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共24页).doc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共2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共24页).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4.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2.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自由、天真、无忧无虑)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
2、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2.(出示7个会认的字)(1)学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2)认读多音字“供”。3.(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读,师正音。4.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学们,读完这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诗题)2
3、.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田园、杂兴)(1)(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2)学生齐读诗题。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1)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2)理解词语:杂兴:随兴而写的诗。昼:白天。耘田:在田间锄草。绩麻:把麻搓成线。儿女:男女。当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童孙
4、:孩子们。解:理解,懂得。供:从事。傍:靠近。阴:树荫。(3)结合注释,尝试完整地将全诗的意思说出来。(白天锄地,夜晚搓麻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也在桑树荫附近学着种瓜。)4.(播放纯音乐)请同学们伴着这古朴典雅的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1)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男女)他们在做什么?(耘田、绩麻)后面还写了谁?(童孙)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2)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为什么?(因为这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从哪里看出来?(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织,但也会学着
5、大人的样子去种瓜。)这两句除了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什么?(农家孩子的勤劳好学)5.(出示相关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试一试。四、课堂小结。学到这里,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吗?(展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主要表达了对天真可爱、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著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第二课时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穿越到了宋代,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
6、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去感受一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吧!(板书诗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古诗,划分节奏。(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2.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应该是(玩)。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小孩子玩冰)。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吧!(1)齐读诗的第一、二句,结合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
7、,把它做成一种打击乐器。)从哪里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乐器的?(彩丝穿取:用彩丝穿起来)(出示图片)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冬日的早晨,小孩子高兴地从金属盆里小心翼翼地把冰取出来,仔细地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又有哪些举动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诗的第三、四句。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小孩子敲打“银钲”,声音悠远动听。)从哪里看出声音悠远?(穿林响)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忽作玻璃碎地声”?(因为一不小心冰碎了。)这里的“玻璃”,是不是指现在玻璃杯、玻璃窗的玻璃?(不是,是一
8、种玉石。)这里把冰碎的声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子怎样的感情变化?(小孩子瞬间由喜笑颜开变得失望无比。)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忽)(3)结合注释和我们的讲解,你能不能试着说出全诗的意思?(清晨,小孩子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敲出来的响声像玉磬一样清脆,穿过树林传得很远,忽然听见冰碎了,发出了像水玉落地破碎的声音。)这首诗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特点)。三、小结。多么可爱的孩子呀!如果是你,会有这般奇思妙想吗?板书设计第三课时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1.学习新知识前,我们先请两位同学背诵
9、一下前面学的两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2.前面我们已经跟着两位诗人,从夏季到冬季,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学和弄冰稚子的顽皮聪明,现在让我们随着另一位诗人雷震,去感受乡村傍晚的童真童趣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齐读古诗,说一说: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地点、时间)地点在哪里?(乡村)时间呢?(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2.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者。3.再次齐读全诗。(1)说说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个景物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图片,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水草长满了池
10、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青山衔着红彤彤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粼粼水波中。)所以,这两句诗写的就是乡村落日之景。(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随意吹着短笛)从哪里看出来随意?(短笛无腔信口吹)怎么理解这句诗呢?(无腔:没有曲调;信口:随口。意思就是短笛是随口吹奏的,没有曲调。)所以后两句诗的意思就是(回家的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着不成调的曲子)。(3)通过感受诗中的场景,你觉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无忧无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闲适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之情。)(4)再次有感
11、情地齐读全诗。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课后写下来吧!2 祖父的园子教学目标:1.认识“蚱、啃”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蝶”等13个字,会写“蝴蝶、蜻蜓”等12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蝴蝶、蚂蚱、倭瓜等园中景物的图片)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答)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大大的园子,里面就有这些动物、植物,你会喜欢吗?(
12、喜欢)为什么呢?(因为动物很可爱,因为有吃不完的瓜果,因为可以在园子里玩)是啊,如果有一个这样的园子,老师也会流连忘返呢!不过,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园子,而是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2.学生汇报,师指导识字:(1)多音字“晃”:hung(明晃晃)hung(晃动)(2)正确区分“拔”(拔萝卜)与“拨”(拨打)。(3)承:注意中间有三横,不要写成两横。3.(出示生字)指名学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4.(出示“蝴蝶、蜻蜓、蚂蚱”等词语)学生齐读。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并划分
13、段落。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美丽的园子)2.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的哪些场景?3.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第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第415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自由的(第1617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第1820自然段)。4.(出示第13自然段)(1)学生齐读,说说祖父的园中有什么。(昆虫)有哪些昆虫?(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这里着重写了哪种昆虫?(蜜蜂)作者先是运用了ABB式的叠词,再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蜜蜂的可爱,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2)除了昆虫,园中还
14、有什么?(树)哪些树?(樱桃树、李子树、大榆树)着重写了(大榆树)。(出示与大榆树相关的句子)仔细默读上面的句子,找出作者描写大榆树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有什么作用?(勾勒出大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大榆树的活力。)(3)再次齐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此刻你正漫步园中,看到这些富有生机的景物,是多么陶醉啊。四、小结。祖父的园子里有蝴蝶,有蜜蜂,还有大榆树,真是生机勃勃,但是不是只有这些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现。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祖父的园子,看到了里面的小昆虫和大树。现在,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祖父的园子,看看祖父的园子里还有什么
15、好玩的、有趣的事物。二、精读课文,重点赏析。1.走近祖父,感受祖父的慈爱。(出示第415自然段)学生齐读第415段,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园中的什么?(人)主要是谁?(“我”和祖父)“我”和祖父在做什么呢?(在园中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1)这么看来,“我”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啰?(不是)为什么?(因为“我”其实并不懂怎么干活,都是在捣乱。)从哪里看出来?(重点词:瞎闹、乱钩、马马虎虎)对于“我”这种“帮倒忙”的行为,祖父有没有生气?(没有)从哪里能看出?(“祖父大笑起来”“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祖父对“我”怎么样?(疼爱)真是一位慈爱的祖父,怪不得“我”在园中
16、能如此自由自在。(2)除了这些,“我”在园中还有哪些乐趣?(摘黄瓜吃、追逐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玩)玩腻了,“我”就去帮祖父浇菜,怎么浇的?(把水往天上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从此处的语言描写,我们不难看出,“我”此刻无比快乐。2.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出示第1617自然段)在园中,除了生活是自由的,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1)齐读第1617自然段,回答上面的问题。(一切都是自由的。)(2)园子里太阳底下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句子:凡是回答。)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写出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对阳光、对光明、对温暖的向往,在“我”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
17、,都充满活力。)太阳底下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呢?(出示句子:黄瓜愿意问它。)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觉得黄瓜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可以看出“我”对自由的向往。)(3)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太阳下的景物,它们都是什么样的?找出相关句子,与同学交流。(具体参照第17自然段)这些事物集中反映了一种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可见,“我”十分向往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令“我”感到十分惬意。因此,“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快乐地进入了梦乡。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1.阅读“阅读链接”的内容,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从“阅读链接”的内容可以看出,萧红后
18、来无限怀念祖父,怀念祖父的园子。作者之所以怀念这个园子,是因为这个园子里有祖父的疼爱、有快乐的童年。由此可见,童年这段幸福、自由、快乐的生活,在她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以至于让她念念不忘。)2.童年的生活、童年的回忆永远铭记在心,但是童年一去不返,我们也只能时刻回味与怀念了。带着对童年的留恋与怀念之情,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布置作业。参观了祖父的园子,你一定流连忘返了吧?想一想,你周围有哪些景物也镌刻着你童年的回忆?试着把它写下来。3 *月是故乡明教学目标:1.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2.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
19、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间播放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上课!(起立、问好)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诗歌朗诵。(播放诗歌朗诵乡愁)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这让我们想起了?诗歌是?谁能告诉我它们共同的主题是什么?很好,思乡之情。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请大家先看课本前面的目录,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文本。(学生查阅,有的说是我心归去有的说是乡土情结月是故乡明)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是月是故乡明。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看到这个题目你
20、都能想到什么?1、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2、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3、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李白的静夜思“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同学们,诗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二、作者简介: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
21、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辞掉剑桥大学的约聘,毅然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金会”成立。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三、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浩渺 篝火 旖旎绝伦 惆怅 耄耋嚼烂 慨然 恍然大悟 离乡背井(学生认读)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
22、落写得非常优美?(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_的瑞士莱芒湖上,在_的非洲大沙漠中,在_的大海中,在_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_的,我都异常喜欢。此地既然有_,有_,有_,有_,有_,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_之上,上下_,_,而且_,_,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这么好的段落大家应该记住,现在,我们试着不看课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齐读) 跟生字词语一样,希望同学们课后还要再复习巩固,不妨把它背下来。同学们,朗读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但要真正解读一篇文章,我们还必须深
23、入分析,学会质疑,学会鉴赏。同学们请结合背景资料,(提前印发季羡林的故乡情)默读课文,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你认为好的(或不好)的地方找出来。(学生活动)(学生质疑,学生自主解答)(教师穿插点拨)问题: 1.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学生甲回答: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学生乙回答: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学生丁回答: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我们的理解,只是从文章本身出发来分析。我们的分析与季老的内心所想是否完全一致呢?就很难肯定了。所以,我有一个建议:季羡林老先生就在北大,大家可以写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小学 年级 下册 语文 第一 单元 教案 2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