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考研知识点汇总(共8页).doc
《运动训练学考研知识点汇总(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训练学考研知识点汇总(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运动训练学1竞技体育的基本内涵及其构成:竞技体育: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1)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的运动天赋及竞技活动能力的运动人才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2)运动训练的目标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重要的途径(3)运动竞赛: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与社会的媒介(4)竞技体育的管理则是以上三个环节得以实施并取得理想效果的基本保证。2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竞技体育的特点: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
2、性、观赏性,同时,竞技体育在其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励人类的自我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 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挤社会成员的不良情绪3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有计划的体育活动。4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征:(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和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赛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自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
3、练负荷影响下整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5)运动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6)现代科技支持的方面性及导向性。5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及有效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6运动训练学的研究任务:从现代运动训练学的发展越势来看,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及概括:(1)研究现代竞赛制度下,各个项目本质性的变化的总体趋势;(2)深入探索负荷刺激产品的生物适应性变化规律;(3)广阔吸纳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前沿理论,提高训练,参赛过程的技术含量,探索训练方法手段的原始性创新的路径;(4)研究多种竞赛体系对运动训练过程和参赛过程的度普影响;(5)系统研究训练过程的质量控制规律,提高现代运动训练的效益;(6)进一
4、步丰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科学内涵和知识体系。7运动训练的基本内容:(1)竞赛体育的地径和作用;(2).运动训练的目的径各和特点;(3)运动训练原理和原则;(4)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5)身体训练;(6)技战术训练;(7)心里智能训练;(8)训练过程的计划和控制;(9)运动员选材;(10)负荷和恢复;(11)项群训练理论等。8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赛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9运动成绩的构成及其决定因素:运动成绩包括运动员及其对手在比赛中表现而来的竞赛水平,以及竞赛的胜负或名次。(1)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内因,是最
5、根本和最重要);(2)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3)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员道德专业务水平)10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它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的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11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表现:(1)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耐力这三种基本运动素质及这三者之间的各种综合性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人体的形态及机能状态是决定运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2)运动员的技术水平的高低可从技术的合理性及稳定性这两个方面予以判定;(3)战术能力则表现为力求出色的发挥自身的体能、技能及心理能力,
6、在规定允许的范围内干扰对于竟技能力的发挥,以及对于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施加方法的影响这三个部分;(4)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涉及广泛的领域,在竞赛中则集中地表现为运动员的参赛情绪及竞技意志;(5)运动员的智力状况及一般的和专业的知识水平对其战术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有重要的影响。12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能力。竞技能力是运动能力的一个部分。竞技能力: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训练水平是争议词。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水平。13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他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训练原则: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
7、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知道意义。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评原则、直观教练原则和适时恢复训练原则。14竞技需要原则: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经济能力及运动员的需要,从实践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因素的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1)训练目标对训练获得的重要导向作用;(2)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3)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2)正确分析
8、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3)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4)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15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1)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2)现代控制法是实施训练的控制的理论基础;3)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要条件。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2)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3)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16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的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1)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2)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凭证3)适宜比赛
9、条件出现的周期凭证。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多年训恋周期 年度训练周期 上中小)2)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单、双周期、多周期3)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4)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17适宜负荷原则;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跳运动员竞技能力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的效果的训练原则。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1)超量恢复机制2)生物适应机制。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的要点;1)科学的认识负荷刺激的生理临界;2)科学的处理的负荷与恢复的关系;3)科学的阶段性地递增运动负荷A 波浪型 B阶梯型C跳跃型D综合型
10、18区别对评原则;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 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区别对评原则的理论依据;1)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2)运动员个人评点的多样性;3)运动训练评点的多变性。区别对评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科学认识个体差异的基本特点2)科学认识不同项目的基本特点3)科学处理不同水平队员的关系。4)科学树立教练员良好的权威形象。19适时恢复训练原则:即是指及时清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适时恢复训练的科学基础:1) 超量恢
11、复机制2)疲劳消除规律。恢复;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曲负荷后暂时不降和减少的状态会到负荷前水平的过程。超量恢复:在恢复过程中 能源物质和补偿在一般时间内超过原有水平。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科学树立负荷与恢复统一的观点2)科学判别不同性质的疲劳特征3)科学识别不同强度的疲劳特征4)科学安排消除不同疲劳的时间5)科学运用消除不通过疲劳的方法20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仅统计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构成运动训练方法的主要因素:1)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2)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3)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4)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5)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等要素。运动训练方法
12、基本结构;1)联系动作极其组合方式2)运动负荷极其变化方式3)过程安排极其变化方式4)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5)外部条件极其变化方式。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分类:1)依发展竞技能力的目的,可分体能训练方法、技能训练方法、耐力训练方法。2)依训练负荷与间歇的关系,可分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等3)依训练内容的组合特点,可分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循环训练法4)依训练负荷时氧代谢的特点,可分无氧训练法、有氧训练法等运动训练手段;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集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是运动训练方法的具体体现。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分类:1)
13、依练习的目的可分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提高战术能力的训练手段,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2)依训练手段的效果可分为一般训练手段和专项训练手段;3)依在训练活动的应用价值可分基本训练手段和辅助训练手段;4)依练习手段的动作结构特点可分周期性练习及混合性练习的单一结构训练手段和包含固定性练习及变异性练习的多元结构训练手段。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1)动力特征(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2)动作构成(姿势、轨迹、时间、速率、力量、节奏);(3) 动作过程(开始、进行、结束)。运动训练的基本操作方法;分解、完整、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比赛等21重复训练方法;指多次重复
14、同一练习,两次练习之间安排相对部分的休息的方法。基本类型:短时间重复训练;中时间重复训练;长时间重复训练。负荷时间:15秒 、30秒2分钟 、2分钟5分钟。负荷强度:最大、次大、较大。间歇时间:相对充分、相对充分、相对充分。间歇方式:走步、按摩 ,走、坐、按摩,走、卧、坐按摩。供能形式:磷酸盐代谢系统为主;糖酵能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无氧有氧比列均衡的混合性代谢供能。22间歇训练方法;指对练习过程组间间歇时间作业严格规定,使批评处于不完整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训练的练习方法。基本类型:高强性间歇训练:强化性间歇训练:发展性间歇训练;负荷时间:40秒,4090秒/90180秒,5分钟;负荷强度:大,
15、大/较大,中;心率指标:190次,180次/170次,160次左右;间歇时间:很不充分,不充分,不充分;间歇方式:走、轻跑,走、轻跑,走、轻跑;每次心率:120次,120次,110次供能形式:糖醇解供能为主的混合性代谢供能 适用:体能类速度耐力性,力量耐力性运动项群的素质、技术训练、技能类对抗性运动项群中的攻防技术或技术训练。(隔网性运动、同场性、格斗性);糖醇解供能为主的混合性代谢供能 适用:混合系统供能能力和良好的技术战术及素质的训练之功。(800m,1500m,2000m游等);有氧代谢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 适用:较高耐力素质的运动项群。(篮球“三对三”攻防转换练习足球“三对三”攻防转换格
16、斗对抗性运动项群中难美性运动项群)。23变换训练法:指一种对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及条件实施变换,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用变能力的训练方法。变换训练法的三种基本类型:负荷变换训练方法的应用:1)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均保持恒定的搭配形式。2)负荷强度恒定、负荷量变化的搭配形式。3)负荷强度变化、负荷量恒定的搭配形式。4)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均有变化的搭配形式。24 循环训练法: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若干练习手段设置为相应的若干个练习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循环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循环重复训练、循环间歇训练、拼续训练三种循环训练法的组织形式:流水式、轮转式
17、、分配式。25 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运动员体能的基本构成:1)身体形态(反应人体生长发育状况的各环节高度、围度、长度宽度和充实度等外表形态特征,以及心脏的纵横径,肌肉的横截面特征);2)身体机能(指人体各内脏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3)健康水平(运动员的伤病情况);4)运动素质(指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1)合理的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2)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力学特征近似;3)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占得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要因时、
18、因项、因人而异;4)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要抓住有利时机,使该素质在适时的年龄阶段得到相应的发展;5)在训练中应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26力量素质: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27依力量素质与运动专项的关系:一般力量与专项力量;依力量素质与运动员体重的关系: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依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力量素质的不同特点: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28最大力量;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发展最大力量的途径:1)加大肌肉横断面;2)增加肌肉中磷酸肌酸(cp)的储备量3)提高肌肉间及纤维之间的协调性4)改进和完善运动技巧。最大力量训
19、练的基本要求:1)强度 (60%-80%)2)次数:负重量,次数,组数:次数,组数。3)时间;动作保持4秒-6秒。4)间歇时间:负重量间歇时间。发展最大力量的具体手段及方法:1)重复练习法:负荷强度90%以上,特持续时间3-6秒 ,次数4次。间歇3分钟 2)阶梯式极限用立法:“金字塔负荷体系”3)静力训练法:指肌肉收缩力克服和对抗外力,使肌肉张力改变,肌肉长度不变,肢体环节不运动。负荷强度90%以上,持续时间3-6秒,次数4次,间歇3-4分钟。4)动量训练法。5)异动量训练法29快速力量:指肌肉圣经系统在一定时间段内产生最大冲动的能力。基本要求:1)负荷强度:从30%100%都可。次数:负荷重
20、量,次数 1-5次。间歇时间:1-3分钟。发展速力量的方法:1)减负荷练习法2)先加后减练习法3)对比转换练习法。30 爆发力;是速度力量的一种表现,指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肌肉以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基本要求:1)负荷强度:30% 或不负重;2)次数:负荷量,次数(15次);3)间歇时间:13或35分钟31相对力量:指运动员每公斤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32力量耐力: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基本要求:1)负荷强度25%40%;2)数量:多次数,组数不宜太多;3)间歇时间 3090秒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1)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包括动力性向心克制性工作和动力性离心退让性工作)2)静力性等长收缩
21、训练3)等动收缩训练4)超等长收缩训练。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1)负重抗阻练习(如运用扛铃、壶铃、哑铃等)2)对抗性练习(如双人顶、推、拉等)3)克服弹性物体的练习(如用拉力器、拉橡皮带等)4)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5)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6)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7)电刺激33速度素质: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1)动作速度: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完成一个动作的能力。 2)移动速度:指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反应速度的评定:运动员对信号刺激作些反应所需的时间来评定运动员反应速度的快慢3)反应速度: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声、光、触等)快速应答的能力。34耐力素质:指有机体坚持唱时间运动的能力。(1)
22、肌肉耐力(力量耐力);(2)心血管耐力:1)有氧耐力:指机体在氧气供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2)无氧耐力(速度耐力)指机体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坚持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磷酸原供能无氧耐力,CP分解供能,不长生乳酸;糖酵供能无氧耐力,糖的酵供能产生乳酸35有氧耐力:1)持续训练法:(1)负荷强度:心率在145次/分170次分。适宜心率:安静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60%70%)(2)负荷数量:至少在20分钟以上(3)工作方式:a匀速持续跑(心率在150次/分、1小时以上、匀速)b越野跑(1.52小时速度可变)c变速跑 d法特莱特跑 2)间歇训练法(1)负荷强度(心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运动 训练 考研 知识点 汇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