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育种学(共77页).doc
《鱼类育种学(共7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类育种学(共77页).doc(7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绪 论一、育种学与育种育种学是研究育种的科学,所谓育种(breeding),就是应用各种遗传学方法,改造生物的遗传结构,以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品种。简单地说,育种就是培育动植物与微生物新品种。例如,某一个品种鱼生长快、个体大,但不抗病,而另一个品种却生长慢、个体小,但抗病力强,如果让这两个品种杂交,即通过基因的重新组合,就有可能培育出一个既生长快又抗病的新品种。(一)品种的概念 1什么叫品种 以前,水产养殖工作者对育种工作不太重视,往往是“只养鱼,不育种”。而现在的情况就不同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育种的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各地区对良种的需求也十分迫
2、切、实践证明,不管是鱼类、虾贝类还是贝类,品种是养殖生产的物质基础(品种、饲料、水质),良种的选择和培育是增产的有效途径。一般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优良的品种可增产2030、因此,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水产养殖业,就必须在品种上下功夫。也就是说,要大力开展育种研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培育出各种各样的新品种,以保证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那么,什么是品种呢?品种(breed或Variety)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一种生产资料。品种是由同一祖先通过人工选育而来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产性状的群体,可用于生产或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品种不是生物学上的一个分类单位,而是人类干预自然的产物
3、,是作为生产上的经济类别而存在的。通常所说的优良品种,就是指那些产量较高,质量较好且具有比较稳定的遗传性状的品种。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1991)通过的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标准中,对品种的定义是指经多代人工选择育成的具有遗传稳定,并有别于原种或同种内其他群体之优良经济性状及其他表型性状的水生动、植物。 这里介绍几个与品种有关的术语的涵义: (1)原种(stock) 指取自定名模式种采集水域的或取自其他天然水域并用于养(增)殖(栽培)生产的野生水生动、植物种,以及用于选育种的原始亲本。原种必须具备下列性状;具有供种水域中该物种的典型表型;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具有供种水域中该物种的核型及生化
4、遗传性状;具有供种水域中该物种的经济性状(增长率和品质等);符合有关水生动、植物种的国家标准。 (2)种群(population)同一物种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个体所组成的群集,这些个体通过交配以及一定的亲缘关系发生联系,并享有共同的基因库(gene pool)。如果人们将种群与其分布地区结合起来考虑,即为地理种群(geograahical population)。 (3)品系(strain)品系和品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品系是起源于共同祖先的一群个体在遗传学上,一般指自交或近亲繁殖若干代后所获得的某些遗传性状相当一致的后代;在家畜育种学上,指来源于同一头卓越系祖(公畜)的畜群,
5、它们具有与系祖相类似的特征和特性,并且也符合该品种的标准; 在微生物学上亦称“菌株”、“菌系”和“小系”,一般指单一菌体的后代。品系用于遗传学研究和品种培育。品系经比较鉴定,优良者繁育推广后即可成为品种。 (4)良种(good breed)指生长快、肉质好、抗逆性强、性状稳定和适应一定地区自然条件并用于养(增)殖(栽培)生产的水生动、植物种、良种必须具备下列性状;优良经济性状遗传稳定在95以上;其他表型性状遗传稳定在95以上。(二)品种必须具备的条件 从育种学的观点来看,一个品种,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1)必须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 每个品种都应该有固定的形态特征,藉此才能区别于同种的其他
6、群体、例如,彩鲫、红鲫和缩骨鲫是3个不同的鲫鱼品种,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产于宁夏的彩鲫,体色鲜艳美丽,五彩缤纷;红鲫是普通鲫在家养条件下发生突变以后,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的一个品种,既可供观赏又可食用,深受群众欢迎;缩骨鲫产于广东韶关地区的翁源县等地,后部脊椎骨萎缩。尾柄长明显小于尾柄高。体型较高体长约为体高的1.6倍。背鳍后部的两侧肌肉发达,微微隆起。又如,红鲤的体色是橘橙色的,而有别于普通的鲤鱼(青灰色)。当然,相似的形态特征只是品种应该具备的条件之一,有时不同品种也有相似的形态特征。例如产于江西的兴国红鲤、婺源的荷包红鲤和万安的玻璃红鲤(通称“江西三红”),尽管体色都是橘橙色,但他们是3个
7、不同的品种,因此其他方面必然有区别,如荷包红鲤的体型近似“荷包”,而玻璃红鲤则具有独特的透明性状。 (2)必须具有较高的经济性状 可以这样说,凡是够资格称为品种的群体,他们都有某些突出的优点,或是生产水平高,或是产品质量好,或是生长发育快,或是有特殊的用途(如观赏),或是对某一地区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等。目前的观赏鱼养殖十分盛行,主要有金鱼、锦鲤和热带鱼等,其品种繁多,仅金鱼就有几百个品种。我国是金鱼的故乡,南宋已开始金鱼家化的遗传研究,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目前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引种的。 (3)必须具有稳定的遗传性能 一个品种不仅要有相似的形态特征和较高的经济价值,而更重要的是
8、还必须具有稳定的遗传性能,即在自群繁殖时能将品种特性,特别是经济性状稳定地遗传给后代,与其他品种杂交时具有一定的改良作用,并能产生明显的杂种优势。也就是说,一个品种必须具有一定的育种价值。否则,其经济价值也就很有限了。 (4)必须具备一定的数量 既然品种是一个群体,其群体数量就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否则不能成为品种。只有拥有足够的数量,才能保持一定的品种结构,才能保证在品种内正常地进行选种配种工作。 从以上标准来看,目前我国放养的所谓家鱼,其实并未达到品种的要求,仍然是野生种、例如,鲫鱼就是一个野生种,它是金鱼的原种,经过几百年的人工选育,才形成现在数以百计的金鱼品种、草鱼、青鱼、鲢、鳙虽然称四大
9、家鱼。已有千余年养殖历史,但历代的养殖方法都是从江河中采捕它们的鱼苗,然后放在池塘养成食用鱼,实际上只是年复一年地重复捕养野生的鱼苗而已,并无任何家化的内容,只是20世纪5060年代四大家鱼人工繁殖相继成功之后,才由依靠野生苗苗逐步转为依靠人工繁殖鱼苗。 品种的性状与原种相差很大,在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其质量远远超过原种。例如前苏联培育出来的库尔斯克鲤(欧洲家鲤黑龙江野鲤),使前苏联养鲤业扩大到北纬60;1958年引入我国黑龙江省现已占全省鲤鱼产量的 13以上。它的生长速度比普通鲤快3倍,而且具有体型好、耐寒、食性广、成熟快、易捕捞和脂肪含量高等优点,很受群众欢迎由此可见,培育新品种是提高产量和质
10、量的重要手段。(三)品种的分类 根据品种的来源,可将它们分为下列3种: 1自然品种 又叫原始品种。它通过长期自然选择和若干无意识的人工选择而形成。这种品种能很好地适应当地环境条件,所以也可叫地方品种。虽然它的生产性能可能低些,但往往具有忍耐不良环境和抗病的能力。因此,它是宝贵的生产资料和选育新品种的原始材料。我国的许多鲤鱼地方品种如兴国红鲤和荷包红鲤均属这一类型。 2人工品种 又叫育成品种。它主要通过有意识的人工选择而形成,具有高产的特点或具有某些特殊的品质(如观赏、抗病、抗寒)。由于在该品种形成过程中受到人们的选择和保护以及提供特定的环境,因此,在自然条件下容易发生退化、金鱼的许多品种就属于
11、这种情况 3过渡品种 过渡品种是介于原始品种与育成品种之间的中间类型,它是由原始品种经过某种程度的人工改良而产生的、虽然过渡品种在品种特性上还没有达到育成品种的特有产量和质量水平,但它又具有原始品种的一些优良特性。这里应该指出,上述分类不是绝对的、根据人们的需要,原始品种可因杂交改良成为过渡品种,过渡品种可因强化选育而成为育成品种;另外,即使是育成品种也不是一劳永逸,而仍然要坚持不懈地选择和合理地繁育与饲养管理,否则很难保持其优良性状(四)品种命名登记号说明1. 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品种命名登记号说明如下:(1)G为“国”的第一个拼音字母,以示国家级品种。(2)S为“审”的第
12、一个拼音字母,以示审定通过的品种。(3)为了命名上的方便,将品种、杂交种和引进种统称为品种,02、03分别表示杂交种和引进种。(4)001、002为品种顺序号。(5)年代为审定通过的时间。如GS02001-2002为红白长尾鲫的命名登记号2 . 品种简介品种名称:红白长尾鲫品种登记号:GS02001-2002亲本来源:红鲫、白鲫选育单位: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品种简要说明:通过从红鲫中选出2尾长尾鲫雌鱼和3尾白鲫雄鱼交配产生红白长尾鲫,再从获得的9尾红白长尾鲫自交的繁殖后代群体中按选育目标严格选择,经12年选育到F5代,体色、体型和鳍形等遗传性状已稳定在90%以上。红白长尾鲫体表底色银白,头部、
13、背部或身两侧镶嵌红色斑块,红白相间,分界鲜明,尾鳍长等于或大于体长,薄而柔软,如飘带,极具观赏价值。该品种适应能力强,食性广,耐低氧,生存水温135,在池塘和水族箱中均能很好地生活。近34年,在国内市场已试销800万尾,并在欧洲和东南亚国家很受欢迎。国内外均可养殖。二、育种的目标 育种目标是改良品种的依据,是育种工作中最根本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育种目标,才能有目的地搜集原始材料,有计划地选配亲本,正确地确定培育方法和选择方向,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育种效果,少走弯路。 育种的总目标是高产、稳产。优质和低消耗。但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对鱼类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丰产,又要稳产;既要有高的产量,又要
14、有好的质量;既要能适应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又要能适应本地区的饲养管理制度和生产技术水平。因此,对鱼类育种来说,也会相应地出现新的内容,必须给予充分的注意。 为了实现上述育种总目标,人们往往制订出一些育种的具体目标。这些具体目标是: 1食物转化率(food conversion efficiency)食物转化率即鱼类摄人的食物转化为鱼体组成成份的比率。当产量是建筑在应用人工饲料基础上的时候,选择育种的初步目标应该是改进食物转化率。在肉食性鱼类,饲料成本可能占总生产成本的很大一部分,而对草食性或摄食碎屑的鱼类来说,饲料成本则较低。 由于大规模直接测定食物消耗比较困难,因此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可供遗传
15、分析用 的有关食物转化率的任何资料。因此,尽管食物转化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性状,但它还没 有列入选择育种中去。所以,进一步开展直接和(或)间接测定食物消耗的方法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2.生长率(growth rate)对所有养殖鱼类来说,生长率都是重要的经济性状。而且,通过体重或体长的测定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估算出生长率、快速生长加速生产周期,且大个体比小个体上市价格高。对鱼类来说,在生长率与食物转化率之间具有高的遗传相关,所 以对高生长率的选择必然导致食物转化的快速相关改良。 3. 抗性(resistance)抗性是指生物对不良环境(或逆境)的抵抗能力,包括抗病,抗寒、抗重金属毒性、抗高温、抗风浪、
16、抗盐碱以及耐低氧等其中以抗病为最重要。由于国际间引种工作的广泛开展,加重了病虫害的蔓延。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筛选出了抗药性更强的突变型,并增加了农药残毒对环境污染的压力;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威胁。因此,除了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开辟新的途径外,人们特别寄希望于抗病品种的选育,以保证高产与稳产,减少环境污染,并降低生产成本。 对鱼类来说,测定抗病性的可行途径是将它置于特殊的病原体中并计数死亡的尾数。可是,这是一个花费相当高的方法。应用免疫学方法如接种疫苗后抗体含量可以间接测出鱼类对某种疾病的抗性。 4. 繁殖力(fecundity)鱼类通常具有很高的繁殖力。例如,每千克体重的怀卵量,鲑鳟鱼类在1000个
17、以上,鲤鱼在个以上,“四大家鱼”则更多、因此,育种时不必考虑将卵的数量作为重要的经济性状。当然, 如果卵子是作为最终产品如鱼子酱(caviar),那当别论。鱼子酱是由鲟鳇鱼卵制成的酱,为世界上名贵的食品、世界鱼子酱年总产量在2500t,主要生产鱼子酱的国家是前苏联、伊朗。中国和美国。前苏联生产的鱼子酱以欧洲鲤、俄国鲟和闪光鲟为主,伊朗以在里海捕获的欧洲蝗为主要对象,美国以匙吻鲟为主,我国则以黑龙江为主要加工基地,其品种以鳇和史氏鲟为主要生产对象,据认为中华鲟在今后的开发中将起重要的作用(王大龙,1991)。 5. 肉质(meat quality)水产养殖为人类提供食品、因此,肉质是很重要的经济
18、性状,尤其是对那些作为高档食品的种类。可是,要给“质量”下一个定义是很困难的,因为质量因种类和市场而不同。对鱼类来说,质量一股是指个体大小、肉性、鱼片厚度、含脂率、肉色、肉味、刺的多少、外观以及出肉率等。但对上述某些性状,例如肉色、肉味、肉性以及外观等,要作出客观评定并非易事。因此,应该考虑对这些性状如何建立一个准确的测定方法的问题。 6成熟年龄(age at maturation)某些鱼类如鲑鳟鱼类必须在性成熟前上市,否则会降低鱼肉质量并出现高死亡率。因此,在生产成鱼时性成熟年龄将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经济性状。 7 回捕率(recaptur。frequency)在海水牧场中,回捕率实属非常重要。
19、可是,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性状,其关键是存活率。在文献中很难找到有关该性状的遗传方差、Carlin (1969)发现 17个全同胞家系大西洋鲑(Salmo salar)放流到彼罗的海后回捕百分率的显 著差异。Rylnan(1970)从统计学上分析了这些资料。 8. 起捕率(harvesting rate)许多养殖鱼类善于跳跃、钻泥,捕捞较为困难。例如,起捕率低是罗非鱼池塘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罗非鱼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又难以越冬,池 中未能捕起的鱼将在冬天死亡,给生产带来损失。如果罗非鱼有较高的起捕率,将有利于 秋捕上市,有利于该鱼的推广养殖。但不同种甚至不同品系的罗非鱼的起捕率是有差异的。据王楚
20、松等(1989)报道,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起捕率为 17.3,而奥尼鱼(O. niloticus O. aurea )和福寿鱼(O. mossambicus O. niloticus)分别为64.85%和37.1%,奥尼鱼起捕率较尼罗罗非鱼高2.7倍,较福寿鱼高0.7倍。另外据李恩发等(1997)报道,经过选育的吉富品系罗非鱼的三网起捕率为67,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因此,提高起捕率也是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目前,在鲤鱼和罗非鱼的品种选育中注意到了这一点。 9. 适应性(adaptivity)适应性是关系到该品种能否推广的重要经济性状之一,它已引起广大育种工作者
21、的高度重视。世界上推广面积很大的品种,一般都是适应性较强的品种。因此,我们在制订育种目标时,也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三、育种的方法 从育种的历史讲,首先应用的育种方法是人工选择,其对象是利用早已存在的自然突变。随后是杂交育种,就是利用现有的品种或物种进行杂交,从后代中选育出符合人们需要的基因组合。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遗传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大大扩大了育种的范围,充实了育种的内容。除了传统的选择育种和杂交百种仍然是行之有效的育种方法之外,目前新发展起来的育种方法还有辐射诱变育种、化学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体细胞杂交,细胞核移植,抗性育种以及染色体工程等。20世纪70年代又出
22、现了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出现是育种技术的一大革命,它使育种工作从个体水平进入了分子水平。水产领域基因工程研究最突出的技术进步就是“转基因鱼”的问世。 我们相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必将给现代育种学提出一些新概念、新任务和新方法,并赋于一些新特点。新特点之一是育种学与许多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依赖日益发展,只靠育种学家孤军作战的时代已让位给各学科密切配合、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新时代。现代育种学要想取得突破性的重大进展,不利用现什科学所提出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设备是寸步难行的。因此,要求育种工作者必须努力提高基础科学水平掌握比较广泛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适
23、应育种科学现代化的要求和攀登世界育种科学的新高峰。四、我国鱼类育种技术研究的概况 水产养殖业与农业一样,优良的品种对于养殖产量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 这样说,凡是水产养殖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都被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前苏联、东欧、美国、日本和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都在致力于养殖鱼类遗传改良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这方面,我国起步较晚,基础较差。自1958年至20世纪70年代初,虽然也开展过一些杂交育种工作,但基本上是自发进行的,缺乏计划性和信息交流,结果造成许多低水平的重复。这种情况直到1972年才有所改变,因为这一年,受当时中央农林部和中国农林
24、科学院的委托,长江水产研究所会同厦门水产学院(即今上海水产大学)在湖北沙市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淡水养殖鱼类优良品种选育和基础理论研究协作会议,有23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参加,1974年又在湖南株洲召开了第二次协作会议。这两次会议总结了前一阶段鱼类育种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讨论了进一步发展鱼类育种研究的规划和措施。这两次会议标志着我国的鱼类育种工作开始进入由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的阶段。自这两次会议以后,各地鱼类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出现了一个新的可喜面貌,为今后继续开展鱼类选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3年,鱼类育种技术及繁殖体系的研究被列入“六五”规划的全国攻关项目;1986年,国家科委将淡水鱼类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鱼类 育种 7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