第一名称“解元解元”(如唐(如唐伯虎),第二名称伯虎),第二名称“亚元亚元”,三、四、五名称经魁,其余都称文魁,前,三、四、五名称经魁,其余都称文魁,前五名也称五名也称“五经魁五经魁”。举人不仅获得参加全国性会试的资格,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一部举人不仅获得参加全国性会试的资格,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一部分人可以担任知县或地方官学的学官。但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漫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课件27张PPT 漫谈 中国古代 科举 制度 课件 27 PPT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