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14孔孟两章课件粤教版必修420191220273.pptx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14孔孟两章课件粤教版必修420191220273.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14孔孟两章课件粤教版必修420191220273.ppt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单元文言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14孔孟两章孔孟两章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2.体会文章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3.了解孔孟的思想,深刻体会文中所体现的孔子和孟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1.连线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
2、人,儒家大师。孟子的主要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2.写作背景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势力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
3、,“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的局面。于是,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贤者中就有孟子,他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
4、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5.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栽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统一天下)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6.古今异义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义:是“以之为”的省略。今义:认为。) 河内凶(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弃甲曳兵而走(古义:跑,这里指逃跑。今义:常指一般的行走。)7.文言句式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判断句
5、)非我也,兵也(判断句)未之有也(宾语前置)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8.名句填空(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1.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里听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提示当听到消息时,孔子很生气。他责备了冉有,列举了三条
6、理由反对讨伐: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不可伐;颛臾在鲁国境内,不必伐;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不当伐。2.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是什么?请作具体阐释。提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的主张。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3.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分条列举。提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
7、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合作探究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这些引用和比喻有何作用?提示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
8、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不持”“不扶”意指冉有、季路,既然“危”“颠”却“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出于柙”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毁于椟中”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该负责任了吗?用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合作探究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2.寡人之于国也表现出孟子怎样的思想与主张?提示第一,孟子是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相互征战的
9、,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第二,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而一味向民征敛的行为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第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之教”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批评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合作探究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_2020 学年 高中语文 第四 单元 文言文 214 孔孟两章 课件 粤教版 必修 420191220273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14943475.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