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知识专项训练-7文言文的阅读(共30页).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升初语文知识专项训练-7文言文的阅读(共3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语文知识专项训练-7文言文的阅读(共30页).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基础题一、文言文阅读1课外阅读练习。伯牙绝铉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1)在这首伯牙追悼知音钟子期的诗歌中,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意思一样的诗句是_最能表达伯牙痛失知音后的心情的诗句是_。(2) 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_。2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_,_,遽契其舟,曰:“_。”舟至_,_。_,而剑不行,求剑若此_,_
2、!1将原文补充完整。2根据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说说这个故事的意思。3.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成规、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读完这个小故事后,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情?_3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来源:学科网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为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上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眼泪,
3、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1)文中的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_中的一个人物。(2)把文中带点的词换成另一个词,意思保持不变。登时:_(3)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请选出来。 A神态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如果此时严监生还能说话,他会说什么呢?用一两句话写出来。_来源:Z。xx。k.Com(4)读完这段文字,看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上文内容简单写出理由。(4分)_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近塞上之人,有善术
4、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4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胡: _.皆: _.此: _.居:_.归: _.十九:_.5用“/”将本文划分层次(在原文划分)。6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7翻译下列句子.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 (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_阅读理解。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歆捉而掷去之。
5、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注:同席:唐代以前人都是席地而坐,一席至少可坐两人。乘轩冕:乘车。8写出句子大意。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9本文写了哪两件事?10从文中可以看出管宁一个是怎样的人?_11在正确的停顿处用“/”断开,并在文后的横线上写出与文段相对应的成语。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成语:_12句子乐园:翻译下面一段古文。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
6、果大亡其 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1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大意。_14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 “其家甚智其子”,为什么?_15读了这则寓言,你最想对文中的哪个人发表一些感慨?请写在下面。_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娃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6说说上阕词的意思。17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七八个/星天/外B.两三点雨/山前C.旧时/茅店/社林边D.路转溪桥/忽见18下列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写明月惊鹊,半夜蝉鸣,这是对夜晚宁静气氛的渲染衬托。B.第四句
7、写蛙声,这是从侧面烘托丰年。C.第五、六句描写的是骤雨即至的景象。D.第七、八句描写的是词人的迷惑。阅读训练营。 (一)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 有此物否?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仕:做官。坐:因为。19解释字的意思。(1)识:_ (2)欲:_ 20翻译下列句子。(1)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_(2)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_21选择正确的答案。(1)北人食菱,并壳入口。是因为(
8、)。A.连壳吃可以清热。 B.他不知道吃菱要去壳。(2)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来源:学.科.网A.他们那个地方前山后山都有菱。 B.他不知道菱生长在水里。22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的看法。_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巳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注释炳烛:点烛。 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昧行:在黑暗中行走。23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1)暮:_ (2)闻:_ (3) 善:
9、_ 24用“/”划分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盲 臣 安 敢 戏 其 君 乎?25文中师旷连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_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26在括号里给带横线的字注音。27解释题目的意思28翻译下列句子。(1)钩以写龙,凿以写龙。(2)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_29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_30写出你喜欢的三个寓言故事的题目。_训学斋规(节选)朱熹凡读书,须整顿几(j j)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
10、,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do do)一字。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注:整顿:整理。 几案:书桌。 对:正对。 子细:同“仔细”。31用“”选出文段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32下面的句子,每个分句如果都作一次停顿,该如何停顿?在没有画停顿线的分句中画上 “/”。凡/读 书,须 整 顿 几 案,令 洁 净 端 正,将 书 册 齐 整 顿 放,正 身 体,对 书 册,详 缓 看 字,子 细 分 明/读 之。33“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句话强调了什么?请用两个成语来回答。_34关于读书的名言还有很多,请你写出自己最
11、喜欢的一句。_提升题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35读句子,完成下面各题。叶如桂,冬靑;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1)这句话介绍了荔枝的叶子_、_、_。(2)仿照这个句子写一写你眼中观察到的植物。_3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用“”画出。37文章按照( )的顺序介绍了荔枝的特点。A.从整体到部分
12、B.从部分到整体C.由内到外38这篇短文主要运用了( )这种说明方法。A.列数字 B.打比方 C.举例子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蚌方出曝(p),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n)其喙(hu)。鹬曰(yu):“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39解释加点的词40用课文中的原话来解释下面语句。(1)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_ (2)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_课内阅读。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等。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选自韩非子)【注释】齐宣王:战国时代
13、齐国的国君。竽(y):古代的一种乐器。南郭处士:南郭先生。说:通“悦”,喜欢、高兴。廪(ln)食(s)以数百人等: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廪食,官府供给的粮食,待遇。以数百人,按(那)几百人(的标准)。湣(mn)王:齐国国君,宣王死后继王位。4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齐宣王使人吹竽:( )好一一听之:( ) 42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43现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什么呢? _44课文精彩回放。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
14、)这篇短文选自_。_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2)请将短文中括号内的内容补充完整。(3)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在音节下面标出)思援弓缴(jio zhu)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y y)(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使弈秋诲二人弈( )非然也 ( )思援弓缴而射之( )为是其智弗若与?( )(5)根据下面的意思,在原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抄写在横线上。只听弈秋讲课。_(6)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的意图是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_4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15、。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音lu)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
16、异,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 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斩之;三围四围,求高明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此皆巫祝以知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匠伯:即匠石,杙(y):小木桩,用来系牲畜。(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
17、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絜之百围 絜:丈量B.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到 辍:中止C.奈何哉其相物也 相:看待D.不可以适河 适:适合(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匠石之齐,至于曲辕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以至于此其大也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C.使予也而有用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几死,乃今得之 而后乃今将图南(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匠人去齐国的曲辕看到了一棵被当作神树的栎树,树冠高大,树身粗壮,看的人如同赶集一样多,而木匠师徒对此却不屑一顾。B.木匠认为栎树是百无一用的散木,所以才能长得如此粗大。文章以寓言的形式阐述了无用而
18、用的深刻道理,贴切自然,形象生动。C.许多树木正因为对常人有用而中途夭折,不能成材,世间许多事物都是如此。栎树因为无用才活得长久,又因为长寿而被世人尊为神树。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说理。宋国荆氏生产楸树、柏树和桑树,这些树常为人所用而被砍伐,相反,在祭祀时许多有缺陷的牛、猪和人却得以保全。(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译文:_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译文:_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译文:_46螳螂捕蝉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升初 语文 知识 专项 训练 文言文 阅读 30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