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照护课件整套电子教案.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心理照护课件整套电子教案.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照护课件整套电子教案.pptx(65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心理健康与心理照护模块一心理学基础课题一心理健康心理照护基础课题二课题三心理学基础课题一能力目标01能知晓心理学概念、心理现象的组成和心理的实质。02能知晓情绪的分类和情绪调节的策略。03能分析病人的人格心理特征。04能知晓各种心理现象在照护中的应用。一、心理现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它是个体在生活中都能体会到的一种最熟悉的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1.心理学与心理现象一、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即知、情、意。认知过程是个体接收外界输入的信息
2、并经过大脑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个体行为的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是个体在认知输入信息的基础上产生的主观体验和态度。意志过程是推动个体活动并维持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这三个过程是统一的整体,认知过程是个体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在认知过程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同时对认知过程又有促进作用。2.心理的主要内容一、心理现象 人格也称个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特色成分,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人格倾向性与社会环境条件及实践活动有关且随环境而变化,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人格心理特征与个体先天因素有关,是个体稳定的、本质的内在特征。自我
3、意识是一种自我调节系统,反映个体对自身及自身与客观世界关系的觉察状态。个体的心理过程和人格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统一。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情感体验,以及对客观世界进行积极改造的意志过程,人格就无法形成。同时,人格又会制约和影响个体心理过程,并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得到表现。心理的结构与关系如图1-1-1所示。2.心理的主要内容一、心理现象 1)心理是物种进化的结果从进化史来看,物种进化到不同的阶段,会产生相应水平的心理现象。无脊椎动物出现感觉,脊椎动物出现知觉,灵长类动物出现思维萌芽。人类随着劳动和语言的发展,人脑得到了高度发展,人的心理达到了抽象思维水平,产
4、生了心理活动的最高形式意识。2)心理与脑的发育相关脑的发育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个体从婴儿、幼儿、儿童脑重量的增加和脑皮质细胞的功能成熟,其心理水平也不断提高。3.心理的实质一、心理现象 3)脑是心理的器官病人大脑部位的损伤,在其生理功能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引起心理变化。例如,额叶区损伤病人会丧失分析计算和检查能力,甚至在性格上变得自制能力差和烦躁不安。事实证明,心理活动直接依赖于脑组织功能。4)心理过程通过反射活动实现反射是脑的基本活动形式。脑在反射中起整合作用,即大脑可以同时接受各种刺激,并受经历过的刺激的影响和反馈,使个体的心理活动成为完整、连续的过程,完整地反映个体的客观世界。3.
5、心理的实质一、心理现象 1)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重要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脑不能凭空产生心理,要由周围客观现实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经由神经传入人脑才能产生心理现象。因此,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心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反映外界事物和现象,并由外部事物所决定。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人脑不仅反映客观现实的外部特征,并且经过抽象与概括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心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会随所处环境、个体需求和经验的变化发生有选择的主动转移。反映的选择性主要取决于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心理主观能动性的最基本表现。3.心理的实质一、心理现象 3)社会实践对心理有制约作用个体在社会
6、关系中的地位影响其心理活动的内容。个体在反映现实的过程中,心理活动会随实践结果、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并通过行为来适应或者改变社会性制约的客观条件,使得反映与客观现实进一步趋同。3.心理的实质二、心理过程 1)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外界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加工,在人脑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觉,如闻到某种气味、看到某种颜色等。感觉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认知的初级形式。一切较高级的心理活动都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感觉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1.认知过程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敏感程度,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的大小
7、来度量。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并持续一定时间的最小刺激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年龄、身体状态、情绪、个人意向等因素对感受性具有明显影响。照护对象对照护环境的光线、声响和气味等的感受性不同,照护人员对照护对象感受性的变化应有正确认识,尽量营造光线柔和、声响较轻的环境。二、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3)感觉的特性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适应。适应可使感受性提高或减弱,如视觉的“暗适应”和“明适应”。大部分感觉都有适应现象,但适应程度和速度有较大区别,温觉、嗅觉的适应很快,而听觉和痛觉则较难适应。二、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3)感觉的特性感觉对比:同一感
8、受器在不同刺激物作用下,其感觉发生强度和性质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同时产生的感觉之间的对比称为同时对比。例如,把两个同样的灰色纸片,分别放在黑色背景和白色背景上,结果在黑色背景上的纸片看起来要比白色背景上的纸片亮很多。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称为继时对比。例如,人们先吃橙子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甜。二、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3)感觉的特性感觉后像: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形象还能保持较短时间的现象称为感觉后像。感觉后像在视觉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如,电风扇转动时,叶片看起来像是一个圆盘,这就是感觉后像作用的结果。二、
9、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3)感觉的特性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称为联觉。例如,强烈声音刺激可使牙痛加重,咬紧牙关或紧握双拳会使疼痛感觉减轻一些。在各种感觉中,色觉最容易引起联觉,如红、橙、黄等暖色会使人感觉温暖,蓝、青、绿等冷色会给人清凉或寒冷的感觉。不同的颜色可以引起不同的心理效应,如蓝色使人镇静,绿色可使人心理舒缓。二、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3)感觉的特性感觉的发展与补偿:人的感受性是在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不仅能在一定条件下暂时变化,而且能在个体实践活动和职业训练中获得提高和发展。例如,调音师具有高度精确的听觉,评酒师具有高度敏感的味觉。丧失某种感觉的人,为适应生活需要在实践
10、中发展其他感觉来进行补偿,如盲人的听觉、触觉高度灵敏等。二、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1)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脑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其差别在于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是在人脑中产生的由各种感觉整合而成的具体事物的映像。我们通常把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觉。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不是感觉成分的简单叠加,需要借助个体的知识经验,对感受到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二、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2)知觉的特征选择性:个体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刺激物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余刺激物当作背景,这种有选择地知觉外界事物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11、。知觉的对象和背景是相对的,两者可以相互转换。往往知觉的对象能够得到清晰的反映,而背景则比较模糊。由于知觉的选择性,人才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重要刺激物上,从而更有效地认识外界事物,更好地适应环境。知觉的选择性如图1-1-2所示。二、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2)知觉的特征整体性:个体依据过去的知识经验,当事物部分属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仍能以事物的整体特征来反映知觉的对象,称为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有助于提高个体知觉事物的能力,使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趋完善。二、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2)知觉的特征理解性:个体在知觉过程中主动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一定意义。知觉的理
12、解性与个体知识经验密切相关,如医生对病人的观察要更加全面和深刻。恒常性: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映像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性。二、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3)感知觉与健康照护感知觉的敏感程度会影响照护工作质量和工作目标的实现。感觉灵敏的照护者可以通过及时闻到异常气味或察觉病人神色的细微变化而发现病情的变化。同时,在照护环境布置中可根据色觉的联觉作用,对不同病人设计不同的环境,以达到促进病人康复的目的。二、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2)记忆的过程 识记。识记是通过反复感知,识别并且记住事物的过程,即信息输入和编码的过程,是记忆的初始环节。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识记目的和任务
13、、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以及识记方法等。从记忆效果来看,有意识记效果优于无意识记,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二、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2)记忆的过程保持。保持是将识记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在大脑中积累、加工、存储和巩固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是再认和回忆的重要保证。识记材料的保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可以表现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记忆保持内容的最大变化就是遗忘。二、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2)记忆的过程再认和回忆。再认和回忆是对存储信息提取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环节。再认是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回忆是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却能在脑中重现。再认和回忆没有本质区别,但再认相对容易。
14、二、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3)遗忘遗忘与保持对立,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或错误地再认和回忆。艾宾浩斯是最早对遗忘现象进行研究的学者,并绘制出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的时间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图1-1-3所示。二、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4)记忆与健康照护不同照护对象的记忆能力有很大区别。照护者要特别注意精神疾病、老年痴呆等有记忆障碍的照护对象,应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记忆训练,减少照护对象被动静坐及卧床时间。另外,照护者也要有良好的记忆品质,准确识记疾病照护常规和照护操作,善于记忆病人的诊断、治疗和病情变化内容,为照护对象提供可靠、准确的照护服务。二、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1)思维的概念思维
15、是个体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以及判断和推理的认识活动过程。例如,医生查房发现病人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四肢湿冷、脉搏孱弱,判断病人可能处于休克状态。思维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规律关系,是一种更复杂、更高级的认知过程。二、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2)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客观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要素、部分或属性,然后分别加以考察,从而认识其本质的思维方法。综合是把考察客观事物的各个要素、部分或特征之后的认识联结起来,并从整体上加以考察的思维方法。二、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2)思维的过程 比较与分类:比较是对不同事物或对象进行对比,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活动。只有通
16、过比较,将事物间的各种特征加以对比,才能对事物的认识更精准。例如,稽留热和弛张热都是高热,但稽留热温差一日之内不超过1 ,而弛张热温差则在1 以上,由此可以帮助医生鉴别属于哪种发热性疾病。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确定事物的特征,把事物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并揭示相互之间的从属关系,使知识系统化。比较和分类是两种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二、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2)思维的过程抽象与概括:抽象是指抽出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并舍弃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概括是把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综合,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上,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抽象是概括的基础,概括是对抽象的结果进行综合,从而形成概念或理论系统。二、心理过
17、程 1.认知过程2)思维的过程归纳和演绎。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推演出一般原理,获得规律性的本质认识的逻辑思维方法。演绎是从已知的一般原理、定理推断出个别或特殊结论的逻辑推理方法。二、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3)思维与健康照护科学的照护行为要以科学的思维作为前提,照护质量的高低既取决于照护者本人的知识、经验和技术,同时也取决于照护者的临床思维水平。照护者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此外,照护者要注意观察照护对象的思维特点,应重点关注有思维障碍的照护对象,对于照护对象因对疾病认知不足导致的思维改变,在与照护对象沟通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言语内容和语气,努力避免对照护对象增加
18、有害刺激。二、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1)想象的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例如,没有到过大草原的人,通过阅读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脑中就会浮现出蓝天白云下一望无际的草原。想象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个体实践活动中产生,借助改造表象的个别方面进行创造。二、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2)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时有没有预定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例子。有研究表明,如果连续剥夺有梦睡眠,人就会出现紧张、焦虑、注意力涣散和易怒等现象。有意想象根据想象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空想是
19、超出客观现实的幻想,是一种有害幻想。二、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3)想象与健康照护想象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具有调节机体和预测未来的积极作用。照护者了解照护对象病情一般不可能逐个亲自感知,常通过病案描述、照护对象口述,从而在大脑中形成有关照护对象病情的映像。想象对照护者及时了解照护对象病情,合理开展照护具有一定意义。二、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1)注意的概念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针对某一事物。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深入到所选择的事物中去。例如,外科医生为病人做手术,注意力都集中在病人的手术上。注意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
20、程,而是伴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状态,并贯穿于心理活动的始终。二、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 2)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一般成人注意的广度为59个字母或数字。注意的广度受知觉对象的空间排列、个体的知识经验、活动任务、情绪与兴趣状态等的影响。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持续的时间,它是保证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品质。稳定性直接影响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稳定性时间的长短与个体差异、兴趣状态和职业训练密切相关。二、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2)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分配:指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进行注意,或将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能力
21、。注意的分配能力可以通过训练提高。注意的转移:指根据任务的需要,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例如,护士给病人注射时,常边攀谈边进针,使病人注意发生转移而减轻痛感。二、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二、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客观事物是产生情绪情感的来源。情绪与情感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个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化着的情绪中得到表现,同一种情感在不同条件下也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见表1-1-1。2.情绪与情感过程1)主观体验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每种情绪都有不
22、同的主观体验,代表不同的感受,构成情绪和情感的心理内容。情绪情感体验具体表现为肯定与否定、强与弱、积极与消极、紧张与轻松等四对两极状态。二、心理过程 2.情绪与情感过程2)外部表现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是指与情绪情感状态相联系的身体外部变化,包括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其中,面部表情是主要的表情形式,眼睛是最能表达情绪情感的面部器官。二、心理过程 2.情绪与情感过程3)生理唤醒生理唤醒是指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是一种生理的激活水平。不同情绪的生理反应模式并不相同,如满意愉快时心跳节律正常,而恐惧或暴怒时则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二、心理过程 2.情绪与情感过程1)适应功能情绪能够使个体针对不
23、同的刺激产生灵活的适应性反应,并调节或保持个体与环境间的关系。情绪的功能来源于个体全部的先天功能、学习及认知活动,能调控群体间的互动。例如,个体对他人造成伤害时,内疚感可激发社会公平重建。2)动机功能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它能够激励个体活动和提高个体活动效率。适度的紧张和焦虑能促使个体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二、心理过程 2.情绪与情感过程3)组织功能积极的情绪情感对活动具有协调和促进作用。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效果。4)信号功能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是一种非言语交际方式。个体可以凭借表情进行情感信息和思想的传递。在日常生活中,55的信息由非言语表情传递,38的信息由言语表情传递,
24、只有7的信息由言语传递。二、心理过程 2.情绪与情感过程1)基本情绪基本情绪又称原始情绪,是人和动物都有的一种情绪,包括快乐、悲哀、愤怒和恐惧四种基本形式。盼望的目标达成和需要得到满足,可以产生快乐;盼望的目标幻灭或喜欢热爱的对象丧失、破裂,会产生悲哀;由于目的和愿望不能达成或一再受到阻碍,造成紧张的累积,会产生愤怒;企图摆脱或逃避某种险境又无能为力,会产生恐惧。二、心理过程 2.情绪与情感过程2)情绪状态心境:一种具有感染性、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对个体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健康有很大影响。积极乐观的心境有助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高活动效率,并有助于健康。因此,要善于调节和控制个体的心
25、境,形成并保持积极良好的心境。二、心理过程 2.情绪与情感过程2)情绪状态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短暂的情绪状态,如重大成功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等。在激情状态下,常伴有明显的生理和外部表情变化。从精神卫生学角度来看,激情不利于健康,可能会致病或致死,因此要善于控制激情,可采用注意转移来降低激情爆发的程度。二、心理过程 2.情绪与情感过程2)情绪状态应激:个体对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或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在应激状态时,有的人能利用过去的经验和生理激活状态化险为夷,而有些人则思维混乱、手足无措。个体若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机体往往难以适应,可能导致患病。二、心理过程 2.情绪与情感过程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 照护 课件 整套 电子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