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软基处理.doc
《w软基处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软基处理.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w软基处理.精品文档.软基处理 原设计方案及其变更情况 设计过程中,业主考虑到该段线路在地方公路网中属次主干线路,远景交通量相对较低,设计年限内的累计当量轴次值不高,故对工程设计方案本着尽量降低工程造价的原则进行,原设计主要技术方案为: 1结构层为:12cm沥青砼面层,30cm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cm12%石灰土底基层。 (2)0K+100-0K+350、3K+800-4K+000段抛石挤淤。 基上形成一层“硬壳层”,作用为:(1)减少传递到以下的软土层的应力,起到应力扩散作用;(2)提高承载力,增大路基的极限填土高度,有利于减小路基沉
2、降。 三、粉喷搅拌桩处理软基 1设计方案中:粉喷桩桩径50cm,桩间距1.5m,水泥用量50Kg/m,桩长12M。 2粉喷桩处理软基作用机理 通过钻进搅拌机械将软土和水泥强制搅拌,利用固化剂(水泥)和软土之间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主要是由水泥中的Cao、SiO2、Al2O3、Fe2O3、SO3等很快与软土中的水发生水化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水化硅酸钙、水化铝酸钙及水化铁酸钙等化合物,把大量的自由水以结晶的形式固定下来。其次,水泥与水发生反应析出的大量钙离子,与粘土中的矿物质(如SiO2、Al2O3等)进行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结晶化合物。第三,水泥中的Ca(OH)2和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CaCO
3、3也提高了软土的强度。由以上三个原因桩与桩土之间形成复合地基,提高了地基承载力,降低了受力沉降。 3粉喷桩的施工 (1)施工机械及程序 用国产GPP-16型粉喷搅拌机施工 施工程序为:原地面平整加一层50cm填土并整平碾压钻机定位钻杆下沉钻进上提喷粉强制搅搅拌(在桩底钻孔停滞一会)全桩长复拌提杆出孔钻机移位 (2)操作要点: 1)机身定位时,保证钻杆的垂直度。 2)钻头钻至设计深度时,应有一定停滞时间,以保证水泥到达桩底一般为2-3min,钻进速度一般不超过1米/分。 3)提升,喷粉过程应均匀、连续作业,提升速度一般小于0.8米/秒,如遇停电、机械故障等原因出现断粉,应及时补喷,重叠长度不小于
4、1m。 4)喷粉前应对电子计量器检查完好,计量准确。喷粉时,记录人员应随时观察电子显示器上数据的变化,以保证喷粉均匀。 (3)质量控制 1)施工机械必须配置喷粉计量装置,水泥用量误差不得大于1%。 2)严禁控制喷粉标高及停喷标高,中间不得断喷。 3)桩身必须全程复搅。 4)钻进及提升速度,严格控制在规定值范围内。 5)粉喷桩一般情况下,不分昼夜连夜施工,所以每两台机为一组,配备了二名监理工程师和二名质检人员,现场做好施工记录。 (4)质量检测 1)直接观察法:成桩七天后应进行开挖检查,由现场监理工程师任取一位置用挖掘机开槽,一般深度2-3米,观察桩身的成型情况及搅拌均匀程度。 2)静载试验 对
5、粉喷桩桩身进行平板荷载,方法在被测桩上设置一定规格的平板(够堆放加载物的尺寸)。在平板上逐渐增加静载(一般为砂袋),测出各级荷载下的沉降量,制出荷载沉降关系曲线,根据此曲线确定地基承载力。成桩28d后应进行桩身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抽检桩数的频率为2%。 3)对此法:将桩土间按不同深度取出,进行土工及力学试验和未处理前进行各项指标的比较,以确定前后土体的变化。 (5)粉喷桩处理的优缺点 粉喷桩处理软土地基优点是:1)能有效减小路基的总沉降量;2)侧向位移较小;3)能适应快速加荷的施工条件而不致引起急剧的下沉。缺点:工程中软土层厚一般为9-18米,而考虑到造价因素,采用设计桩长12m,有些地方未打
6、穿软土层,则会有一定的工后沉降量。 1粉喷桩的设计方法及其注重事项 1.1设计标准 1.1.1基准期及容许工后沉降 柔性路面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按目前通常的做法,基准期亦为15年,即从开放交通之日起至路面大修日止,所发生的沉降视为工后沉降。其容许值对于一般路段取30cm,涵洞及箱型通道处取20cm,其它人工构造物与路堤毗连处取10cm。 1.1.2稳定验算的安全系数 稳定验算的安全系数以K1.2控制。 1.1.3加载速率 加载速率关系到路堤在施工中的稳定性,设计采用两种平均速率:粉喷桩处理路段及填高小于极限高度的路段取15cm/d,其余取10cm/d。施工中的速率可根据路堤稳定观测的结果予以
7、调整。 1.1.4预压期 粉喷桩处理的路段预压期一般采用60d,且一般不需上预压土,预留沉降量静置即可。 1.2粉喷桩的设计 对于一般路基段,经计算如工后沉降量大于45cm,则宜采用粉喷桩处理软基,桩间距应根据经粉喷桩处理后地基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来确定。如工后沉降量小于45cm而大于30cm,则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加筋配合等载预压进行处理。 用粉喷桩处理路段路堤的预压高度为路槽设计高加预压期沉降量,即预压期末路槽顶面应沉到设计高,铺筑路面前无需移去预压土方量,仅需整理路槽即可。 1.3施工观测 1.3.1沉降观测 1.3.1.1观测点位的布设 观测点布设在路堤中心及两侧路肩,一般软土路段每100m
8、布设一观测断面,预压施工高度超过5m的路段上每50m设一观测断面。此外在与跨度超过30m的桩基结构物相邻的两端各设一观测断面,跨度小于30m时仅在一端设置,观测断面宜离开桥头搭板1m左右。所有涵洞处原则上均需设置一组沉降观测点,观测点位于涵背一侧,离涵背约2m处。在粉喷桩一般处理段、过渡段、等载预压段接头处,应在离开接头各10m以外的位置分别设置一组沉降观测点,以观测不同处理方案的沉降差异,距离相近、地质情况一致的可考虑统一布点。在地质情况明显变化的分界线两侧各10m处,应分别布置一组沉降观测点。 1.3.1.2观测频率 路堤施工期:每填两层观测一次,路堤填高超过极限高度之后,每3d观测一次,
9、直至稳定再转入正常观测。 预压期:第一个月每7d观测一次,第二个月至第三个月每15d观测一次,从第四个月起每一个月观测一次,直到铺筑路面前。 路面结构层施工期:一般分为底基层、基层和面层,各层次的沉降观测每填筑一层至少应观测一次。路面施工结束后,每月观测一次,至交工验收。 1.3.1.3水准点的设置 水准点应设在不受垂直和水平方向变形影响的坚固的地基或永久建筑物上,宜选择在老路有灌注桩的桥梁上,多年老房子的地坪上或岩石山体等处,其位置应尽量满足观测时不转点的要求,每三个月用路线测设中设置的水准点作为基准点,对设置的临时水准点校核一次。桥梁工程结束时,为了减少沉降观测由地面水准点传递到路面的高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处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