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城市道路网规划.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精品文档]城市道路网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文档]城市道路网规划.doc(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精品文档城市道路网规划.精品文档.城市道路网规划第1节 引论城市道路网是所有城市道路组成的统称。城市道路网一旦形成,就大体上确定了城市的发展轮廓,并且其影响会一直延续下去。因此,城市道路网规划也就显得尤其重要。从交通工程的观点来看,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交通规划的继续,只有在城市交通规划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提出功能良好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一、影响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因素 (一)用地分区形成的交通运输对道路网规划的影响 城市中的各种用地,如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城市行政中心、公园绿地、码头仓库区及铁路场站等都是交通的策源地。交通策源地每日都发生和吸
2、引着大量的人流和货流,构成不同目的和形式的城市客、货流交通。若要使路网规划得较为合理,就必须通过交通调查取得必需的交通资料,只有在充分占有交通资料的条件下,才可能使得城市分区布局有利于交通便捷、均匀、分散,减少不必要的往返运输、长距离运输、迂回运输,减少交通事故。其原则是分区内部的近距离交通多,超越分区的远距离交通少。 在分区内布置无害工业、手工业及各种机构,供居民就近工作;要修建与分区内就业居民人数相适应的住宅,区内应具有完善的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日常生活公共设施,使得居民上班及日常生活活动的出行距离较近,这就形成了分区内部交通小系统,其主要的交通形式是步行和自行车。 各分区之间的交通是较
3、远或远距离交通,形成全市交通系统。分区之间的交通应该达到通畅快速,车辆的流动与分布、交通种类与速度都直接影响道路系统的布局与形成。 (二)地形条件的影响 城市的地形条件对城市用地分区、道路线型有很大影响。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应该认真地分析城市地形特点和变化,做到用地划分自然,道路平、纵、横面线型配合地形变化,既满足技术标准,又能结合环境和景观。 (三)城市进出口公路系统的影响 城市对外交通有铁路、水运、航空和公路。公路交通与城市交通的关系极为密切。公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的部分一般称为城市的进出口。城市道路的横断面与公路的横断面有很大不同,技术标准也不同,因此,城市进出口既有横断面改建,又有横断面的
4、衔接过渡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城市进出口发生严重的交通阻塞,甚至造成交通事故。 (四)铁路线的影响 铁路运输的发展会促进城市的发展,但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铁路线用地往往成为城市发展用地的障碍,城市道路与铁路线的交叉,不仅增加了城市的交通设施和基建费用,而且也影响了城市的环境、景观等。因此,一般应使城市道路路线与铁路线平行,但不宜靠得太近,否则在分支道路跨越铁路需修建立体交叉时,会造成工程技术上的困难和不经济。铁路客、货运站场与城市道路关系密切,应使城市干道系统与铁路场站有直接联系。 (五)城市原有路网的影响 除新建城市外,城市原有道路网对新路网有很大影响。原有路网是基础,是不可忽略的。要
5、根据出行调查资料绘制出OD表及流量流向图,并通过其分布来调整原有路网,发展新的路网系统。要防止简单化地将旧城道路向外延伸,漫无止境地成片建设,这样会导致城市用地无限扩大,人口分布不均匀,给城市交通带来更严重的问题。二 城市干道网类型 城市道路系统是为适应城市发展,满足城市用地和城市交通以及其它需要而形成的。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城市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下,不同城市的道路系统有不同的发展形态.从形式上,常见的城市道路网可归纳为四种类型: 1.方格网式道路系统(图3a) 方格网式又称棋盘式,是最常见的一种道路网类型,它适用于地形平坦的城市。用方格网道路划分的街坊形状整齐,有利于建筑的布置,由于平行方
6、向有多条道路,交通分散、灵活性大,但对角线方向的交通联系不便。有的城市在方格网的基础上增加若干条放射千线,以利于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但因此又将形成三角形街坊和复杂的多路交又日,既不利于建筑布置,又不利于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完全方格网的大城市,如果不配合交通管制,容易形成不必要的穿越中心区的交通。一些大城市的旧城区历史形成的路幅狭窄、间隔均匀、密度较大的方格网,已不能适应现代城市交通的要求,可以组织单向交通以解决交通拥挤问题。方格网式的道路一也可以顺依地形条件弯曲变化,不一定死板地一律采用直线直角。图3干道网类型2.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图3b)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起源于欧洲以广场组织城市的规划手法,最
7、初是几何构图的产物,多用于大城市。这种道路系统的放射形干道有利于市中心同外围市区和郊区的联系,环形干道又有利于中心城区外的市区及郊区的相互联系,在功能上有一定的优点。但是,放射形干道容易把外围的交通迅速引入市中心地区,引起交通在市中心地区过分的集中,同时会出现许多不规则的街坊,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道路系统。环形干道又容易引起城市沿环道发展,促使城市呈同心圆式不断向外扩张。为了充分利用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的优点,避免其缺点,国外一些大城市已将原有的环形放射路网调整改建为快速干道系统,对缓解城市中心的交通压力,促使城市转向沿交通干线向外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自由式道路系统国外很多新城的规划采用
8、自由式道路系统。4混合式道路系统三、城市道路网规划技术指标 (一)非直线系数 分区之间的交通干道应短捷(接近于直线),但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做到。衡量道路便捷程度的指标称为非直线系数(或称曲度系数、路线增长系数),是道路起、终点问的实际长度与其空间直线距离之比值。交通干道的非直线系数应尽量控制在1.4之内,最好在1.11.2之间。 应该指出,用非直线系数指标衡量城市交通便捷与否,并不是对所有城市均适用,特别是对山城或丘陵地区的城市,可不必强求。(二)道路网密度 为使城市各分区用地之间交通方便,应有足够的道路数量。作为城市总平面骨架的道路数 量及其分布,既要满足交通发展的要求,也应该结合城市的现状
9、、规模、自然地形条件,尽可能有利于建筑布置、环境保护等规划要求。城市道路的数量、长度、间距等能否与城市交通相适应,可用城市道路网密度来衡量。道路网密度是城市各类道路总长度与城市用地面积之比值。 从理论上讲,扩大道路网密度,有利于城市交通。但实际上若密度过大,则造成城市用地不经济,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并且会导致交叉口过多而影响车辆行驶速度和道路通行能力。因此,道路网密度必须与城市客、货运输交通量的大小、工业和居住生活用地划分的经济合理性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说来,道路网密度与城市的规模是密切相关的,我国1995年颁布实施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对各类不同规模的城市确定了应满足的道路网密度要求,见下
10、表。城市规模与人口(万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道路网密度(kmkm2)大城市(200)大城市(200)中等城市0.4O.50.3O.40.81.2081.21.01.21.21.41.21.41.21.4343434城市人口(万人)干路支路道路网密度(kmkm2)5151344556354668山区城市道路网密度宜大于平原城市,应采用上两表中给出的上限值。 (三)道路面积密度 道路网密度未考虑各类道路不同宽度对交通的影响,也未考虑其它道路交通设施如广场、停车场对交通的影响,所以它还不足以衡量城市道路系统是否适应交通需要。 道路面积密度又称道路面积率或道路用地率。 道路面积密度是各类道路总用地
11、面积与城市用地总面积(平方公里)的商。 城市道路用地包括广场、停车场及其它交通设施,所以由道路面积密度可以看出一个城市对道路交通的重视程度及该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情况。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道路面积率一般多在20以上,而我国主要大城市道路面积率多在lO以下。我国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应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815,对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宜为1520。 (四)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 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又称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率,它是反映每个城市居民拥有道路面积的技术指标。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等于道路服务地区的城市人口(人) 各类道路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对于此
12、项指标,我国城市与世界发达国家城市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规划城市人口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宜为715m。,其中:道路用地面积宜为6.013.5m2人,广场面积宜为0.20.5m2人,公共停车场面积宜为0.81.0m2人。 四、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方法 道路系统是城市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一项单独的工程技术设计,而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是在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进行的。道路网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用地布局中各有关交通吸引点相互联系线的布置分析;城市客、货交通量现状和将来的估计以及在于线上的流量分布;干道性质、选线、走向与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的确定;交叉口位置和
13、形式;停车场布置;路网图的绘制及规划说明书的编制等。在规划中应考虑道路网结构形式并注意满足路网规划技术指标。一般道路网规划设计步骤如下: (一)资料准备 1城市地形图:地形图范围包括城市市界以内地区,地形图比例尺1:200001:5000。 2城市区域地形图:地形图范围包括与本城相邻的其它城镇,能看出区域范围内城市之间的关系,河湖水系,公路、铁路与城市的联系等。地形图比例尺1:500001:10000。 3城市发展经济资料:内容包括城市性质,发展期限,工业及其它生产发展规模,对外交通,人口规模,用地指标等。 4城市交通调查资料:包括城市客流、货流OD调查资料;城市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历年统计车辆数
14、;道路交通量增长情况及存在问题;机动车、非机动车交通流量分布图等。 5城市道路现状资料:1:5001:1000的城市地形图,能准确地反映道路平面线型、交叉口形状;道路横断面图以及有关道路现状的其它资料如路面结构型式,桥涵的结构型式和设计荷载等。 (二)道路系统规划 在交通规划的基础上,可进行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分为三个阶段:1道路系统初步方案设计;2根据交通规划修改初步方案;3绘制道路系统图。 1城市分区交通吸引点分布及其联系线路的确定 城市中的工业区、居住区、市中心、大型影剧院及体育场馆、对外交通车站和码头等都是人流、货流的出发点和吸引点,彼此之间应该有便捷、合理的道路联系。这些用地之
15、间,远景交通量大的主要连接道路,则形成城市的干道网;远景交通量低的且大部分不贯通全市的则为次干道;若以客运为主,为生活服务的,则为生活服务性道路。 因此,了解各主要交通吸引点的交通性质、流量流向,是拟定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前提,同时要密切结合自然地形和城市现状,按道路设计标准来确定各几何要素,进行总体路网规划。 2根据交通规划对初步确定的道路系统进行修改 根据本章前面所述远景交通量预估和分配的结果及交通规划的有关内容,对干道系统进行检验修正,确定干道性质、走向布局、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交叉口和立交桥的形式、位置等。 道路系统是否经济合理也要考虑其它因素,如是否有利于城市发展,道路系统与公路、铁
16、路、水运、航空等对外交通的联系,道路建设投资与建成后的经济效益等,这些方面都要作经济分析比较。 3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 包括道路系统平面图及道路横断面图。平面图要绘出于道中心线和控制线,一般应标明平面线型和竖向线形的主要控制点位置和高程,绘出交通节点及交叉口平面形状。此外,还应在平面图上标明静态交通用地如停车场、广场、加油站等的位置及规模。图纸比例:大中城市1:100001:20000,小城市1:5 000I:10000。第2 节 城市道路的功能、组成及特点 与其它道路,如公路、矿区道路、林区道路等相比较,城市道路的功能更多一些,其组成也更为复杂,有着与其它道路明显不同的特点。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
17、范cJJ一90的定义,城市道路是指大、中、小城市及大城市的卫星城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等,不包括街坊内部道路和县镇道路。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为分界线,在城市道路与公路之间应设置适当的进出口道路作为过渡段,过渡段的长度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设计车速、横断面布置、交通设施、照明等可参照“规范”和公路的有关设计标准、规范论证地选用。 一、城市道路的功能 城市道路是城市人员活动和物资运输必不可少的重要设施。同时,城市道路还具有其它许多功能,例如,能增进地的利用、能提供公共空问并保证生活环境,具有抗灾救灾功能等。 城市道路是通过充分发挥这些功能来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和其它各项活动的
18、。目前,城市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无不与城市道路的规划建设及管理的不完善有关联。 在城市道路规划及设计时,必须充分理解它的功能和作用。城市道路的功能,随着时代变化、城市规模和性质的不同,表面上或许有所差别,但就其本质来说,它的功能并没有改,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功能: 1交通设施的功能 所谓交通设施功能,是指由于城市活动产生的交通需要中,对应于道路交通需要的交通功能。而交通功能又可分为纯属交通的交通功能和沿路利用的进入功能。交通功能不难理解,是指交通本身,如汽车交通、自行车交通、行人交通等,进入功能则是指交通主体(汽车、自行车、行人等)向沿路的各处用地、建筑物等出入的功能。一般说来,干线道路主要具有交通功
19、能,利用干道的交通大多是较长距离的交通或过境交通。支路或次干路的进入功能是指向沿线的住宅、建筑物、设施等的出入功能。在不妨碍城市道路交通的情况下,在路上临时停车、装卸货物、公共交通停靠站等也属于这种功能 2公共空间功能 作为城市生活环境必不可少的空间,公共空间有道路、公园等。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度发展,城市土地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再加上建筑物的高层化,城市道路这一公共空间的价值显得更为可贵。这表现在除采光、日照、通风及景观作用以外,还为城市其它设施提供布置空间,如为电力、电讯、燃气、自来水管及排水管等的供应和处理提供布置空间。 在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中,地面轨道交通、地下铁道等也往往敷设在城市道
20、路用地内,在市中心或大交叉口的下面也可埋设综合管道等设施。此外,电话亭、火灾报警器等也有沿街道设置的。 3防灾救灾功能 这一功能包括起避难场地作用、防火带作用、消防和救援活动用路的作用等。 在出现地震、火灾等灾害时,在避难场所避难,具有一定宽度的道路可作为避难道使用。此外,为防止火灾的蔓延,空地或耐火构造极为有用,道路和具有一定耐火程度的构造物连在一起,则可形成有效的防火隔离带。 4形成城市结构功能 从城市详细规划的步骤来看,第一步便是进行道路网及道路红线的规划,这便足以说明城市道路在形成城市骨架中的作用。从城市规模来看,主干路是形成城市结构骨架的基础设施,对于小一些的区域,道路则起着形成邻里
21、居住区、街坊等骨架的作用。 从城市的发展来看,城市是以干路为骨架,并以它为中心向四周延伸。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道路网决定了城市结构,反之,城市道路网的规划,也取决于城市规模、城市结构及城市功能的布置,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将上述城市道路功能整理分类如下。 二、城市道路的组成 城市道路一般包括各种类型、各种等级的道路(或街道)、交通广场、停车场以及加油站等设施,在交通高度发达的现代城市,城市道路还包括高架道路、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和大型立体交叉工程等设施。 在城市道路建筑红线之间,城市道路由以下各个不同功能部分组成:(1)车行道供各种车辆行驶的道路部分。其中供汽车、无轨电车等机动车辆行驶的称
22、为机动车道;供自行车、三轮车等非机动车行驶的称非机动车道;供轻轨车辆或有轨电车行驶的称有轨电车道。(2)路侧带车行道外侧缘石至道路红线之间的部分。包括人行道、设施带、路侧绿化带三部分,其设施带为行人护栏、照明杆柱、标志牌、信号灯等设施的设置空间。(3)分隔带在多幅道路的横断面上,沿道路纵向设置的带状部分,其作用是分隔交通,安设交通标志及公用设施等。分隔带有中央分隔带和道路两侧的侧分带,中央分隔带用以分隔对向行驶的机动车车流,侧分带则是用以分隔同向行驶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车流。分隔带亦是道路绿化的用地之一。(4)交叉口和交通广场。(5)停车场和公交停靠站台。(6)道路雨水排水系统,如街沟、雨水口(
23、集水井)、窨井(检查井)、雨水管等。(7)其它设施,如渠化交通岛,安全护栏、照明设备、交通信号(标志、标线)等。 三、城市道路的特点 与公路及其它道路相比较,城市道路有如下特点: (一)功能多样,组成复杂 城市道路除了交通功能外,还兼有其它多项功能。因此,在道路网规划布局和城市道路设计时,都要体现其功能的多样性。城市道路的组成比一般公路要复杂些,这给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带来一些特点。 (二)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 公路在设计中一般只考虑汽车等机动车辆的交通问题,城市道路由于其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需求量大,必须对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作专门的规划设计。 (三)道路交叉口多 由城市道路的功能已经知道,它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文档 精品 文档 城市 道路网 规划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