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考点梳理与解题指导(共13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考文言文考点梳理与解题指导(共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考点梳理与解题指导(共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考文言文考点梳理与解题指导一、考点设置1重点文言实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的含义;2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3典型文言语句的翻译;4结合文言语境对文句、文意的理解与判断; 5分析与综合:概括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6、初步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二、中考文言文怎样考: 以选择、填空、翻译、简答、表述题型为主流,题目叙述简洁,富有启发性,成梯度排列,题量一般45道,分数一般会设定在1215分之间。1选择题型; 2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用法和意义);3翻译重点句子; 4理解文段内容填空; 5开放性试题。 温馨提示:中考文
2、言文考查,考点的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因此,熟悉课本是最佳复习方式 。 三、复习策略: 文言文是一项基础性知识,同时又颇具能力性。文言文阅读则是整合基础与能力的综合性思维活动,因此,复习中,既要重视基础,把握基础知识,又要加强能力训练,在训练中增加技能,提高水平。分类整理法。文言文知识点主要有文字、词语、句式、翻译。文字包括字音、字形;词语包括实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句式涉及文言常用句式和特殊句式;翻译涉及直译、意译。建立知识网会让你对文言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复习才会更有针对性 。(从字、词、句及对文意的理解) 例如:在整理通假字时,指导学生将所学古文中的
3、通假字全都挑选出来,制一个通假字表,将每个通假字的出处、所通字、原义、通假义都明确化,这样在复习到通假字的知识时,只要将系统化、条理化的通假字表搞懂就行了。其他的知识点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归类复习。 重点复习内容:(一)文言实词: 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A、一词多义辨析: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 【复习方法】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一定要打破课与课的界限。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
4、能结合一般的语言习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如,因词性不同,感情色彩的不同,所形容或所表现的对象性质的不同都可能形成词义的差别,或者同一个字读音不同意义也会不同等。例如:期君与家中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 约定 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 期望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期限 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讷谏) 满B、 通假字辨析:通假字是通用字和假借字的简称。通俗地说,古字通假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另一个字使用的现象。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初中阶段只要大家能够辨析通假字即可。【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中考篇目中有40个左右通假字,且大部分在小注中有解释,复习时可以集中整理,在
5、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通假字-举例为天下唱(倡) (陈涉世家) 亲戚畔(叛)之 (孟子二章)故患有所不辟也(避) (鱼我所欲也)河曲智叟亡以应(无)(愚公移山)规律:通假字读音按本字读 通假字字义按本字解释C、古今异义辨析: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的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词义或者扩大、缩小、转移或感情色彩等都发生了变化等,复习时应该特别注意。如:“江”在古代专指长江,现在则泛指一切大河。如“涕”古代专指眼泪,今义则为鼻涕。 【复习方法】教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大部分有注释,复习时着重从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感情色彩等方面进
6、行古今对照即可。例如: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偏爱;今义:个人的。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古义:出身卑微,见识短浅;今义:品质卑劣。D、 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的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现象; 其中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难度较大。 【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
7、分析、体会。 【例题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 词:一种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器具 做状语:用箕畚装土石【例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无案牍之劳形句中的“域”是名词(疆域)用作动词,意思是“限制”; 句中的“劳”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劳累”(使形之劳)词类活用陈胜王 (陈涉世家) 为王 请广于君 (唐雎不辱使命) 扩大吾妻之美我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理解为:以为美;认为美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理解为:认为有利可图(二)文言虚词:之、其、者、而、以、于、为1、“之”字的用法:A、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8、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如:“徐公来,孰视之。”、“暮寝而思之。” A、 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有的可不译。如:鸿鹄之志。(陈涉世家)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句末,凑足音节,不译。 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如:怅恨久之。 (4)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C、动词:相当于“去”、“到”。如:辍耕之垄上。 2“其”字的用法(1)代词,表示第三人称,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9、改之(论语十则)(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3)副词,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与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不译)3“者”字的用法(1)结构助词,译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
10、判断作用。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4“而”字的用法连词,常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2)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3)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可是”“却”。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4)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5“以”字的用法(1)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岳阳楼记)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2)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表示结果,可译为“以至”“因而”。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3)动词,可译为“认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6“于”字的用法作介词用:(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为“在”“从”。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为“向”“对”“同”等。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
12、:“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7“为”字的用法(1)动词表判断,可译为“是”。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表动作,可译为“成为,变成”“做”“作为,当作”“以为,认为”等。如: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2)介词(“为”除了表示被动读阳平声外,其余都读去声)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如: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表示被动,译为“被”。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如: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文言文 考点 梳理 解题 指导 13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