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各区模拟题中有关《论语》的考题汇编.docx
《北京各区模拟题中有关《论语》的考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各区模拟题中有关《论语》的考题汇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北京各区模拟题中有关论语的考题汇编(1)(二)阅读下面的论语四则,完成第13题。(6分)(19年东城一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13.以上四则内容都谈到了古代君子应具备的品格,请以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君子形象为例,谈谈对这四则材料中任意一则的理解。答案示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就是一位重然诺、讲忠义的君子。他面对曹操给予的各种优厚待遇毫不动心,不惧艰险,执意回到了结义兄长刘备的身边。反观张鲁
2、的谋士杨松,面对曹操的征讨,心中“利”字当先,贪财卖主,实为小人。(语句理解准确,2分;结合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解说合理,4分)12.请根据文中“学之道”与“教之道”的内容,按要求回答问题。(11分)(19年海淀一模) (1)学者有“四失”,即多、寡、易、止。请根据文意及你的学习体验,用四字词语概括 “寡”“止”所导致的后果,并填写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上。(2分)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多则囫囵吞枣;或失则寡,寡则 ;或失则易,易则浅尝辄止;或失则止,止则 。 (2)善教者有诸多好的教学方法,请概括出其中四种值得借鉴的方法o(4分) (3)链接材料中的子路是否是个“善问者”?请根据上文最后一段相关
3、内容加以分析。(5分)链接材料: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 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答案示例:子路是“善问者”,善问者就像攻坚木,从薄弱容易的地方切入,然后专攻其要害之处,久而久之,疑难就解开了。材料中子路向孔子询问什么是君子。他首先得知修己以敬的自身层面上的含义,后又追问中明白在家庭社会这一层面的君子即修己以安人和国家天下层面的君子即修己以安百姓。在不断的追问中,子路从最基础的层面入手,层层深入了解何为君子,是善问。(观点1分+从易到难、攻其要害、追问2分+分析2分) 论语蕴藏着孔子思想的
4、精髓。请从“仁”“孝”“信”“学”中选择一个方面,谈谈它对你成长的启示。要求:解说准确,条理清晰。150-200字。(19年朝阳一模)13. 以上两篇短文都讲到国君治国理政。论语中也有相关表述。这些表述反映了孔子怎样的为政理念。请任选两则简要分析。(5分)(19年门头沟一模)(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 服。”论语为政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5、参考答案:(1)为政者要以身作则,端正自身(2)行德政,讲礼仪,使百姓知廉耻(3)荐举贤才,选贤用能(4)不用有勇无谋(匹夫之勇、贸然行事)之人/用有勇能谋(谨言慎行 深谋远虑)之人 评分标准参考: 理念概括各1分,理解简要分析各1分,语言表达1分13结合下面论语选文中孔子的话语(可选其中一则或多则),谈谈你对语言“文”“质”及其关系的认识。(19年石景山一模)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宰予昼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子曰:“质胜文则野,
6、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3答案示例:我认为好的语言也应当是“文质彬彬”的。“文”指文采,“质”指质朴,二者均衡协调,生动但不浮夸,准确但不乏味,才是好的语言。子夏请教诗经蕴含的道理,孔子以绘画作比解答,典雅、形象而又简洁、含蓄。批评、教育弟子,孔子先以形象比喻出之,直率、严厉但不粗陋;继而从起居小事中阐发,语言平易而又含义深远。孔子言志,也是以诗意的生活画面和形象的比喻表达安贫乐道的人生追求。孔子的语言,典雅不枯燥,生动不浅俗,含蓄不晦涩,准确不乏味,可谓“文质彬彬”的典范。13.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
7、话,如宪问篇: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日: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日:“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上面两则论语中记述了子路和子贡质疑而孔子肯定管仲是“仁者”的对话。请简要概括学生质疑和孔子肯定的理由,并说明孔子的回答反映了其怎样的思想。(19年通州一模)【答案】答案示例:学生质疑的理由:管仲不能为主人死节,(又辅佐桓公,背叛主子)不忠。孔子肯定的理由:管仲辅佐桓公不以武力称霸,维护
8、了天下的秩序,保存了华夏文明。孔子的回答反映的思想:评价一个人要看大处、大节、大信、大功。材料(二)中有“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请你结合材料(一)中的语句,从儒者人格的角度简要评析孔子的上述行为。(5分)(19年东城期末)答案示例:孔子困于陈、蔡,绝粮七日。面临如此困厄的局面,他仍然讲诵不辍,弦歌不衰。孔子的行为正体现了儒者所特有的立身准则:“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在众人威逼、武力恐吓、死亡威胁、残暴统治等困厄情况下,他也不会改变操守。这就是儒者应有的人格。13孔子在论语中称赞管
9、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1,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请结合短文(1)解释孔子这么说的理由。(6分)(19年丰台期末)注释:【1】如其仁:就是仁。答案示例:孔子的说法,不仅肯定了管仲的功绩,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为相国帮助桓公称霸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这个做法也体现在了管子的治国理念中,阐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独举,不擅功也好,强调举当也好,都是一种仁义的做法,仁又是贯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够得到孔子如此的赞赏。13听了淮南王刘安的话后,你认为汉武帝该不该出兵?引用论语中的句子阐释你的理由。(4分)(19年房山期末)
10、13.参考答案: (4分)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汉武帝应该出兵。因为论语中曾经说:“近者悦,远者来。”意思是要使境内的人民欢悦,还要使境外的人民向往。文章里的汉武帝时期,国内已经安定,接下来就需要得到境外国家的拥戴,所以汉武帝应该出兵,借此树立在藩臣中的威信。答案示例二:我认为汉武帝应该出兵。南越国作为藩臣,已经信守和汉武帝的约定,在闽越国侵略自己的时候,没有擅自发兵,而是向汉武帝请示。论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所以要想让境外的藩属国真正尊崇汉朝,汉武帝就必须重诚信出兵,以此立威来确定大国的威望。答案示例三:我认为汉武帝还是应该出兵。论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兵闽越的确给国家的经济和
11、人民的生命带来损失。但是汉朝作为一个大国更应该讲求道义责任,现在南越国已经信守约定,不擅自出兵。所以此时我们应该出兵,履行和藩臣的约定,借此彰显我们的大国担当。答案示例四:我认为汉武帝不应该出兵。论语中孔子回答卫灵公曾经说过“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并且曾经批评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因此汉朝作为礼仪之邦按照儒家的思想应该以礼服人,汉武帝应该派能言善辩的谋士去对闽越国王,晓之以理,不战而使闽越知理亏退兵,而不是用武力使自己劳民伤财。某中学高考倒计时200天时,组织2000多名学生集体下跪,向父母行三叩首之礼,意在用传统礼仪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请结合下列论语选文中的一句话,谈谈你的看法。要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北京 各区 模拟 有关 考题 汇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