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笔记详稿(共98页).doc
《教育管理学笔记详稿(共9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管理学笔记详稿(共98页).doc(9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育管理学笔记详稿第一篇 教育管理学总论第一章 管理、教育管理和教育管理学 第一节 管理的意义和特性 一、管理是人类最普遍的现象 谈到管理总是要联系到这样一些要素:.组织,.目标,.资源,.效率。 二、管理和行政 通常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首先是从狭义的角度看待行政,行政的概念跟国家和政府的职能密切联系在 一起;另一种观点是从广义角度看待行政,为机关、企业、团体等内部的管理工作,和管理没有本质上的 区别(本教材持后一种观点)。 三、管理活动的意义 1.管理是一个组织能够正常运转,并最终完成组织任务的根本条件,缺乏管理的组织只不过是一盘散沙。 2.有效的管理是提高工作绩
2、效的主要手段。 3.通过有效管理能够提高众人的士气,这对维护组织生存至关重要。 4.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能使组织成员职责分明,减少扯皮和推诿。 5.通过有效管理,可以使组织机构内信息更为畅通,可以较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可以缓解组织中的矛盾冲突,可以保持社会和组织的稳定等等。 四、管理活动的特性 1.这种活动虽然有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更多地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社会条件包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的生产关系状况、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的文化历史传统等等。)这是管理双重性的体现,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管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位的。正因为
3、如此,通常说到管理,总是要联系到诸多的管理对象,如人、财、物、信息、事、时间、空间等。 3.管理活动就整体而言是一种过程,不是一种短暂的、及时性的动作。这一过程大致包括几个阶段,即规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决算、报告等。 4.管理活动的技术手段和方式,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在:19世纪以前,管理所凭借的主要是个人的经验和判断;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标准化发展,科学管理取代了专制管理;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管理开始呈现出民主管理的特征,人们在管理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人的作用,关注人的素质和人际关系,民主参与决策渐渐成为普遍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第二节 教育管理活动
4、概述 一、教育管理活动的意义 即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为什么要对教育事业实施有效管理呢? 1.现代教育已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事业。年对如此庞大而又耗费资源的事业,对其听之任之,不去进行有效 的领导和管理,显然是不可想象的。 2.为了协调教育的发展。国家愈大,各地的差异性就愈大,教育实施的主客观基础也就愈不一致,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管理活动来协调教育的发展,最常用的协调手段包括经费补助、人员调配、师资培训、技术帮助等。 3.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教育资源。一个国家再怎么富有,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通过有效的管理,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利用,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为了服务于教育。教育的管理者既
5、是教育的领导者,又是教育的服务者。 二、教育管理活动与其它管理活动的比较 1.相通的地方在于,像其他管理活动一样,教育管理活动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教育管理的对象,同样是人、财、物、事、时间、空间等成分;教育管理也表现为一个过程,并有其专门的管理职能;其管理方式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2.教育管理活动特殊的一面表现在以下方面: 教育领域中很多东西人们难以定论或把握,如教育目的、教学技能、学习态度、学术氛围等。由于对这些东西缺少定论,致使教育管理工作者有时感到很难将它们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 教育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而人的发展要受多种因素制约,这就导致教育管理的很多方面难以量化,并直
6、接影响到评判的标准。 教育是价值高度射入的事业,因此教育管理活动常常会涉及其他管理活动不常碰见的伦理、道德及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国外就有学者断言,学校是社会上各种冲突的价值观念的中心。所以教育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 在教育系统中,教学有日趋专业化的迹象。教学人员往往希望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故教育管理者是在与一群并非十分需要严格控制和管理的专业人员打交道。教育工作的这一特点,导致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学专业人员之间常常会发生矛盾冲突。 对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评价,比对其他管理工作的评价要复杂得多。很多因素管理者主观是无法控制的,这种业绩评价的困难,为圆满履行教育管理职能增加了难度。
7、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项教育政策的出台,有时会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教育的这一特点常常是的教育管理工作趋于保守,在制定教育政策好似采取非常那个谨慎的态度。 总之,认识教育管理的上述特点,对考虑如何开展教育管理活动是有一定帮助的,它可以避免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观、武断和片面性。 三、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 所谓经验管理,就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凭借个人或某一团体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来实施管理工作。经验管 理所依靠的,主要是个体的亲身感受、直接体验、以及传统的思维定势,因此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个主管人员,不能假定在一种情况下适用的恰当方法在另一种情况下也必然行得通。从古代的教学活
8、动到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人们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可以说基本上属于一种经验管理的模式。 到了现代大工业社会时代,随着学校规模的急剧扩大,入学人数的大量增加,过去的那种经验管理的模式显然已远远不够。囿于管理者个人的知识、能力和精力所限,学什么的问题就不得不让位给课程专家去设计。这样,教学内容的管理就从经验管理朝着科学管理迈出了一大步。 大约从20世纪初起,教育管理开始逐渐由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促使这种管理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有: 大众对教育的需求以及伴随而来的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现代心理科学的发展;现代实验教育学的兴起;企业管理理论的崛起;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所有这些因素和在一起,
9、为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型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教育的科学管理模式同样也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征:管理过程中更看重管理理论的指导作用;教育管理的机构层次分明;管理过程中注意运用原本自然科学常用的技术手段来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管理时比较注重民主管理的方法;管理的模式具有较大程度的推广价值。 当然,提倡教育的科学管理,并不是说经验管理的模式一无是处,也不是说现在所有的教育管理都属于科学管理。然而从总体而言,不可否认,教育的科学管理比起经验管理更有其优越性,它无疑已成为当今教育管理的主流。 四、教育管理的元价值 简而言之,元价值就是超越其他一切价值的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个人元价值的范例是生存;学术元价
10、值的范例是理性;在管理与组织生活中,高于一切的元价值是效率和效用。同其它管理活动一样,教育管理的元价值是效率和效果的统一,离开了这两者,教育管理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五、教育管理:蓬勃发展的事业 第三节 教育管理学学科分析 一、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管理学以学校组织的管理为核心,并探讨与学校教育事业有关的种种教育管理现象和问题。本书认为,应将教育管理活动是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没有不涉及学校事务的单纯的教育行政,也没有可脱离教育行政的单纯的学校管理,教育行政过程就是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学校的各种教育行政管理事务的总合。本着这一认识,本书各章在构思时尽量将学校内外的教育管理事务融为一体
11、分析,不再受两分法思维方式的制约。 二、教育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可以说,一方面是学校组织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工业管理理论的兴起和影响,教育管理学由此应运而生。具体产生何时有三种观点:一种是日本学者久下荣志郎的观点,在其现代教育行政学一书中,他提出德国的施泰因(L.V.Stein)是这门学科的创始人,这一起源说尚待进一步证实;另一种观点认为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其标志是美国两位教育管理专家达顿(S.T.Dutton)和斯奈登(D.Snedden)1908年发表了美国公共教育行政(The Administration of Public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
12、es)一书;第三种观点,认为这门学科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只停留在规范研究的阶段,尚谈不上科学研究,直到1951年,教育管理学才被公认为一门独立学科,50年代以后因受行为科学的影响,实证研究的方法被广泛运用于教育管理研究领域,致使教育管理研究走上科学的道路。 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这样认定,作为一门学科,教育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初,它很有可能在一些已经建立起公共教育制度的国家中同时产生,标志是这些国家在这一时期发表了一批教育管理著作。而自50年代以后,在科学方法的引入下,这门学科逐渐趋向成熟,具备了独立学科的地位。 欧美国家的教育管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受一般管理理论的影响较大,这当中大致经历
13、了古典管理理论影响、人际关系理论影响、科层制组织理论影响、行为科学影响等几个阶段。 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自古就有教育管理现象,也不乏教育管理思想。但真正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历史也非常短。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分成引进(20世纪初起)、初创(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停滞(新中国成立后)、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四个阶段。 三、教育管理学与相关学科领域 政治学、社会学、哲学、行为科学、心理学、行政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经济学。 四、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范围(本书的结构) 1.教育管理学总论重点探讨教育管理活动的意义和特性、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的演变、管理理论对教
14、育管理的影响等问题。 2.教育管理体制和机构剖析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行政机构、学校组织机构等问题。 3.教育政策和法律 分析教育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实施等问题。 4.教育人员及教育对象的管理 包括教育领导者及其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内容。 5.教育实务管理(上)包括教学管理、德育管理、体育卫生管理等内容。 6.教育实务管理(下)包括教育财务管理、教育设施管理、教育科研管理、社会工作管理等内容。 五、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Documentary Analysis)2.问卷调查法(Questionnaire Survey)3.访谈调查法(Interview Survey) 4.实验
15、研究法(Experimental Research)5.人种学研究法(Ethnographic Research) 6.比较研究法(Comparative Study)7.行动研究法(Action Research) 六、教育管理学的未来发展 1.国际研究与本土研究并重。 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 3.信息革命将对教育管理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4.学科的分化趋势。第二章 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我国历史上的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 一、稷下学宫:古代教育管理实践的典范(战国的齐桓公所办) 首先是其办学体制,属官方出资(学宫乃君主出于养士目的而办,故一切费用都由国家包下来),私家主持
16、(学校实行门户开放,教者可自由讲学择徒,学者可自由求学选师)性质。所有的教学和学术活动,由各家各派自主,官方从不多加干预。 其次是教学管理形式。其教学过程将讲学、著述、育才等因素融合于一体。三合一的教学管理形式,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第三是教师管理制度。其在教师管理上做到学术不干涉,生活提供优厚待遇。 稷下学宫的教育管理实践,不愧为我国古代教育管理史上一颗耀眼的瑰宝。 二、学记: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 1.学制与学年的设想。把学校教育年限定为两段五级九年,前一段为七年四级,完成后谓之“小成”;后一段为二年一级,完成后谓之“大成”。 2.教学管理的主张。重视入学教育。教学过程
17、中须有一定的训诫仪式,如听见鼓声,打开书上课,一是敬业;备有戒尺,以作训诫等。君主每年夏季要到校视察,以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学安排多样化,有课堂授课,也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教学要针对学生年龄,学习安排不逾越等级。坚持必要的考试制度,从第一年完毕时起隔年考察,由主管学校的官员亲自主持。 3.教师管理。十分尊师,教师必须有真才实学,还比学教学有方,另外要有进取心。 三、先秦诸子的管理思想 儒家:孔子以“仁”为核心,主张通过关心、爱护和重视人来实施有效的管理。 孟子着重分析了管理中为什么要重视人、尊重人。 荀子:更看重的是制度、法令等对管理的重要影响,欣赏的是管理尊严和管理的权威性。 墨家:倡导天
18、下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的人际关系原则,不应像儒家提倡的那样亲疏尊卑之别,而应强不凌弱,富不侮贫、贵不傲贱。在用人方面,主张不党父兄,不偏富贵,唯贤是举。 道家:崇尚的是“自然”、“无为”的管理原则,管理要尊重个性,不要对管理对象过于压抑束缚的思想。 法家:从“好利恶害”的人性观出发,认为管理要采取“信赏必罚”的方法,以达到人安其守的目的。还特别看重法治教育,倡导“以法为教”的思想。 四、隋唐时期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管理 隋唐时期(581907年)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鼎盛期。这一时期从文教政策的制定到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从学校管理的制度化到科举考试制度的确立,都反映出我国古代教育管理实践在当时已达
19、到相当的水平。 实行“崇儒兴学、兼用佛道”的文教政策;已形成较完备的教育管理体制,为加强对教育的领导中央成立了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的政府机构国子监;教学管理制度已相当完善,从入学到毕业几乎都有制度化的规定,对以后宋、元、明、清朝代教育管理实践的发展,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五、宋代教育家朱熹的教育管理思想 把受教育的过程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前者为815岁,后者从15岁开始,前后阶段教育的任务各不相同,小学阶段学洒扫应对之事,大学阶段则明理修心;德育管理方面,主张将到的思想灌输与道德行为训练结合起来;为树良好学风,提倡教育中既要坚持正面教育,又要有必要的规章制度约束,两相配合,才能获得最佳教育
20、效果;对于教学管理,主张严立课程,循序渐进。所有这些理论,已成为我国教育管理思想史中宝贵的财富。 六、书院的教育管理实践 书院是我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始于唐代,兴于宋代。在整个宋元明清时期,它都是与官学并行的教育机构。有私立、官办和官私合办三种形式,其学业程度可区分为高等和中等两类,前者相当于大学性质,后者相当于中学性质。在教学上,以研习儒家经典为主,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中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在管理上,带有自治色彩,表现在经费自筹、管理自主、办学方针自立、课程设置自定等方面。书院这种形式的教育管理方式,对于我国后来教育管理实践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七、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
21、时期的教育管理 新式学堂的创办,带来了新的学校管理方式,这表现在:招生范围的扩大,凡符合条件者,不受门第出身限制,都可报考新式学堂。学堂正式录取前,须对考生进行入学考试和入校甄别。部分新学堂还设有在职培训课程。实行担保人制度,即学校出于学业上和经济上的考虑,要求学生有担保人,如学生无故退学,则有担保人赔偿学校经济损失。学生分配制度。新式学堂的学生毕业后,一般没有择业自主权,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由国家统一分配。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新学堂在学生的入学、转学、退学、升留级、课程设置、考试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可见,新式学堂的管理,已非常接近现代教育的管理模式。在教师管理方面,新学堂也有许多创新,
22、教师大都实行聘任制,录用前须签订合同,规定聘期,以便明确职责,严格管理。所有这些教育管理领域的革新,为进入21世纪后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八、近代教育督导制度的创设 我国封建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一种“行政决策学校执行”的管理模式。直到20世纪初,才在行政决策机关与具体执行的学校之间增加了一个环节监督机制,这就是教育督导制度的建立。 进入20世纪后,全国掀起了兴学热潮。为加强对学校的控制和管理,中央政府着手改革旧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央设学部,省设学务公所,县设劝学所。与此同时,各级监督机制也相继建立,中央设中央视学,省设省视学,县设县视学。凡视学官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
23、宗旨正大,深明教育原理”,二是必须精通外语及各种学科。视学官的业务范围极广,权限也不小,对视学中发现的问题,视学人员有权督促当事者立即改正,同时将有关情况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反映汇报。 20世纪初视学制度的建立,对改变当时教育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效率起到一定作用,此外,它也为后来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经验。 九、蔡元培的教育管理思想 他对中国的实际及地区差别有着深刻的感受,主张根据各地的实际实施教育管理;积极提倡教育立法,在他任教育总长期间,先后审定并颁布了多部教育法规、规章,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教育立法的高潮由此形成;反对专制式学校管理,提倡用民主的精神管理学校;对于学生管理,历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管理学 笔记 9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