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共6页).doc
《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摘要】皮亚杰与维果茨基是20世纪两位最有影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们开辟了研究儿童发展的两条线路。这两种取向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同时在研究方法与具体观点中又存在着多方面的类似和交叉,两种取向互动互补,共同描绘了儿童发展的整体画卷。【关键词】 皮亚杰 维果茨基 认知发展 比较维果茨基与皮亚杰是发展心理学历史上两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 引发了认知发展研究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世纪之争。时至今日, 这场论争已不象当年那样剑拔弩张、势不两立, 然而, 争论的余韵依然在影响着当代的儿童发展研究, 辩证地剖析两种理论之
2、间的相互关系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儿童发展理论的共同点或相似点1. 理论来源上的共同背景皮亚杰与维果茨基除了哲学上的背景有较大的差异外,在心理学背景上有许多共同性。第一,他们都偏爱机能主义。皮亚杰毕生坚持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并认为科学思想也是生物适应的高级形式;维果茨基更是把他的理论的研究对象规定为“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另外,他们俩都共同偏爱格式塔心理学并寻找各自的超越途径。皮亚杰对格式塔心理学一向评价为“最引人注目的”、“很有启发性的”等等;维果茨基把格式塔心理学归於“描述心理学”的范畴,认为它是“现代心理学极重要的派别”,强调整体的意义及
3、其自身的特性,对于抵制心理学的原子论和还原论具有重大的意义。2. 发展的大视野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理论虽然都以儿童为中心,但他们的理论却不仅仅是一种狭义的“儿童心理学”。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把“发展的大视野”纳入了心理学传统中。皮亚杰为了解决“传统认识论问题”即只顾到高级水平的认识或认识的某些最后结果而追溯认识本身的起源(认识在儿童心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开端)。所以他的认识论是一种“发展的”认识论。维果茨基曾高度评价皮亚杰这一发生、发展的视野对于心理学的意义:“如同其他许多伟大的发现一样,皮亚杰的思想似乎是不言而喻的。这在卢梭的话里已经得到反映。对此,皮亚杰本人曾引证道,儿童不是成人的雏形
4、,而且儿童的心理从一定程度上说也不是成人的心理。而且,在这一事实后面,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简单的思想,那便是进化的思想,这种思想使皮亚杰的所有研究更显辉煌。” 发展的视野有助于从根本上改造传统心理学的观点。例如,早期行为主义认为,所有复杂行为不过是简单反应的一种增长或提高。但在皮亚杰的理论看来,如果儿童的行为是“质”上不同的,那么从“简单反应”那里进行线性的外推,就是误导的;在儿童那里寻求成人行为的小规模复制,也是错误的。这样,所谓“普遍的思维过程”的传统心理学概念,就失去其意义了。Voneche等在谈到这种发展的视野的方法论意义时说:“他们共同通过建构发展的观点以克服行为主义与意识心理学之间的二
5、分法,这种发展的观点被用来超越这种对立,而用不着落入天赋论经验论的旧的陷阱这意味着用近期的错误取代大约200300年前所发生的错误。”就发展概念本身而言,两位思想家也有许多一致之处。他们都试图探讨儿童心理机能的构造;都相信发展过程中认知的质的变化;都希望解释成熟的理性知识和科学思维的发展,都采纳发展的辩证法(能动的有机体在发展中所创造的对立或矛盾,被建构的新结构所超越;新思维结构在后继的水平上出现);发展是一个动力学过程(从较少的知识状态向更高的知识状态的过渡或转变),等等。3. “动作”概念的重要性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把动作或活动作为儿童发展的出发点。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为了认识客体,儿童必须对
6、它们施加动作(如移动、连接、组合、拆散及再集拢它们),从而改变它们。知识总是与动作或运算联在一起的,也就是与转变联系在一起的。皮亚杰还精细地分析了动作的构成。他把动作分为个别动作和协调动作(以及相应形成的物理经验和逻辑数学经验)两大类型,特别是揭示了协调的动作对于建构逻辑数学结构的意义。他进而把活动理解为外部物质动作和内部内化动作(运算)两种水平。从而勾画了一幅从动作到思维(或概念化)的清晰图景。维果茨基以相似的方式揭示了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由外部向内部的转化,由社会机能向个体机能的转化”过程。这样,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就从根本上颠倒了心理学中传统的“心灵主义”(mentahsm)关于“思维优于动作
7、”的假定。按照这一假定,是思维先于动作,而不是相反。个体首先是具有某种解决间题的“观念”,然后只是在一种选择的行动中实现它。换言之,动作仅仅被设想为一种实现了的思维。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则表明,儿童的物质动作在发展过程中被内化和转换成内部认知运算。这样就解决了认识起源的客观物质基础问题。4. 研究方法上的趋同性皮亚杰的“临床法”贯穿着研究者与儿童之间的会谈或谈话,因而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基于语言的测验”。正是在依赖于语言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找到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趋同点。按克拉帕瑞德对临床法的赞誉,“临床法”至少有三个特点:它是一种让儿童说话,注意儿童思想展开的方式的“观察法”;它是一种“提问”的艺
8、术;它要求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精心的阐明”。而“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描述儿童从在成人帮助下能做一些事情到自己独立做事情的发展阶段,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与4在成人指导下或与其他儿童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旨在分析儿童目前的或现有的发展状况,并预测儿童可能达到的下一个或最近的发展水平。至少在两个方面与临床法是相似的:一是采取成人与儿童“对话解释”(dia-fogicalinterpretation)的形式。这种成人一儿童谈话形式对于早期儿童的意义协商特别是关于“他人”的意义的协商来说,肯定是支配性的形式。它构成一种儿童理解他们的世界的
9、探索区。二是正如皮亚杰的“格式”是不可测量的一样,“最近发展区”也不可能被测量到。它没有基线,因为它不是学习者的特征。已有人用“测验一训练一测验”的实验范式试图把最近发展区加以数量化,但未成功。也许像皮亚杰的临床法一样,最近发展区概念本身并未赋予数量化的测量。二、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儿童发展理论的差异和分歧1. 哲学背景的对比:康德“认识论”与狄尔太“人文科学”文化历史方法首先应该指出,维果茨基与皮亚杰在哲学背景上形成鲜明的对比。皮亚杰理论具有“康德主义”特征,即是说,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不仅就其整个理论框架是康德式的,而且它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康德意义上的概念或“范畴”的发生和发展。按皮亚杰本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皮亚杰 维果茨基 理论 异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