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静载试验方法及检验评定标准(送审稿)[1]..doc





《gb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静载试验方法及检验评定标准(送审稿)[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静载试验方法及检验评定标准(送审稿)[1]..doc(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gb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静载试验方法及检验评定标准(送审稿)1.精品文档.TB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TB/T2000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静载试验方法及检验评定标准(送审稿)2000- - 发布 2000- -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发布TB/T2000目 次1 范围 2 引用标准 3 高速梁静载试验检验项目及质量指标 4 试验梁条件及龄期 5 试验设备及仪器 6 加载点间距及数量 7 加载方法及其控制方式 8 千斤顶配套标定及线性回归计算 9 梁体变形的测量方法及测量要求 10 裂缝分类及标记方法 11 支座及安装要求 1
2、2 检验类别及试验梁抽样办法 13 试验梁安装就位及试验前准备 14 静载试验计算单 15 加载程序及操作方法 16 受力裂缝的验证及判定 17 试验结果分析及试验结论评定标准 18 试验记录及试验报告 19 不合格的加倍试验 20 加倍试验不合格梁的处理 21 安全及防护措施 附录A 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梁静载弯曲抗裂试验加载计算单附录B 静载弯曲抗裂试验表格附录C 等效荷载加载图示修正系数附录D 未完成的应力损失计算用表TB/T2000前 言高速(含准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静载弯曲抗裂试验是混凝土结构性能试验的主要内容,是检验桥梁使用性能这一关键项点、综合指标的重要技术手段
3、,而静载试验方法是试验所必须遵从的技术标准;检验评定标准是正确判定桥梁合格与否的唯一技术依据。运输安全要求铁路桥梁必须百分之百地达到百年寿命,又因其不易更换特性,因而决定了桥梁静载试验方法及检验评定标准的极其重要性。本标准是为了满足中国高速铁路及准高速铁路单箱单室箱梁及多片式T梁制造、验收及使用性能检验的需要,参照TB2092-89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梁静载弯曲抗裂试验方法而编制的。它规定了有关于静载试验的检验项目、抽样方法、试验条件、试验设备、加载方式、裂缝判定、变形测量、评定标准、加倍试验等21项内容。本标准由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提出。本标准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
4、: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铁道部专业设计院、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本标准起草人:孙金更、王振华、殷宁骏、陈良江、杨梦蛟、孙法林。本标准由铁道部科教司负责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TB/T2000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静载试验方法及检验评定标准1 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高速铁路(时速200km)和准高速铁路(时速=200k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以下简称高速梁)静载弯曲抗裂试验方法。1.2 本标准适用于按标准轨距、中国客运铁路荷载(即ZK标准活载)设计、制造的高速铁路(含准高速铁路,下同)先张法及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双线整孔箱形截面简支梁、两个并置的单线箱形截面简
5、支梁及多片式T形截面简支梁,其它非标准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梁可参照使用。1.3 本试验方法的加载点均设在梁腹板中心线上,未考虑梁顶面板的制造质量检验。1.4 对于多片式T梁,采取分片单独进行静载试验,未考虑施加横向预应力后的整体刚度。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及设计规范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TB2092-89 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梁静载弯曲抗裂试验方法TB10415-98 铁路桥涵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TBJ106-91 铁路部分应力混凝土梁设计及验收规定TBJ2
6、-96 铁路桥涵设计规范GB50152-92 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J321-90 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时速200公里(秦沈客运专线)新建铁路线桥隧站设计暂行规定 铁道部铁建管1998279号文京沪高速铁路线桥隧站设计暂行规定 铁道部建技19991号文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简支梁现场预制施工工艺 铁道部基施198990号文3 高速梁静载试验检验项目及质量指标3.1 静载抗裂性 静载弯曲抗裂系数 Kf1.25。3.2 变形3.2.1 竖向挠度 在静活载作用下的梁体竖向挠度限值:跨 度跨 式Kf=1.25(V=200km/h300km/h)L24m单 跨L/1248多 跨L/172
7、824mL40m单 跨L/960多 跨L/14403.2.2 横向挠度 在列车横向摇摆力,离心力、风力及温度力作用下梁体水平挠度限值:f横L/4000 (V=200 km/h300km/h)静载弯曲抗裂试验不检验横向挠度。当科研试制及设计鉴定的型式试验等必要时,方予检验。3.2.3 扭转角度在静活载作用下的梁体最大扭转角限值1 (V=200km/h300km/h)4 试验梁条件及龄期 4.1 试验梁条件 高速梁在下列条件下,应进行静载弯曲抗裂试验:a) 新建现场制梁场,首件产品投产鉴定检验时;b) 正常生产条件下,批量生产出场(厂)检验时。即现场制梁每批(30榀)、工厂制梁每批或每季度应对不同
8、跨度梁各抽验一片;c) 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进行试制定型鉴定时:d) 生产条件(图纸、材料、设备、工艺、人员、管理等方面)有较大改变而可能影响产品的使用性能时;e) 出现影响承载能力的缺陷时;f) 出厂试验结果与上次型式试验有较大差异时;g) 交库资料不全或对资料发生怀疑时;h) 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提出进行该项试验时。注:现场制梁出场检验应对不同跨度梁30榀抽验1榀,不足30榀按30榀计。4.2 试验梁龄期4.2.1 高速梁静载试验的龄期,应在混凝土承受全部预应力30天后进行。试验梁终张拉至试验日期的最短时限,以使试验最大荷载在跨中最下层预应力钢筋中产生的最大应力不超过预应力钢筋
9、的弹性极限,其值不得早于设计要求。4.2.2 为满足某种特殊需要,试验龄期若小于30天,须经设计部门检算合格后,方准予进行试验。4.3 试验梁温度试验梁的温度不得低于0。4.4 试验梁缺陷4.4.1 试验梁受力截面尺寸严重超差。4.4.2 试验梁梁体下翼缘跨中及其邻近部位,不得有明显浇筑 缺陷。5 试验设备及仪器 5.1试验时应具有能够满足试验要求的试验台、千斤顶、油泵、标准油压表、位移计等试验装备、加载设备和计量器具。静载试验台与千斤顶的工作能力应控制在1.52.5倍的最大试验荷载之间。 试验所用计量设备、仪器、仪表、钢卷尺等均须经法定计量管理部门或有权量值传递单位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之内使
10、用。5.2 静载试验台5.2.1 试验台应能保证试验梁跨度、支承方式、受力状态符合设计计算简图且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保持不变。5.2.2 试验台不应分担试验梁所承受的试验荷载,且不应阻碍梁体变形自由发展。5.2.3 静载试验台的设计及制造应具有与试验最大控制荷载相适应的足够的强度、刚度及结构稳定性、安全性,且能够满足不同梁形、不同标准梁跨、不同梁高、不同桥面宽度的各种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静载弯曲抗裂试验。5.2.4静载试验台的强度设计安全系数应不小于2.0,其加载变形量应满足加载千斤顶最大行程的要求。静载试验台宜采用YZJ2099图设计的预应力拼装桁梁自平衡式静载试验台。5.3 加载千斤顶宜选用精密压
11、力试验千斤顶(建议采用顶力200t,行程300mm,双作用自锁式精密压力试验千斤顶)。千斤顶的摩阻系数不得大于1.05。在Kf=0.80以下各级荷载,其每级标定摩阻系数可略高于1.05,但不得大于1.06。5.4 精密压力表a) 精度等级:0.4级标准压力表;b) 最大量程:使试验控制最大荷载显示在测量范围的75%80%;c) 最小刻度值:0.2Mpa;d) 最小表盘直径:200mm。5.5 变形测量仪5.5.1 竖向挠度测量仪5.5.1.1 竖向位移计采用位移计或百分表测量,其测量精度小于1mm;位移传感器的准确度应小于1.0级,指示仪表最小分度值不宜大于所测总挠度的1.0%,示值误差应为1
12、.0%F.S,百分表精度等级为1级。注:F.S表示量测仪表的满量程。 采用传感器或百分表测量竖向挠度时,其标距误差为1.0%,最小分度值不宜大于被测挠度总值的1.0%。其测误差应不大于1mm。5.5.1.2 水平仪和经纬仪的精度等级应不低于3级精度和2级精度。 水平仪采用普通水平仪或自动安平水平仪,其测量精度应不大于1mm;5.5.2 扭转角测量仪5.5.2.1 采用经纬仪测量扭转角时,经纬仪精度等级不应低于2级,转角测量误差应小于1。5.5.2.2 倾角仪的最小分度值不大于5,电子倾角仪的示值误差应为1.0%F.S。 当采用倾角仪测量扭转角时,其测量误差应小于1。5.6 放大镜5.6.1 观
13、测初始裂缝或受力裂缝,采用直径不小于50mm、放大倍数不低于5倍的普通放大镜。5.6.2 量测裂缝宽度必须使用刻度放大镜,其最小分度值不宜大于0.05mm,放大倍数应不低于10倍。5.7 钢卷尺测量跨度用钢卷尺,其最小刻度应不大于1mm。须经法定计量管理部门进行悬空及平铺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5.8 弹簧式拉力测力计 配合钢卷尽测量跨度用弹簧式拉力测力仪的最小分度值应不大于2.0%F.S,示值误差应为1.5%。6 加载点间距及数量6.1 静载试验加载方案采用异位试验。加载图式(即:加载点间距及数量)的设置原则6.1.1 荷载效应等效的原则,用等效集中力加载模拟均布线载;6.1.2 内力图相似内
14、力值相等的原则;6.1.3 跨中截面首先达到弯曲抗裂极限的原则。6.2 加载点间距及位置6.2.1 纵向间距:一般为4.0m;6.2.2 纵向位置:在跨中设1个集中荷载,其余向跨中左右对称分布;6.2.3 横向位置:各种梁形均加在梁腹板中心线上。6.2.4 横向间距:单、双线箱梁横向加载点间距尺寸具体由图纸确定。6.3加载点数量6.3.1 箱梁加载点数量6.3.1.1 跨度32m、24m整孔箱梁:2排5台/排=10台(千斤顶)6.3.1.2 跨度20m、16m整孔箱梁:2排3台/排=6台(千斤顶)6.3.2 T梁加载点数量6.3.2.1 跨度32m、24m多片式T梁:1排5台/排=5台(千斤顶
15、)6.3.2.2 跨度20m、16m多片式T梁:1排3台/排=3台(千斤顶) 加载图式详见附录A图A1。7 加载方法及其控制方式7.1 加载要求7.1.1必须保证各千斤顶同步加载,且在限定的时间内同时达到规定荷载值。在各级持荷时间及在两个循环终级静停时间内,荷载值须稳定、准确。7.1.2 实际加载值与理论计算加载值的允许偏差(即加载值精度)3%。7.2 加载方法及控制方式7.2.1 使用普通千斤顶、电动油泵、压力传感器及数显仪。 要求传感器及其数显仪配套检定合格;7.2.2 使用精度压力试验千斤顶、集中泵站、压力平衡器及精密压力表。 要求各千斤顶摩阻系数均小于1.02;7.2.3 使用精密压力
16、千斤顶、油泵(手动或电动)及精密压力表。 要求顶、表、泵配套标定,千斤顶摩阻系数小于1.05。宜用手动油泵进行单顶同步加载控制。8 千斤顶配套标定及线性回归计算8.1 千斤顶与油表配套标定方式8.1.1 以压力试验机为标定基准器(常规方式)。 压力机的精度等级不应低于2级。8.1.2 以传感器为标定基准器 传感器精度等级不应低于C级,其指示仪表最小分度值宜不大于被测量力值的1.0%,示值误差应小于1.0%F.S。8.1.3 以压力环为标定基准器 压力环的精度等级不应低于_级。8.2 压力机标定法8.2.1 用压力试验机配套标定千斤顶及标准压力表分级标定。8.2.1.1 标定级差不得大于试验最大
17、荷载值的10%。8.2.1.2 标定最大荷载应不低于最大试验荷载等级的以上两级荷载。8.2.2 操作方法8.2.2.1 千斤顶加压速度不得大于2kN/s。8.2.2.2 重复标定次数为3次,取其平均值。8.2.2.4 千斤顶活塞外伸量应约等于最大试验荷载状态下的外伸量。8.2.2.5 各级荷载下应保证油表读数为整数(预先根据各级计算荷载及千斤顶活塞面积计算对应各级油压表读数,再取整数),应持荷1min2min。在油表值稳定后,先读油表整数,再读压力机表盘小数。8.2.2.6 在最高级标定荷载作用下应静停20min。8.2.3 标定最大测读误差不得超过最大试验荷载的0.5%。8.2.4 在Kf=
18、0.8以上,各级千斤顶摩阻系数不得大于1.05。8.2.5 千斤顶标定数量应比实际使用数量多12台备用。8.3 线性回归8.3.1 无论采用压力机法、传感器法或压力环法所标定的数据,均应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得出线性方程y=kx+b及相关系数r,相关系数应不小于0.9999。8.3.2 将试验理论计算各级荷载值代入回归方程,求得与各级相对应的油表读值。9 挠度测量方法及测量要求9.1 挠度测量方法a. 水平仪测量法b. 百分表c. 位移传感器测量法9.2 挠度测量要求9.2.1 挠度测量部位9.2.1.1 试验时应量测梁体跨中位移和支座沉陷。9.2.1.2 对宽度较大的梁,应在量测截面梁底部的两边
19、或下翼缘侧面低位布置测点,并取其量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该处的位移。9.2.1.3 通常在试验梁两侧各设一台水平仪或6块百分表(或位移计)。竖向挠度测量所布设测点总数不应少于6点。9.2.1.4 挠度测量仪器、仪表应安装在独立不动的仪表架上。百分表固定需考虑最大行程和支架高度,支座下测点须设置在支座纵向中心线上(即跨度起止线上)。9.2.2 挠度的测量时间9.2.2.1 试验加载前,应在没有任何外加荷载的条件下,测读仪表的初始读数。9.2.2.2 在每级试验荷载规定的持荷时间结束时,量测挠度(特别注意静活载级和基数级)。9.2.2.3 在使用状态试验荷载作用下30min的持荷时间内,宜在5min、
20、10min、15min、30min时量测挠度。9.2.2.4 在最大试验荷载作用下20min的持荷时间内,宜在5min、10min、15min、20min时量测挠度。9.3 挠度实测值的修正9.3.1 当采用异位试验,即用等效集中力加载模拟均布荷载试验。9.3.2 等效加载图示修正系数 a三集中力四分点等效荷载 = (跨度16m梁) b. 五集中力六分点等效荷载 = (跨度20m梁) c. 三集中力10/3分点等效荷载 = (跨度24m梁) d. 三集中力四分点等效荷载 = (跨度32m梁)9.4 挠度测量结果的计算及评定9.4.1 测量结果计算9.4.1.1 对梁体内,侧下边或底部两边不少于
21、6个测点的各级挠度测量结果,剔除异常数据后进行分析计算。9.4.1.2 梁体在静活载作用下的挠度值等于静活载级下的挠度值减去基数级下的挠度值,再减去两端支座沉陷的平均值。9.4.1.3 分别计算第一、二循环在静活载作用下的梁体内、外侧挠度,各循环挠度取内外侧平均值。9.4.1.4 将两个循环的测量挠度值乘以等效荷载图示修正系数,得出两个循环的实际挠度值(计算值的修约区间为1)。9.4.2 合格判定标准9.4.2.1当每个循环的实际挠度值均符合标准规定的限值,则判定挠度合格.9.4.2.2 试验最终挠跨比取两个循环挠跨比的平均值。10 裂缝分类及标记方法10.1 裂缝分类10.1.1裂缝分为初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高速铁路 预应力 混凝土 简支梁静载 试验 方法 检验 评定 标准 送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