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200402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doc





《DD200402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D200402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doc(8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DD200402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精品文档.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DD 200402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总则包括前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基本术语、基本要求、设计书编制、调查内容与要求、调查工作技术方法、地质环境评价、报告书与图件编制及成果验收。1.2 本总则原则上适用于比例尺1500000、1100000和1250000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2 引用标准GB 1232990 岩溶地质术语GB/T 1415793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49893 工程地质术语GB 500
2、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T 15772199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242001 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74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DZ/001791 工程地质钻探规程DZ/T 0078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 0190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 比例尺150000DZ/T 006193 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比例尺110万120万)ZB/D 1400289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
3、SL 19096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TB 1005598 铁路工程地质黄土地区勘测规则原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 省(自治区)地质灾害调查基本要求(比例尺150万至100万)(试行),1992年原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 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比例尺150万)(试行),1996年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200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2001年3 基本术语3.1 地质环境 geologic environment 人类自然环境的一部份,系指与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有相互影响的地质体及地质作用的总和。是一个动态系
4、统,其与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等系统,共同构成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体系。3.2 环境地质 environmental geology 研究地质环境的学科范畴,为地质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各种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目的是为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地质环境服务。3.3 生态环境地质 ecologic environmental geology 为生态建设与保护服务的环境地质分支学科,专门研究地质环境与生物界生存、演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着重于前者对后者的不良影响。3.4 环境地质问题 environmental geologic proble
5、ms指地质环境中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不利或潜在不利影响的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和作用。如斜坡变形、地面沉降、水质污染等问题。3.5 地质灾害 geologic hazards 指由于自然产生或人为诱发的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生活环境和国家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简言之,即地质作用造成的灾害。地质灾害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缓变性灾害,以较缓慢的作用过程对人类造成危害,如地面沉降等;另一类为突发性灾害,骤然发作成灾,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3.6 基本环境地质条件 basic environmental geologic conditions 指产生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基本环境地质条件,包括两
6、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地质环境的基本要素,如地形地貌、构造、岩性、动力地质作用、水文地质条件等;另一方面是影响自然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包括其方式、规模与强度等。3.7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 regional environmental geologic survey 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以一定比例尺的环境地质测绘填图为主要方式,对构成区内地质环境的基本环境地质条件、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评价,为区域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地质环境依据。3.8 综合性环境地质调查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geologic survey 指调
7、查内容与应用对象都是综合性的环境地质调查,即在调查内容上包括各种环境地质问题,在应用对象方面为各种开发建设服务。3.9 专题性环境地质调查 monographic environmental geologic survey专门针对某一种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和为了某一种专门目的或用途进行的环境地质调查。4 基本要求4.1 目的与任务4.1.2 目的:查明工作区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评价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服务。4.1.3 任务:查明工作区环境地质条件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针对有关工程开发和环境建设做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提出防治
8、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的对策,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环境地质依据。4.2 调查的性质和用途,可分为综合性环境地质调查和专题性环境地质调查。综合性环境地质调查,全面调查区内所有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为各种常见的区域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服务,按本总则开展工作。以某种开发建设为主要服务对象时,或在综合性调查中某项问题具有突出重要性时,应开展专题性环境地质调查(如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和地面沉降环境地质调查等)。其技术要求可在总则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或专门制定。4.3 工作区范围可根据调查目的、任务和实际需要确定。可按国际图幅、自然单元、行政区划或经济开发区、工程建设区、环
9、境保护区等确定范围。4.4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应从地区性常见问题和工程性专有问题两方面考虑确定。4.5 环境地质调查方法,以野外调查为重点,遵循传统地质调查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原则。4.6 调查工作精度,按网点工作量控制,应以查明主要问题为原则,工作量不必平均使用。4.7 调查工作中应加强综合研究,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研究专题,提高研究水平。研究工作中应注重资料的二次开发与利用。4.8 环境地质调查必须针对相关用途进行地质环境评价。4.9 空间数据库建设按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数字化技术要求执行。4.10 环境地质调查成果应用文字报告(纸介质)成果和数字成果(数据库)两种形式提交。5 设计
10、书编制5.1 根据项目任务书,明确调查工作的目的、任务与要求,按工作区地质环境特点,系统搜集环境地质条件、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现状和防治情况、社会经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防治要求等资料,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设计前的调查研究或必要的野外踏勘工作,作为编制设计的依据。5.2 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确定重点调查地区和重点调查问题或灾害种类,合理部署工作。5.3 设计书必须做到目的任务明确,依据充分,工作部署合理,方法先进,技术路线可行,措施有力,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所附图表清晰齐全。5.4 设计书必须做到任务明确,依据充分,各项工作部署合理、技术方法先进可行、措施有力,
11、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所附图表清晰齐全。设计书编写提纲及附图要求,详见附录B5.5 设计书一经审查批准不得随意更改,应按照设计要求精心组织、精心施工。若工作中出现与当时设计不尽符合情况时,项目承担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并将调整意见报设计审批单位批准。6 调查内容与要求6.1 环境地质条件调查6.1.1 气象与水文调查(1)了解工作区降水、蒸发等气象水文特征,包括长周期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单次最大降水量及持续时间,最大降水强度等。(2)了解流域汇流面积,迳流特征,主要河、湖及其它地表水体(包括湿地、季节性积水洼地)的流量和水位动态,包括最高洪水位和最低枯水位高程及出现日期和持续时间,汛期洪
12、水频率及变幅等。6.1.2 地形地貌调查 查明天然地貌成因类型、分布位置、形态与组合特征、过渡关系与相对时代;查明人工地貌类型、分布位置、形态特征、规模、形成时间和运行现状等。6.1.3 地层岩性调查了解区内地层的层序、地质时代、厚度、产状、成因类型、岩性岩相特征和接触关系等。6.1.4 地质构造调查(1)了解工作区构造轮廓,经历过的构造运动性质和时代,各种构造形迹的特征、主要构造线的展布方向等。(2)查明代表性岩体中原生结构面及构造结构面的产状、规模、形态、性质、密度及其切割组合关系,进行岩体结构类型划分。6.1.5 新构造运动和地震调查(1)了解不同构造单元和主要构造断裂带在挽近地质时期以
13、来的活动情况。查明全新活动性断裂的规模、性质、产状,确定全新活动断裂等级(见附录A表A1)。(2)分析研究现今活动特征和构造应力场及断层活动规律。(3)了解区内历史地震资料和附近地震台站测震资料。6.1.6 水文地质调查了解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查明地下水类型、水化学及动态特征,开发利用情况。6.1.7 工程地质调查(1)查明岩体工程地质、岩体结构、岩体风化、岩体溶蚀等特征。(2)查明土体成因、岩性类型、土体结构及工程地质等特征,特别注意特殊性土的调查。6.1.8 植被情况调查了解植被生长的自然地理、地质环境背景,植被类型、生长情况和人为利用与破坏情况。6.1.9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调查了解社会经济
14、环境、主要工程类型、工程名称、规模(等级)、建设及运行时间和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6.2 不同地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6.2.1 高原冻土区主要查明以冻胀、冻融为主的冻土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6.2.2 一般山区(含丘陵)主要查明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污染、地方病等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6.2.3 岩溶区主要查明石漠化、旱涝灾害、岩溶塌陷、区域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水库渗漏、水质污染和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及与干旱缺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等。 6.2.4 黄土区主要查明黄土湿陷与潜蚀、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与盐渍化、崩塌、滑坡
15、、泥(石)流、地方病等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及与干旱缺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等。6.2.5 沙漠草原区主要查明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地方病等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及与干旱缺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等。6.2.6 平原区 主要查明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土壤潜育化、土地沼泽化、水土污染、地面沉降、地裂缝、地下水天然水质不良与污染、地方病等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及与水患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等。6.2.7 海岸带主要查明海岸侵蚀与淤积、海平面变化、海水入侵、河口港池淤积和水下滑坡等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6.3 主要区域性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调查内容6.3.1 冻土调查(1)
16、冻土基本特征调查。了解冻土区气候特征和地面温度特征、冻土层温度及变化规律;查明冻土类型(见附录A表A2)和分布规律;查明冻土层的岩性、厚度和上下限、结构特征及空间变化规律;查明冻土区主要地下水类型、补径排条件、动态变化以及水化学特征;了解不同岩性冻土的主要物理力学(见表73)和热学性质;划分冻土冻胀性类别(见附录A表A3),并进行冻土融沉分类(见附录A表A4);了解影响冻土冻胀、融沉特征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冻胀、融沉特征调查。查明以寒冻风化剥蚀作用和地下水冻胀、冻融作用为主形成的不同类型冻胀、融沉地貌的分布与特征、形成条件、演化规律及发展趋势;查明各种类型融区的分布特征、融冻滑坡、泥石
17、流发育程度、形成条件及发展趋势;查明高寒草地冻融荒漠化现状及其形成条件与类型。(3)了解冻胀、融沉危害,分析其发展趋势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了解冻胀、融沉防治现状,提出防治对策建议。6.3.2 黄土湿陷与潜蚀调查(1)黄土区基本特征调查。了解地貌类型及微地貌特征;了解黄土地层的岩性特征、厚度、成因与其它地层的接触关系、年代及分布;了解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对黄土湿陷与潜蚀发育的影响。(2)黄土湿陷与潜蚀特征调查。查明湿陷与潜蚀形态特征、发育部位、可能影响的深度等;查明黄土自然湿陷、引水渠道湿陷、建筑地基湿陷、城市和工矿地面湿陷变形等现象的湿陷特征、分布和产生原因;查明黄土的湿陷性质和变
18、化规律,湿陷性黄土的厚度,确定黄土的湿陷性和湿陷性等级(见附录A表A 5和表A 6);对潜蚀发育程度作出定性评价。(3)了解黄土湿陷与潜蚀的危害,预测其发展趋势。(4)了解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建筑经验,黄土湿陷与潜蚀的防治措施及其效果,提出防治建议。6.3.3 水土流失(岩土侵蚀)调查(1)了解前人调查研究成果,查明不同侵蚀类型(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分布面积、位置与侵蚀特征。()了解土壤平均侵蚀模数和平均流失厚度,确定土壤侵蚀强度。其分级按附录A表A 7执行,并据此推算调查区的年均侵蚀总量。()分析控制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通过各类型区的水文站泥沙观测资料对比分析,研究地形、
19、降雨、土壤、植被等主要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以完整的中、小流域为单元,了解流域内因人类活动而新增的水土流失量。()了解水土流失对当地降低土壤肥力、破坏耕地、减少平地面积和下游地区泥沙淤塞水库、塘坝、农田、河道、湖泊、港口等的危害。()了解水土保持现状,提出水土保持建议。6.3.4 土地沙漠化调查()沙漠化基本特征调查。了解沙漠化地区地貌类型;查明沙漠化土地的范围、裸沙分布面积、沙层厚度、植被覆盖度,确定沙漠化程度 (见附录A表A 8 ),进行沙漠化程度分区;查明沙地特征,确定沙地类型(见附录A表A 9);了解沙尘暴发生时间、范围和频率、主要风向、风速与起沙风速;了解沙漠化地区土地资源的类型
20、、分布特征、开发利用状况和标志性植物及植被覆盖程度。()分析控制土地沙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主要了解沙性土的分布、气候条件、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植被特征等自然因素,和不合理农垦活动、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水资源开发、工矿交通建设等人为因素对土地沙漠化形成的影响与程度。()了解沙漠化形成和发展历史,确定土地沙化进程,分析土地沙漠化发展趋势。()了解土地沙漠化的各种危害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当地防治土地沙漠化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本地区特点的防沙治沙建议。6.3.5 石漠化调查 ()石漠化基本特征调查。查明石漠化的分布范围、高程、面积与展布特征;了解石漠化发展速率和变化规律;查明石漠化的发
21、育程度,划分出石漠化发育程度等级(见附录A表A 10),分析发展趋势。()石漠化地区地表堆积物特征调查。查明地表堆积物的赋存状态、分布特征、厚度及变化,土壤的成分、母岩岩性,主要植(作)物种类及生长情况。()分析控制石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了解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条件,气象、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植被类型与分布,植被覆盖率及其历史上的变化,露裸岩层的分布及形状、岩性、厚度和岩溶发育、破碎与风化特征等与石漠化形成、发展和发育程度的关系;了解矿业活动、城镇基本建设等人为因素与石漠化形成、发展和发育程度的关系。()石漠化危害的调查。了解石漠化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
22、的危害与损失,并分析其发展趋势。()了解石漠化防治规划与实施现状、治理的典型实例与效果,提出防治建议。6.3.6 土地盐渍化调查()土地盐渍化基本特征调查。了解盐渍化土壤的区域类型,查明盐渍化土壤的分布范围、面积;查明不同类型盐渍化土壤母质的岩性成分、结构特征,表层土壤粒度组成、渗透性、含盐量及其组分;查明包气带及潜水含水层有关的岩土水理性质,重点是潜水的埋藏条件、分布特征、补径排条件,潜水水化学成分与性质和土壤溶液的酸碱度;确定土地盐渍化性质与程度(见附录A表A 11),并分析其发展趋势。()分析控制土壤盐渍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了解气象、水文、地貌、地质、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以及农田灌溉、
23、水库渗漏等人为因素在土壤盐渍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了解土地盐渍化的危害性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分析其发展趋势。()了解土地盐渍化的防治现状与效果,提出防治措施与建议。6.3.7 土地沼泽化调查()土地沼泽化基本特征调查。查明沼泽化土地的分布范围、面积与历史变化;查明泥炭沼泽地泥炭层和潜育沼泽地土层的特征及潜育化发育情况;了解括植物、农作物的种类与生长情况和优势动物种群。()查明沼泽水的输入、输出、水位与水深、水质、水流方式、淹水持续时间和淹水频率等水文条件与地下水主要赋存层位、补径排条件和水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等水文地质特征;根据沼泽的形成条件,确定沼泽的成因类型(见附录A表A 1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D200402 区域环境 地质 调查 总则 试行 中国地质 调查局 工作 标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