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语文-小说-风波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大学语文-小说-风波ppt课件.ppt(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学语文课件-小说-风波1.1.结合作品背景,深入理解小说的深刻主题与思想意义。结合作品背景,深入理解小说的深刻主题与思想意义。2.2.把握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把握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3.3.学习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学习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 .对话描写等方法来刻划人物的特点。对话描写等方法来刻划人物的特点。4.4.学习小说善于谋篇布局的结构特点。学习小说善于谋篇布局的结构特点。 一、课文的时代背景一、课文的时代背景小说写于小说写于19201920年年8 8月月5 5日,最初发表于日,最初发表于19201920年年9 9月月新青年新青年月刊第八月刊第八卷第一号。卷第一号。作
2、品以作品以19171917年张勋复辟为历史背景。张勋,北洋军阀,原为清朝军年张勋复辟为历史背景。张勋,北洋军阀,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属下的官兵仍坚持留辫,继续效忠清王朝,被称官。辛亥革命后,他和属下的官兵仍坚持留辫,继续效忠清王朝,被称为为“辫子军辫子军”。19171917年年6 6月,张勋率兵入京。月,张勋率兵入京。7 7月月1 1日,与康有为等人扶持日,与康有为等人扶持溥仪复辟。这也就是小说中所说的溥仪复辟。这也就是小说中所说的“皇帝坐了龙庭皇帝坐了龙庭”事件。事件发生时,事件。事件发生时,正在北京教育部任职的鲁迅,于正在北京教育部任职的鲁迅,于7 7月月3 3日愤然辞职,以示抗
3、议。这场逆历日愤然辞职,以示抗议。这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复辟闹剧,在举国上下的纷纷声讨之下,只延续了史潮流而动的复辟闹剧,在举国上下的纷纷声讨之下,只延续了1212天(天(7 7月月1 1日日7 7月月1212日)就匆匆结束,并很快为人们所淡忘。但鲁迅却由此对日)就匆匆结束,并很快为人们所淡忘。但鲁迅却由此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风波风波正是他在这一深入思考的基正是他在这一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充分体现了他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清醒认识。础上创作完成的,充分体现了他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清醒认识。 二、课文的思想内容二、课文的思想内容作品通过作品通过191
4、7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所引起的一场风波,真实地反映了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所引起的一场风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深刻地说明了辛亥革命并没有给中国农村带来根本变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深刻地说明了辛亥革命并没有给中国农村带来根本变革,广大民众仍然缺乏民主主义觉悟,他们在政治上革,广大民众仍然缺乏民主主义觉悟,他们在政治上. .经济上经济上. .精神上依然处于被精神上依然处于被压迫压迫. .被剥削被剥削. .被奴役的境地。被奴役的境地。辫子是封建势力复辟与旧的思想意识束缚的象征,也是小说贯穿始终的线索。辫子是封建势力复辟与旧的思想意识束缚的象征,也是小说贯穿始终的线索
5、。张勋复辟的消息传来,七斤为失掉辫子而愁眉不展张勋复辟的消息传来,七斤为失掉辫子而愁眉不展. .惶恐不安,保留着辫子的赵惶恐不安,保留着辫子的赵七爷则将盘起的辫子放下,招摇过市,神气活现,但复辟事件很快过去,赵七爷七爷则将盘起的辫子放下,招摇过市,神气活现,但复辟事件很快过去,赵七爷重又收起辫子盘上头顶,七斤不再有辫子之忧,并且重又受到家里和村人的尊敬。重又收起辫子盘上头顶,七斤不再有辫子之忧,并且重又受到家里和村人的尊敬。辫子引起的恐慌,暴露了国民愚昧辫子引起的恐慌,暴露了国民愚昧. .麻木的精神状态,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麻木的精神状态,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旧的思想意识在人们的内
6、心仍根深蒂固,就象七斤头上的辫子一样,即帝制,但旧的思想意识在人们的内心仍根深蒂固,就象七斤头上的辫子一样,即使强行剪掉还是心存留恋,要想唤醒民众使强行剪掉还是心存留恋,要想唤醒民众. .从根本上改造社会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从根本上改造社会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一场小小的辫子风波,揭示出深刻的社会主题,显示了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情。一场小小的辫子风波,揭示出深刻的社会主题,显示了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三三. .课文的艺术特点课文的艺术特点1.1.善于以小见大的总体特色。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短小,所以常常需要从小处善于以小见大的总体特色。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短小,所以常常需要从小处落笔,在有限的篇幅内,从看似小
7、事、寻常现象入手,反映大的事件、大的主题。落笔,在有限的篇幅内,从看似小事、寻常现象入手,反映大的事件、大的主题。本文在这方面表现得便非常突出,作者透过江南水乡一场小小的辫子风波,反映本文在这方面表现得便非常突出,作者透过江南水乡一场小小的辫子风波,反映了张勋复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由此进一步对辛亥革命进行反思,揭示了辛亥了张勋复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由此进一步对辛亥革命进行反思,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启发农民觉悟对于中国农村变革的重要性,反映出深刻的社会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启发农民觉悟对于中国农村变革的重要性,反映出深刻的社会主题。主题。2.2.巧妙谋篇布局的结构艺术。小说紧紧围绕巧妙谋篇布
8、局的结构艺术。小说紧紧围绕“辫子辫子”这一主要线索展开描写,这一主要线索展开描写,以以“辫子事件辫子事件”、“辫子风波辫子风波”为中心,依次交代了由辫子引发的这场风波产生、为中心,依次交代了由辫子引发的这场风波产生、发展、高潮直至平息的整个过程。风波的很快平息,显示出革命在中国的农村并发展、高潮直至平息的整个过程。风波的很快平息,显示出革命在中国的农村并未受到多大触动。小说开头有关水乡民俗的场面描写,与最后颇具暗示性的结尾未受到多大触动。小说开头有关水乡民俗的场面描写,与最后颇具暗示性的结尾相互呼应,更是不仅使小说结构在形式上趋于完整,而且对揭示当时农村封闭、相互呼应,更是不仅使小说结构在形式
9、上趋于完整,而且对揭示当时农村封闭、保守、停滞不前的现状,反映深刻的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保守、停滞不前的现状,反映深刻的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 3、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成功地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典型地反映出当时了几个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典型地反映出当时农村不同人们真实的存在状态。如七斤是一个农村不同人们真实的存在状态。如七斤是一个愚昧麻木、胆小怕事、缺乏觉悟的落后农民典愚昧麻木、胆小怕事、缺乏觉悟的落后农民典型;赵七爷是一个顽固守旧、不学无术、装腔型;赵七爷是一个顽固守旧、不学无术、装腔作势、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典型;七斤嫂作势、时刻梦想复辟
10、的封建遗老典型;七斤嫂愚昧无知而又刁蛮泼辣,八一嫂心地善良,九愚昧无知而又刁蛮泼辣,八一嫂心地善良,九斤老太则是永远都不满现实、总是怀恋过去的斤老太则是永远都不满现实、总是怀恋过去的不平家典型。不平家典型。4 4、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1 1)细节描写。小说总体上采用白描手法,通过简练的笔)细节描写。小说总体上采用白描手法,通过简练的笔墨刻画人物。但有些地方也很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作者善于抓住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细墨刻画人物。但有些地方也很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作者善于抓住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写七斤为没有辫子发愁时节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写七斤为没有
11、辫子发愁时“忘却了吸烟忘却了吸烟”的细节,形象刻画出的细节,形象刻画出他的怕事愚昧的心理;写赵七爷一会儿他的怕事愚昧的心理;写赵七爷一会儿“将辫子盘在顶上将辫子盘在顶上”、一会儿又放下的细节,则刻、一会儿又放下的细节,则刻画出他善于应变而又时刻不忘复辟的特点。(画出他善于应变而又时刻不忘复辟的特点。(2 2)对话描写。小说中还运用了大量个性化的)对话描写。小说中还运用了大量个性化的人物对话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赵七爷关于人物对话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赵七爷关于“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等言论,等言论,七斤叹着气所说的七斤叹着气所说的“我没有辫子我没有辫子”一类
12、话,八一嫂劝解七斤嫂的言语,七斤嫂的一类话,八一嫂劝解七斤嫂的言语,七斤嫂的“恨棒打恨棒打人人”,特别是九斤老太的那句,特别是九斤老太的那句“一代不如一代一代不如一代”的口头禅,都对突出人物个性起到了传神的口头禅,都对突出人物个性起到了传神的效果。(的效果。(3 3)环境描写。小说开头有段江南水乡的环境描写,渐渐落山的太阳、靠边的乌)环境描写。小说开头有段江南水乡的环境描写,渐渐落山的太阳、靠边的乌桕树叶、几个花脚蚊子、农家的烟突、以及农家晚饭所用的小桌子和矮凳等,共同组成了桕树叶、几个花脚蚊子、农家的烟突、以及农家晚饭所用的小桌子和矮凳等,共同组成了一幅一幅“田家乐田家乐”的风景图。这些描写
13、,正表现出当时落后封闭、传统守旧的农村现状,而的风景图。这些描写,正表现出当时落后封闭、传统守旧的农村现状,而且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起到了以静衬动的作用。(且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起到了以静衬动的作用。(4 4)象征手法。小说结尾多处使用)象征手法。小说结尾多处使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如九斤老太了象征暗示的手法,如九斤老太“仍然不平而且康健仍然不平而且康健”,象征着保守复旧的思想仍根深蒂,象征着保守复旧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六斤固;六斤“新近裹了脚新近裹了脚”,象征着封建传统的束缚仍在下一代身上继续;六斤,象征着封建传统的束缚仍在下一代身上继续;六斤“在土场上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一瘸一拐的往
14、来”,象征着中国社会仍在痛苦中重复着老路。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结,象征着中国社会仍在痛苦中重复着老路。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结尾含蓄巧妙,大大深化了作品的思想主题。尾含蓄巧妙,大大深化了作品的思想主题。鲁迅是现代中国小说的开创者和建设者,他的小说不仅仅只是语言的文体形式,而是文鲁迅是现代中国小说的开创者和建设者,他的小说不仅仅只是语言的文体形式,而是文化的、思想的、情感的和语言的变革、综合和创造。它是立体的、圆柱体的世界,不是平面化的、思想的、情感的和语言的变革、综合和创造。它是立体的、圆柱体的世界,不是平面的、直线的图形。阅读鲁迅需要积累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有较深的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的
15、、直线的图形。阅读鲁迅需要积累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有较深的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有自己的审美鉴赏力,否则,对读者自己是一种负担,对鲁迅也是一种伤害。(王本朝有自己的审美鉴赏力,否则,对读者自己是一种负担,对鲁迅也是一种伤害。(王本朝鲁鲁迅小说的精神世界迅小说的精神世界)鲁迅之所以在本作品中那样不遗余力地、毫无顾忌地掘发民族的病根,针贬国民的锢疾,鲁迅之所以在本作品中那样不遗余力地、毫无顾忌地掘发民族的病根,针贬国民的锢疾,关键在于他一直把启发人民群众的觉悟当做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首要任务。所以,他的小说关键在于他一直把启发人民群众的觉悟当做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首要任务。所以,他的小说取材取材“多采
16、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南腔北调集北调集我怎样做起小说来我怎样做起小说来)这也正如鲁迅的至友许寿裳所言:)这也正如鲁迅的至友许寿裳所言:“鲁迅对于我们民族有伟鲁迅对于我们民族有伟大的爱大的爱正唯其爱民族越加深至,故其观察越加精密,而暴露症结也越加详尽,毫不留正唯其爱民族越加深至,故其观察越加精密,而暴露症结也越加详尽,毫不留情。情。”(鲁迅与民族性研究鲁迅与民族性研究)风波风波的主要思想与精神,正在于此。(方智范等编著的主要思想与精神,正在于此。(方智范等编著大学语文指要大学语文指要)小
17、说在总体上采用白描手法。首先,作者善于通过富有个性色彩和乡土气息的人物对话小说在总体上采用白描手法。首先,作者善于通过富有个性色彩和乡土气息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其次,作者能够精选生动贴切而富于表现来刻画人物性格,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其次,作者能够精选生动贴切而富于表现力的细节来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和暗示深刻的主题内蕴;再次,作品开头的环境描绘和场面力的细节来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和暗示深刻的主题内蕴;再次,作品开头的环境描绘和场面描写,不仅是一幅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而且以其场景的恬静,与结描写,不仅是一幅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风景画和风
18、俗画,而且以其场景的恬静,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的波澜起伏起到了对比衬托作用。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的波澜起伏起到了对比衬托作用。小说结尾含蓄隽永,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小说结尾含蓄隽永,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大学语文)一、写了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所引起的一场辫子风波。以此来真实地反一、写了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所引起的一场辫子风波。以此来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深刻揭示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思想主题。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深刻揭示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思想主题。二、语言、动作和细节描写。七斤是一个愚昧麻木、胆小怕事、缺乏
19、觉悟的二、语言、动作和细节描写。七斤是一个愚昧麻木、胆小怕事、缺乏觉悟的落后农民典型;赵七爷是一个顽固守旧、不学无术、装腔作势、时刻梦想复辟的落后农民典型;赵七爷是一个顽固守旧、不学无术、装腔作势、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典型。封建遗老典型。三、九斤老太是个永远都不满现实、怀恋过去的不平家。作者主要用了个性三、九斤老太是个永远都不满现实、怀恋过去的不平家。作者主要用了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来刻画她。无论什么时候,她总是重复着化的人物语言描写来刻画她。无论什么时候,她总是重复着“一代不如一代一代不如一代”这这一句话。一句话。四、小说开头有段江南水乡的环境描写,渐渐落山的太阳、靠边的乌桕树叶、四、小说
20、开头有段江南水乡的环境描写,渐渐落山的太阳、靠边的乌桕树叶、几个花脚蚊子、农家的烟突、以及农家晚饭所用的小桌子和矮凳等,共同组成了几个花脚蚊子、农家的烟突、以及农家晚饭所用的小桌子和矮凳等,共同组成了一幅一幅“田家乐田家乐”的风景图。这些描写,正表现出当时落后封闭、传统守旧的农村的风景图。这些描写,正表现出当时落后封闭、传统守旧的农村现状,而且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起到了以静衬动的作用。现状,而且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起到了以静衬动的作用。五、小说结尾多处使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如九斤老太五、小说结尾多处使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如九斤老太“仍然不平而且康仍然不平而且康健健”,象征着保守复旧的思
21、想仍根深蒂固;六斤,象征着保守复旧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六斤“新近裹了脚新近裹了脚”,象征着封建传,象征着封建传统的束缚仍在下一代身上继续;六斤统的束缚仍在下一代身上继续;六斤“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象征着中国,象征着中国社会仍在痛苦中重复着老路。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结尾含蓄巧妙,大大深化社会仍在痛苦中重复着老路。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结尾含蓄巧妙,大大深化了作品的思想主题。了作品的思想主题。辫子与国民性辫子与国民性风波风波思想意义再思考思想意义再思考孙昌松孙昌松臭名昭著的臭名昭著的“辫帅辫帅”张勋在北京搞封建主义张勋在北京搞封建主义复辟,把废帝溥仪扶上皇帝的宝座,在一
22、个江南复辟,把废帝溥仪扶上皇帝的宝座,在一个江南农村小镇,封建遗老赵七爷以此煽风点火,推波农村小镇,封建遗老赵七爷以此煽风点火,推波助澜,掀起了一场关于辫子的有无与脑袋的存亡助澜,掀起了一场关于辫子的有无与脑袋的存亡的不大不小的风波,造成了一场短命的却也是惊的不大不小的风波,造成了一场短命的却也是惊心动魄的大恐怖事件。本来属于民族风俗和服饰心动魄的大恐怖事件。本来属于民族风俗和服饰范畴的辫发问题何以能引发如此大的震动?只缘范畴的辫发问题何以能引发如此大的震动?只缘于辫发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更广泛的于辫发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社会意义。“头发头发”对于中国人来说有
23、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头发是我们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与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啊!中国人的宝贝与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啊!”从中国的历史发展从中国的历史发展来看,来看,“辫发,属于身体,更属于历史。辫发是关系统治权力、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辫发,属于身体,更属于历史。辫发是关系统治权力、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习尚的大问题,是历史冲突的焦点,更是个人和社会发展轨迹的一份真实记值观念、社会习尚的大问题,是历史冲突的焦点,更是个人和社会发展轨迹的一份真实记录。录。” “” “头
24、发头发”已经远远超越其自身的自然存在,被历史赋予了更为丰富的社会属性。在已经远远超越其自身的自然存在,被历史赋予了更为丰富的社会属性。在中国远古的巫术中,它具有神奇的同感力量,因而在远古的信仰与巫术体系中,头发常常中国远古的巫术中,它具有神奇的同感力量,因而在远古的信仰与巫术体系中,头发常常是灵魂与肉体的媒介。在儒家文化体系内,发式的差异不仅是出于美学的需要,也是华夷是灵魂与肉体的媒介。在儒家文化体系内,发式的差异不仅是出于美学的需要,也是华夷的界限。到了近代,头发更是被赋予了更多社会因子,特别是与政治紧紧地纠缠在一起。的界限。到了近代,头发更是被赋予了更多社会因子,特别是与政治紧紧地纠缠在一
25、起。以清朝为例,一部清朝的政治史与头发结下不解之缘,从清初的以清朝为例,一部清朝的政治史与头发结下不解之缘,从清初的“剃发令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之后的,再到辛亥革命之后的“剪辫易服剪辫易服”,对头发的苛刻要求的背后是复杂而隐晦,对头发的苛刻要求的背后是复杂而隐晦的历史在流动。清末民初,许多志在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者,将是否剪辫视作革命与否的的历史在流动。清末民初,许多志在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者,将是否剪辫视作革命与否的身体标志;伴随着租界、通商口岸的设立,各国传教士、商人来华,中国式的发辫成为许身体标志;伴随着租界、通商口岸的设立,各国传教士、商人来华,中
26、国式的发辫成为许多洋人和趋新华人所批斗的落后的身体符号。与此同时,中国留学生、华侨、华工等远赴多洋人和趋新华人所批斗的落后的身体符号。与此同时,中国留学生、华侨、华工等远赴海外,发辫问题也成为这些旅居海外者与当地社会、文化、法律等不能适应的重要因素。海外,发辫问题也成为这些旅居海外者与当地社会、文化、法律等不能适应的重要因素。而许多倾向维新变法的知识分子提倡剪发易服是出于挽救民族、挽救国家危亡的爱国动机。而许多倾向维新变法的知识分子提倡剪发易服是出于挽救民族、挽救国家危亡的爱国动机。围绕着是否剪发易服的讨论背后其实是中国社会如何实现现代化、世界化,如何与近代先围绕着是否剪发易服的讨论背后其实是
27、中国社会如何实现现代化、世界化,如何与近代先进文明相对接的问题,在这些表面看似社会习俗的行为蕴涵了深刻的政治、文化含进文明相对接的问题,在这些表面看似社会习俗的行为蕴涵了深刻的政治、文化含义。正是基于辫发的这种特殊含义,鲁迅在义。正是基于辫发的这种特殊含义,鲁迅在风波风波一文中,巧妙利用一文中,巧妙利用“辫子辫子”来推动来推动“风波风波”的发展,让不同的人物站出来表演,各自展现个人的精神状态,的发展,让不同的人物站出来表演,各自展现个人的精神状态,暴露出国民的种种劣根性,说明在中国社会国民性改造的路还很长。同时也通过暴露出国民的种种劣根性,说明在中国社会国民性改造的路还很长。同时也通过一个群体
28、展现了辛亥革命对国民以及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说明一个群体展现了辛亥革命对国民以及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说明“封建势力的封建势力的根深蒂固,辛亥革命没有动摇封建势力在农村的统治,没有改变广大农民经济上根深蒂固,辛亥革命没有动摇封建势力在农村的统治,没有改变广大农民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的命运,即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经济上是失败的。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的命运,即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经济上是失败的。” ” 回到回到风波风波一文中,一文中,“辫子辫子”在全文共出现了十八次之多,贯穿了小说的在全文共出现了十八次之多,贯穿了小说的始终,并引起了一系列的矛盾。在这里,始终,并引起了一系列的矛盾。在这里,“
29、辫子辫子”作为一个道具,激起了各色人作为一个道具,激起了各色人等的不同反应,通过这些反应,等的不同反应,通过这些反应,“辫子辫子”也悄悄展现了自身的象征意义。谈到也悄悄展现了自身的象征意义。谈到“辫子辫子”当然离不开其载体当然离不开其载体人物。人物是小说的支撑点、基本面、灵魂。独人物。人物是小说的支撑点、基本面、灵魂。独特鲜明的人物性格、曲折生动的人物命运、特定状态下的人物心理、错综复杂的特鲜明的人物性格、曲折生动的人物命运、特定状态下的人物心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始终是小说创作的中心并从多方面决定了小说的思想深度、美学价值、人物关系,始终是小说创作的中心并从多方面决定了小说的思想深度、美学
30、价值、艺术灵魂。所以,挖掘文章的思想意义还须从一个个人物本身的所思、所为着手。艺术灵魂。所以,挖掘文章的思想意义还须从一个个人物本身的所思、所为着手。在小说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迂腐不堪的在小说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迂腐不堪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出色人物兼学问家”赵七爷。在赵七爷。在这场风波中,他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在风波初起时,因为自己的这场风波中,他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在风波初起时,因为自己的“辫子辫子”完好无损而七完好无损而七斤剪了斤剪了“辫子辫子”,“辫子辫子”便成了他吓唬七斤嫂等无知村民的有力武器:便成了他吓唬七斤嫂等无知村民的有力武器:“你家七斤的辫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
31、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发,”“”“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写着。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写着。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人。”由于赵七爷的恐吓,引发七斤嫂对七斤恶毒的咒骂。但到风波结尾,张勋复辟失败,由于赵七爷的恐吓,引发七斤嫂对七斤恶毒的咒骂。但到风波结尾,张勋复辟失败,猖狂一时的赵七爷只好再次把辫子盘在头上,等待着新的反扑时机。由此可见,盘辫子的猖狂一时的赵七爷只好再次把辫子盘在头上,等待着新的反扑时机。由此可见,盘辫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继续拖辫子
32、,也就是要保住清朝臣民的资格,清楚地暴露了其反动而狡猾最终目的是为了继续拖辫子,也就是要保住清朝臣民的资格,清楚地暴露了其反动而狡猾的本质。在这里,的本质。在这里,“辫子辫子”已不仅是指身体的一部分,而是把矛头直接指向植根于封建统已不仅是指身体的一部分,而是把矛头直接指向植根于封建统治阶级骨子里的反对社会进步的国民劣根性。同时,这场风波中的另两个重要人物治阶级骨子里的反对社会进步的国民劣根性。同时,这场风波中的另两个重要人物七七斤和七斤嫂的表现更令人深思。七斤像一只木偶一样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并本能地斤和七斤嫂的表现更令人深思。七斤像一只木偶一样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并本能地做出反应。要
33、他剪辫,他就糊糊涂涂地剪了辫子;咸亨酒店的人说又坐了龙庭的皇帝要辫做出反应。要他剪辫,他就糊糊涂涂地剪了辫子;咸亨酒店的人说又坐了龙庭的皇帝要辫子,他就只有叹气;听了赵七爷的恐吓,子,他就只有叹气;听了赵七爷的恐吓,“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再也说不出一句话。”风波过后,风平浪静,七斤继续过着他的风波过后,风平浪静,七斤继续过着他的“农家乐农家乐”生活。在这场生活。在这场风波中,他自始自终都没有个人的思想表达,至于剪不剪辫子、剪辫子会有什么后果等均风波中,他自始自终都没有个人的思想表达,至于剪不剪辫子、剪辫子会有什么后果
34、等均没有自己的思考,剪不剪辫子本来对他是无所谓的事,包括七斤嫂也是这样认为,但因赵没有自己的思考,剪不剪辫子本来对他是无所谓的事,包括七斤嫂也是这样认为,但因赵七爷将辫子的有无与砍头与否联系在一起,这才引起夫妻二人的恐慌,并使二人立刻七爷将辫子的有无与砍头与否联系在一起,这才引起夫妻二人的恐慌,并使二人立刻反目。在整个风波中,七斤纯粹是一具行尸走肉,因为长期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已经失去反目。在整个风波中,七斤纯粹是一具行尸走肉,因为长期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已经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其个人思维处于一种极端低级的水平,没有个人的思想,对是非的判断独立思考的能力,其个人思维处于一种极端低级的水平,没有个人
35、的思想,对是非的判断均以赵七爷的话语为标准。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可悲,更可悲的是他身边的群众都表现了类均以赵七爷的话语为标准。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可悲,更可悲的是他身边的群众都表现了类似的麻木。他们已经适应了做奴隶的生活,只要让他们生存,不管谁坐龙庭还是革命,都似的麻木。他们已经适应了做奴隶的生活,只要让他们生存,不管谁坐龙庭还是革命,都不是他们要关心的事情,更别提一个赵七爷对他们进行欺骗和压迫。同时,更可怕的是,不是他们要关心的事情,更别提一个赵七爷对他们进行欺骗和压迫。同时,更可怕的是,包括七斤嫂在内的村民对七斤的困难境地非但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同情,反而是一种落井下包括七斤嫂在内的村民对七斤的困难境
36、地非但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同情,反而是一种落井下石的暴民心态,这其实也是一种极力想保住自身奴隶地位的奴性心理。石的暴民心态,这其实也是一种极力想保住自身奴隶地位的奴性心理。从另一个侧面看,一条本来属于民族风俗范畴内的辫子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从另一个侧面看,一条本来属于民族风俗范畴内的辫子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风风波波”,则更进一步提示了,则更进一步提示了“辫子辫子”的深刻含义。七斤之所以一听皇帝要坐龙庭就像要赴死的深刻含义。七斤之所以一听皇帝要坐龙庭就像要赴死一样的绝望,正是因为他失去了做清朝奴隶的标志一样的绝望,正是因为他失去了做清朝奴隶的标志辫子。这是清朝统治者用铁血政策辫子。这是清朝统治者用
37、铁血政策在汉人头顶上种起来的。久而久之,汉人便当成自己的传统保留下来而无人再想到违抗,在汉人头顶上种起来的。久而久之,汉人便当成自己的传统保留下来而无人再想到违抗,并且在思想深处也形成了辫子等同于生命的思维定式。所以说,汉人蓄辫的过程也就是汉并且在思想深处也形成了辫子等同于生命的思维定式。所以说,汉人蓄辫的过程也就是汉人被奴化的过程。七斤一旦失去了辫子,就意味着要遭殃,当然与村民相比也就低人一等人被奴化的过程。七斤一旦失去了辫子,就意味着要遭殃,当然与村民相比也就低人一等了。因为长期养成的奴性意识,在以了。因为长期养成的奴性意识,在以“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不变道亦不变”为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的村民眼
38、为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的村民眼里,任何事物的求新和变化都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他们怕他人的里,任何事物的求新和变化都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他们怕他人的“新新”与与“变变”会动摇会动摇他们的奴隶地位,哪怕是剪掉一条辫子这样的所谓他们的奴隶地位,哪怕是剪掉一条辫子这样的所谓“新新”与与“变变”!在这里,鲁迅力图唤!在这里,鲁迅力图唤起读者注意的不在七斤被剪了辫子这件事上,而在于他被剪辫后的遭遇起读者注意的不在七斤被剪了辫子这件事上,而在于他被剪辫后的遭遇村民对他的歧村民对他的歧视笑骂、排挤迫害,并从这里入手来批判国民的奴隶意识。视笑骂、排挤迫害,并从这里入手来批判国民的奴隶意识。“一个民族,如果不拔除这
39、种一个民族,如果不拔除这种奴隶意识,则社会上任何的奴隶意识,则社会上任何的新新与与变变都将被扼杀与扑灭,历史也只会停滞不前。都将被扼杀与扑灭,历史也只会停滞不前。” ” 同时,整个风波中有另外两个人不容忽视同时,整个风波中有另外两个人不容忽视八一嫂和六斤。鲁迅借八一嫂之口表示了他八一嫂和六斤。鲁迅借八一嫂之口表示了他对辫子的不屑。然而,八一嫂对七斤的同情却遭到了众人的反击。首先是七斤嫂的对辫子的不屑。然而,八一嫂对七斤的同情却遭到了众人的反击。首先是七斤嫂的“恨棒恨棒打人打人”,接着便是,接着便是“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的赵七爷,而后是麻木而狠毒的的赵七
40、爷,而后是麻木而狠毒的村民。于是,在这几股力量的打击下,八一嫂仅有的一点对新事物的认可思想也沦陷于村民。于是,在这几股力量的打击下,八一嫂仅有的一点对新事物的认可思想也沦陷于“辫子辫子”的控制之下。众人恶狠狠的打击把仅存的良知给毁灭了,剩下的便是无尽的黑暗的控制之下。众人恶狠狠的打击把仅存的良知给毁灭了,剩下的便是无尽的黑暗与悲哀。再看六斤,一个在风波之初尚是与悲哀。再看六斤,一个在风波之初尚是“双丫角双丫角”的新生力量,但在风波之末却成了的新生力量,但在风波之末却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伊虽然新近裹脚”“”“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41、”。这是一个十。这是一个十分可悲的场面,旧的传统被一代代传下去,让人看不到一丝新的希望。分可悲的场面,旧的传统被一代代传下去,让人看不到一丝新的希望。所以通过整个风波,表现出的群众的不觉醒是触目惊心的,这大概也正是鲁迅先生极所以通过整个风波,表现出的群众的不觉醒是触目惊心的,这大概也正是鲁迅先生极力向我们展示的力向我们展示的“辫子辫子”的意义所在:辫子的有无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在于该如何对的意义所在:辫子的有无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在于该如何对待辫子的有无。拔去辫子并不难,关键在于如何拔去植根于群众灵魂深处的待辫子的有无。拔去辫子并不难,关键在于如何拔去植根于群众灵魂深处的“辫子辫子”。至此,我们对至此,我们对风波风波一文的思想意义的理解也就不能仅限于暴露辛亥革命局限性的一文的思想意义的理解也就不能仅限于暴露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层面上,而是应该突破这一局限,回归到改造国民性的道路上来,并从这些有血有肉的人层面上,而是应该突破这一局限,回归到改造国民性的道路上来,并从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本身出发,思考国民性改造的途径、标准。这大概也是物本身出发,思考国民性改造的途径、标准。这大概也是风波风波主题的应有之义。(选主题的应有之义。(选自自现代语文现代语文( (文学研究版文学研究版) )20072007年第年第7 7期)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