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与综合防除技术研究.docx
《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与综合防除技术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与综合防除技术研究.docx(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上海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与综合防除 技术研究 STUDY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WEEDY RICE 学科专业: 农业推广 作者姓名: 沈雁君 指导老师: 顾 振 芳 副 教 授 答辩日期: 2010年 6月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号 : 1081502010 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与综合防除技术研究 学科专业:农业推广 作者姓名:沈雁君 指导老师:顾振芳副教授 研究方向:植保 培养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 申请学位:硕士 :崇明县科学技术发展资金攻关项目
2、, CK2009-11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己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2010年 6月 6日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
3、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 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口。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V ”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签名 : 日期: 2010年 6月 6日 日期: 2010年 6月 6日 姓 名 沈雁君 学号 1081502010 所在学 科 农业推广 指导教师 顾振芳 答辩日 期 2010.6.6 答辩地 点 上海交通大学 论文题目 杂草稻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除技术研究 投票表决结果: 5/ 5/5 (同意票数 /实到委员数 /应到委员数)答辩结论: 通过 未通过 评语和决议: 论文结合上海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了崇明县杂草稻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
4、除技术,选题具有科技前瞻 性和推广应用的价值。论文通过田间试验与调查的方法,得出了杂草稻在崇明的发生特点及防除方法,对 于杂草稻的水旱轮作方法具有创新性。论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实验设计合理,论文数据充分,结果正 确。 作者参阅了大量中外文献,论文写作认真,逻辑性强,论文思路明确,重点突出,结构有序,有 理有据,条理清晰,格式规范。该论文设计合理,所用方法先进,具有一定的创新,所取得的结果,对指 导面上生产具有现实意义。 答辩中叙述清晰,回答问题正确。经答辩委员会评议,一致认为该论文已达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论 文的要求,通过论文答辩,建议授予硕士学位。 2010年 6月 6日 职务 姓名 职称
5、 单位 签名 主席 奥岩松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委员 蔡润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委员 金桓先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委员 曾丽 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委员 孙超才 研究员 上海农科院 秘书 唐东梅 尚级实验师 上海交通大学 答 辩 委 员 会 成 员 签 名 杂草稻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除技术研究 摘要 杂草稻 ( ra/fra L.)是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经自然选择和人 工干预而产生的兼有野生稻和栽培稻特性的中间型水稻类型。通过对 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的观察和防除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杂草稻在 土壤中的分布主要在土表 0 5 cm的土层中,其次是 5 10 cm, 在 10 cm 以上的土层中没有杂草
6、稻种子;杂草稻在田间的出苗有 3个高峰,第 一 峰在水稻播后 4天,第二、第三峰分别在水稻播后的第 13天和第 21天。杂草稻最适萌发温度为 30 40 C之间,最低萌发温度为 11.01 C, 萌发所需要的有效积温为 61.14 C。 杂草稻萌发最适土壤湿度为 35 40 %之间,在此范围内杂草稻的株高、分蘖个数远远高于常规水 稻。通过对不同密度下的杂草稻对 水稻损失率测定,结果表明水稻有 效穗数、实粒数的减少是造成水稻产量损失的主要因子,水稻的损失 率随着杂草稻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当每 0.25 m2为 5株时,每亩产量 就减少 150多公斤。当每 0.25 m2为 65株时,产量几乎绝收。
7、 通过对杂草稻的综合防除研究结果表明:将直播稻改为机插稻, 与阔叶植物轮作,对土壤进行深耕可以减少 17.6 28 %的杂草稻出苗。 用30 %扫弗特药剂 200克 /亩在水稻整地后即用药,防效达 78.13 %。 关键词:杂草稻,生物学特性,萌发温度,湿度,损失率,防除技术 STUDY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WEEDY RICE ABSTRACT Weedy rice, raised by natural selection and human intervention of common wil
8、d rice and cultivated rice, was a middle typal rice with their characteristics. Observation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eedy rice and study on control technique showed that weedy rice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0-5cm soil layer. Weedy rice had three germination peaks in the field. The most suit
9、able germination temperature was 30 to 40 C. The effective accumulative temperature for germination was 61.14 C.The most suitable soil humidity for germination was between 35 and 40%, where the plant height and tiller number were far higher than conventional rice. Testing the loss rate of weedy rice
10、 under the different density showed that the reduction of effective panicle number and filled grains was the main factor causing yield loss of rice. Loss rate of rice wa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density of weedy rice. The output of rice per mu would reduce more than 150 Kg when the number of w
11、eedy rice was five per 0.25 m2, and the total yield would harvest nothing when the number was sixty-fifth per 0.25 m2. Studying on integrated control of weedy rice showed that change direct-seeding to mechanized transplanting, rotation with broad-leaved plants and deep tillage could help reduce 17.1
12、6 28 % of the rice germination. The control effect would reach 78.13 % by using 30 % sofit EC 200 g per mu immediately after soil preparation. Keyword: weedy ric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germination temperature, humidity, lose rate, control 目录 1 文献综述 .1 1.1杂草稻的起源 . 1 1.2杂草稻的分类 . 2 1.3 杂草稻的分布及危害
13、. 3 1.4杂草稻的生长习性及传播途径 . 4 1.5国内外杂草稻防除的研究现状 . 5 1.6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7 2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7 2.1试验材料及地点 . 7 2.2试验方法 . 8 2.2.1杂草稻发生消长规律 . 8 2.2.2杂草稻种子在土层中的分布研究 . 8 2.2.3杂草稻种子萌发与温度的关系 . 8 2.2.4杂草稻种子萌发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 8 2.2.5 杂草稻的农艺性状 . 8 2.2.6不同发生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9 2.3结果与分析 . 9 3农业防除对杂草稻影响试验 . 18 3.1材料与方法 . 18 3.1.1轮作与播种方式对
14、杂草稻发生的影响 . 18 3.1.2不同耕翻深度对杂草稻发生的影响 . 18 3.2结果与分析 . 18 4化学防除对杂草稻影响试验 . 20 4.1 材料与方法 . 20 4.2结果与分析 . 20 5 组仑 . 21 参考文献 . 22 麵 . 2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6 6 1 文 献 综 述 稻田中常混生着一种和栽培稻十分相似的杂草,从形态上看它们介于野生和 栽培以及秈稻和粳稻之间,与栽培稻不易区别,只是出穗比栽培稻早 ,边成熟,边落 粒,成为第二年田间的杂草,通常称之为杂草稻 L.) 1。杂草稻又被称 作杂草型稻或杂草种系,多表现为与野生稻相似的特性,如颖壳黑色、种
15、皮红色、 种子休眠期长、落粒性强且能田间自生。由于大多数杂草稻具有红色种皮,因此 , 也被称为红稻 (redricef2 由于杂草稻分蘖能力强,在稻田与栽培稻争夺阳光、养分和水分,且自身早 熟,落粒无收,严重影响水稻产量,部分未落粒的杂草稻,与栽培稻一起收获, 又因其粒型小,果皮有色素沉淀,影响 稻米加工及外观品质 4。另外,由于杂草 稻蔓延,导致种稻农户与种子企业之间的纠纷时有发生。近年来,由于杂草稻迅 速蔓延,对水稻生产的危害有加重趋势。 1.1杂草稻的起源 国内外学者对不同地区杂草稻起源做了相关研究。 1846年美国发现了世界 上最早的杂草稻 (Vee办 r/ce),因种皮红色被当地人称
16、为红稻 。 100多 年来,传统上根据形态特征分类法将红稻定名为栽培稻,直到 2001年 Vaughan 等从美国南方的德克萨斯、路易斯安那、阿肯色和密西西比采集样品,用简单序 列长度多态性 (SSLP)标记分析确定了红稻有 3个种,即栽培稻、尼瓦拉野稻和普 通野稻 5。 Young. Chart Cho等认为,杂草稻是由栽培稻与野生稻或籼稻与粳稻 自然串粉产生的,在自然环境中野化的一类特殊材料 6。 Tang等对来源于不同国 家的 24份杂草稻、野生稻和栽培稻从落粒性、种子休眠特性、千粒重方面进行 了比较分析,初步将杂草稻分为拟野生型和拟栽培型两大类 1。 H. S. Sub等通过 对杂草稻
17、的形态生理特性和同功酶的研究,认为杂草稻来源于籼粳亚种间的基因 交流、野生稻与秈粳亚种间的基因交流 m。而我国早在 2200年前的淮南子 泰 族训中曾提到 “ 离先稻熟而农夫褥之,不以小利伤大获也。 ” 据汉 高诱注: “ 稻米堕地而生者为离,与稻相似,褥之为其少实 ” 。这一记载很像杂草稻。可 见我国历史上早已有相当于现代研究所指的野生稻和杂草稻的记载 8。丁颖认为 安徽省巢湖的粳型野生稻是野性化的栽培稻。他还指出在广东省吴川地区将 视为与稗草差不多的有害杂草 5。王象坤等认为,杂草 稻是多年生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天然渐渗杂交衍生的后代 7。吴明根等通过 RAPD分子标记法初步分析东北杂草稻的
18、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结构,得出东北地 区杂草稻与栽培稻之间的亲缘关系因此可以推测在野生稻与栽培稻重叠的地 区,杂草稻很有可能是野生稻与栽培稻发生基因交换的产物。而在原本没有野生 稻的地方,杂草稻有可能是以前种植的杂交秈稻种子落到土壤中,经多年的自繁 和分离后而保留下来的适应性较强的自生变异株。综合起来,杂草稻的起源可能 有以下几种: ( 1)野生稻与栽培稻种间自然异交产生的后代; ( 2)栽培稻个体 间杂交、基因重组等产生野生形状即返祖遗传;( 3)栽培稻的一年生近缘野生 祖先靠种子繁衍、 异交和伴生而遗留下来 1。 1.2杂草稻的分类 杂草稻是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经自然选择和人为干预产生的兼有野
19、生稻和 栽培 稻 特 性 的 类 型 。 栽 培 稻 在 分 类 上 是 禾 本 科 彡 稻 属 作 物 。 稻属包含两个栽培种即亚洲水稻和非洲水稍, 以及 10个不同基因组型 ( AA, BB, CC, BBCC, CCDD, EE, FF, GG, JJHH, JJKK)的 20多个野生种 11。杂草稻和栽培稻一样同属于 AA基因组型,形态上几 乎与亚洲栽培稻相似,故通常将杂草稻和亚洲栽培稻 5Y7 L.)归属于同 一个拉丁名下 12。由于杂草稻变异非常丰富,己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收集和 分类,其中包括从形态、遗传特性、核型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但最具说服力的是 利用分子标记的手段来区分和研究
20、杂草稻、栽培稻和野生稻之间亲缘关系和分 类。 1995年 Cho通过 RFLP的标记手段分析了韩国 24份杂草稻材料、 2份其他国家 的红稻以及 5份来自不同国家的对照栽培稻。将韩国 24份杂草稻归属为两组分别 从形态和生理上鉴别的两类 (长粒型和短粒型 )相一致。从 RFLP分析结果推测韩国 短粒型杂草稻属于粳稻类,而长粒型则更类似于秈稻13。 Tang等依据秈粳稻的 分类标准通过酚反应、 KC103抗性和稃毛长 3个指标的分析以及 11个位点同工酶 的分析,将 24份杂草稻分为三组:第一组为拟籼型,主要来自于口本、巴西、美 国和中国长江上游;第二组为秈型自生型,表现为易于落粒,种子休眠性强
21、,主 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第三组为粳型自生型,主要源于韩国和中国长江下游 12。 Marm利用 AFLP标记的手段分析了乌拉圭 26份杂草稻与 6份栽培稻间的遗传 特性,并将其分为三大类别 ( A、 B、 C),每一类别具有特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如 A类类似 于野生稻,颖壳黑色、稃尖紫色、长芒 ;而 B类则类似栽培稻,稃色和 稃尖色秆黄、短芒或无芒;C类包含栽培稻和部分杂草稻,推测这一类别的杂 草稻与栽培稻非常相似,可能是近期进化而来 13。 1997年 Suh等收集了 100份韩 国以及 52份来自其他 9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杂草稻材料 ,检测了 6个形态、生理特 征以及 14个同工酶位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杂草 生物学 特性 综合 技术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