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十一中站基坑监测方案(最终修改-打印)(共53页).doc





《地铁十一中站基坑监测方案(最终修改-打印)(共5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铁十一中站基坑监测方案(最终修改-打印)(共53页).doc(5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预留工程十一中站施 工 监 测 方 案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工程指挥部 二一三年三月专心-专注-专业目 录1 工程概况1.1工程概况十一中站位于中华南大街与裕华路高架交叉口立交桥东北侧,沿中华北大街布置,车站中心里程为DK7+583.00,为地下两层结构。起始里程为右DK7+485.690,终点里程为右DK7+709.314。大里程端盾构井处线路平面为曲线,其余平面均为直线,车站纵向为2下坡。车站为地下双层岛式站台车站,站台宽12.0m,车站全长223.62m,结构标准段宽度21.1m。车站共设2座风道,3个出入口(D
2、出入口为预留商业接口)。1号风道设在车站主体结构北段的东侧;2号风道设在车站主体南端的东侧;A号出入口设在绿地内,B、C号出入口设在中华南大街的西侧。标准段开挖深度约为18m,大里程盾构井段开挖深度约为16.64m。轨排井段围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锚索支护型式,其余段落主体围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内支撑型式,第一道支撑为钢筋混凝土支撑,第二、三道(盾构井处为四道)支撑为630(t=16mm)钢管支撑。1.2站址环境1.2.1地面道路及交通状况西侧中华大街及南侧裕华路均为城市主干道,在路口处设置高架桥,机动车辆均从桥上通过,桥下只有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过。车站主体基坑位于立交桥下东北角绿地范围,因此
3、基坑施工期间施工围挡仅占用高架桥下部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非机动车和行人可从高架桥下绕行,施工期间对交通的影响较小。1.2.2邻近建筑物情况车站上方现为绿地,局部为二层住宅,东侧为万象天成商业中心,距离车站基坑较远(约80m),西南侧为裕华路高架交叉路口,车站基坑距离桥梁结构最近距离约23m,北侧为单层,二层居民住宅群。1.2.3地下管线情况站位附近地下管线分布在中华南大街下,现状管线由南向北主要有377燃气管,300*200及400*300电信管线,DN1000及DN300给水管,2000*2750热力隧道,DN2000污水管,3000*2600及2200*2000混凝土雨水管,500污水管
4、,1800*2500电力隧道内含10KV电力7根,300给水管,300*200及300*200电信管线。车站影响范围内的地下管线迁改完成后主要有DN1000及DN300给水管(迁改后距离车站基坑约7.8m),DN370及DN630热力管(迁改后距离车站基坑约4.78m),人防(迁改后距离车站基坑约8.12m )。1.3地质概况1.3.1地形地貌石家庄地区跨太行山山地和华北平原两大地貌单元。西部占太行山区总面积的50%,东部为滹沱河冲积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地貌由西向东依次排列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平原。石家庄市所处的平原是河北平原中太行山前倾斜平原的滹沱河冲积扇形平原,坐落在市域东部,由滹沱
5、河水系和滏阳河水系的冶河联合组成的,大致包括灵寿-深泽一线以北的太行山山前平原地区,延伸70-80km,坡缓,平均坡降为1/850,其中石家庄至辛集的坡扇顶冲沟发育,近扇缘带保留有密集的滹沱河故道。故道分布区伴冲积扇的背部分布于本区,规模较小,山麓平原也相对狭窄。海拔从获鹿县山麓平原顶部的150m向东南逐渐下降到栾城县南部丘家庄的45m,地势高差达105m。位于辛集市的北庞村海拔高度仅28m,是石家庄市境域内的最低点。总地势由西、西北向东、东南倾斜,地面坡降为1.5-2.0。地面高程一般在60.095.0m之间,局部地段由于人工挖掘,使地面坑洼不平。1.3.2地层岩性拟建地铁沿线勘探深度范围内
6、揭露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岩性主要为黄土状粉质黏土、黏性土、粉土、砂土及碎石土。(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1杂填土:杂色,稍湿,松散-稍密,土质杂乱,成分以粉质黏土及砖块等建筑垃圾为主,厚度03.9m,大部分地段表层4070cm为沥青混凝土路面。2素填土:褐色、黄褐色,硬塑,以粉质黏土或新黄土为主,局部含白色菌丝及铁锰质氧化物,偶见姜石,表层含碎砖块及白灰渣等建筑垃圾。厚度05.5m。(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1黄土状粉质黏土:褐黄色、黄褐色,可塑硬塑状,
7、土质较均匀,含少量钙质条纹,偶见姜石,姜石一般粒径530mm,。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一般不具湿陷性,局部为级非自重湿陷性场地。场地内普遍分布,层厚1.77.5m。3234粉细砂:褐黄色,稍湿,稍密中密,砂质较纯,级配一般,分选较好,石英、长石为主要矿物成分,含云母片,局部分布有中砂薄层,颗粒以粉细粒为主。场地内普遍分布,层厚0.59.6m。(3)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2粉质黏土层:黄褐色,可塑,局部软塑状,土质较均匀,含少量铁锰氧化物及异色土团块,局部含少量姜石,姜石一般粒径530mm,夹粉细砂薄层。无光泽反应,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场地内普
8、遍分布,层厚0.48.2m。3粉土层:黄褐色,中密,稍湿湿,含锈斑及少量姜石,夹少量圆砾。透镜体状局部分布,04.0m。5细砂层:黄褐色、褐黄色,稍密密实,稍湿潮湿,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局部含圆砾。场地内普遍分布,层厚1.110.6m。21粉质黏土层:褐黄色,硬塑可塑,含铁锰质结核及少量砂粒,偶见姜石,夹薄层粉土。透镜体状局部分布,013.0m。84含卵砾石中粗砂:黄褐色、褐黄色、灰黄色,密实,稍湿潮湿,以石英、长石为主,卵石原岩以砂岩、灰岩、花岗岩或石英岩等为主,呈浑圆状,一般粒径2070mm。场地内普遍分布,层厚5.126.7m。10黏土胶结层:局部零星分布。1黏土:褐黄色,硬塑,含
9、铁锰质结核。透镜体状局部分布,01.1m。2粉质黏土:褐黄色,硬塑可塑,含铁锰质结核及少量砂粒,偶见姜石,夹薄层粉土。透镜体状局部分布,但范围较广,01.7m。未全部揭示该层。34卵砾石层:黄褐色,密实,潮湿饱和,卵石原岩以砂岩、石灰岩或石英岩等为主,磨圆度较好,呈浑圆状,一般粒径3080mm,最大200mm,中粗砂充填。局部胶结成层。未全部揭示该层。4卵石:黄褐色,饱和,密实,卵石原岩以砂岩、石灰岩或石英岩等为主,磨圆度较好,呈浑圆状,一般粒径3080mm,最大200mm,中粗砂充填。未全部揭示该层1.3.3地质构造石家庄平原区位于中朝准地台的中间,华北板块上的冀中板块与晋冀板块的交界部位,
10、以石家庄山前深断裂带为界,以西属山西中台隆的东部边缘,井陉盆地在沁源台陷的东北端,是山西地台背斜遭受破坏的向斜断陷盆地;以东属华北拗断带的一部分,地处冀中拗陷的西南部;东邻沧县隆起。形成于燕山运动的北东向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纵贯石家庄地区西部。该构造带是一条重力异常带,沿此带发生过1830年磁县7.5级和1966年邢台隆尧6.8级、宁晋7.2级地震。石家庄地区新构造运动活跃,其主要特征是在山前平原大面积沉降的基础上,沿太行山山前断裂带附近,产生新的断陷活动。这些新生代断陷至今活动仍很强烈,断陷内部及附近曾发生过强震或中强地震。场区附近主要断裂有:保定-石家庄断裂、石家庄-邢台断裂、无极断裂、高邑
11、-赵县-深泽断裂等,断裂活动时代为更新世及更新世以前,并且上覆有巨厚的第四系土层,断裂活动不会引起地表错动。1.3.4水文地质条件及评价场区无地表水分布。场区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含水层为砂土、卵砾石土。但根据资料记载,80年代后期,由于石家庄市工业大量抽取地下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下水水位埋深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水位埋深约6.00m,下降到目前40m左右,形成第一印染厂、华北制药厂、热电厂降水漏斗。在地区性缺水状况未能根本改善之前,这一趋势仍将延续,但目前南水北调工程已建成,地下水的开采也受到限制,不排除石家庄市区地下水位有缓慢上升的可能。据十一中站观测孔水位,勘测其间地下水水位埋
12、深34.334.7m(高程33.735.0m) 。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入渗及地下径流补给,地下水径流主要呈由北往南,由西向东趋势,排泄方式以人工开采为主。2 监测目的实施监测,为业主方、设计方等相关部门提供及时、可靠的用以评定地铁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监测数据和信息,并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或事故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报,让有关方面有时间做出决策,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为信息化施工提供依据。通过监测随时掌握岩土层和支护结构的变化情况以及周边环境中各种建筑、设施的变形情况,将监测数据与设计值进行对比、分析,以判断前步施工是否符合预期要求,确定和优化下一步施工工艺和参数,以此达到信息化施工的目的,
13、使得监测成果成为现场施工工程技术人员作出正确判断的依据。为基坑周边环境中的建筑、各种设施的保护提供依据。通过对基坑周边的建筑物、管线、道路等的现场监测,验证基坑工程环境保护方案的正确性,及时分析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周边环境的安全。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基坑工程监测是验证基坑工程设计的重要方法,设计计算中未曾考虑或考虑不周的各种复杂因素,可以通过对现场监测结果的分析、研究,加以局部的修改、补充和完善,为动态设计和优化设计提供重要依据。3 编制依据1) 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预留工程施工图十一中站2)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3)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4) 城
14、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6-985)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7) 基坑工程技术规范(DG/TJ08-61-2010)8)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9) 地铁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2003)10)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11) 地铁工程监控量程技术规程(DB11/490-2007)4 监测内容及项目4.1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1) 围护桩顶部水平位移监测2) 围护桩顶部竖向位移监测3) 围护桩变形监测(测斜)4) 支撑内力监测5)
15、 锚索轴力监测4.2基坑周边环境监测1) 地表沉降监测周边建筑物监测(竖向、倾斜、裂缝)2) 地下管线变形监测4.3巡视检查对开挖后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观察记录,支护裂隙观察描述,裂缝测量;邻近建筑物及地面的变形、裂缝等的观察描述。4.4监测数量见表4-1.表4-1 监测数量一览表序号类别监测项目数量单位备注1基坑及支护结构围护桩顶部水平位移监测31点围护桩顶部竖向位移监测31点围护桩变形监测(测斜)25孔支撑内力监测混凝土支撑11个钢支撑24个锚索轴力监测 24 个2基坑周边环境监测地表沉降监测115点周边建筑物监测(竖向、倾斜、裂缝)16点裂缝根据现场巡视而定地下管线变形监测38点具体监
16、测点布设见附图:石家庄轨道交通预留工程十一中站监测平面布置图。5 控制网的布设及测量5.1 高程基准网布置5.1.1高程基准网布设形式本工程地面沉降监测高程基准网,以石家庄城市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为基础建立。根据本工程监测对象的分布情况,高程基准网由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布设成局部的独立网,同观测点一起布设成闭合环、或形成由附合路线构成的结点网。高程基准点应埋设于变形影响范围以外,可保持长期稳定的位置,数量不少于3个,基准点距离基坑应大于3倍的基坑开挖深度。5.1.2 工作基点布置原则工作基准点布设于便于观测监测点的相对稳定且易于保存的区域(工作基点布设时需考虑方便引测高程基准
17、点)。5.1.3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埋设方式及技术要求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埋设步骤如下:开挖直径约30cm,深度大于1.2m孔洞;夯实孔洞底部;清除渣土,向孔洞内部注入适量清水养护;灌注入标号不低于C20的混凝土至距地表距离1020cm左右,并使用震动机具使之灌注密实;在孔内植入一根长度不小1.2m的钢筋,同时在孔中心置入测量标志(或插入头部打磨圆滑的钢筋),露出混凝土面约12cm;上部加装保护盖;其埋设形式如图5-1。 图5-1基准点埋设示意图(单位:mm)基准网观测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 50308-2008等基准网技术要求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表5-1表 5-1
18、垂直沉降监测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水准测量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测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之较差(mm)二等0.50.150.30n0.4n注:n为测站数5.2 平面基准点布置5.2.1水平位移基准网布设形式本工程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采用导线网,以石家庄城市坐标系为基准建立,采用附合或闭合导线形式,起始并闭合于附近的预留工程精密导线点上。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由水平位移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点位应根据场地围挡条件及基坑位置合理分布,同监测点一起组成监测网。5.2.2工作基点布置原则工作基准点布设于便于观测监测点的相对稳定且易于保存的区域(工作基
19、点布设时需考虑方便引测水平位移基准点)。5.2.3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埋设方式及技术要求图5-2监测基准点埋设规格图(单位cm)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埋设专门观测标石,标石埋设形式及规格如图5-2所示。水平位移监测工作基点采用强制归心的水泥观测墩,顶面长宽各0.5米,地下部分埋深大于0.9米,地面部分高1.4米,同时要保证强制对中标志顶面的水平,测点埋设完毕后,应进行必要的保护、防锈处理,并作明显标记。埋设形式及规格如图5-3所示,观测墩顶部强制对中基座如图5-4所示。 图5-4强制对中基座图5-3监测点实景图 控制网观测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 50308-2008等水平位移监测网
20、技术要求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表5-2。表5-2 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水平角观测测回数距离观测测回数往测返测3.01501.81/700006336 监测点的布设、保护及监测方法6.1围护桩顶部水平位移监测6.1.1监测点布设布点原则:沿基坑四边布置,每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每边测点不少于3个;每个监测断面在基坑两侧的桩顶设测点,断面间距20m。监测点应尽量布设在基坑圈梁、围护桩或地下连续墙的顶部等较为固定的地方,以设置方便,不易损坏,且能真实反映基坑围护结构桩顶部的侧向变形为原则。并宜设置强制对中标志。
21、6.1.2监测点埋设监测点标志埋设时应注意与工作基点及基准点间的通视,保证强制对中标志顶面的水平,埋设方法如图6-1所示,监测点埋设完毕后,应进行必要的保护、防锈处理,并作明显标记。图6-1 监测点埋设示意图6.1.3监测仪器Leica TCRA1201+全站仪6.1.4监测方法将布设的工作基点与平面基准点按空间后方交会的形式布设成边角网,并根据场地情况采用自由设站法观测监测点。将工作基点或基准点与各个监测点在同一测站共同进行观测,测出各点的相对坐标,利用基准点相对坐标与基准点的初始值进行坐标转换,将监测点与基准点的坐标系进行统一。根据各期坐标值与初始值比较,计算出监测点向基坑内侧的变形量。观
22、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对使用的全站仪、棱镜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尤其是照准部水准管及电子气泡补偿的检验与校正;观测宜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仪器、觇牌应安置稳固严格对中整平;在目标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应尽量避免受外界干扰影响观测精度,严格按精度要求控制各项限差。监测点观测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 50308-2008等水平位移监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和监测方法进行,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该表6-1。表6-1 水平位移监测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变形点的点位中误差(mm)坐标较差或两次测量较差(mm)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铁 十一 基坑 监测 方案 最终 修改 打印 5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