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点(共26页).docx
《教育心理学考点(共26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考点(共26页).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 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2.教育心理学(概念):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者:桑代克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31皮亚杰把认知结构称为图式,而把认知机能进一步区分为组织和适应两种;组织和适应代表着认知机能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组织代表着认知机能的内部方面(对内),适应代表着认知机能的外部方面(对外)。皮亚杰认为,适应由同化和顺应两种过程构成。认知发展包括认知结构和认知机能。认知结构又叫图式4.图式(概念):个体经过组织而形成的思维以及行为的方式。认知结构的
2、一种形式,具有抽象性、特定性和流动性等特征。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人的图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而人的第一个图式是遗传获得的婴儿具有遗传性图式,如抓握图式、吸吮图式5.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P33-P39):1.感知运算阶段(0-2岁)特征:儿童仅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并构筑感知动作图式婴儿最初分不清自我与客体。不了解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客观存在。直到2周岁左右,儿童才会表现出将眼前消失的物体仍然视为存在,这就是皮亚杰所谓的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亦称“客体永恒性”。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
3、存在的意识其次,婴儿最初的动作都没有目的。在婴儿的动作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逐渐产生了动作与由动作造成的对客体影响的结果这两者之间的分化,这意味着因果认识的产生。2.前运算阶段(2-7岁)特征: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逐渐开始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开始出现表象或形象图式,但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本阶段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性思维阶段(2-4岁),儿童能够运用概念进行思维,但与成人运用的思维有很大差异。例如:别人和自己相同的帽子就是自己的帽子第二阶段:直觉思维阶段(4-7岁),儿童的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表面显著特征影响的认知发展阶段,没有守恒的概念。(皮亚杰守恒实验)处于前运算
4、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往往是自我中心的。不能把自己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自我中心”即儿童总是从自己的视觉看待客观事物,而不能从别人的角度观察问题。 (皮亚杰三山实验(“自我中心”实验)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儿童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只能对具体事物、具体情境进行思考。能根据抽象特征分类,能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按逻辑顺序对物体排序。能进行递推性推理。但思维运演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如:A=B,B=C,则A=C。有(有限的)守恒的概念。如数目守恒(67岁)、物质守恒(78岁)、长度守恒(78岁)、面积守恒(89岁)重量守恒(910岁)、体积守恒(1213岁)4.形式运
5、算阶段(11、12岁-15岁)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最大特点是已经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加以区分,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即可以运用逻辑思维来处理抽象、假设的情境他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到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由于形式运算阶段需要抽象的思维能力,因而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才能真正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才能进行假设检验、推理论证以及科学思考。6.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概念)P42:基本观点是,必须运用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考察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发展过程,特别是心理结构的质变过程。7.内化(概念)P43:指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
6、程中,将外部的人类经验不断转化为自我头脑中内部活动的过程8.最近发展区(概念)P46:也称为潜在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只有在最近发展区内才有可能进行真正的学习。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是指儿童不能单独完成,但是在成人或者更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最近发展区存在个别差异和情景差异。认知发展的真实水平与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这两者间的距离9.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内容、特征、危机)P57:如:婴儿期(01岁)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形成的品质希望1.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婴儿期(出生-1岁)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
7、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要使儿童的生活有规律,有保障,让儿童的期望得以实现。发展的两端是希望和惧怕。通过哺乳和照顾实现。 2.自主感对羞怯感与怀疑感 幼儿期(1-3岁)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差耻感,体验意志的实现。允许儿童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给予儿童一定的自由;对儿童的行为也要有一定的控制,让他学会服从社会秩序,即形成一种自由意志力,一种自我控制力。发展的两端是自我控制、意志和自我疑虑。通过儿童入厕和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训练。3.主动感对内疚感 儿童早期(3-6岁)主要任务是形成主动感,获得良心和性别角色,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本阶段也称为游戏期,浙戏执行着自我的功能,在解决各
8、种矛盾中体现出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发展的两端是方向、目的和自卑感。通过儿童在家庭之外的活动及对儿童遇到问题时家长的态度训练,如耐心回答儿童的问题,让孩子有机会参加各种活动。4.勤奋感对自卑感 儿童晚期(6-12岁)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勤奋既体现在学习和工作上也包括了人与人之间互相接触的胜任感。发展的两端是能力和无能。通过平常的学习和交往训练,多表扬鼓励,少批平打击,为孩子选择适合的环境。5.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 青少年期(12-18岁)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混乱感,体验忠诚的实现。发展的两端是忠诚和确定性。自我同一感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
9、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第一、二阶段完成了机体的同一性,第三、四阶段完成了社会角色的同一性,第五阶段是形成一个人心理社会的同一性,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6.亲密感对孤独感 青年期(18-30岁)主要任务是形成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的实现。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承担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与他人多交往,特别与异性交往。7.繁殖感对停滞感 成人期(30-60岁)主要任务是产生繁殖感,避免
10、停滞感,体验关心的实现。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 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 的需要和利益。8.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 老年期(60岁以后)主要任务是发展自我整合感,避免绝望感,体验明智的实现。有些人积极地解决了前面七个阶段中的发展危机,此时他们具有充实感和完善感,回顾这一生会觉得一辈子过得很有价值,生活很有意义,而屡遭挫折的人在回忆自己一生
11、时,经常体验到失败甚至绝望,这是因为他们生活中的主要目标尚未达成。他们感到已经处于人生的终结,想要重新开始已经太晚了。这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所形成的良好品质为明智,它是指以超然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和死亡。10.自我意识的内容:(1)自我意识:指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结果,同时它的形成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个体社会化的进程。自我意识包含两个方面:主观的我(即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者)与客观的我(被觉察到的我)。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1)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中的认知成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2)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
12、分,包括自尊、自信、自卑、自我效能感。(3)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包括自我监督、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等。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婴幼儿的自我意识:依从性;被动性;表面性;主观情绪性(对父母,教师评价偏高);不稳定性学龄初期儿童的自我意识:从外部条件到内在道德机制;从行为效果到行为动机;从行为直接效果到行为或后果的性质;独立性日益发展;从具体行为到个性品质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同伴影响日益增强;自我体验水平的影响;独立意识迅速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约需20年生理自我一对自己身体、外貌、体能的意识。(8个月-3岁完成)社会自我一对自己的角色、地位、权利、人际等社会属性的
13、意识。(3-14岁)心理自我一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况、心理过程、行为表现的意识。(青春期-成年)1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阶段)内容P66:前道德判断阶段(1.5-7岁):(所遵守的社会准则不固定,或根本没有任何准则的道德认知阶段。)规则是可有可无的,规则是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此阶段儿童道德认知不守恒,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律道德阶段(5-10岁):(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外部结果而不考虑行为动机的道德认知阶段。)规则是固定不变的,非好即坏,根据后果严重程度判断好坏,赞成严厉的惩罚,单方面遵从权威。自律道德阶段(9-11岁):(根据已有主观价值进行判断的道德认
14、知阶段。)规则是可变的,后果与动机并重,较客观看待他人观点,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适当处罚下能改正错误。12.科尔博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三阶段六水平)内容P67:(1)第一水平: 前习俗水平(2-7)第一阶段: 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第二阶段: 天真的利已主义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第二水平: 习俗水平(7-13)第三阶段: 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
15、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第四阶段: 维护权利和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 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3)第三水平: 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他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
16、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 如正义、公平、平等、个人的尊严、良心,良知、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1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的四种教养方式P71:理性民主的教养方式:权威性 接受+控制 可能后果: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一般来说,可以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其一是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即接受-拒绝维度;其二是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容许维度。权威教养方式对孩子影响: 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独立性强善于自我控制与解决问题自尊感与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专断教养方式对孩子影响: 焦虑,退缩,不快乐与同伴易产生敌对行为自我调节与适应性不如权威型的在学校表现比放纵
17、型和忽视型的好放纵教养方式对孩子影响: 不成熟,随意发挥自己冲动,易攻击缺乏责任感合作性差,很少为别人考虑自信不足情感态度接受拒绝行为标准权威性专断型放纵型忽视型忽视教养方式对孩子影响: 有较强的攻击性很少为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更可能出现不良行为14.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理论P83:他认为智力由一种单一的g因素(一般因素)和一系列s因素(特殊因素)构成。S1GS2普通因素(简称G因素):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只与少数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的异于别人的能力。人们在完成任何一种作业时,都有G和S两种因素参加。S因素有五
18、类:口语能力、数算能力、机械能力、注意力、想象力。15.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哪三个成分)P92:情景、经验及成分亚理论美国耶鲁大学的斯腾伯格教授于1985年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该理论由三个亚理论组成: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成分亚理论。它们分别针对智力行为发生的外部环境方面、智力行为的内部与外部的中介方面和智力行为的内部认知过程方面。这三个亚理论的结合,描绘出一个较为全面的智力构成图。成分智力: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包括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与内部联系,智力行为如何产生)情境智力: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根据自身所需对
19、现实环境的适应、对更优环境的选择及有效的改变,塑造情境的能力。(与外部联系,行为在何处显示出智慧)经验智力:指个体运用既有经验处理新问题时,统合不同观念而形成的顿悟或创造力的能力。(与内、外部联系,行为在何时才是智慧的)16.智力测验P94:智力量表得分130 智力超常17.学习的三大理论(六七八章的标题):学习的行为主义观、学习的认知观、学习的社会认知观和建构主义观18.灵感(概念)P96:创造力与灵感: 创造性活动来自突然出现的灵感或顿悟状态。灵感是个体在创造过程中,突然产生某种新颖的形象、概念或思想的心理状态。任何创造性思维或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灵感。19.泛化(概念)P132:条件反射形
20、成后,有机体对与此刺激物相类似的刺激也能产生相同的反应。20.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表6.1)P135:经典条件作用与操作条件作用的比较比较范畴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主要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行为无意的(人不能控制行为)、情绪的、生理的有意的(人能控制的行为)顺序行为发生在刺激之后行为发生在刺激(后果)之前学习的发生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匹配行为后果影响随后的行为例子学生将课堂(开始是中性的)与教师的热情联结在一起,于是课堂能引发出积极的情绪学生回答问题后,受到表扬,于是回答问题的次数增加21.强化和惩罚的区别(表6.2)P137:正负、含义、减少行为的方法、举例鼓励行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心理学 考点 2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