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完整版课件.ppt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完整版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完整版课件.ppt(38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标:了解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掌握国际贸易的概念和分类;熟悉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一、国际贸易的产生二、国际贸易的发展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时期 二战之后的国际贸易 二战后国际贸易改变:1.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2.国际贸易交易手段的变化 3.贸易集团化、区域化趋势加强4.跨国公司成为国际贸易主体5.贸易保护更加隐蔽6.贸易手段规范化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概念和分类一、概念 国际贸易: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技术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相关概念: 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贸易差额;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国际贸易地理分布;对外贸易依
2、存度;贸易条件二、国际贸易的分类 根据货物的流向不同,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 根据商品的形态,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 根据贸易方式的不同,分为现汇贸易和易货贸易; 根据进出口统计标准不同,分为总贸易和专门贸易; 按照贸易是否有第三方参加,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第三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工具和研究方法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工具1. 边际分析2. 机会成本3. 社会无差异曲线4. 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二、国际贸易的分析方法1. 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2.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3.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4.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复习与练习题1.国际贸易是如何产生的?2.第二次世界
3、大战之后国际贸易有哪些特点?3.国际贸易有哪些分类?4.国际贸易的微观分析工具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5.比较一般均衡分析法与局部均衡分析法,比较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试分析国际贸易常用的分析方法。第二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学习目标:了解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掌握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熟悉假设条件,掌握要素禀赋理论内容;掌握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与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的内容;掌握里昂惕夫之谜的内容及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综合理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第一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背景:背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基础上发展
4、起来的,主要包括绝对优势论和比较优势论。古典贸易理论是从技术差异角度说明贸易的起因、贸易的结构和贸易利益的分配等问题。由于假设只有劳动一种生产要素,则生产技术差异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一、亚当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第一个论证国际贸易是“双赢”而非“零和”的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他在1776年发表的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称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 (一)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都能生产两种商品,只有劳动力一种
5、生产要素; 劳动力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且劳动力市场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劳动力在一国之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 劳动的规模收益不变; 商品和劳动力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国家间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管制; 不考虑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二)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绝对优势的概念 如果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而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劣势,则两国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的一部分来换取自己绝对劣势的产品,国际贸易产生,两国均受益。 (三)对绝对优势论的评价 绝对优势理论具有开创意义,它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了国际贸
6、易的基本原因,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各国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各国都能从中获利。 绝对优势理论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它只能解释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之间的贸易。 二、大卫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1871年,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发表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其中他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根据李嘉图的观点,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优势,但只要优势的程度不同,仍有
7、可能发生互利贸易。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其比较劣势的产品。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仍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 总结:“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二)互惠贸易的交换比例与比较优势理论的例外 这种价格确定的基本出发点是,国际比价要在参加贸易的两个国家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否则其中一国就会退出贸易。 比较优势原理有一个不常见的例外,那就是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并且两者的不利程度是相同的,则不会发生贸易。 (三)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基础之上的,这些严格的假设和现实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由于李嘉图比较优
8、势理论的这些缺陷,哈伯勒(Haberler)于1936年用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理论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用机会成本理论解释比较优势原理,有时也被称作比较成本原理。 第二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背景:背景:该理论从该理论从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来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影响。最早是由瑞典讨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影响。最早是由瑞典的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师生两个提出的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师生两个提出来的,故称为来的,故称为HO理论。它是新古典贸易理论。它是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典型代表。理论的典型代表。一、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
9、nts)也称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概念,与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无关。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要素密集度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非绝对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二、HO模型的假设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两种商品(X和Y),两种生产要素(K和L),即这是一个典型的222模型。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 3.A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B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 4.生产函数是线性齐次的,即生产过程中的规模收益不变。 5.两国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6.
10、两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相同。 7.在一国内,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8.两国的生产资源都被充分利用。9.没有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也没有任何限制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三、 要素禀赋理论与H-O模型(一)(一)H-O模型模型 基于上述基本假设,HO定理表述如下: 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一国应生产和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简而言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二)对HO模型的评价 HO模
11、型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首先,HO模型是以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为分析前提的。这一点与现实更加接近。其次,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基础上的,HO模型假设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是相同的,各国间生产同一产品的成本差异是由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从而是生产成本的差别造成的。 HO模型的不足:(1)HO模型的分析只假定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实际上,生产要素可以分成许多种类,即使是某一类生产要素也可以进一步分成许多项。(2)HO模型比较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也没有说明一国在特定的要素禀赋下,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如何从自给自足转向自由贸易。HO模型实际上是从现有的贸易结构反推比较利
12、益形成的基础。(3)该理论对于需求因素并未予以充分的重视,这也影响了其对于现实问题的分析。(4)该理论在分析过程中引进了价格或货币因素,这就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在我们前面的分析中,没有涉及货币问题,比较利益和价格差异的测度标准是物质产品间的比价,在HO模型中为说明问题,引进了价格因素。然而,在国际贸易中,产品价格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可能引起建立在比较利益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和价格竞争优势之间的差异或脱节。 第三节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理论是新古典贸易理论中最核心的理论。这一时期理论发展都是围绕其做引申、完善性研究,有代表性的推论有三个,分别是:斯托珀萨谬尔森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13、 雷布津斯基定理。 1948年,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H-O定理基础上,提出要素价格均等化命题,故又称为H-O-S定理。 定理基本内容: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的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的价格均等化,以致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土地都能获得同样的地租报酬,而不管两国的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模式如何。一、一、 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过程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过程 我们假定,中国劳动力比较丰富,因而贸易前的工资率比较低。美国资本比较丰富,因而贸易前的资本报酬率比较低。开展国际贸易后,中国将大部分生产要素用于生产布(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将大部分生产要素用于生产小麦(资本密集型产品)。 从两国的
14、总体看,中美两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反向运动,使两国同一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化。贸易前,中国的资本价格比美国的要高,中国劳动力的价格比美国要低。贸易发生后,中国资本的价格下降,美国资本的价格上升,结果两国资本的价格趋于相同或接近;另一方面,中国劳动力的价格趋于上升,美国劳动力的价格趋于下降,因而两国劳动力的价格也趋向于相等。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贸易不仅使商品的价格均等化,也使生产要素的价格趋向于均等化。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还可以引申出另一重要结果: 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这一结果的重要含义是国际贸易虽改善了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
15、,因为国际贸易会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二、要素价格均等化的限制条件与斯托珀 萨谬尔森定理 斯托帕和萨谬而森在重新思考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时指出,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的价格均等化,以致使两国所有的工人都能得到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都能得到同样的土地报酬率,而不管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模式如何。对进口竞争品的保护会提高该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收入。即对自由贸易的任何人为的障碍都会阻止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实现,表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停滞或反向运动。这一结论是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完整论述。 第四节 里昂惕夫之谜 一、对一、对HO模型的经验检验模型的经验检验
16、 1953年里昂惕夫在美国经济学与统计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运用自己首创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并利用美国1947年的数据测算了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试图证明HO模型的正确性。根据人们的一般直觉,美国是资本比较丰富而劳动力比较稀缺的国家。根据HO模型,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的检验结果令人震惊。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例是14010美元/人,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劳动比例是18180美元/人。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度比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高出大约30。这意味着,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这就
17、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里昂惕夫的统计方法及统计资料的处理提出不同的意见;另一类是回过头来对HO理论本身进行重新的研究和探索。 里昂惕夫本人的解释 人力资本说 自然资源说 贸易保护说 要素密集度的逆转 思考与练习题1.简要分析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理论内容。2.分析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3.评价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的理论意义。4.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如何解释?5.综合阐述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第三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学习目标:本章知识要点:本章知识要点: 从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两个层面了解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掌握不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贸
18、易的关系,基于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产业内贸易模式及寡头垄断情况下的产业内贸易模式; 掌握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了解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关系; 掌握重叠需求理论,了解需求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第一节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一、规模经济含义一、规模经济含义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由大规模生产产生的经济效果,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机会成本变化有三种情况:机会成本不变、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递减。 产出成本LRAC0图3.1 企业的长期成本曲线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一)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根源(一)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根源 外部规模经济主要产生
19、于三个方面:生产设备供应的专外部规模经济主要产生于三个方面:生产设备供应的专门化门化,共同生产要素的相互借用共同生产要素的相互借用,技术外溢效果等。技术外溢效果等。(二)外部规模经济与贸易模式(二)外部规模经济与贸易模式 当存在外部规模经济且其他条件相同时当存在外部规模经济且其他条件相同时,大规模从事某一大规模从事某一产品生产的国家往往有较低的生产成本产品生产的国家往往有较低的生产成本,这一情况有助于这一情况有助于形成形成“先发优势先发优势”:某一国家率先进入某一具有外部规:某一国家率先进入某一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后,强烈的外部规模经济会巩固其作为大模经济的行业后,强烈的外部规模经济会巩固其
20、作为大生产者的地位,尽管其他国家存在更廉价生产这种产品生产者的地位,尽管其他国家存在更廉价生产这种产品的可能性的可能性。 右图横轴表示手表的供求量,纵轴表示每只手表的平均成本或价格,假定一只手表的成本是其年产量的生产函数,ACs表示瑞士的平均成本曲线,ACt表示泰国的平均成本曲线。D代表世界对手表的需求,并假定瑞士和泰国均能满足这一要求。假定手表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对单个厂商来说完全是外部的,厂商内部不存在规模经济,所以两国的手表工业均由许多完全竞争的小厂商构成。竞争的结果是手表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外部规模经济与专业化生产外部规模经济与专业化生产ACSACt12每只手表的价格或成本手表的供求量OC0
21、P1P2图3.2 外部规模经济与专业化生产D(三)外部规模经济与学习曲线 在图3.3中,学习曲线是描述成本减少与特定行业产出规模不断扩大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通过生产获得的经验对成本的影响,学习曲线向下倾斜,随着时间的流逝,累积产量不断增加,成本也因而下降。 累积产量单位成本L1C0C1L20图3.3 学习曲线第二节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厂商和消费者数量众多且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行业中产品假设是同质的,具有完全的替代性,行业可以自由进出。 不完全竞争是指垄断和竞争两种对立的力量同时存在,与完全竞争理论不同,不完全竞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
22、完全竞争市场过于复杂。 假设图中原点代表一种极端的市场结构完全垄断,即市场上只有一家厂商。由原点出发沿着箭头方向向右移动,表示垄断程度在不断下降,无穷远处代表另一种极端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在原点和无穷远处之间任何一点都表示一种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如图中的A点和B点就表示两种不同的市场结构,A点更接近原点,与B相比其市场竞争程度要低些。B完全垄断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A 一、垄断竞争模型: 基于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是指竞争程度很高但又存在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其特征是:市场上有众多厂商和消费者;厂商通过生产差异产品来获得定价权;从
23、长期来看,厂商进出行业是自由的。与完全竞争相比,垄断竞争最关键的特征是生产差异产品。 (一)差异产品的含义 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指的是同一产业或产品集团内的众多企业生产的有差别的产品。 差异产品的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这些差异性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 例如,由于生产者特殊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引起的产品差异就属于客观差异,而由于营销手段(广告、展销、销售网点等)造成的消费者感觉上的不同则属于主观差异。 (二)产业内贸易 所谓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指同一个产业内部差异甚至是非差异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 图5.5显示了可以在
24、规模经济的基础上通过生产差异产品来进行互利的贸易。 图3.5 基于规模经济基础上的贸易EXYPAACCDB0(三)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区别 产业间贸易反映了比较优势,或者说是基于要素禀赋差异上的比较优势。其贸易格局是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净出口国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净进口国; 行业内贸易不反映比较优势。即使两国有相同的要素比例,两国也可以发生建立在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即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使规模经济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独立的基础和源泉。 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所说:“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原因有两个,这两个原因都有助于各国从贸易中获益。第一,进行贸易的各国之间
25、存在着千差万别。国家就像个人一样,当他们各自从事自己相对擅长的事情时,就能取长补短,从这种千差万别中获益。第二,国家之间通过贸易能达到生产的规模经济。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只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就能进行大规模生产,达到规模经济。这时的生产效率比每一种产品都生产时要高得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贸易模式反映了上述两种动机的相互作用。”(四)产业内贸易的衡量 产业内贸易水平我们可以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来衡量: 公式中T代表产业内贸易指数,X和M代表一国某产业的产品的出口量和进口量。T的取值范围在0和1之间,若T=0,表示该国在这类产品上只有进口或只有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贸易 理论 实务 完整版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