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陈帼眉-姜勇(1-7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陈帼眉-姜勇(1-7章).docx(5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绪论教学目的1、明确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任务及研究内容。2、理解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3、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原则。 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什么是幼儿 幼儿一般指的是36、7岁的儿童二、什么是教育广义:教育是造就、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Eg:你父亲教你怎样做人。 看了这场电影对你有什么意义。狭义:指的是学校教育教育的本质:“3个人”人 教育 人 成人 人 (教师) (学生)
2、(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 体现做人的人;使他懂得有尊严的人) (家长) (子女)三、学校教育的分类:大学 中学 小学 幼儿园教育等等1、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非幼儿园教育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幼儿园教育3、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 主导 幼儿 反馈 教师四、什么是心理学心:心思、思想、感情理:规则、规律心理学psychologyPsychology=psyche(灵魂)+logos(科学)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里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3、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共性)认识过程(感、知、记、思、想)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 注:注意伴随整个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差异):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4、心理学的分类(把它形象的比喻成一棵大树)普通心理学:感觉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记忆 思维 言语 情感等心理学意志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等等发展心理学:1、比较心理学:动物与人比较心理学 动物之间比较心理学2、年龄及发展心理学:婴儿、幼儿(婴幼儿)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 青年心理学 成年心理学 老年心理学 等等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艺术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军事,商业心理学 等等五、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
4、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幼儿(36、7岁)心理的形成规律。如何应用规律。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揭示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的心理形成和发展规律,从而心理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研究如何应用幼儿的心理规律来提交教育效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原则。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即本书的知识体系)简单来说,本书由四部分组成:导论 幼儿心理形成规律与教育 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第二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一、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理论作用:有助于了解、解释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前因后果
5、。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二)实践作用有助于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有关问题的解决。Eg:梅州市机关幼儿园大班不要求写字。二、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二)提高幼儿教育工作效率。(三)提高教师素质。第三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年代代表人代表作主要教育思想萌芽期:18世纪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卢梭爱弥尔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学习特点,幼儿发展的独立性,自然教育思想福禄培尔确立“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这一教育原则儿童发展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游戏是幼儿活动本能的表现形式之一,最能表现幼儿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6、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主蒙台梭利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幼儿是积极、主动地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教师必须为幼儿创造一个能激发其主动性的“有准备的环境”;重视幼儿感官教育初创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贝雷特&英格曼【直接教学方案(行为主义教学派)】创建贝英学前教育方案,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直接教学模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某种特定情境中行为的改变,它源于个体在这一情境中反复的实践经验,这种改变不是学习者自然发生的,不是因成熟或个体状态的某种因素而导致的暂时的改变”奥苏贝尔【认知主义教学方案】“奥苏贝尔方案”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学前阶段儿童习得的的基本概念,必
7、须通过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这两个过程】凯米德弗里斯【建构主义幼儿教育模式】以“个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方案能动性原则;充实性原则;结构化原则;(详见P11)海伊/斯科普以“个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方案个体智能的发展有可以预见的序列;儿童逻辑推理的发展与背后的认知结构密不可分【以幼儿的主动学习为核心,围绕幼儿学习所经历的一系列“关键经验”创设学习环境】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若井邦夫幼儿教育心理学较为全面的阐释了幼儿学习与教育的问题对早期教育价值的新认识;对幼儿学习特点的新发现;(详见P12-14)本章作业:1、教育的含义?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3、幼儿教育心
8、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有哪些?5、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6、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有哪些?8、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教学后记:本章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点较多,要想让学生短时间内牢固把握好,必须举实例加以分析说明,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上课的课堂氛围及作业反馈情况来看,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好。第二章 学习理论教学目的1、 明确学习的含义,特点和类型。 2、理解常见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3、掌握各学习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的含义,常见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难点:学习理论的
9、教学运用。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教学时数:18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 学习的概述(2课时)一、学习 1、学习的定义:从广义上讲,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地心理变化。(不是行为变化,心理变化包括个体内隐行为和外显行为)过程。四个基本特点:(1)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 (2)学习必须是由经验引起学习者的某种变化 (3)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后天习得的 (4)学习必须是通过练习和训练而引起的能保持一定时期的某种变化 。2、人类的学习及其特点: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之间的区别:首先,人类的学习是在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掌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其次,人类的学习是通过语
10、言交际的中介作用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再次,人类的学习是有目的的,自觉积极主动地过程。 总结: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主动地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3、学生的学习及其特点:学生学习的特殊性理解: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的学习是为参与未来的生活实践作准备的。学生学习的定义: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为参与未来生活实践作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特殊认知活动。二、学习的过程1、学习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式理论:把人的学习过程比拟为机器处理信息的过程 四大步骤:输入存
11、储操作加工输出加涅的学习记忆模型:加涅认为学习是一系列认知过程这些过程把来自环境的刺激转化为获得一种新能力所需的信息加工的几个阶段,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自己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而获得能力的过程。加工系统又称为操作系统,它由受纳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反应生成 器和反应器构成。 执行控制系统对整个加工系统进行调解和控制&需要自我调节和控制“认知策略” 预期系统是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动机系统,不包括在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但对加工过程起定向作用。其预期的事项通常是指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即为学习的动机。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梅耶在加涅的学习信息加
12、工模型基础上进行简化,于 1987年提出。学习活动始于学习者的注意; 与新信息有关的储存在长时记忆(LT M)中的原有知识(B)被激活; 新信息进入工作记忆系统(WM,又称 STM),并找出新信息内在联系(C); 同时,原有知识和新信息产生联系(D);最后,新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E)。“SOR”简式。新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便进入短时记忆系统,被激活的原有知识也进入短时记忆系统,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是梅耶学习模型的最大特点。2、学习过程的“环状结构”理论:活动“环状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活动的结构是环状的,由以下三个基本环节组成:1)内
13、导作用 2)同对象环节实际接触的效应过程 3)借助于返回联系修正和充实起初传入的映像。定向环节的活动开始于外界环境的刺激,包括主体的感觉器官和中枢的一系列反应动作达到认知新环境,解决行为定向问题。这一环节在学习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行为环节在定向环节的调节支配下发生,其作用主要是新环境的定向付诸实施,对动作的 对象施加影响。 反馈环节是执行环节动作结果的回归式内导系统。在实际学习中反馈两种信息,一种是来 自机体效应器官活动所发生的动觉刺激(内反馈信息),来自机体效应器官活动所引起的现 实变化(外反馈信息)。反馈环节功能主要是校正行动。3、学生学习的生成模式:美国加州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1
14、983 年提出学习过程的生成模式。 两个基本观点 1.了解主动性,人脑主动构建对输入信息的解释;2.已有经验,人们在生成所知觉事物意义时,总是与已有经验相结合;理解对学习过程的解释:1.生成指形成新知识的内在联系(文内联系)和新知识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文外 联系);2.动机指积极生成这两种联系的愿望,并且把生成联系的成效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3.注意是指引生成过程方向的因素,它使生成过程指向有关的课文、相关的原有知识 和经验。4.先前经验包括已有的概念、反省认知、抽象知识和具体经验。4、我国古代学习过程结构模式 我国学者乔炳臣、潘莉娟从“知行统一”的哲学思想两条主线:1) 围绕智力因素展开。
15、包括学、思、习、行。2) 围绕非智力因素展开。包括情、意为主的心理条件对“知行统一”过程发生的影响作用。特点: 1) 把学习过程视为一项极其复杂又完整的活动过程,建立在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基础之上。2) 是从中国古代优秀学习心理思想中提炼出来的成果,很多内容都经过历史的检验。3) 结构严谨,描述精确(层次纵横交错,两个循环系统)4) 各阶段所占位置与排列顺序相对稳定。三、学习的类型1、加涅加涅根据学习活动的复杂程度把学习由低级到高级分为8类:1信号学习-经典条件反射 2刺激反应学习-S-R 3连锁学习-运动联想学习 4言语联想学习 5辨别学习-区别不同刺激 6概念学习-对刺激分类时, 对事物抽象特
16、征的反应 7原理学习-概念的连锁学习 8问题解决学习-原理学习的 自然扩展,发生学习者内部。1977年,加涅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提出 5 种学习结果的分类: 这五种学习分类又分为 3 个领域, 前三种学习结果属于认知领域,第四种学习结果属于动作技能领域, 第五种学习结果属于情感领域。1 言语信息-是什么 2智慧技能-怎么办 3 认知策略-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是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核心部分 4 动作技能-肌肉活动能力 5 态度-选择个人行为的内部状态2、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习分类的标准根据教育目标对学习进行分类,分类的内容;6种不同的水平认知学习,1.认知,2.领会3.运用
17、4.分析,5.综合,6.评价;情感学习五级:注意,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技能学习七级: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行为,适应和创新;3、奥苏泊尔的知识学习分类:奥苏泊尔的知识学习分类:两个维度及其基本内容从两个不同的维度对学习进行分类:1.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2.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在意义学习理论中强调,在新命题 的学习中,认知结构中的原有适当 观念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新命题和原有观念之间存在三种关系:1) 原有知识为上位观念,下位学习2) 原有知识为下位观念,上位学习3) 原有知识和新知识并列,
18、并列结合学习。4、我国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分类:分类标准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不同内容和结果来进行分类。内容:知识学习,动作技能,智慧技能,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四、学习与发展学习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儿童学习能够代表该发展阶段的最高水平的,并能为过渡到下一更高的身心发展阶段准备条件的品质。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心理学意义上的发展包括个体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两部分,都对学习产生制约作用。 首先学习需要以个体的生理发展为自然前提,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为有效的学习提供物质的可能; 实验: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学习实验。说明学习受个体的生理发展制约生理发展影响学习的
19、效果和速度。 其次,学习必须依赖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学习的实质是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通同化和顺应作用,将主体新获得的经验和其已有的经验接结构相整合而实现的。因此欲进行有效的学习,学习者原有心理结构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技能和一定的学习动机。学习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学习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个体的生理发展是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受“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支配,因而学习可以促进 个体的生理发展。 实验:华特和海尔特的研究,以典型托儿所的始终一贯和比较平淡乏味的环境作为基准,创 设了三种不同的环境影响。说明适度的学习和训练可以明显地促进人类个体的生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个体在同
20、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获得各种经验并运用 各种经验去调节人的行为,从而不断构建心理结构的过程中实现。学习准备:又称为学习的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程度。包含两层含义三个因素:两层含义:学生的准备既应保证他们在新的学习过程中可能成功,又应保证他们的学 习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济而合理。三个因素:个体生理因素的发展,特别是脑神经系统得发育和成熟;个体智利因素的 发展,包括智利和技能两方面;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等;学习关键期:儿童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最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一旦错过
21、就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这就是儿童行为学习的“关键期”。已有研究表明,2 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 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 岁是学 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学习敏感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尚不能证明除语言和感知觉以外的基本方面是否存在关键期,实际上,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时机问题,采用“敏感期”比较恰当。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语音方面,24 岁是敏感期,在掌握数概念方面,敏感期在 5 岁5 岁半。4 岁前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期有关,与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心理品质最 初开始形成
22、、具备了发展的条件而又没有完全形成和巩固时,可塑性最大。婴幼儿学习游泳和外语等。发展性教学: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兹基提出发展性教学的主张。 维果兹基认为,教学必须依赖儿童的发展,以儿童一定的成熟为基础。儿童发展任何时候都不仅仅取决于儿童的成熟,可以确定儿童的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表现儿童能独立自如的解决任务。第二个水平是潜在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完成的 任务,须要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介于这两个水 平之间的幅度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也存在最低教学界限(以现有发展水平位基础)和最高教学界限(以潜在发展水平为基 础),这两个教学界限之间
23、的期限就是“教学最佳期”。这是由最近发展区决定的,只有在教 学最佳期进行的教学才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最佳教学。三种对教学与发展关系的看法:1) 教学与发展完全独立,教学只能适应发展,本身并不参与发展。代表心理学家皮亚杰。2) 教学与发展完全等同。教学也就是发展,代表心理学家美国詹姆士和桑代克。3) 认为教学不仅可以与发展齐头并进,而且可以走在发展的前面,推动发展前进并在发展 中引起新的形成物。代表人物考卡夫。第二节 学习理论(16课时)一、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学习理论的产生:古代学者的思想观点和学说建立在经验总结和思辨之上,称之为学习心理思想;标志:直到 1898 年桑代克提出“联结说”以后,
24、人们把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之上的描述和解释学习过程、性质和规律的心理学原理或学说称之为学习理论。2、学习理论产生阶段的主要特征:1.研究的是动物的学习过程,2.严格控制的实验室实验,3.直接经验的学习过程,不能说明学生间接经验的学习。3、学习理论发展时期的主要特征:1.学习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人类间接经验的学习过程;2.研究重点是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3.研究方法更加科学,较多采用自然实验等方法;4.研究更注重学习的内部心理条件,如动机、原有知识结构和元认知功能等。4、学习理论的流派: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折中主义学习理论(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二、学习的行为主义理
25、论(4课时)学习的行为主义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等。该学习理论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一)桑代克的学习的联结理论1、桑代克的研究桑代克认为学习是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桑代克的联结理论是根据其对动物的实验结果提出的,其中最著名的是饿猫开迷箱的实验。一只饿猫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一个实验迷箱里,箱门紧闭,箱子附近放着猫爱吃的食物一条新鲜的鱼。箱内有一个开门的踏板,当碰到这个踏板时,门就会启开。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箱子,只是在里面乱碰乱撞,偶然一次碰到踏板打开了箱门,逃出箱外吃到了鱼。经过多次尝试,猫逃出迷箱所用的时间越来越
26、少,以致最后,猫一进迷箱,就去按踏板,逃出迷箱,获得食物。由此,桑代克提出了“学习即联结”的结论。他认为,在猫学习打开迷箱的情境中,猫通过多次尝试与错误,终于在复杂的刺激情境中辨别出一个开门的设施(S:踏板)与反应(R:碰踏板)之间形成了巩固的联系时,学习便产生了。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桑代克认为,这种联结是通过盲目的尝试错误逐渐形成或建立起来的,因此,也有人将他的理论成为试误说。2、学习原则在大量的动物与人类学习实验基础上,桑代克提出了学习应遵守的三条重要原则: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换句话说,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做出反应,与他是否做好准备有关。
27、2、练习律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即SR连结受到练习或使用的频次越多,则连结越强;反之,联结就会减弱。后来,桑代克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得以增强。3、效果律指某刺激与某反应联结伴随着奖励时,联结的力量就增强,反之,联结的力量就减弱。桑代克发现,赏和罚的效果并不相等,赏比罚更有效;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指导了大量的教育实践。但是他认为人和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一致,这样抹杀了人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一最突出的特点。(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1、巴甫洛夫的研究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当铃声
28、与喂食反复配对后,只给狗听铃声,不给食物,狗也会分泌唾液。即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后,当中性刺激单独出现时,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其中食物被称为无条件刺激(UCS),由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称为无条件作用(UCR),铃声是条件刺激(CS),铃声单独出现时也能引起类似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铃声与唾液分泌之间的联系,称之为条件作用(CR)。这就是经典条件作用原理的基本内容。2、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习得律:在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叫做条件反射的习得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条件刺激和起强化作用的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出现,间隔太
29、久则难以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最好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消退律: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削弱,直至消失。泛化与分化:泛化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的初期,另外一些类似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应。新刺激越接近原来的条件刺激,泛化现象越容易发生。与泛化作用互补的是分化作用。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其相似的其他刺激,可导致分化,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例如,狗可以学会只对三声铃声做出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应,而对一声或两声铃声没有唾液分泌的反应。(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无条件反应是由无
30、条件刺激所引起的,是一种应答性行为,例如,人咀嚼事物会分泌唾液,遇见强光,眼睛就会马上眯起来等。操作性行为并不是由已知刺激引起的,而是有机体在一定情境中自然产生并由于结果的强化而固定下来的,例如,小孩子穿衣服,上课举手发言等。根据这两种行为,斯金纳区分出两种条件作用:应答性条件作用(与经典条件作用相对应,又称S型条件作用)和反应型条件作用(又称操作性条件作用或R型条件作用)。1、斯金纳的研究操作性条件作用是根据斯金纳自己发明的一种学习装置“斯金纳箱”做的经典实验而提出。斯金纳箱内装有一个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接。实验时把饥饿的白鼠置于箱内,白鼠在箱内自由活动,偶然踏上操纵杆,供丸
31、装置就会自动落下一粒食丸,经过多次尝试,它会不断地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操作性条件作用是(S)RS的过程。斯金纳认为,在操作条件作用中的学习也就是刺激情境(操纵杆S)与压杆反应R之间形成固定的联系。操作条件作用与两个基本原则相联系:一是任何反应如果紧随强化刺激,该反应具有重复出现的趋向;二是任何能够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2、强化 一个客观中性的概念,指的是在条件作用中,凡能使个体操作性反应的概率增加的一切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强化又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通过给个体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正强化负强化定义呈现愉快刺激,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也增加 不愉快刺激减少,行为反应
32、出现的概率增加 举例给予食物或奖励 回避电击或处罚 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识别正强化与负强化: 学生上课守纪律,教师对其进行表扬:正强化孩子期末考试表现出色,父母让他一周不用做家务:负强化3、操作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1)强化(2)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 (3)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与负强化的区别: 惩罚 负强化 定义 厌恶刺激增加,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减少 厌恶刺激减少,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增加 举例 给予电
33、击或处罚 回避电击或处罚 4、强化程序连续强化:每次反应之后都得到强化固定比率强化: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呈一定比率强 化 程 序比率式变化比率强化: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的比例可变化间歇强化固定时间强化: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间隔式变化时间强化: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变化不定强化程序指强化出现的时机和频率。强化程序可分为连续强化程序和间歇强化程序两大类。如果在每个适当行为后呈现一个强化,这叫连续强化程序;如果只在某些特定的反应之后呈现强化,这叫间歇强化程序。连续强化程序能够迅速地建立起某种学习行为,但强化一旦停止,原有的学习行为就很容易消退;间歇强化程序则相反,学习行为建立的速度较慢,但强化停止后,学习行
34、为消退的也慢。因此,连续强化程序适用于某种新的学习刚开始阶段使用,而后就要尽可能转入间歇强化程序。间歇强化程序又可分为间隔强化和比率强化。间隔强化是根据历次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而安排强化,比率强化是根据历次强化之间学习者做出适当反应的数量而安排的强化。间隔强化和比率强化的时间间隔既可以是固定的(可预测的),也可以是变化的(不可预测的)。为鼓行为的有效性,变化的强化程序最为合适。 5、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应用(1)程序教学 20世纪第一个具有全球影响的教学改革运动。 程序教学是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 例如: 把一门课程学习的总目标分为几个单元,再把每个单元分成许多小步子。 学
35、生在学完每一步骤的课程后,就会马上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即能得到及时强化。 然后按顺序进入下一步的学习,直到学完一个个单元。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自定学习步调,自主进行反应,逐步达到总目标。(2)行为塑造塑造(shaping)是指通过小步强化达成最终目标,也就是将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这种方法也叫连续接近。例如,驯兽师对行为塑造非常熟悉,诸如训练狗握手、猫站立等都通过行为塑造达成。人类行为也是这样。要想教会孩子一首儿歌,应先要求孩子读出第一句,然后读连续的二三句,最后才是整段的儿歌。 通过逐步强化可以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
36、 通过消退则可以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 小结:n 多用正强化塑造良性行为n 用不予强化(消退)来消除消极行为n 慎重对待惩罚(四)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班都拉简介(1925),出生于加拿大,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心理学,并逐渐对该学科产生兴趣,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去美国的衣阿华大学攻读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并于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 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76年任斯坦福大学心理系主任。 2、经典实验让儿童看一段榜样行为的录像(攻击性行为),情节如下:影片一开始,示范者走向一具成人大小的塑料娃娃玩具,命令他走开,在注视娃娃片刻后,示范者表现出四种不常见的攻击反应。2. 看完录像,被试被
37、分为三组:第一组:被试看完影片之后没有任何事情发生,这是控制组;第二组:看完影片后,又观看另外一组影片,影片中,第二个人成人出现,带着许多糖果和饮料,并宣称示范者是个强壮的冠军,并且他的表现受到了奖励,是一大杯七喜汽水和糖果,当示范者大快朵颐时,崇拜者象征性的重复前面示范者的攻击行为。第三组:被试观看的又是一组影片,其中,强化给予者出现,威吓的摇着指头说“你这个恶棍,立即停止,我不允许你这样做!”这时,示范者向后退时跌了一跤,另一名成人立即坐在他身上,用卷起的杂志打他的屁股,并说“你这个大坏蛋,下次让我看到,我会好好打你一顿”3. 每个被试在看完影片后都被带入一间放有许多玩具的游戏室,先让他们
38、自己在里面玩耍,过一段时间后实验者进入游戏室,对他们的每次攻击行为给予果汁和贴纸奖励,然后离开游戏室让他们自己玩耍一段时间。4.观察阶段:对所有被试的观察学习之后测评也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孩子刚被带入房间时的表现;二是实验者奖赏了他们攻击性行为之后的表现。实验结果显示,榜样攻击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强化),决定了儿童是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第一组儿童就习得了更多的攻击行为,三组儿童均习得了相同的攻击性行为,而是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是决定了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未影响攻击行为的学习。3、主要观点:人类的可以通过社会学习方式获得,也可以通过社会学习而改变。在这其中,观察学习是核心。 观
39、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察他人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观察示范者的行为,由于看到他人的行为被强化(奖励或惩罚),而代替自己行为被强化,因而观察者也能学习到示范者的行为。4、观察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1)榜样与示范 榜样在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愈相似,愈易引起个体的观察学习。 人们倾向于注意那些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拥有权力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 示范行为的独特性、复杂性、流行性和功能性价值等也影响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2)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 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行为受到强化而强化了自身与之相似或相同的行为。 自我强化:人们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并依靠信息反
40、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小结: 观察学习是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基础; 实际德育工作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三、认知派的学习理论(4课时)与行为主义对立的是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苛勒、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等。(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反对以SR联结和对动物的行为习得的研究结果来解释人类的学习活动,而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获得知识的内部认知过程和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发现”知识的问题上。因此他的理论常常被称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或认知发现说。1、布鲁纳的认知学
41、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其主要成分是类别编码系统。2)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新知识的获得: 新知识可能是以前知识的精炼,也可能与原有知识相违背,如:在讲循环系统的详情时,学生可能已经模糊地知道了血液循环。 知识的转化:超越给定的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合新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知识。知识的评价: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通过评价可以核对我们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新的任务,或者运用得是否正确。1、 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
42、结构的重要性,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即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态度和方法而形成的整体知识框架和思维框架。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编码系统。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此外,布鲁纳认为编排教材的最佳方式是以“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呈现学科的知识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 ; 教师如能善于促进并调节学生的探究活动,便可激发他们的这些内在动机,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结构原则 为了使学习者容易理解教材的一般结构,教
43、师必须采取最佳的知识结构进行传授; 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程序原则 教学就是引导学习者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地陈述一个问题或大量知识的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和迁移的能力; 每门学科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程序; 强化原则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者还必须获得反馈,知道结果如何; 教学中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重要的一环;3)发现学习法 “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 布鲁纳发现学习: 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经由自己的探索寻找,以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 。一般步骤: 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
44、性,以激发探究的欲望; 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作结论的资料; 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的结论; 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发现学习的简单实例:儿童发现天平平衡的原理让一组五岁的儿童进行发现学习,学习材料是一个天平,在这个天平上左右两端都放着相同重量的砝码,但是每次放置砝码距离天平中心的距离都不一样。 要求儿童做出预测,判断天平是倾斜向一端还是保持平衡,儿童做出预测后将得到教师的反馈。 结果:儿童成功地发现了砝码位置与天平平衡之间的关系(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奥苏伯尔奥苏贝尔根据两个维度,对认
45、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根据这个维度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因此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这两个维度是彼此独立的,互不依赖。1、 有意义学习的含义意义学习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实质性的联系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新命题:“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已有认知结构:三角形的表象,等边的概念,等边三角形的实物或图形 学习过程中:将新命题与原有的表象、观念相联系 建立联系后:“任何三角形只要它们的三条边相等,就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有三条等边”非人为的联系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特殊与一般:“等边三角形”与“三角形” 2、 意义学习的条件 客观条件: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主观条件: 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心向); 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奥苏贝尔认为,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