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共151页).doc
《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共15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共151页).doc(15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目录第一章 总则第1条 规划背景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06版总规)自2010年批准实施以来,赣州市城市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若干意见出台,赣州市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面临新的宏观发展环境;二是行政区划调整,近年来南康、赣县相继撤市(县)设区,中心城区面积扩大,亟需加快将南康区、赣县区纳入中心城区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三是重大设施和平台的建设,黄金机场扩建、昌赣深高铁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赣州综保区、赣州高新区、赣州港(铁路口岸)等重大产业平台的建设,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同时,新时期国家提出一系列新的
2、城乡规划发展理念和要求,为推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统筹安排城乡空间布局,指导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省政府批准,赣州市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特编制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第2条 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
3、201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12号);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19号);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44号);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45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规2002218号)。2、有关规划、政策及研究成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5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
4、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赣发20128号);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赣州东部城镇群规划(2014-2030);赣州南部城镇群规划(2014-2030年);赣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相关规划等。第3条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
5、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 年。第4条 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章贡区、经开区和蓉江新区全域;南康区蓉江街道、东山街道,龙岭镇、镜坝镇、太窝乡全域以及唐江镇、龙华乡、朱坊乡的部分行政村;赣县区梅林镇全域以及茅店镇、储潭镇的部分村庄。总面积约1165平方公里。(详见城市规划区范围图)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战略第一节 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战略第5条 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城镇人口为493万人;203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城镇人口为693万人。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6、为40%;203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53%。第6条 城镇化发展分区规划将赣州市域划分为城镇化优化拓展地区、城镇化促进地区、城镇化培育地区、城镇化适度发展区和人口疏解与生态保育地区等五类。1、城镇化优化拓展地区包括章贡区、经开区、蓉江新区、南康区和赣县区。加强与周边县城和重点镇的一体化发展,提高中心城区的区域性服务功能和创新能力;建设专业化产业主导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与相邻区域或地区中心城区加强分工协作。2、城镇化促进地区包括瑞金、龙南两个县域单元。未来应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引导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强化瑞金、龙南国家级开发区的聚集效应,推动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3、城镇化培育地区包括
7、信丰、于都、兴国、大余、宁都、定南等县域单元。未来应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培育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推进工业园区发展,引导本地非农就业;继续鼓励农民居民外出务工和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逐步引导农村人口转移。4、城镇化适度发展区包括上犹、崇义两个县域单元。未来应以山林经济、乡村旅游业为主导推动农村本地城镇化。5、人口疏解与生态保育地区包括全南、安远、寻乌、会昌、石城等县域单元。培育林区经济、旅游经济,活跃本地加工业和特色服务业,集中建设矿区循环经济产业区和生态型工业园区。第7条 城市发展战略1、开放对接战略(1)构建交通物流大通道和客运商务交通圈提高对外交通运输整体效能,形成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
8、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对外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成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进一步扩充赣州到达珠三角地区、粤东沿海地区和厦漳泉地区的货运通道运能,以铁路、高速公路为载体,货运4小时到达泉州、厦门、深圳等铁海联运港区。打通赣州到长三角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西南地区的货运大通道,实现货物中转与进出口报关的无缝对接,以市域高速公路和铁海联运体系为依托,构筑4-6小时出海、出关货运交通圈。加快建成昌赣深客专和渝长厦客专,奠定国家高“八纵八横”高铁网络格局中的枢纽节点地位,建设紧密联系四省边际地区城际1小时商务交通圈,联系周边省会城市城际2小时商务交通圈。将赣州打造为赣粤闽湘四省交界地区门户型综合交通枢
9、纽城市。(2)进一步拓展对外口岸,构建全域开放新高台。扩建赣州黄金机场,开通国际口岸,构建通达港澳台、东南和国内枢纽城市的航空网络;拓展赣州港功能,建设临港经济区;完善公路、铁路口岸作业区和电子口岸建设,构建对外开放的大通关体系。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和无水港,畅通对外开放的大通道。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全面对接长珠闽等沿海发达地区。以赣州综合保税区、进境木材国检监管区、龙南、瑞金、赣州国家级开发区和赣州国家级高新区等平台为依托,加快推动赣粤、赣闽产业合作区建设,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格局,建设江西对外开放“南大门”,打造对外开放“桥头堡”。 2、产业提升战略
10、(1)构筑“2422”主导产业体系。做大总量、提升质量,打好主攻工业攻坚战,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全市着力构筑“2422”的主导产业体系。提升打造现代农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文化创意及休闲旅游两大特色品牌产业;重点打造稀土和钨新材料及应用、新能源汽车及配套、电子信息、以家具为主的都市工业四大工业支柱产业;重点培育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新兴工业主导产业;培育保税物流和区域电商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业,以金融科技服务、高端商务商贸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等两类现代服务业。(2)形成区域一体、各具特色的产业空间布局。按照“区域一体、各具特色”的原则,制定全市工业主导
11、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资源有效整合、要素优化配置、产业集聚延伸,实现优势联动互补,避免同质竞争。要依托赣州中心城区建设,重点发展稀土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配套、家居、高端装备、生物制药等产业,打造中部核心增长板块;依托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建设,重点发展现代轻纺、食品药品、氟盐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打造东部增长板块;依托“三南”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建设,重点发展稀土钨深加工、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产业,打造南部增长板块。科学谋划高铁沿线产业布局,建设赣闽、赣粤产业合作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3、生态文化战略(1)理山治水,保护生态格局。坚决守护绿水青山。围绕建设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严格管控生态保护
12、红线。深入开展“净空、净水、净土”行动,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以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河流水系为基础,构筑赣州市生态保护格局,扩大常绿阔叶林面积,保护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对被破坏且不能自我恢复的山体,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受损山体的安全隐患,恢复山体自然形态;保护好中心城区“三龙会三潭,三水绕三山”的山水文化格局;加强赣江、贡江和章江河谷地区和城镇周边山体的水土流失治理。(2)弘扬文化,提升城市内涵中心城区以塑造“江南宋城”城市品牌为目标,将文化遗址与历史文化事件展示与城镇公共开敞空间建设相结合。提升建设水平,延续历史文脉,做足显山露水文章,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把更多的
13、城市空间留给市民、最好的视觉资源留给百姓,打造优美精致的城市形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与文化创意创新产业发展相结合,促使文化产业、健康产业成为“绿色崛起”“跨越发展”的真正动力。4、扩区强心战略(1)优化完善城镇体系结构,推进都市区一体化发展进程。构筑“一主两次、一区两群、一带四轴”的城镇发展空间结构。形成以中心城区为龙头,瑞金、龙南次中心城市和周边卫星城市为依托,京九、厦蓉、济广、寻全交通廊道为轴带,县城和特色中心镇为支点的赣南城镇体系。加快建设以市辖区为主体,覆盖上犹、信丰、于都、崇义、大余和兴国的赣州都市区。加快人口向京九(大广)、厦蓉交通走廊地带的城镇聚集,以赣州中心城市周边60
14、公里范围内的县城、重点镇为载体建设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特色矿产精深加工基地、农林业产业化基地和都市工业基地;以赣江、贡江和章江及其两岸自然风光带为纽带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休闲农业。(2)优化调整行政区划,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立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框架,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按照城乡一体化管理要求,优化城乡行政管理体制。赣州中心城区范围内乡镇,适时整合为街道办事处,并根据管理区域增设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着重要加强赣州中心城区的同城化、一体化建设发展,统筹谋划立足于300万人的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框架。加强对于各类城乡空间资源和重大基础设施的整合利用,满足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统一土地要
15、素市场、统一城乡社会保障、就业保障、统一公共服务建设标准。进一步优化各类交通设施的空间布局,统筹各类产业集群基地的布局,协调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并以城市新区建设为重点突破,将其建设成为四省通衢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第二节 城市发展目标第8条 城市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面落实若干意见和扶贫攻坚规划以及江西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赣州市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基本形成,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重
16、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率不断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社会事业更加繁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30年,建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城乡居民安居乐业、城乡生态环境优越、城乡社会全面和谐与文化繁荣的新局面,形成集“红色故都、江南宋城、稀土王国、世界橙乡、世界钨都、客家摇篮”特色为一体的空间发展新格局。第9条 规划核心指标1、经济发展指标到2030年,赣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7000亿元左右
17、,人均GDP达到6.6万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48:46。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增加值达到50亿元以上,旅游接待总人次达到8000万人次。2、社会发展指标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到 2030年全市总人口达到105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5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5:1之内,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100%。3、中心城区建设发展指标到2030年中心城区每千人拥有医生数3.5人,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6.0床,人均文化设施用地面积不低于0.6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场馆用地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每万人有拥用公交车数量17标台,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66.6%。4、生态
18、环境建设指标到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平方米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到0.5吨标准煤以下。详见附表1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核心指标表。第三节 城市性质和职能第10条 城市性质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客家摇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第11条 城市职能1、区域性服务职能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内陆口岸,四省交界地区金融商贸、旅游中心,四省交界地区金融商贸、旅游中心。建成我国东南部新兴国际门户型机场;加快推进高速铁路建设,确立赣州
19、在我国“八纵八横”高铁格局中重要的交通枢纽节点地位;进一步争取内陆口岸平台建设,形成四省交界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集散和海陆联动贸易服务中心。建成赣粤闽湘四省交界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加快建设国家层面重要的稀土与有色金属交易中心、稀有金属期货交易中心、国家南方离子型稀土与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赣南苏区综合性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江西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和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进一步提高文教体卫等公共设施供给水平和服务能力,建设江西省南部的公共服务中心。2、经济产业职能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我国中部家具生产和交易基地,全国新能源科技产业基地,江西省重要特色
20、产业基地。建设国家重要的稀土与钨等新材料产业基地、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设稀金谷,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国内竞争力的稀土稀有金属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家具生产和交易基地、全国家具研发创新设计示范基地建设成为南方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我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基地、我国重要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基地。建设成为江西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生物制药业基地、临空经济产业基地。3、文化与生态职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强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进一步加强宋城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宣传,加强历史街区、历史文物的保护与发展;发挥旅游集散
21、中心服务职能,建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客家山水文化风光休闲旅游城市结合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率先将赣州市建设成为江西省首批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江西省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环保城市、低碳城市和节水城市等目标,完善其作为江西省乃至全国山水宜居城市和健康养生之城的重要职能。第四节 人口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市域人口规模(1)总人口预测规划赣州市域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为930万人;2030年为1050万人。(2)县市人口预测基于市域总人口规模预测,各县市总人口、城区人口现状情况及人口发展趋势,结合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赣州东部城镇群规划、赣州南部城镇群规划及各县(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人口规模,确定各县市
22、人口。详见附表2赣州都市区各县市(区)人口规模表、附表3赣州南部城镇群各县人口规模表、附表4赣州东部城镇群各县人口规模表。2、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规划预测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至2020年为200万人左右,至2030年为300万人左右。3、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规划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至2020年为20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米。规划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至2030年为30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米。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12条 区域协调规划按照“一区两群”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推进赣州都市区、东部城镇群、南部城镇群之间的协调发展。1、推进赣州都市区一体
23、化发展赣州都市区的发展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联动50-80公里范围内的上犹、崇义、大余、信丰、于都、兴国,加强区域功能协调布局,着力推动都市区范围内综合交通、产业发展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文化休闲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等一体化。2、强化赣州都市区与东部城镇群、南部城镇群协调发展加强赣州东部城镇群与赣州都市区(主要是指兴国、于都两县)之间的产业合作,优势分布、合理分工,创新产业合作形式与领域,促进瑞兴于产业发展一体化。联合赣州东部城镇群、兴国、于都共同打造区域旅游体系,加强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共享、旅游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合作;依托主要交通干线,打造中央苏区红色故都及共和国摇篮瑞金、红军长征集结出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赣州市 城市 总体规划 纲要 2016 2030 15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