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共8页).doc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文 言 虚 词一、考点能力要求考试大纲中对于文言虚词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的限定。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要求考生掌握常见文言虚词,能够根据上下文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够根据文意语气和句与句的关系选用恰当的虚词,重点考查考生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现在的考试大纲只保留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乎、其、且、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何、乃、若。在考查时虽然也会涉及到其他的,但仍以这18个虚词为主。因此,对这18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加以整理、复习是
2、很有必要的。二、学法指导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六类。虚词数量虽然不多,但是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所以掌握好虚词用法,是学习文言文,读懂文言文的重要内容。虚词的复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比如语气助词,在疑问句末表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表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则表陈述语气,与全句的句式和语气“息息相关”。2、要有句位感。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就起着不同的作用。比如“也”,在句子末尾一般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子中间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其”
3、,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反问、推测、祈使、婉商等语气;在句中,用于动词后面,一般作代词,如“秦王恐其破璧”。用在名词或代词后面,一般作语气副词,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3、注意进行词法、句法分析。如:分析“以”的意义和用法。 1、“以”用于名词、代词前,一般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是介词,如,(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2)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3)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2、用在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前,一般作连词。(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
5、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4、分辨词性,以词性统帅用法。例如“之”有三种词性:(1)动词。“辍耕之垄上”。作为实词,仅此一个用法,比较特殊,应着重记住。(2)代词,又有两种用法。人称代词,有第一、第三人称用法。第三人称用法是一般用法,比较熟悉,可不必特别记。第一人称用法属大家比较生疏的特殊用法,要引起注意,如“不知将军宽之(“我”)至此也”。近指代词,如“均之(这)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之二虫,又何知”。(3)助词一般有五种用法。当“的”用,作定语的标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一般用法,一看便知,不必特别记。用在中心语(动词或形容词)和补语之间,作补语标志,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这个用法联系上下文也容易理解。音节助词,无实义。如“怅恨久之”“顷之,烟焰张天”。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省去。如“宋何罪之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在句中作主语、谓语或分句。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理解时,要抓住它是用于主谓之间(一般是名词、代词与动词、形容词之间)的特点,把它与作定语的标志区别开来。这样,通过词性统帅用法,就使繁多的虚词用法有了头绪。通过抓住生疏、疑难、特殊用法,减少了复习量。两者结合,复习就容易多了。文言虚词的具体推断法:一、看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
7、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二、看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8、。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三、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
9、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
10、”“然则”“盖”等。 四、看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五、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
11、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六、看删换代变化 所谓“删”就是指将加点的虚词删除,看是否影响句子的意思,若不影响,一般来说该虚词就是作连词的;所谓“换”就是指将虚词前后
12、的两个词交换位置,若交换后,意思不变,则表明该虚词起的作用是并列关系;所谓“代”就是用其他词语替代加点的词,看语意是否发生变化,则可推断出其用法。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修饰劳苦干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并列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却惑而不从师(师说)却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表结果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六国论)来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病梅馆记)把如何辨别以上的“而”和“以”呢?先看有关“而”的4 个例子。第一步采用“删除”,将至句中的“而”全部删去,读起来仍然通畅,句意表达没有影响,这表明“而”在句中都是作连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 虚词 用法 推断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