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国学经典释译(第二版) (插图版)ppt课件.pptx
《(高职)国学经典释译(第二版) (插图版)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国学经典释译(第二版) (插图版)ppt课件.pptx(37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国学经典释译(第二版)课件 (插图版)国学经典释译 (第二版) 刘金同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概 述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顾名思义,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国学,是研究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学问,包括哲学、史学、文学、考古学、中医学、语言文字学等方面。(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国学,犹言国故,指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见辞海) 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广义的国学指的是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书画、音乐、数术、医学、星相、建筑等。二、何谓国学经典 我们常说的国学经典,主要是指“四书五经”,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
2、其他的还有老子庄子墨子荀子史记战国策国语楚辞三字经弟子规等。 三、国学的发展历史 国学始于伏羲、黄帝,经夏、商、周三代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一个巅峰,即百家争鸣,其中儒家、道家的学说是最高的代表。 现在,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学正获得它的新生和发展,进入了春天。当代中国的国家和民主制度日益完善,振兴国学、弘扬传统文化,是国民的自觉意识,学习国学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因此,国学必然会有一个全面的、长期的、蓬勃的发展。 四、出现“国学热”的原因 第一,当今的世情。 第二,提升精神文化修养的需求。 第三,国学的特质所决定。 (1)国学的精髓是贵生 (2)国学的精髓是尊道 (3)国学的精
3、髓是尚和 (4)国学的精髓是悠久、博大 第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五、学习国学的目的 我们学习国学,从小处看,能升华个人的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自己获得精神解放,生活得更加快乐幸福,走向辉煌的人生。从大处看,是为了促进和保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安定、民族团结、世界和平。国学教育,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习国学的目的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使人们养德、行孝、仁爱、和谐、尽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六、学习国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我们学习国学,应该做到:吸取其精华,结合现实,创造新的文化,指导社会实践。我们对待国学的正确态度应当是:师古而不泥古,师
4、古而不复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芜取菁、去伪存真。唯其如此,才能使国学得以发扬光大,使其在加强国民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挥积极的、应有的促进作用。七、学习国学的重大意义 第一,国学能够为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思想营养。 第二,国学能够满足建立和谐社会的需求,并为其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 第三,国学能够为当代中华文明的崛起提供重要的支撑力量。 第四,国学能够为21世纪新的人类文明建构做出重要的贡献。大 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
5、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他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是曾子记录下来的;“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大学旨在说明“大学之道”,即大学教育的目的、内容、步骤、方法及指导方针,是儒家教育的纲领性论著,也是我国古代论述修身治国的佳作。“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6、。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个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另一个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1 大学之道(经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
7、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2 明明德(传一)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3 新民(传二)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8、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4 止于至善(传三)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5 知本(传四)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6 格物致知(传五)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
9、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7 诚意(传六)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8 正心修身(传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
10、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9 修身齐家(传八)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10 齐家治国(传九)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
11、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11 治国平天下(传十)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
12、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鉴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
13、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14、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思考题】1大学的思想内容是什么?2谈谈你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认识。3背诵大学经一章。 大学的当代价值 大学虽然是古代儒家的思想,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依然有其不可忽视的当代价值。大学是中国人文世界的精神土壤,对民族、国家和个体而言,大学的价
15、值又非同一般。 大 学 新 解 梁涛大学“三纲领”与“八条目”应为一个整体,这是理解大学的关键。“三纲领”中的“明明德”主要是指“修身”而言,而“止于至善”则是指“明明德于天下”,即天下人皆能修其身。 大学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自宋代列入四书以后,其影响更为巨大。但围绕大学一直存在着种种争论,争论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的成书年代;二是大学的思想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而这两个方面又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 对大学的内容及思想地位作进一步探讨 (一)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然而一篇文章的生命力,往往不在于其字数的长短,甚至也不在于其思想的高深,而在于它是否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是否为后
16、人留下阐释、发挥的空间。 (二)三纲领之后,作者又通过八条目对其作了进一步发挥,前面说过,三纲领与八条目乃是一个整体,二者具有一种对应关系,由此,我们也可以对大学中长期争议的问题有一新的认识。 (三)大学的学派归属和地位如何呢?这在学术史上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宋代学者多认为大学属于思孟的内在派,在宋儒构造的道统系统中,大学是与曾子联系在一起,而与子思的中庸,孟子的孟子一脉相承,前后相续的。中 庸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自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
17、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近代人们对中庸作者产生疑问,有人据第二十八章“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两段话,认为中庸是秦代作品;也有人认为是子思所作,只是掺入了秦人文字。多数学者认为现存的中庸,还应为子思所作,但可能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写定,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是以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中庸说两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
18、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必读经典。 中庸在儒家典籍中,是高层次的、理论色彩浓厚的著作。读通、读懂很不容易。 1 天命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 时中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3
19、鲜能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4 行明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5 不行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6 大智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7 予知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8 服膺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3失之矣。” 9 可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10 问强
20、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11 素隐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12 费隐 君子之道,费而隐。 13 不远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
21、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14 素位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15 行远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16 鬼神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
22、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17大孝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18 无忧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
23、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19 达孝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
24、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20问政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
25、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职国学经典释译第二版 插图版ppt课件 高职 国学 经典 第二 图版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